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思路: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入手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老子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初探
论文摘要: 文章结合保健,对老子《经》的精髓“道法自然”进行现代阐释,探索符合当代国人的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文章主要探索了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原则,方法及研究意义。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的基本原则是“无为”、“不争”、“守弱”,由此延伸出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基本方法“致虚守静”,“抱一”。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适合中国人内道外儒的性格,还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 论文关键词: 老子;道法自然;心理保健 1 引言? 在当代社会,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生活日益纷繁复杂,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冲突日趋激烈,心理健康也就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道德经》自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不争”、“守弱”等对自身心理问题或负面情结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可谓世界上最早注重心理保健的作品。《道德经》微言大义,字字矶珠,它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生活理念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文章试图从心理保健的角度对“道法自然”进行现代诠释,以求得适合当代国人的心理保健观。? 2 道法自然的涵义?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全部思想的精髓所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现代人所说的物质意义上的“大自然”,而是就其自然性而言,强调事物的本性。道是宇宙万物(包括天地人)运行的基本法则,它的本性就是自然。? 就道本身而言,它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就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而言,这种关系是自然而然的,所谓“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厚,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就天地而言,天地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所谓“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就人而言,人的生存也是自然而然的,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道德经》看来,人对世间万物只能“辅”而不能主观地“为”,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人要按自然的原则行事而不能有所违背。? 老子相信人的本性是自然纯朴无邪的。外物或世俗陈规都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失去本真状态,导致人产生严重的焦虑与不安,并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可以说,当代人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是这种贪欲与巧智对人的异化所造成的。比如焦虑症,它是由紧张,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再如忧郁症,它是一种欲望受挫的失落反应,等等。仁义礼法等外在规范不仅会泯灭人的质朴本性,更会造成市侩行为和道德虚伪现象,“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因此老子主张 “复归于朴”。作为一种心理保健观,“道法自然”是指要顺应其淳朴自然本性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使得主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格结构具有稳定性。总之,“道法自然”不仅能保持个体身心和谐,与外部世界有机统一,更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基于对人性的高度信赖以及对西方心界将人当成“物”来研究等弊病的深刻反思,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吸收了“道法自然”的原则创立了一种当前应用极为广泛且富有成效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的基本本性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每个活着的机体都有成长、发展、实现其全部潜能的倾向,并总是积极地朝向一种更复杂、更完善的发展方向前进。不同于西方其他心理学家那样为来访者设定目标,制定程序并引导他们朝目标方向发展,他采用“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方法创造一种促进当事人成长改变的可界定氛围,引导当事人不断内省体验其质朴本性并逐渐尝试在人格和行为上做出积极改变,使治疗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换言之,引导当事人回归本性的自我探索可以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卡尔•罗杰斯对“道法自然”原则的精湛运用,无疑证明了“道法自然”的玄妙精深。? 3 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 “道法自然”具体落实到心理保健的实际活动中,就是要“无为”、“不争”、“守弱”。 3.1 无为? 在《道德经》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十二次,如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十八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等等。这些“无为”都可以从顺应自然的立场来说,其基本意义可以理解成不妄为:顺其本性,不依个人意愿妄为。不妄为则回归事物质朴本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这样个体就能避免无谓的心理纷争,保持心理健康;妄为则违背事物的本性,往往个体越是想有所作为,就越会被某事物所牵制,不能自已以致在心理活动上失去自控能力而处于失衡状态,最终导致心理疾病,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 刍 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 狗”(《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万物众生平等,都尊道贵德,惟道是从,“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所以圣人按每件事物的本性规律来办事,而不是凭个人意愿强行作为。正因为“不为”即“不违”,符合大道规律,故能节节顺通,以致“无为而无不为”。而当下的人们过于执着于“有”强调“有为”,从而生起贪婪之心,作出妄为之举,这是有违自然之道的,也是极为有害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倘若人们顺应自然,对一切不抱过多的期望,不做非分之想,不苛求,以清净无为的态度处事,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行事,把恬淡无味当作津津有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那就能够保持良好愉悦的心境而不自寻烦恼,就能够做出符合年龄特征的理智的心理行为,就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 3.2 不争? 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老子既主张“无为”,也主张“不争”。在《经》里,“不争”一词共有八处,如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缮而善谋”,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这些“不争”与“无为”一样,都可以站在顺应自然的立场来说,其基本意义可以理解为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亦步亦趋,不依个人意愿强行作为,即可做则做,不可做则不做;不可这么做,那就那么做。不强为则天地万物都尊道贵德,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行,个体行为就能符合其年龄特征,故一切自然和谐无忧;强为则导致天地万物秩序发生混乱,引发个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如果个体的心理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与老子“不争”是一致的。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应当顺应自然,怡然自得,在不同的境遇下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 “不争”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与人争名夺利,恪守中道,顺应自然。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人际交往已经成为每个人所必须的生活内容和人生选择。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孤独和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不争”就是教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宽容不苛、兼收并蓄的态度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发挥各自的优势,顺应自然,不强行作为,以便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3.3 守弱? “无为”的价值手段如果能够一以贯之“不争”,那么就同样能够引动本初的能量,这种能量经过自然的积累逐步强大,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在《道德经》中,“无为”、“不争”而又可归为“守弱”,其意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的定位。“柔弱”一词共有三处: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道德经》所谓的“柔弱处上”是动态意义上的,“柔弱”、“守弱”其实是战胜刚强的策略。老子认识到,事物的运动趋势是“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物壮则老”,这是“反者道之动”的必然结局。刚强与柔弱正是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在的刚强导致外在的柔弱,而内在的刚强实则事物柔弱质朴的本性。以小草为例,微风虽可摇其身,但纵飓风也难拔其根,这是刚强与柔弱的完美结合,柔弱胜刚强的完美体现。顺应本性,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守弱”是在顺应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对外部世界的有效适应。在人与我的地位关系上,恪守不争,就能 “后其身而身先”,受到人的推崇和爱戴;在物与我的关系上,恪守无为,就能“外其身而身存”,以退为进有所作为。“守弱”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心理保健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外柔内刚,以柔克刚,才能“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 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方法? 4.1 致虚守静?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周而复始,最终都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它们的出发点即虚寂死亡,死亡就会重新获得生命。万物一起生长起来,只要做到虚静寡欲,坚持清静无为,就可以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情况。字面意义上,这是得道的方法,而后人更多的把它当成练功养生,修身养性的诀窍。那由此可以引申,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虚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诀窍。排除外界的一切思虑杂念,反观内照,就能通情达理,不为外物所累,就能消解困扰自我的心理问题。? “虚”、“静”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是紧密联系的,与“满”、“动”是相对立的。当内心充满贪欲并为其蠢蠢欲动,有所作为时,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也伴随而来,心理疾病也由此产生了。因为当内心被欲望填满摇动时,就越易执迷纠缠某物,越易受它们摆布,从而导致在心理活动上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而处于失衡状态。《道德经•第十二章》明确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爽;驰骋 畋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提倡“为腹不为目”,否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只有清心寡欲,停止对名利的追求,才能随化自然。但人总有七情六欲,故老子又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因适当节制欲望,除去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保养身体蓄养精神,这样才能使身心健康,“载营魄抱一”(《道德经•第十章》),更能“几于道”,明白宇宙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物壮则老”的普遍规律。老子在第六十七章“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明确指出“俭”即“啬”,是人得以长久的三宝之一,只有清净节俭,有所约制,才能够扩展功业,有所作为。? 老子守持“虚静”,主张“少私寡欲”,施行“去甚,去奢,去泰”外,还提倡人们要“知足”。“知足”一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三次,其意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如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即满足,是人们幸福的基点,如果不调整这个基点,那么人们的物质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这个基点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而非物质生活中。因为无论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多么的优越,人们也只能在欲望的煎熬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知足”的积极心态,老子还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面对熙熙攘攘的外界时,要涤除外界干扰,恪守清静无为不争守弱,持守虚静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适应任何环境并有足够的幸福感。? 4.2 抱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美好境界更是人们渴求的。如果说,虚静是一种无为不争的生活方式,那么“抱一”就是独特的保健门法。“虚静”的目的在于排除外界的一切思虑干扰,保持内心的清宁;而“抱一”的目的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有所作为,有所追求。? “抱一”一词在《经》中共出现了两次,如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其意义均可理解为:清净人心,直至“全然”“无我”的虚空境界,即与道一致。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阐述了如何入道,达到全然的境界,实现身心和谐。“塞其兑,闭其门”是指收视反听,摆脱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挫其锐,解其分”意指排除内心的私心杂念,弱化自我意识的控制;“和气光,同其尘”指忘却自我,进入无私无虑的虚静状态,达到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冥合;而“玄同”,也就是入“众妙之门”,却入此门,不断地排除执着之心;所谓“玄之又玄”,就是要把一切修炼的意志也排除掉。这就是所谓的“抱一”,即与道一致,与自然协同。依照道来生活就是指生活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不与自然抗争;依照自然来生活就是与万物融合为一,而不需要努力。努力就意味着试着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些什么。依道,顺自然,就是“抱一”,不依个人意愿强行作为,而是清静无为,顺性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在物我两忘的情形下,顺性而为,专心致力于某事。? 一般而言,注意力分散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下降等等也越严重。注意力品质的好坏是衡量意识水平高低的客观指标,意识水平是郭念峰于1986年在《心概论》中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标准之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较高的意识水平,能让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并处于和谐状态,抱一守神能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充满诱惑的外界,人们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可以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而又有所修为的逍遥境界,从而淡化自我,消解汲汲于私利私情而产生的诸多烦恼,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5 道法自然对当代国人心理保健的意义 ? 5.1 道法自然符合国人内道外儒的性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的重重洗礼而传承至今,并积淀成中国人独有的民族性格——内道外儒。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主张自强不息、积极有为、锐意进取、博施济众的入世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提倡顺应自然、无为不争、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出世人生态度,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向往山林田园。他们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入世而不庸俗,出世而不离群索居。即使在沦入困境时,他们仍然不否弃对人生的热烈追求。这种内道外儒的民族性格随着中国的持久底蕴,表现出极大的穿透力,不仅影响了历代封建士人的人生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古代平民阶层所接受,促使他们以一种出世的精神境界去实践入世的理想抱负。? 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即从内道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塑造理想人格,如何保持个体身心与外界现实的和谐统一。它还告诉人们在努力超越现实,而又陷入对超越的无奈时,要产生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调试功能,以便能及时地调试或改变生命的支点,要把随同是非得失而有的计较之心预先从心理上加以消解,以便更好地在现实中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境界。? 较于建立在西方民族性格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心理保健观则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并产生显著有效的成果。以人本主义为例。它虽借鉴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但是基于西方注重个体独立性的文化背景,它在心理健康中也就注重个体自我心理调试,潜能开发及自我实现。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外儒内道,它在注重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又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所以,人本主义较西方其他心理学思想更为中国人所接受,但也不完全为中国人所接受。相较之下,基于本土文化的道法自然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与可行性。? 5.2 道法自然利于个体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迅速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以及各种思潮涌现导致价值观多元化,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使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等。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中国各类心理疾病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心理疾病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和减少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是中国当前心理健康工作首要问题。探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民族性格的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显得更尤为重要。? 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提倡人们回归其原本的质朴本性,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不妄为强为,善于守弱,主张以宽容不苛、兼收并蓄的思想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个体能够道法自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就能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始终不迷失自我,从而保证心理健康;如果不能以道法自然的态度应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难免会随波逐流直至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让人们在担负社会责任,追求内在向上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种宠辱不惊、超然豁达的心态,始终不失精神依托,这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益处。? 6 结语? 通过对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大胆探索,发现只有以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应对客观现实,才能在社会中保持独立的自我,不人云亦云随波追流,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应对复杂的周遭变化,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在现实中更好的生存。
好的科学论文开头能让人耳目一新,使论文更有阅读的意义。如果你想写好的论文开头,就请看下面的两篇论文,这样能启发你的思路。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科学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中国古代科学的科学力量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与规划、建筑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是为了选址而对地形、地貌、气候、景观、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本文将从中国风水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中国风水理论在当今城市规划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总结其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关键字:风水;城市规划;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风水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风水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一种特殊“术数”,虽其中有不少的迷信色彩,但也充满了探索、解释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及人与环境之关系的内容,且特别注重实践。《风水探源》认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在营建选址和空间营造过程中,要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
抛开风水的占卜成分不谈,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符合《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可以说,《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的营国及城市选址思想,为风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管子》的整个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及其在临淄城的成功实践,是我国最早期的城市整体规划的理论。
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布局陈设设计等多方面都体现了“崇尚自然,归法自然”的思想。在建筑景观组织设计、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和建筑主体设计中,也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风水学的自然美主张观照山川,巧加改造,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和谐统一。
二、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侯和生物生长,皆是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古代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即与城市规划结下了难解的姻缘。
1.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
在我国古代,风水被称为阴阳,阴阳又叫两仪,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风水书被称为阴阳书,风水师被称为阴阳家。中国古代哲学就讲了,世界万物始于阴阳,是生两仪,分出的阴阳二气不断地一分为二――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阳气轻清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阴阳交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化生出大千世界。风水的阴阳哲学是一套哲学逻辑的方法。
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老子》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三柳轩杂记》有对阴阳家“为磁石引针定南北,每有子午丙壬之理”的介绍。在《逸周书・大聚解》中有:“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说明“相其阴阳”和“别阴阳之利”简单的阴阳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早期就产生了。何溥《灵城精义》中:“阴用阳朝,阳用阴应,合之固眷属一家;山远收山,水远收水,分之亦互为生旺”。表现了风水理论阴阳对待的阴阳辩证思想。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凡存在的事物都分阴阳,都具有阴阳对待、变化和统一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早出现又最为根本的学说。
2.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与古代城市的相宅、择地
《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凡之阳宅则有阳气抱阴,阴者则有阴气抱阳,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中国古人在不断地聚居实践中,总是在寻找最好的自然环境,用以满足所需求的食物、安全与舒适的居住和便捷的建筑营造。《阳宅十书》中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风水理论强调,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看宅居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中。这样的阴阳枢纽,也就是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称为“穴”。《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并指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在城市选址方面,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城池应“负阴抱阳,坐落其中”,并强调了“天有九星,地有九宫”的格构模式。《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主持洛邑的营建时“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亦惟洛食”。武王克商返回镐京后,决定营建洛邑成周,《逸周书・度邑篇》记载了洛邑周围的山水形势:“自洛延于伊,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
3.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与“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
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着气象、地质、地形、水、土壤、动物、植被等基本组成因素。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风水的目标,风水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和谐为首要。所以,山川之中包孕着城市,城市之中又有流水园苑的穿插。
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描绘成都城的修建:“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峙。崤函有帝皇之托,河洛为王者之理……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中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两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汇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蔼焉。”灵关、玉垒、峨眉三山环抱,郸江、检江两江护城环绕,构成了成都城外围的山水格局。
古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宇宙(大周天),而人是一个小宇宙(小周天);大、小宇宙之间的建筑被视为中宇宙,是大小周天的过渡。天为阳,地为阴,建筑和院子是天地贯通一气的媒介。院子、天井因而成为天地、阴阳的相交之处。东汉仲长统《乐志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是山水环抱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风水在将环境秩序化的过程中,普遍而有效地采用确认自己“居于世界中心”的方式通过要素围合加强对环境中心化的秩序,所以风水空间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主体为核心的围合性空间。
三、结语
虽然以上所述阐明了风水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中的显著作用,但并不是要求现代的人们全盘接受风水的思想,对于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水学能解决自然界的所有不可知问题,或以仍有尚未发现的自然界组成物质为理由,来解释古代风水学如何高明、奥妙,这是不科学的。对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而言,它毕竟产生在科学不发达的环境下。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有节制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远不能达到如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基本追求上却是一致的。而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风水思想更注重人与自然在精神方面的两情相洽,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人员需要正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思想,从中寻觅人类曾一度丧失,而又必须的“天、地、人”和谐的追求,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景观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其亨著:《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1日。
[2] 余健著:《堪舆考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科学论文范文
251 浏览 2 回答
227 浏览 2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95 浏览 4 回答
272 浏览 2 回答
160 浏览 2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240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4 回答
177 浏览 4 回答
257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2 回答
94 浏览 2 回答
179 浏览 2 回答
23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