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逻辑内涵 对剩余价值理论范畴的研究与探讨, 并非始于 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特别是 古典学派已经对剩余价值的各个侧面进行了不同层 次的涉猎与分析, 提出了不少颇有创见的观点与看 法, 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 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 不是 就剩余价值本身, 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 来考察剩余价值。” ①也就是说, 马克思之前的学者 在研究剩余价值时, 注重了剩余价值的形式与现象, 而忽视了其内容与本质。而马克思恰恰是在科学批 判与合理借鉴的基础上, 借助于劳动力商品这一科 学中介, 创立了科学完整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概 而言之,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逻辑内涵大致 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想考察剩余价值的生 产,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这 两个基本问题。对此, 马克思从资本总分式的矛盾 人手, 通过分析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揭示了资本的基本涵义, 即资本是在运动中能 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从而展现了资本的本质。 与此同时, 马克思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 的视角, 系统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即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 自由的劳动者” , 这里所说 的“ 自由”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 人身自由” , 二是“ 自由得一无所有” ②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 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 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 货 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 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既然劳动力成为商 品, 那么它必然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 值, 对此马克思首先系统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决定与价值构成, 在此前提下重点揭示了劳动力商 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即“ 它是价值的源泉, 并且是大 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③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 使用价值具有创造新价值的特殊属性, 从而形成了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了进一步阐明剩 余价值生产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首先详尽分析了劳 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在此基础上 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即“ 作为劳动过 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 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过程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④ , 这一分析充分体现出马克 思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逻辑方法。与此同时, 马 克思依据其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按照资本不同 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科学划分 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并且明确指出只有可变资 本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而对于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主要是以工作日与剩余价 值量的变化规律为中心, 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于工作日长度问题的“ 二律背 反” ⑤ , 形象说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以及资 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也就是说, 在科学技术 与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资本家只有借助 于工作的绝对延长来达到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目 的但这一方法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憾, 决定了其向 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伴随着产业技术革 命的不断爆发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主要选择。对 于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首先指明了其科学内涵, 即 “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 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⑥在此基 础上, 马克思从总体上探讨了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 基本过程, 用图示表示即为提高劳动生产力根本 途径斗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叶降低劳动价值斗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什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 余价值形成但同时, 马克思又明确提出, 提高劳动 生产力, 降低劳动力价值, 从而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趋势, 但并非个别资本家的直 接目的, 因此, 马克思又从具体的角度详尽分析了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斗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斗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 产力”降低”降低劳动力价值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叶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斗产生相对剩余价值。所 以“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 并通过商品便宜 来使工人本身便宜, 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 势。” ⑦而为了进一步佐证上述理论, 马克思则从实 证分析的视角, 循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 历史阶段, 运用大量富有说服力的史料, 系统阐明了 在简单协作、手工与工场手工业以及机器大工业三 个不同阶段相对剩余价值的运动轨迹, 既剖析了劳 动隶属于资本的发展逻辑, 又阐述了科技进步与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相关性, 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理论趋于丰富与完善。 、剩余价值生产的整体分析。马克思在分别研 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 又将 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详尽论证了二者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整体分析, 马 克思主要分析了三个基本问题首先从一般与特殊 相结合的视角, 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 即 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 动, 它不仅包含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而且 还包含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次马克思研究了剩 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一是自然基础, 即建立在良好自然条件基础上的较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但是“ 良 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 从而 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 而绝不能提 供它的现实性。” ⑧二是经济基础, 即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存在。所以, 剩余价值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人 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由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所决定的。最后, 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 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 现为工作日的变动与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两个方 面, 二者的联系则主要表现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 方面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 同时又是相对剩 余价值的起点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所以“ 从一定观点看来,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 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剩余价 值是相对的⋯ ⋯ ,,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代价值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 所特有的经济范畴, 因为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 本质特征。而如果我们依据马克思一般与特殊有机 藕合的逻辑思路, 从商品经济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 的视角出发, 可以肯定地讲,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 理论, 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 值生产的运动规律, 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 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而, 我们学习与 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 经济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必将起到应有的指 导意义, 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 劳 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并且详尽 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 件及其特殊性质。从马克思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 出, 劳动力商品不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范畴, 而是一个 历史性的经济范畴。那么,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 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 这是多年来理论界一直争执 不下的难题根据马克思的逻辑分析, 结合我国改革 发展的实际, 我们认为, 无论是从理论推演还是从实 证考察,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应该成为商品。首 先从理论层面上讲, 马克思所分析的劳动力在人类 历史上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即“ 自由人”条件, 在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具备, 只不过采取 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已对于“ 自由人” 的第一重涵义即“人身自由” , 人们没 有异议但对于“ 自由人”的第二重涵义即“ 自由得一 无所有” , 人们颇有争论实际上, 我们今天探讨劳动 力商品的性质问题, 没有必要去教条主义搬用套用 马克思当时的理论标准, 而应当从现实出发, 这样我 们就会发现, 避免劳动力的所有者“ 一无所有” 的唯 一选择就是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从而真正落实劳动 者主权、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 有机结合创造最基本的前提否则, 理论上的先进性 必然带来实践中的低效性与发展困境。其次从事实 层面来看,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教训, 一再告诫我们, 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 革, 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还是现代企业制度 创新, 其成功运行始终离不开劳动力商品的支撑我 们目前正在大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其 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劳动力市场, 既然在实际经 济发展中, 我们已经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看待, 那么 又何必忌讳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呢承认劳动力是商 品, 不仅不会贬低劳动者的地位与价值, 相反却是真 正实现劳动者主权的必备条件, 这一点已经被改革 开放年的大量事实所充分佐证了。当然, 我们主 张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 并不是要混淆两 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界限, 更不意味着两种不同条件 下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与趋同性, 毕竟劳动力成为 商品所面临的社会前提是不一样的, 由此也就决定 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劳 动力商品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此同 时,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一系列理论与实 践, 也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与借鉴, 这也正是我们 今天提倡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劳动力素质以从根 本上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要动力源。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马克思分析生 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 到具体的思路进行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 他 首先分析了生产劳动的一般内涵, 在此基础上分析 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马克思明确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双重涵义, 即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与生产剩余价值活动的有机 统一。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 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呢我们认为, 首先应科学 运用马克思的方法论, 从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视 角来把握, 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必 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日的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这两个基本要求其次, 我们必须立足现实, 有效地发展与开拓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 论内涵, 不能拘泥于传统论述, 而应与时俱进, 合理 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从而使生产劳动 的概念与外延更加全面, 更加切合实际据此, 我们 认为,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应该是创造物质文化产品 与提供劳务并借助于商品形式用以满足人们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社 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内涵与外延, 应着力注意以下几 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是创造 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劳动二是社会主 义生产劳动, 必须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三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必须是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劳动四是社会主义 生产劳动, 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与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在 我们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过程中, 还必 须切实杜绝概念泛化的不合理倾向, 而要做到这一 点, 必须严格区别以下范畴之间的关系, 一是生产劳 动与生产劳动力的劳动, 二是生产劳动与重要劳动, 三是生产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 四是生产劳动与生 产有关的劳动唯有如此, 才能够正确理解与科学界 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从而 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 、关于资本增殖的源泉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分 析, 资本是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历史范畴, 但是 如果我们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外壳, 我们认 为资本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 只不过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资本的具体形式及内在本质 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 有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那么在以发达市场经济 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资本的存在也就不可避 免。而不论哪种形式的资本, 从最本质的视角出发, 资本必须是以货币为依托, 以追求自身价值增殖为 目标, 这一点是共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增 殖的唯一源泉在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在于可变 资本, 归要到底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社会 主义条件下, 我们首先要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但雇佣 劳动关系在公有制经济中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 劳 动者的劳动时间依然分成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 动时间, 其中前者以工资形式满足了劳动者个人及 子女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后者是以利润、税收的形式 转移到国家, 形成积累基金与发展基金。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增殖的源泉, 依然是劳动者的 剩余劳动, 依然是劳动力商品所特有的使用价值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增殖过程依然是“ 超过一 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 、关于资本增殖的途径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 值生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理论启示就在于资本增殖 的方法及途径选择。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资本范畴 的现实存在, 那么,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增殖的方法 与途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今天追求资本增殖 的重要参考。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分析, 结合我国改 革实践, 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增殖的实现 至少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是大力发展科学技 术,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全面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 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个阶段的更替, 不仅体现 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资本主 义生产效率的提高与资本增殖程度的发展, 正因为 如此,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的 要素。对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讲, 科学技术的作用日 趋重要,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加大资本投 人力度, 另一方面还必须强化国民的科技意识, 特别 是在目前发展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正确处理好 技术进步与劳动替代、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内部攻 关与外部引进等方面的关系, 以全面推动企业科技 潜力的充分发挥。二是大力提高与优化劳动者的综 合素质,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发挥我国相对优势。实 践证明, 没有高素质的合格的人力资源, 任何雄厚的 资本与先进的科技都只能是潜在生产力, 难以转化 成为现实生产力,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生产 力的诸要素中,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在严 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条件下, 应采取全方位的措施, 切 实提高人口质量, 全面优化与改善劳动者的文化素 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应变素质, 以满足现代科技 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客观要求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运行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 资本增殖能力及 水平的最根本最关键的条件就在于劳动者素质, 换 言之, 在于劳动力商品的质量, 所以加大人力资本投 人与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将是关系到我国资本增殖 总体水平的关键所在。三是加强分工协作, 整合资 源配置, 科技提高效益, 马克思关于分工与协作的原 理, 同样适合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不仅有分工协作的必然性, 而 且也有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从政策引导、 法律保障、资本支持等多个层面, 为企业之间、个人 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分工与横向联合创造条件, 借 助于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 全面优化我国资源配置 格局, 有效发挥各种资源的内在潜能, 从而为经济增 长创造新的动力。四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推动资 本增殖效益。管理出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 应当成 为当代人的共识, 因为马克思早已指出“ 一切规模 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 都或多或少地需 要指挥, 以协调个人的活动, 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 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⑧ 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管 理强化的必要性一方面来自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提高与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性选 择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了, 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为此我们应在广泛学 习、认真借鉴的基础上, 借助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 推动, 利用产权关系变革, 分配制度改革与现代科技 成果, 全面改善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与素质, 以便为 企业资本的有效增值创造条件。 、关于社会主义竞争问题。马克思在分析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时, 科学论证了竞争规律的作用, 并明 确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资本家追逐超 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与信用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两大杠杆。一般而言, 竞争规律是商 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 范畴, 而且竞争规律会伴随着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 市场经济的转化而不断发展。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经 济形态下, 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与手段有很大差 别, 但作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却是共同的。在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 竞争作为经济增长的 强有力的杠杆, 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显而易见的。现在关键的是, 全面提高国民的竞争 意识, 积极迎接“ 人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基 础上, 健全竞争法规, 完善市场体系, 创造一个公平 合理的良好的竞争环境,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竞争机 制的内在功能,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与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必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