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平时种花种草,还是努力种田,最重要的是土地和水。过去,农村条件特别差的时候,种在地里的庄稼基本上是靠天气收割的,根本没有多少井给地浇水。如果一年中少雨或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就会枯死。辛苦一年之后,就没有收成了。虽然现在农民有了自己的水井,在浇地的时候只要一按开关就可以了,但是大自然对农作物的影响,人类始终无法抗拒。
首先是气候。初秋,如果下雨,气温会明显下降。如果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对任何作物都不是很好。对于北方的玉米来说,长期的高温天气不仅会影响玉米的灌溉,还会使玉米的根和茎特别脆弱。一旦遇到大风天气,气温会稍有下降,容易造成玉米倒伏,导致产量严重下降。
对南方水稻来说,如果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会使稻田水分蒸发过快,叶片蒸腾量也会增加,从而影响水稻的吸水率和产量。
二是农作物。任何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初秋,北方的玉米和南方的水稻都在茁壮成长。尤其是北方的玉米,如果初秋有几场雨,玉米粒会特别饱满,玉米茎也会特别粗。深秋收获时,农民们会有大丰收。但如果初秋不下雨,之后整个秋天就不会下太多雨,这自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有人可能会说,自灌可以为农作物供水,但连续人工灌溉对农作物不好,这就是为什么农民在浇地时使用一水两水的原因。
看来初秋的雨真的会影响庄稼的收成。毕竟,无论人类技术多么先进,都无法与自然抗争。我们祖先之所以发明24节气,是因为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不同的节气中注意不同的事物,这样才能尽最大努力保证农作物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