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黄鸡”通过国家遗传资源鉴定评审体型浑圆,体格中等大小。单冠红色,极少豆冠。耳叶红色。虹彩橙黄色。喙肉色或浅褐色。皮肤、胫肉色或白色,少数黑色,极少数有胫羽。公鸡体大雄伟,头昂尾翘,眼大有神,冠大直立,两脚开阔,站立稳健。除主翼羽有部分黑羽或羽片半边黑色、镰羽黑色或黑羽兼有黄羽、斑羽外,全身羽毛黄红色,梳羽、蓑羽大部分为红色、富有光泽。母鸡羽毛黄色,分深黄、浅黄和麻黄三种。彭县黄鸡肉质细嫩,产肉、产蛋性能均佳。全身羽毛黄色,但喙、胫、皮肤的颜色与华东、广东和广西的黄鸡明显不同。今后应在加强彭县黄鸡本品种选育提高的同时,利用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其产肉量和产蛋量。 日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来如,对我市申报的“如皋黄鸡”遗传资源进行了现场鉴定。市领导邵晓泉、杜永红陪同考察鉴定。专家组听取了相关情况汇报,考察了“如皋黄鸡”资源保种场和肉鸡饲养场。专家组一致认为,“如皋黄鸡”符合家禽遗传资源鉴定条件,顺利通过现场鉴定。这对打造我市乡村旅游特色食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皋黄鸡是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地方良种。因其“黄嘴、黄脚、黄羽毛”,群众习称为“三黄鸡”。早在清嘉庆甲子年(公元1840年)修编的《如皋县志》中就有记载:“鸡,家之常畜”,品种有“花鸡、獐鸡”等。“獐鸡”即指鸡羽如獐毛颜色的黄鸡。这说明如皋人民早就把黄鸡作为“家之常畜”。其实如皋黄鸡并非浑身一片黄色,它在颈、翅、尾处仍夹有明显的黑色羽毛,形成其独有的特征。该种鸡头小、象蛇头,眼圆大、单冠直立,耳垂鲜花;捋开羽毛看,其皮肤亦为黄色;胸肌、腿肌较发达,因其羽毛紧贴,体形显得清秀。如皋黄鸡属于卵肉兼用型。体型中等偏小,行动活泼,善于觅食;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产蛋量多,一般产蛋180只左右。该种鸡皮薄肉嫩,味道鲜美。烹饪可红烧、冷切、清炖、原闷以及炒、烧、溜、炸、烤等多种方法,正合一席食用,故又有“一席鸡”之称。至今,上海宴席上仍有“活杀三黄鸡”的名菜。建国以来,如皋黄鸡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76年建立了如皋黄鸡原种场以后,加强了提纯复壮等科研工作,经过十年四个世代的家系优育,使该种鸡外貌特征更趋一致,优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现鸡群分布不断扩大,饲养量成倍增长,为如皋养鸡业的当家品种。每年生产鲜蛋数千万千克,提供商品鸡数百万只,畅销港澳地区及穗、沪、宁、苏、锡、常等江南大中城市,民间盛传“百万雄鸡过长江”的说法。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