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科学原理和典型事实,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1、论点论点就是文章中要加以阐述和说明的基本观点,在议论文中要解决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
在一篇议论文中,论点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一篇文章的高下优劣主要取决于它。因此,对论点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论点要正确。
论点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作者除了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以外,还要以辩证法的观点去研究分析问题,防止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此外,还要注意论断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应当是准确无误的。
准确性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论点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的准确;论据、引语准确;语法、逻辑、用词造句准确;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准确;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不武断、不浮夸,要一分为二。(2)、论点要有针对性。
申论的论点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舆论导向上具有针对性;针砭时弊,针对社会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弊端、陋习,对症下药,加以评说,予以治疗;触及当前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分析起因,找出解决的方法等等,以正确引导舆论和指导实践;抓住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分析说理,解开人们的思想疙瘩;针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论证评说。申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
因此,哪里是主要的问题、哪里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必须在动笔之前解决好。需要说明的是,申论论证评说的是"主要的问题",而不是问题解决的方案和做法。
(3)、论点要深刻。论点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能科学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要使论点深刻有力,作者就必须首先清除那些泛泛的、装腔作势的议论。同时,深刻也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前瞻性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敏锐性;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表面现象能够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源;具有预见性,即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未来的结局分析之后,能够作出具有预见性的科学论断。(4)、论点要鲜明。
作者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对所论述的问题自己先要思考透彻,不能含混不清。
论点的语义必须十分清楚确切,不能暧昧不明。(5)、论点要新颖。
论点要有创见,给人以启发。要善于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矛盾,不能人云亦云。
新颖性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论题新颖,即评论的问题能够触及新的矛盾,或者能够提出新的见解、主张;在与错误及片面的观点交锋中鲜明地提出精辟的见解,表现出真理的光辉。论说中有新的论据,并能以这些新的论据作为依托,引发议论;选取新的议论角度,诸如舆论的非热点、容易被忽视或者被掩盖的矛盾侧面、对解决矛盾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等。
(6)、论点要同一。在论证过程中要保持思维的确定性,防止出现违反同一性的要求、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的现象。
这一条是从逻辑上对论点提出的要求。(7)、论点要突出。
议论中不能以材料淹没论点。当所论述的问题比较复杂时,其中心论点与派生出的分论点、小论点的关系只能是总分关系,因为多中心即无中心。
这是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对论点提出的要求。2、论据论据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是议论的基础,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两种。事理论据除一般原则外,还包括那些从长期生活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被公认为符合事理的谚语、俗语、典故等。
申论对论据有如下要求:(1)、论据要真实。事实论据必须可靠,事理论据必须准确。
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注意调查核实。不能道听途说,断章取义。
未经证实其真实性的论据只能用"预期理由",论据不能靠论点证明,以免形成循环论证。(2)、论据要典型。
事物有必然性与偶然性、一般情况与个别情况的差别。只有从事物的一般情况及其内部的必然联系出发去掌握事实,这样的事实才能胜于雄辩。
所以选择论据要注意排除那些偶然的、个别的事例,而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才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3)、论据要充分。即使是真实的论据,如果不全面,其说服力也不会强。
论据要全面、充分才有说服力。(4)论据要新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新的总是吸引人的,对旧的论据读者不会很感兴趣,自然也就影响说服力。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解决的是"怎样证明"的问题。
议论的目的在于使别人同意并接受你的观点,这除了要看你的观点是否"有理",还取决于你是否会"说理"。只有说理充分,分析透彻,论证周密,议论才会有说服力。
申论作文,一定要以理服人,同时合乎逻辑,而不能以势压人,用大话、空话、假话去强迫人接受。因此,申论论证时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一切道理、结论总是从客观事实当中、从实践经验当中引申和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把道理说明白、容易让人接受,就得依靠具体的事实材料,在立论写作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
如何写好作文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教学的四个结合学生学会作文是生活工作的需要,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老师不能只靠作文课上写作技巧的指导,还要将日常生活、学习和作文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个结合:一、认识事物和表达训练相结合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学生认识事物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由认识简单的事物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又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
学生具备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写出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的文章。二、素材积累和精心点拨相结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过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多积累素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如每天十分钟演讲,坚持写日记,写向观察,体验生活,有目的地组织活动,等等。
学生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怎样选材就成了写作文的关键,这要靠老师的点拨。点拨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灵感。
引起写作文的欲望。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生活中的有关情景深化认识,然后选取其中的某一情景。
2.以问题拨动学生灵感的心弦。如哪件事最令你伤心?你做过对不起父母或老师的事吗?你发现最近同学中又流行什么?经过这样的点拨,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说真话, *** 情,避免套话、空话。
三、阅读和作文相结合学生选定素材后便要注意作文技巧的运用。作文技巧的指导不能是孤立的、空洞的、应渗透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之中。
如教《詹天佑》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突出中心的作用,再通过“读写例话”加深认识,掌握用环境衬托中心的技巧。作文指导时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作文技巧去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形成阅读和作文的有机结合。
四、作文训练与修改训练相结合学生往往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修改是老师的事,这是不对的。要从思想上明确修改作文是自己的事,养成不修改不算完成作文的好习惯。
这种训练应该贯穿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训练开始可由老师初改,提出修改意见,具体地指导学生思考、修改,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当泩有了一定的修改能力后,可采用自改、双向交换修改、小组讨论修改等形式。只要坚持四个结合,不断探索,就能形成具有特色的、符合提高学生素质需要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的四个结合
学生学会作文是生活工作的需要,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不能只靠作文课上写作技巧的指导,还要将日常生活、学习和作文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个结合:
一、认识事物和表达训练相结合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学生认识事物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由认识简单的事物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又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
学生具备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写出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的文章。
二、素材积累和精心点拨相结合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多积累素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如每天十分钟演讲,坚持写日记,写向观察,体验生活,有目的地组织活动,等等。学生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怎样选材就成了写作文的关键,这要靠老师的点拨。点拨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灵感。引起写作文的欲望。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生活中的有关情景深化认识,然后选取其中的某一情景。2.以问题拨动学生灵感的心弦。如哪件事最令你伤心?你做过对不起父母或老师的事吗?你发现最近同学中又流行什么?经过这样的点拨,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说真话, *** 情,避免套话、空话。
三、阅读和作文相结合
学生选定素材后便要注意作文技巧的运用。作文技巧的指导不能是孤立的、空洞的、应渗透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之中。如教《詹天佑》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突出中心的作用,再通过“读写例话”加深认识,掌握用环境衬托中心的技巧。作文指导时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作文技巧去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形成阅读和作文的有机结合。
四、作文训练与修改训练相结合
学生往往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修改是老师的事,这是不对的。要从思想上明确修改作文是自己的事,养成不修改不算完成作文的好习惯。这种训练应该贯穿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训练开始可由老师初改,提出修改意见,具体地指导学生思考、修改,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当泩有了一定的修改能力后,可采用自改、双向交换修改、小组讨论修改等形式。
只要坚持四个结合,不断探索,就能形成具有特色的、符合提高学生素质需要的教学方法。
这里我主要给你一些关于议论文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论述步骤的,这种结构表现在文章中,就是序论、本论和结论这三个部分。
可以有四种常见的较小的结构形式: A.并列式。在论证中,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这种并列可以是在中心论点统帅之下的几个分论点的并列,也可以是论证过程中的几个论据的并列。在语言形式上往往有“第一”“第二”……或“首先” “其次”等等标志。
另外,处于并列关系的各个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一般是可以互换的。 B.对照式。
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 *** 同志生前曾经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比较,突出说明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因此,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 C.层进式。
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先后的顺序不可调换,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般的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因而,这种结构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容易被人所接受。 D.总分式。
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
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在议论文中,以上四种结构形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之后所得出的“答案”。结论,与其他形式的文体的结尾一样,以简洁自然,能让人读后若有所思,受到启发为妙.这些资料摘自高考作文辅导网。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几乎占去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指导则是整个作文教学的关键。
作文指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次作文的成败。学生写作前,教师应当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
那么,作文指导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见解和尝试。一、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1.生活素材的积累积累的内容包括:长幼之情,成员矛盾,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同学师生的交往;理想与前途,苦闷与焦虑,欢乐与忧伤;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无不吸引着中学生去思考。
2.对思想、观点的积累思想积累是指来自课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析、吸收教材中的哲理。记叙文中常蕴涵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议论文中常饱含辩证分析的力量,提醒学生学习领会并积累下来以备写作之用。
再是来自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怎样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
(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赞。
一用分论点展开论说 (一)并列式 1如何确立分论点? 要论说某一个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如《六国论》“承”的部分就是两个分论点:韩、魏、楚以地贿赂秦国,自取灭亡;齐、燕、赵未曾贿赂秦国而以贿赂者丧。 《谈骨气》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后,借用孟子的话把它分解为三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样文章主体就从三个方面并列论证了观点。《从“战胜自我”想到的》先列述三个分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2使用分论点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扣得住,就是说所列的分论点应该是从同一个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
如果角度不同就没有“扣住”,文章的论点就难以集中。分得开,是说所列的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含关系。
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如以《读书乐》为题列出下列几组分论点,请分析是否恰当。
A读书辛苦,但苦中有乐; 读书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乐; 读书可以变得聪明,所以其乐无穷。 这一组没有“扣准”,每条回答一个问题,而不是从同一个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
B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此一乐也; 读书可以培养高雅的情趣,此二乐也; 读书可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此三乐也。 这一组没有“分开”,第三条“提高素养”包容了第一条,“陶冶情操”与第二条交叉。
这就造成了逻辑混乱,思路不清。 C读书使人解脱烦恼,振作精神; 读书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 读书使人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这一组虽然“扣得准”可有“分不开”、“没排顺”的问题。第一条和第三条交叉,可以合并。
第一条和第二条,应先二后一,调整后可为 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 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 读书能使人精神振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3列分论点要有针对性。
下列提纲就是针对青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 D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读书可以明辨是非; 读书可以增长才干;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这一组是全面符合要求的。
针对不善于读书的人,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问题: E读书要平心静气; 读书要“博”与“深”结合; 读书要注意学以致用。 对某些曾经失去读书机会的中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 F读书有助于工作; 读书有益于教育子女; 读书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
4读例文,析结构。 5练习:以《说勤》为题,列一组分论点。
6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英国伦敦的同一条街上,住着三个裁缝。
为了招徕客人,他们都想在广告上做文章以在竞争中压倒对方。 一个裁缝捷足先登,在橱窗里推出的广告牌上,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伦敦最好的裁缝。”
全城第一,口气不小。 另一个裁缝看到以后,反应敏捷,在同一天也挂出了个广告牌:“英国最好的裁缝。
”全国第一,口气比前一个更大。 第三个裁缝自然不甘拜下风,但怎么样才能超过他们呢?他的头脑比较冷静,没有顺着他们的思路写下去,而是在左思右想之后,提起笔,不慌不忙地在自己的广告牌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本街最好的裁缝。”
结果一语惊人。 要求:(1)读上面的故事,人人都说第三个裁缝的广告词写的好写的妙。
到底好在哪儿呢?请以“一句绝妙的广告词”为题,写一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文发网”可以提供免费的参考文献 直接在百度输入就可以找到 摘 要: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思考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比如: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审美情趣淡薄,想象力贫乏,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意志薄弱,容易被困难吓倒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的同时,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作了一些人文性的思考。 一、教育主体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主体观念的变化。一些开展“四结合”研究的老师提出了“语文三元论”,即教师、学生、计算机同时为教育主体的观点。他们把计算机提升到教育主体中一元的地位,认为人同计算机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能充当教育者,甚至都需要接受教育。将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到极端,忽视教育的人文性,这样教学的结果必将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现代机器人”。我认为,教育应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教育的主体范围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应同时为教育主体。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思考的自由,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活动。在这里,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按照这种教育主体观,教师在课堂上以图像、声音、动画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来决定。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某种学习气氛,建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开放性的小语课堂模式。我通过实践,觉得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课件版块设计符合“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每一版块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教学《春游中心广场》为例。在教学之前,我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温州市中心广场。那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当时曾吸引了学生,但并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于是我又制作了双向互动的《春游中心广场》课件,其中有许多经过处理的中心广场景点的照片。上课时,我一边启发学生:“昨天,我们游览中心广场,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一边点击课件中的图像按钮,那美丽的广场钟、奇特的树形灯、金灿灿的大花圃、苍老挺拔的枫杨等一一呈现。然后我告诉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描写这个景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没有统一地指导,过多地束缚,这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写作。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一起学习,其乐融融。第二,教学流程要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主体性、开放性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春游中心广场》每一个版块都设计有返回按钮,并随时可以链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下水文”,以方便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随时返回上一板块重新观察、学习领悟。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较高的目标:写好重点景物后,写其它次要景物,甚至可以连段成篇。这些全由学生自己掌握。通过教学,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切合学生实际的,符合他们作文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二、学习材料的呈现要多融入“人”的情感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被革新,有些人感慨计算机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一时间,教室成了一个小电影院,好不热闹。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些教师强调教师传授为主导,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形象。这些“电影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十分担忧,因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使课堂教学努力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使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这里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预留,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呈现课文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体验,在头脑中树立形象,产生真情。有位教师在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时,把大兴安岭那如诗如画的景色经计算机扫描成视频图像,再配以优美的音乐,课堂上三番五次地呈现给学生。一开始,在鲜明画面及优美的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随着画面呈现次数的增加,学生的热情锐减。反思这堂课,如果我们少依托或不依托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作者原汁原味的语言,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那么可以肯定教学效果会更佳。 有些学习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给学生,这种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呈现方式有着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无论怎么先进,都仅能按人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反馈应答,它没有生命,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电脑,而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教师的情与爱。所以在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人文环境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的人格的形成。 三、“人文养育点”的挖掘要有“人”独特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茶》一课时,确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的茶文化。上课时,该教师身着旗袍,宛如一位茶道表演者,营造了散发芳香的茶文化氛围。她又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茶道表演和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图像资料,把它们存储在浏览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点击菜单欣赏茶道表演。然后教师利用TOP98电子教室系统将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呈现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给这些紫砂壶命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引用古诗句、古筝曲名、成语等,取出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如“一叶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舟唱晚”、“龟仙壶”、“长寿壶”、“万寿壶”、“井底之蛙”、“深藏不露”、“青蛙望月”等,各具特色。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术文化的整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末了,教师为学生沏茶,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茶,这又是一种人格平等。我们不奢求通过上了《说茶》一课,每个学生都喜爱上品茶,但日后哪怕他们只要有一次在不经意的饮茶中品出了生活的乐趣,说不定就会成长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结合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开展艺术、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要把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大语文教学之路,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可以供你参考使用哦 发表就要侵权了哟 还有几篇 给你发到你的邮箱了 查收吧
148 浏览 2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2 回答
307 浏览 2 回答
236 浏览 2 回答
237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2 回答
243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2 回答
177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6 回答
306 浏览 5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