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派
1816年,“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
1829年,阿·福·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对“比较文学”有明确的阐释,并使这一术语逐渐得到承认。
随后,安贝尔(也译为安培,即物理学家安培的儿子)在马赛公学授课时强调,各国人民的文学艺术比较史将产生出文学艺术的哲学,并干脆把他的讲座定名为“各国文学比较的历史”。
1868年,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伯夫在论安贝尔的文章中使用了“比较文学”一词,从此,“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897年,法国学者贝兹编写的《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这是比较文学逐渐从文学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之一。
1931年,法国著名学者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文学原理和有关研究方法,得到热烈呼应并很快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二战后,美国学派开始崛起。 1953和1958年,韦勒克分别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比较文学的危机》,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
1962年,亨利·雷马克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重新定义“比较文学”。
关系:强烈的问题意识,浸润着深刻的学术关切。“比较文学实证与审美批评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认真梳理的重要学术课题。但这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却被长期忽视了。”开篇就表示一种“关切”,一种出自同行内心深处对我国比较文学界的“忧患意识”,成为展开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昭示了作者对我国比较文学学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思考。
梵·第根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他的《比较文学论》(1934),在文中,他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同时,他把考证作为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文学家第一应该避免那些早熟的似是而非的批判;那些批评诱惑着心智,但它们的立脚点却是一些近似或一些错误,而它们又只会把人引导到空泛或不确的概论去。
”梵·第根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他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genologie)、“ 主题学”(thematologie),另一类是文学交流,包括“誉舆学”(doxologie)、“源流学”(cren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最后,他还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限作了区分,提出研究两国文学关系的是“比较文学”,而研究两国以上文学关系的是“总体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