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实验九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实验方法绘制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2.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掌握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值)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二﹑实验设备序号 名 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注 1 低频信号发生器 1 DG03 2 交流毫伏表 1 3 双踪示波器 1 4 频率计 1 DG03 5 谐振电路实验电路板 R=33Ω﹑2.2KC=2400FL=约200mH DG07 三﹑实验目的1.按图6-1组成监视﹑测量电路,用交流毫伏表测电压,用示波器监视信号源输出 ,令其输出电压Ui≤3V,并保持不变。图6-1 2. 找出电路的谐振频U率fO,其方法是,将毫伏表接在R(330Ω)两端, 令信号源的频率由小逐渐变大(注意要维持信号源的输出幅度不变),当UO的读数为最大时,读得频率计上的频率值即为电路的谐振率fo,并测量UO与UL值(注意及时更换毫伏表的量限)。3. 在谐振点两侧,按频率递增或递减500Hz或1KHz,依次各取8个测量点,逐点测出UO,UL,UC之值,记入数据表格。F(KHZ) UO(V) UL(V) UC(V) Ui=3V , R=330Ω, FO= , Q= , f2-f1=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3的测量过程。 F(KHZ) UO(V) UL(V) UC(V) Ui=3V , R=2.2KΩ, FO= , Q= , f2-f1=五﹑实验注意事项 1. 测试频率点的选择应在靠近谐振频率附近多取几点,在变换频率测试前,应调整信号输出幅度(用示波器监视输出幅度),使其维持在3V输出。 2. 在测量UC和UL数值前,应将毫伏表的量限量改大约十倍,而在测量UL与UC时毫伏表的“+”端接C与L的公共点,其接地端分别触L和C的近地端N2和N1。 3.实验过程中交流毫伏表电源线采用两线插头。六.预习思考题1.根据实验线路板给出的元件参数值,估算电路的谐振频率。2.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的数值是否响影谐振频率值? 3.如何判别电路是否发生谐振?测试谐振点的方案有哪些?4.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为什么输入电压不能太大,如果信号源给出3V的电压, 电路谐振时,用交流毫伏表测UL、UC,应该选择用多大的量限?5.要提高R、L、C串联电路的品质因数,电路参数应如何改变?6.本实验在谐振时,对应的UL与UC是否相等?如有差异,原因何在?七、实验报告1.根据测量数据,绘出不同Q值时三条幅频特性曲线UO=f(f), UL=f(f), UC=f(f)2.计算出通频带与Q值,说明不同R值时对电路通频带与品质因数的影响。3.对两种不同的测Q值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4.谐振时,比较输入电压UO与输入电压Ui是否相等?试分析原因。5.通过本次实验,终结、归纳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6.心得体会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