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比较
新中国的散文创作与其他文类创作一样,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位居文学主流,也代表了时代风尚;作为新中国著名散文作家的杨朔、刘白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我国代文学史上并驾齐驱,他俩创作风格迥然不同,各自表现出饶有特殊情致的风味和格调。像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一样,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清逸灵秀的诗化散文,似在花前月下编织着锦绣美景,具有“小桥流水”的特色;刘白羽的散文则是一种雄浑壮丽的散文,犹如站在时代的巅峰,向人们演说着人生的大课题,具有“大江东去”的气魄。以前,人们会比较豪放派跟婉约派;今天,小桥流水也对上了大江东去,让我们细细比比他们两家的区别吧。
一、 从他们创作的思想特色,创作角度两说:
杨朔满腔热情地表现和歌颂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思想和品质,这是他散文创作中十分突出的思想特色.他是个性格内向,感情蕴藉的人,因而在作品的感情抒发上,常常采用隐而不宣的手法,将感情潜藏在艺术形象之中。如《香山红叶》,文章通篇都是写到香山欣赏红叶,直到结尾,我们才领悟到,作者前前后后都在写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而刘白羽则是个截然相反的人,他常为新时代留影,给创业者立传,是他散文的思想特色.人们称他为军旅的号手,他的散文就是进军的号角,嘹亮的战歌.他曾说过:"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着时代的脉搏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去.(长江三日&;里,他借三峡雄浑,险峻的山势水势,山影云影.日光水光来歌颂我们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祖国,歌颂我们千万代与险滩恶水战斗而前进的人民。
二、 从他们的创作手法来看:
.杨,刘许多散文尽管都在追求一种精神旨趣,追求一种观念的表达,都采用托物抒情.借物喻志的手法。但是刘文多客观的景观渲染,言山水则忘却自我.如《长江三日》里的第一日中"器塘峡中.激流澎拜.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又如《日出》的中"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初看这些客观的景观描写似乎与人的精神不相关联,其实写景是为了写情.托物是为言志.正是借描写自然风光来歌颂与险滩恶水战斗的人们一定能战胜黑暗,漩涡,险滩,走向光明的`未来.杨文直叙一物后.便坦率地生发出许多感慨.将自己观念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娓娓诉来,少隐微而具晓畅.字里行间均是作者言情标志之语.如《雪浪花》里,"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一浪高似一浪,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又如《荔枝蜜》中,"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在酿蜜.蜜蜂更是在酿造生活".无论是"浪花还是"蜜蜂",都是为表达作者的一个观念:人民群众是新生活的创造者和保卫者,从而尽情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 从他们的风格来说:
杨朔散文的.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静态刻画.如(茶花赋)里对各类梅花,茶花的描写.其次是语言的亲切淡远.如(拇市)中"我正看得出神,眼前刺溜一声.水里飞出另一条鱼,展开翅膀.贴着水波飞出老远.又落下去"第三.是情感细腻.意境含蓄.如(雪浪花)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副美的图景,作者把对于中国劳动人民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美融注在雪浪花击礁石的壮美景象之,给景色以新的生命,凝成一种令人陶醉的诗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刘白羽散文的"阳刚之美"则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动态气势.如&;长江三日&;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汇入东海,气势雄伟,姿态壮美,加上各种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织成动态雄奇的画.其次为语言的痛快洒脱,刚劲有力.如(长江三1)里描写船过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巨浪向船头劈开.一下又激荡开去."作者写景状物运用刚健有力的语言表现出这种雄浑,奔放的景象.第三,是情感表达的高亢,激扬.如(长江三1)第一写"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
四、 从他们各自创作的主张来说: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点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他的散文结构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语言绚丽,声音铿锵,气势雄浑是他散文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