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浅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转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的就业机制。而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认真学习解读了当前的就业政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黑龙江几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应对就业难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析。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1.1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2008年岁末的金融危机,使得本来并不顺利的中国经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更加雪上加霜,率先受到冲击的是沿海的外贸型企业,紧接着就轮到了国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整个经济陷入低迷之际,被誉为经济温度表的大学生就业率,就受到了直接影响。有四个标志性的信号非常明显: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金融、保险、外贸、房地产、汽车、航空、广告等行业开始减少招人。再一个指标就是,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到了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全国将会有超过500万大学生陷入工作难的状态,就拿IT业界来说,目前明确制定了2009年招聘计划的企业,不足往年的10%,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企业提供的岗位却明显不足,使得整个2008年岁末的毕业生群体,陷入了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1.2自身认识上的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1.3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存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匹配、教育知识和新知识接轨的问题。我们的专业设置过多、划分过细,就业同学中,有30%同学与原学的专业没关系,所以要加强通识教育。2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2.1高校的教改应进一步深入。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制度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5-3017:45的改革使人培养同社会(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将从两个方面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影响:一是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动;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势必引起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动和职业流动性的增加,从而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培养人才将由过去适应比较单一和稳定的需求转向适应多样而易变的需求。二是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市场竞争就业,社会(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将引起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也将使围绕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事管理以及行政、后勤管理等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发生整体性转换。因此,适应社会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2.2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理性化。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就是我们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不再是绝对的社会“精英”,要有很高的工资,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那不可能的。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失调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企业又不要。而2009年全国有610万的大学毕业生,怎么会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精英”呢?大众教育的结果是有的人,从事普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应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了,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劳动者来对待;应该考虑到基层就业;对薪酬的估计应该比较客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努力所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还要特别注意职业规划,因为,大学生要想选择理想的职业,并有所作为,就必须在一入学时就自觉地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5-3017:45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要求。2.3到基层就业。为了促进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等大量需要人才的一线工作,我国已出台了多项措施,其中包括: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的同时,积极为他们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我们大学生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市场的形势,有时看似愚笨的选择恰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就业西部。不仅要分析市场也要对自己有明确的把握,了解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不要一味的追求高薪职业而埋没了自己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交流沟通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等,增添自己成功就业的砝码。2.4客观认识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并非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即现在我们国家需要大学生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大学生本身不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都是就业的弱势群体,那我们的那些农民工怎么?没受过大学教育的怎么?而且我们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只有5%,美国现在有2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5-3017:45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因此,大学生不应该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不应该存在找不着工作的问题,只存在就业的地区、就业的行业、就业的起薪等这些方面的困难。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其中,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应该从学生自身着手更为容易,毕竟一个市场的改变和调节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拥有真才实学,同时转变观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获得理想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