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枝一叶总关情”。情真方能意切,情深方能意长。作文要表现“真情实感”,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所谓“真情实感”,是指真挚的情感,实在的感受。“真情”,当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实感”,当源乎思考,不矫揉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表现真情实感呢? 一、诱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俗话说得好,没有好种出不了好苗。试想,没有观察,没有感受,头脑空空,拿什么来表达?对生活现象不知是怎样,理不出头绪,又岂能谈得上表达得清楚,表达得深刻?因此,我经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诱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都要留心观察。我说如果看到两人吵架,不妨也可听听他们怎样吵,怎样为自己辩理;看看他们的表情、动作。当你记叙到此事时就会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当你议论到此事时就会观点正确,是非分明。 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善用联想。如启发学生观察“抹布”的品格,有的学生观察到了也就议论到了“抹布”的高贵品格:把干净留给别人,把肮脏留给自己,但并没寓意于物,联想到类似这样的人的高贵品质。所以观察是要取得第一手材料,然后要诱导学生对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观察、感悟、积累,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角角落落,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作文丰富起来。“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教会学生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眼光与视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乏真情实感。 二、选择题材贴近生活 选材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务。从选择的对象来看,首先,选取真实的材料,只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给作文以灵魂。如果材料失真,就只能给人虚假的感觉,不可能使人感动。其次,新课标强调生活化,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选择那些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同学情等等。身边的人和事、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再次,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如对父母的孝敬,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引起共鸣。 三、表达方式多样灵活 要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仅仅有真切而深切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比如: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和景的结合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含蓄地表达情感。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与我们所要表达情感相吻合的特定环境,来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如《故乡的夕阳》文章中,作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是这样结尾的:“一个又一个的日落之后,在夕阳西下的地方,有了一座孤单的坟茔,沐浴着夕阳的光辉。我把母亲托付给了西山,托付给了夕阳。”作者极力渲染了一个特定的冷清寂静而又温暖祥和背景,映衬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作者饱含深情的描绘把读者带入一种有情的境界,读到这般文字眼眶终不由得有些湿润。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讲究含蓄,寄情于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在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景物之上,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形象美、含蓄美、蕴藉美。古人是很懂得用这种方法的,如《爱莲说》《陋室铭》《秋声赋》等,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 细节传情。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人物的细腻情感往往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抓住这些细节能达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抓住生活细节,将其渗透在人物、景物或场景描写中,让读者用心灵去感悟。情感的表达,越细致,越具体,效果越好。文章中细节的多少,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描写细节到位了,读者就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生动真实,动人心弦。如《我的老师》中“她从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落在石板边上”,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简单动作,一下子就表现了老师温柔、慈爱的性格,学生赏心悦目,心领神会;《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抒情的突破口,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就能使文章熠熠生辉。 文贵有情,文贵情真。写作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必须有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