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纽带的作文记叙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纽带有很多,血缘、地缘、共同的理想、经历、利益等,都可能构成“纽带”。但整体上来说,所有纽带可以分为义、利、情三类。
所谓义,就是共同的信仰、理想、信念;所谓利,就是共同的利益。义、利都可以凝聚人、团结组织,但义凝聚的组织与利凝聚的组织,是否哪个更高尚、更有效,二者又是否截然对立,即所谓“义利之辩”,是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核心命题之一。
儒家高谈义理,看不起利益。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概意思是君子都是靠信仰、理想、信念的纽带团结在一起的;小人都是因利而聚、因利而散,说的好听点会举商人的例子,难听点比如抢劫团伙、盗窃团伙。这颇有点像德鲁克讲的知识型员工与劳动力,前者追求自我实现、自主权、工作价值与意义;而后者就像机械,加多少钱(油)干多少活,因为利益大家才聚合协作。
孟子、朱熹都是孔子的信徒。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谈什么钱啊,有仁义就够了!宋儒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天下事,不是义,就是利,非黑即白,你到底选哪个?
好在有墨家,墨者多来自当时的社会下层,即农工商,没那么“高尚”,注重经世致用,它们认为“义,利也”,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墨家缺少传人,不过宋代永嘉学派树起了功利之学的大旗。宋代学者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你们儒生不要太迂腐,这所谓的“义”,说到底还是利的交换。
那么,市场经济中,以企业的眼光怎么看义利之辩呢?在凝聚一个团队、建设一个组织时,如何处理义和利呢?
首先要抛弃义利二元对立的想法,保留灰度;其次要除去义、利二字自带的道德光环,不要觉得梁山好汉立了个忠义堂,就比打家劫舍的团伙更高尚。我们要承认利的正当性,有时候真小人比假君子要可爱,而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利的博弈。亚当99斯密还认为,市场竞争中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无意之中促进了公共利益”。
我们对人性应该有一种灰度的看法,人性本质上没有善恶之分,人可善可恶。孔子一派对人性太过乐观,“人之初性本善”,好像君子天天聊点信仰、理想当饭吃,知识管理者天天喝知识就能活。
在企业管理上,不妨采用一种工具理性的角度看待“义利之辩”。对已经“吃饱”的人,强化共同的信仰、理想、信念纽带;没“吃饱”的,要强化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共同利益的纽带。
义、利之外,还有情。爱情、亲情、友情、归属感、荣誉感、团队感等都属于感性的层面。毫无疑问这种共同的感情纽带,是维系一个组织和团队的重要力量。孔子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所以古代一些官员在守孝三年与朝廷需要之间,常常难以抉择。但古代法律在情与义之间是有决断的,它可不鼓励大义灭亲:“亲亲相隐”是古代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苏联曾经发生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告发“思想犯”,实际上是摧毁了感情这一纽带,家也就毁了。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经历,尤其是苦难经历、危机经历,常常能培养长久、深刻的情感。
我们观察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组织、团队、行动,都受益于义、利、情的纽带。比如长征,义的纽带是革命的伟大理想和信念;利的层面是跟着走吧,跟着走或许还能活下去,有口饭吃;情是对战友、上级等等的感情,毕竟都共患难同生死过。
利、情,是人的天性;义,是人的神性所在。尊重人性,致力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感情、共同的信仰这三个纽带,组织一定可以保持团结、紧密,并持续发展壮大。
时常的,在大街上漫步,看到了许多张陌生的面孔。大多冷峻而又严肃,间或有微笑着的,我便会感到无比温暖回他一个亲昵的表情。你知道,这陌路人的笑不独对我,我这笑也不独对他,而这点小小的默契,少了的是人与人之间如山的隔膜。这,对于一个客居的外乡人或行路的`游子更觉宝贵。你不知这—个微笑的表情或一声亲昵的问候,能让他温暖多少倍,增加多大的勇气,哪怕面对千山万水也无所畏惧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纽带。人与人之间割不断的纽带——微笑,爱的表情。
也时常地听到邻家父子的争吵:一个偏爱维纳斯的塑像,一个独钟青花盖碗,一个好听爵士乐、架子鼓,一个喜爱京韵、二胡。频繁的吵架使父子俩越走越远,而他们之间的鸿沟愈裂愈深。一个呼“少年心#当拿云”,一个叹“老要张狂少要。
试想一下,爷俩为何不能坐下来好好聊上—番呢?子不要轻狂无礼,父不要理直气壮。年少的说说新的梦想与追求,年长的道道经世的坎坷与沧桑。本来就是相承的一脉,经过这一沟通,用彼此的爱心与耐心填平他们之间的鸿沟。不久,父亲会暗地里瞅瞅维纳斯的丰腴;儿子呢,也会抄起二胡“吱呀”一番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纽带。人与人之间行之有效的纽带——沟通,爱的交流。
近些年来,激荡人心的改革号角,催人奋进,但也时常听到那些愤懑者的窃窃私语。改革的大潮是不可阻挡的,犹如雨后的春笋,萌芽的春苗东风吹来满眼春”,在这机遇与挑战的年代里,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派生机勃勃。但正如一株新苗,不知是灵芝还是稗草,会有些人不理解,不信任,以至生闷气,发牢骚。然而在这时代与时代的交接中,在这一日千里的改革进程中,我们何不来一个“理解万岁”呢?是的,有许许多多的人这么做了,所以才有了今天飞速发展的新局面。
这是什么?这就是纽带。时代与时代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理解,爱的信任。
你也许嫌我说得多了,然而,就在今天,全国人民为什么能够比任何一个时代,任何别的民族都团结,这就是因为有无数条纽带,连着你、我,你的家庭、我的家庭,你的生活、我的生活。最后,千千万万条纽带形成了那种谁有,谁就能胜利,哪个民族有,哪个民族就能富强的东西——共同的理想和道德!正是为了这光荣的梦想,幸福美满的明天,年轻朋友们,师长父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握紧这彼此的“纽带”吧!
我不知道,一名历史老师如何在我心中占据了如此高的位置,也许是因为我对历史的热爱罢,也许是我被她的魅力所吸引?她的一言一语,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我来说,她就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从第一节课开始,她做了自我介绍,她有自己的工作室,硕士学位,以及广东省特级教师的名誉。但从她的语气看出,她并不想把这些“光芒四射”的词作为重点,甚至显出对此毫不在乎,只是有人强迫着提出来似的。她只是强调了一句话:“历史可以非常有趣,它就像是你要过的生活。”这句话在平时不难体现,当讲到“三生六部制”时,班干部竟然以此为框架,建立了班级的新制度,我亦有幸当选“户部尚书”,非常有趣。
作为学生,我倒常有疑惑:这么响当当的头衔,不要说怎么高调,她完全可以做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学术,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一本十年不变的教科书呢?我果然去问了,想着她必会对此敏感,谁知道她还对我表示感谢,并在课堂上作出回答。那是我听过的出自名师之口最难忘的一句了,“你们知道吗,正是后人的一代代传承,才有了历史;如果你不知,我不知,所有人都不知道,那它就不是历史,而是死灰。”我并不感到愕然,只是百感交集,她多么想有这样一条纽带,一直向前延伸,透过每一个人的生活,将历史传承,且自己也在为此而努力。
她不仅传授历史,还与其相随,永远不允许分离。她推荐给我们的只是《历史的荷尔蒙》《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些众人皆知的书,自己却有着各种高级学术典籍,以及各种口口相传的历史人物传记,甚至还有广东省博物馆的藏书。我们都怪她太“自私”,说好的传承不见了踪影,心里却知道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情感,我们是不能随意拥有的。以至于有时上课期间,她突发奇想,背诵那些史书中精彩的历史片段记载: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势力,独揽晋国大权。”她走东又走西,脑袋拗过来,又拗过去;神采飘逸,双眼迷离,挥舞着双臂,似乎置身于那一场战争中,情不自禁地喷发出心中的每一种情感!听那战鼓长鸣,感慨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们只能静静地听着,力求不要打搅这位“至贤圣人”了。又是如此一条纽带,紧紧地将过往、将历史,系于她的心间。
令人最为惊叹的,是她作为“书博士”的身份。她写的毛笔字如行云流水,轻重缓急得当,别有味道。书法与历史的共存,让她身上别有一种书香与墨香融合的味道,在淡黄的宣纸上,写下那亘古不变的永恒的记忆。
我不得不佩服,不得不赞赏,愿这种情怀能伴随一生,从过去,至现在,到将来,不间断。
夜晚,明亮的月光洒进屋子,窗台宛如镀了银。我双手托着脸颊,坐在窗前,心中无限惆怅,一钩残月如同一根纽带,勾出了悠悠亲情。眼前浮现出奶奶的模样:慈祥的脸庞,温和的微笑,关爱的面容。无尽地留恋。唯有美好的回忆,才能填补心中的空虚和落寞。
往事如幻灯片般一张张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奶奶已经去世两年了,但我仍忘不了她的一切。月亮似乎也散发着淡淡的忧伤。蝉翼般透明的云飘过,遮住了那忧伤,却也在月光上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轻纱。
小时候,奶奶和我们是住在一起的,在夏天的晚上,我总会和奶奶一起坐在院子里看月亮、数星星。每当这时候,奶奶总会教我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床前明月光。”奶奶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一字一句地对我说。天边的一弯新月微微发亮,月光穿过树荫,漏下一地闪闪烁烁的碎片。“床前明月光”我认真严肃地板着稚嫩的小脸,跟着念。奶奶的笑容更深了,抚摸着我的他,说:“真聪明,我们继续,疑是地上霜。”天边的新月越发明亮,仿佛在记录着这一刻奶奶和我心中的快乐。
再往后就是秋天,每逢中秋节,奶奶都会讲故事哄我入睡。我小时候晚上总是睡不安稳,因此奶奶每次都会给我讲故事,只是我最爱听月亮的神话故事。皓月当空,犹如镶嵌在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传说在天上的月亮上,住着一位嫦娥仙子。”淡泊朦胧的月光倾泻,如银色柔纱般垂落下来。故事中有一部分记不太清了,只有耳畔萦绕着奶奶梦呓般的细语。披着月光,伴随着故事,我总能睡得如此安稳。
无数美好的回忆掠过。快到清明节了,该去看奶奶了。望着夜空中格外皎洁的月亮,我这样想到。
惊奇地发现,每次抬头仰望月亮,脑海中会浮现出奶奶的身影,想起奶奶慈祥的面容。月亮,留给了我太多奶奶的回忆。奶奶这月色就是我和您之间无法磨灭的纽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虽然您已离去,但你永远在我记忆中。
这世间从来未有一物可以孤立地存在。物质的纽带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拉近;精神的纽带将今与昔之间的距离缩短。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人们才能达到衣食和内心的富足。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势必无法再退回中世纪时“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局面。以国家利益为名的那条纽带,越过大洋,跨过峻岭,成为将世界各国聚在一起的神秘信使。丝绸之路经济带踏着张骞曾经跨过的沙尘向西延伸,一时间带动了中巴的铁路建设,为周边国家的基础建设带去福音;环太平洋合作组织促进了洲际间国家的经济往来,缓和了国家间的冲突,让各国在友好的氛围中传递文化、交流政治、带动经济发展;联合国更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牵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手,让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立定条约、签署项目。国家相通,人民才可以跨国结友、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才可以在安定的环境中发展自我。可见,国与国之间,以国家利益为名的物质纽带是保证国民衣食富足的重要桥梁。
若说物质纽带让国家繁荣,精神纽带则让个人寻求到归属感,从而使其心灵富足。阅读史书,使我们与已逝之人建立精神的共通感,在“刺客列传”的刀光剑影中寻找“义”的内涵,抑或是在“白马非马”的机智诡谲中探索“辩”的技法。阅读诗歌,使我们与古之圣人促膝长谈,在“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的绵远悠长中找寻“隐”的奥秘,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自我宽慰中探索“释”的真谛。那些史书、诗文便是古与今的桥梁。它让忙碌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不失了浓厚的根基;让在快节奏的工作中迷失自我的人们看清自己来自何方;让在物质世界逗留过久的人们重回精神的温柔乡。精神纽带构建起跨越时代的桥,让人们怀揣强烈的文化意识,丰富人的心灵。
物质的纽带横向跨越了万水千山,让人民享受衣食之安;精神的纽带纵向贯穿了古今之川,让人民享受内心之丰满。横纵桥梁交织相错,便是富足安乐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