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是在讴歌自然美,推崇自然美的美学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脉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主张人对自然要采取顺从、遵循的态度,均主张要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关系。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进而主张"道法自然",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这些思想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艺术中来,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力求在自然空灵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解脱、陶醉、寄托和升华,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在造园过程中,讲究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创造,力图再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自然气韵,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取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较多地处于对立的关系上,驾驭自然、改造自然、表现人工的创造,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在西方造园艺术家眼中,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引进、提炼的对象,而是改造、重造和改变的对象,因为它是"杂乱无章"、"不成规矩"的。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一切都很规整,虽然园中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却已大为减少,在建造这类园林时,自然美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强调的是一种人工美。直到18世纪下半期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确立,特别是卢梭等人的"回归自然"的主张,西方人才重视自然风景美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园林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布局随意和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但总的看来,这种风景型园林还不能摆脱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追求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园林有很大不同。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以山水为景区主体,园中建筑除了某些主要厅堂外,其它形式和位置均视造景需要而定,受到风景的制约。它们形式多样轻巧,布置灵活随意,在园林中起的作用不是对景色的主宰和规定,而是对景色的点缀和辅助。也就是说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疏密相间、主次分明的景观画面,追求的是整体和谐协调,所谓"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鸟语花香帘外景,天光云影座中春",真正达到各尽其宜,相互借资,相辅相成。在具体空间组织和景物组织上,采取了分景、隔景、借景等丰富多样的手法,辅之以曲廊、曲径、小桥,组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曲折幽深的景观序列,步移景异,含蓄而韵味无穷。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甚于山水,在布局中建筑是主体,而山水是陪衬物,花草树木、水体雕塑等要经过修整以服从于建筑主题。建筑轴线便成为园景设计的主要依据,所有花坛、道 路、水池等均有轴线引导,整齐化一,均衡对称,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条块鲜明,显得开阔、明朗。园林艺术实际上成了建筑的一种扩张和延伸。中国"山水画"式的园林布局,把空间布局转 化为时间流程,构图复杂多变,通过时间的延伸来展示各个景 区;西方"几何式"的园林,以突出园林空间布局而缩短时间流 程,构图规整匀称,力图使人瞬间尽量领略整个景区。成忠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易经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文地理古今事,略知一二。堪舆龙脉太极图,可解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