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1b86ee1f7a83de81c56034e4db6d87a51890bc6.jpg)
统计数据质量作为衡量统计工作绩效水平的重要依据,社会各界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统计方面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统计方面论文范文篇1 论我国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统计方法制度是我国统计工作的基础与规范,关系到什么是统计、怎样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服务于决策者和社会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发展,统计工作进入到一个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统计方法制度伴随着生产经济方式的转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此详细的进行了论述。 一、统计方法制度基本特点 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对象,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基础与规范,贯彻与执行以及实施统计方法的相关制度就包括:我国基层中的统计工作者其统计工作、政府部门中统计工作者的统计工作、以及政府综合性的统计工作者其统计工作。 其主要的特点就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性。统计方法相关制度就是包括了各个领域,包括资源、流通、生产、以及分配等等,涉及到了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来看,它就全面的反映了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科技文明、以及环境文明等等。 其次,可比性。从纵向上来说,我国的一些统计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定的可比性以及稳定性。统计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长期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能够成为一个长期制度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原因,才能够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以及规律,从计算的方法来看,在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中,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可比性以及稳定性。 此外,系统性。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统计方法制度就包括了部门、地方、以及国家的统计方法的制度。在时间上来说,这就包括了年报以及定报。从标准来说,这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从其管理的方面来看,已经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二、我国的统计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剧增,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经济活动,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高,与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法制不健全,协调监督不力,技术手段滞后,形成的反差很大。现行的统计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常规统计的内容以及范围还存在着一些缺口。在我国的一些常规性统计中,其调查制度的一些内容以及范围还存在着缺口,其覆盖面不是很全,这就意味着对我国的国民核算体系还缺乏一定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价格的统计制度不是很健全、常规服务业的缺口也比较大、以及一些专业的统计范围不是很健全。 第二,专业性统计制度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这就往往体现在年报以及普查之间的矛盾;抽样调查与全面报表的矛盾;核算统计相关制度与专业性统计制度的矛盾;我国的统计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有机的整体。 第三,统计的标准化程度还没有对现在的需要完全相适应,目前来说,很多的统计标准其在制定以及修订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国际的标准以及与国际标准相联系的标准予以展开的,而没有与实际相联系起来,没有结合着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制度改革相联系,这类的标准是较少的。尤其是目前的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的调查单位,与城乡一体化相互配合的一些支出分类,以及反映出我国的一些企业登记与注册的标准等等都需要做到对其研究、制定、以及改革。 第四,重复性调查比较多,对基层来说起负担较重。统计信息的浪费比较严重。因为缺乏一种对制度的平衡以及整体性设计,这就造成了专业制度其内部、各个专业之间、部门统计以及综合统计之间的一种重复性调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量。首先,基层的统计数据其质量不是很高。其次,造成了数出多门以及一门多数或者是数据打架的一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统计信息就会被湮没,使得可以运用的信息较少,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制度方法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综上所述,随着形势的发展,统计工作的现行体制、制度、方法等弊端就越加暴露出来,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步伐,转变职能,统计工作才有生气,才有希望,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在不断的改革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但的认识基础上,要做到不断的去发现并要捕捉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要对当前的一些适用的统计指标要保留,对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适用社会发展的一些指标予以去除,对指标体系做到不断的改进以及完善,使得整个的指标体系在真实的基础上反映出实际情况,做到对社会各个方面的统计与要求能够适应。 (二)改进统计的方法 统计工作应该要在实际的情况以及新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调查对象其不同的特征来对统计方法进行改革,在实行普查的基础上,依靠着抽样调查以及全面报表体系,并且要利用一些非全面的调查方法,加强利用行政记录。对调查方法进行改革中,首先要保证数据的质量,早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对成本加以考虑,用比较少的花费以及比较小的一种力量,来实现一种统计的目的。目前来说,在调查方法体系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系以及调查方法之间的一种考核还存在的一些矛盾,怎样去协调以及管理,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去研究以及解决。 此外,还要对统计的标准化水平予以提升,还要不断的对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进行完善等。 四、结束语 总之,对我国的统计方法进行改革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鉴于在统计方法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应该不断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统计方面论文范文篇2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统计教学方法 1 《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特别是指数、抽样调查这部分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公式复杂不易计算,这些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1.2 现在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当前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形势,导致多数人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发展前途,基础好的学生都上了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自己不自信、甚至破罐破摔,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并且,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因此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根本无心学习。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另外,中职生源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2 统计学教学设想 2.1 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方式上的数据整理是使用纸上表格,填入数据、文字,再利用计算器计算所需的结果,如求和、分类汇总、求平均值、数列分析等数学运算,但往往因为数据过于庞大复杂,不仅计算起来十分辛苦,而且容易出错。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应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还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大家生活工作上常用的一款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已能满足常用的统计方面的要求。excel可以进行数据运算,绘制图表、统计运算等,应用于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抽样分析与参数估计、时间数列分析,不仅可以减少繁琐的重复计算,而且一旦编制好一个工作底稿,以后只要更改其中任一数据,就可以轻松地重新自动计算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数据整理工作量,学习统计不再意味着整天埋头于一堆枯燥无味的数据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2.3 统计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不论是宏观社会的整体调查研究,还是微观事物的观察分析,都需要统计。从微观上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统计”。例如,开学时,辅导员要统计一下到校的学生人数;篮球比赛中教练员要统计每个队员的投篮命中率、犯规的次数;农户在农作物收获后统计其产量等。再例如,家庭中的商品选购,买房买车,储蓄炒股,节水省电,参与彩票等等。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统计课堂教学中。比如讲到正态分布,我们可以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许多现象呈现常态,虽有差异,偏离正常,但表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总是比较少,而且越不正常的可能性越少。比如人生目标,现实中“总统”只有一个,真正的发明家也不太多,而普通人随处可见。明确了这一规律,我们就不必为我们不是“总统”或“发明家”而气馁,我们应该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一个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再说身边的朋友,最要好、最贴心的不会很多,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也是少数,而不冷不热、不疏不亲的“点头朋友”却随处可见。“点头朋友”约占95%,也就说你在大街上随便碰到的100 个朋友中,大约只有五个是好朋友或坏朋友,其余都是“点头朋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好好珍惜那少数几个难能可贵的好朋友们,对那95%的“点头朋友”要少些期待和要求,对那些无可救药的坏朋友则应该敬而远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书本上的知识也讲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又增加了趣味性。 从宏观上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更是离不开统计。在当代社会,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人口学中的统计学应用(进行优生优育)、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等都依赖于各类科学的统计方法。统计学在企业生产、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等一系列经济研究应用问题。 既然是处处离不开统计,那么我们就可以定期带领着同学们阅读各大新闻报纸及浏览各大统计官方网站,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国家大事。 2.4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拘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3 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学生状况,灵活设计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和贯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信息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1. 统计方面论文优秀范文参考 2. 统计方面的论文范文 3. 统计学术论文范文 4. 统计优秀论文范文 5. 统计学论文范文
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关系分析论文
摘要 :文章采用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数据进行描述性相关分析,选取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两指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分析方法,研究两指数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PMI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具有较长时间和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制造业PMI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先行影响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PM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向量自回归VAR
0引言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共同推出,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具有及时性特点,PMI体系主要由新订单、生产量、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以及原材料库存等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的细分指标构成,是衡量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则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其中一致合成指数能够客观描述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由工业生产、社会需求、就业、社会收入等4个方面构成,先行合成指数能够用来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由恒生内地流通股、产品销售率、货币供应量M2、新开工项目、物流以及消费者预期等指数构成。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其中产业结构中的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工业发展指标与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PMI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我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进行描述性相关分析,依据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实际构成情况,选取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合成指数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发现两个指数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1数据描述性分析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选取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月度数据,为了方便对这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和描述,本文用PMI表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MELCI表示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ECCI表示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图1表示中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ELCI)序列图,从图中PMI序列曲线可以看出,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整个时期中,我国的经济大部分时间处在扩张阶段。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PMI大都处在52~56之间,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明显,但是波动较大,制造业经济的扩张存在着不稳定性;在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这一时期,PMI处在荣枯线50以下,说明我国经济处在收缩阶段,并且在2008年11月达到最低,指数不足40,说明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经济情况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从2009年前半年开始,PMI开始大幅回升,也说明我国的制造业经济开始回暖,正在逐渐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近两年的PMI数值处在50以上,序列波动不大,较为平稳,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正在扩张,并且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一现象与国际形势、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另外对图1中两时间序列的走势进行对比分析,总体看来,制造业PMI曲线的波峰波谷数量比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ELCI)曲线的数量多,说明MELCI曲线相对来说较为平滑,波动性低,但是将MELCI曲线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与PMI曲线的峰谷出现时间进行比较,发现两曲线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点基本一致,并且这一现象体现在整个时间序列范围之内,同时对两时间序列进行交叉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71,也说明了两者之间较强的相关性。图2表示中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序列图,单独看一致指数(MECCI)曲线与图1中先行指数(MELCI)曲线形式较为相似。通过对图2中两组时间序列进行对比分析,MECCI曲线相对PMI曲线,波峰波谷的数量较少,曲线较为平滑;分析两曲线波峰波谷的出现时间,得出PMI曲线的波峰和波谷领先MECCI曲线的峰谷3~5个月,在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这段时期内,PMI曲线的领先性结论体现的更加明显。上述分析内容可以定性的说明制造业PMI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先行关系以及PMI对国家宏观经济的预测作用,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建立模型对中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定量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
2VAR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中国制造业PMI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在本文的实证分析过程中,采用EVIEWS6.0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在平稳性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为ADF单位根检验,所以文中利用EVIEWS6.0对PMI和MECCI两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时间序列在给出的三个显著水平下是不平稳的,而对两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两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即PMI和MECCI这两个时间序列同为1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对两变量的原时间序列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分析。
2.2VAR模型建立
在建立PMI和MECCI两时间序列的VAR模型之前,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对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同时对将要建立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进行确定,根据AIC、SC和HQ原则,经过多次检验,最终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4。因此选择建立4阶滞后期的VAR模型进行分析,得到log(PMI)与log(MECCI)之间的VAR模型回归方程,如下所示:è÷Log(PMI)log(MECCI)=è÷0.3300.194+è÷0.9733.4820.0331.392è÷Log(PMI(-1))log(MECCI(-1))+è÷-0.591-4.189-0.0150.047è÷Log(PMI(21))log(MECCI(-2))+è÷0.3070.401-0.002-0.851è÷Log(PMI(-3))log(MECCI(-3))+è÷-0.0780.5180.0130.345è÷Log(PMI(-4))log(MECCI(-4))从上述VAR模型的回归方程是可以看出PMI与MECCI时间序列之间滞后4期的定量关系,同时分析结果显示此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达到0.98以上。接着需要对所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检验,只有在模型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对模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本文运用AR根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如果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都位于单位圆内,则表明该模型是稳定的。根据上面所建立的VAR模型,得到模型的AR根图,如图3所示。从AR根图可以看出,所建立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处在单位元内,满足模型稳定性的条件,说明文中所建立的VAR(4)模型是稳定的。为了说明模型中PMI和MEC-CI变量的因果关系,下面对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中检验结果分析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og(PMI)和log(MECCI)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变量log(MECCI)能Granger引起变量log(PMI),变量log(PMI)也能Granger引起变量log(MECCI)。
2.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两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两时间序列进行脉冲分析,分析的结果如图4、图5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月),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上下两条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制造业PMI一个正的冲击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开始逐渐的增加,并在第8期前后达到最高点,接着开始逐渐降低,到第22期前后穿过0点,然后经过小幅度的`变化,最终在第38期左右收敛于0。脉冲响应函数的整体变动趋势说明PMI在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能够经过国民经济的内在机制传递给MECCI,在前期给MECCI带来同向冲击,后期带来反向冲击,同向冲击的力度大于反向冲击,并且这一冲击效应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一个冲击,PMI会在前3期迅速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迅速降低,在第9期左右穿过0点,然后经过小幅的变动,在第26期前后收敛于0。从脉冲函数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MECCI在受到外界的冲击后,其变动会在前期给PMI带来正向冲击,在后期带来反向冲击,且同向冲击的幅度较大。综上,PMI对MECCI的脉冲响应函数在38期收敛于0,而MECCI对PMI的脉冲响应函数在第26期收敛于0,这一分析结果说明PMI对MECCI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于MECCI对PMI的影响持续时间。
2.4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方法由Sims于1980年提出来,它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定量地把握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对本文中的VAR模型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如图6、图7所示,图中横轴表示滞后期数(月),图6的纵轴表示制造业PMI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贡献率,图7的纵轴表示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对制造业PMI的贡献率。从图6的方差分解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PMI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贡献率在23%左右。从图7所示的方差分解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对中国制造业PMI的贡献率在11%左右。两图中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MI对MECCI的贡献度大于MECCI对PMI的贡献度,验证了上文中Granger因果检验所得到结论,并且与VAR模型中脉。
3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制造业PMI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两者的交叉相关系数达到0.71;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之间存在先行关系,制造业PMI领先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3~5期。这一结果与两指数的指标构成密不可分,同时说明了制造业PMI的先导性特点。(2)VAR(4)模型定量分析了PMI与MECCI之间的滞后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了在5%的显著水平下,制造业经济指标PMI与宏观经济指标MECCI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则进一步说明了两时间序列的关系。PMI的冲击对MECCI的影响会在第8期达到到最大值,并且其正向影响将持续至第22期;而MECCI的冲击对PMI的影响则会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正向影响持续到第9期,说明PMI对MECCI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于MECCI对PMI的影响持续时间。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说明PMI对MECCI的贡献度大于MECCI对PMI的贡献度。另外根据本文的研究积累发现,我国关于PMI的学术研究还不全面,未来可以研究地域性PMI与国家PMI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对地域PMI与当地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完善我国地域性PMI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强,刘嘉琦等.PMI指数与中国GDP增长率:基于有效性和设计合理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3,(8).
[2]张利斌,冯益.中国PMI与GDP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2).
[3]陈晴旖.基于PMI指数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预测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
[4]何跃,杨小朋.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制造业PMI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J].情报杂志,2013,32(2).
[5]谢佳斌,王斌会.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的预警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
[6]郭国峰,郑召锋.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应用效果与改进[J].数量经济技术与经济研究,2010,(10).
[7]白玉红.我国制造业PM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VAR—ECM模型组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6).
311 浏览 2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2 回答
228 浏览 2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256 浏览 9 回答
169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4 回答
285 浏览 5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
129 浏览 5 回答
102 浏览 2 回答
314 浏览 2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