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货币与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2]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与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3]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4] 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与计量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5] 我国通货膨胀率均值过程和波动过程中的双长记忆性度量与统计检验,《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6] 利率期限结构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7] 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说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8] 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周期波动的非对称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第10期。[9]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轨迹,《世界经济》2006年第6期。[10] 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波动路径的结构性转变特征与检验,《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1期。 [11] 具有Markov区制转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及其应用,《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12]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区制转移模型及区制状态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13]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性程度和非流动性原因的度量与检验,《财经研究》2006年第2期。[14]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1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6] 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18] 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阶段性与货币-产出之间影响关系检验,《统计研究》2003年第8期。[19]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吉大学报》2003年第4期。[20] 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的离散选择模型及其检验,《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22] 我国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和波动性的实证检验,《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23]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24] 实际经济与名义经济规模和活性的关联性分析,《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25] 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26] 经济政策有效性和动态非相容性—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拓展,《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 [27] 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财经研究》2003年第5期。[28] 从“软着陆”到“软扩张”,《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29]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30] 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全面小康增长的实现途径,《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31] 时间序列的分整检验与“费雪效应”机制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03年第4期。[32] 经济增长在险水平、条件波动性与经济增长态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33]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