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a1bce4239fbd455cc76bf7cddc65125043ea2db.jpg)
市场营销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要在真正转变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切实改进营销策略,才能不断开创营销工作的新局面。本文重点对如何改进农业银行营销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化营销当前,随着农业银行扁平化改革的到位,经营层次的上移,省、市分行要在建立健全产业、行业、同业分析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中远期营销目标。以此为导向,拓展高端客户,优化资源配置。否则,如果战略上失误了,战术也就无所谓对错。二、从客户需求出发,深化客户关系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的关键是增强客户忠诚度。要增强客户忠诚度,就必须把客户关系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在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基础上,获取应有的回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出每项产品、每项服务时,在制定每项制度、流程时,要从以内部工作要求为标准,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标准。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服务规范,为高端客户制定并落实“一揽子”整体服务方案;要树立“服务无小事”的观念,建立经常性的客户满意度测试机制,不断改进服务;要坚持拓展与维护并重,深度挖掘客户价值。要通过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积极促进营销服务从单向服务向互动服务转变,由粗略化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由普遍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真正与客户形成利益均沾、双赢互利、唇齿相依的关系。三、从整合内部营销资源出发,实施全员营销商业银行最核心的职能是营销职能。整合内部各种资源,搭建营销平台,实施全员营销,是促进营销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方面,要以管理者为主导,领导率先垂范,带动全员参与。我们强调各级行行长和分管行长绩效工资要与营销成果挂钩分配,就是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部门间的横向联动,形成内部合力。正如惠普公司服务的“217”模式提出的:“如果你不是直接为客户服务的人,那你就要为直接为客户服务的人提供服务。”这与我们要求的“前台为客户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观念是吻合的。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后台为前台服务的评价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四、要紧跟同业竞争先进潮流,积极推进素质化营销素质化营销代表着现代营销的新方向,营销人员(客户经理)是实施素质营销的主体。因此,全面提高客户经理素质,是我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西方营销理论提出了优秀营销人员应该具备“3H+1F”的素质,即学者的头,要有智慧;艺术家的心,要有独特视角;技术家的手,要有高技能;劳动者的脚,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这些要求虽然很高,不可能一步做到。但是,必须把这些要求作为努力方向,认真抓好客户经理的素质培训,为推进素质营销逐步创造条件。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L.D.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2006.6: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06.5: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3: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2006.10: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2007.6: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6.6: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2005.6.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2006.11:26.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1.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3.Boyd J.H.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4.Berg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W.Diamond,p.h.d.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8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1] 张军.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化专题连载(之六)运用新科技创造竞争力[J]国际金融研究, 1998,(04). [2] 金雪军. 论国际商业银行的网络营销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3] 李仁真 ,余素梅. 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02,(03). [4] 王镇强. 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2). [5] 舒志军. 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6). [6] 谢兴龙,付玉嘉,廖春良. 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7] 陈卫东. 银行业的发展和变革——2000年1000家国际大银行排名评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8] 刘春杰,简之,凌滔,谈建军. 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9] 牧野. 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启示[J]华南金融电脑, 2001,(06). [10] 赵娟萍.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华南金融电脑, 2001,(02). [11] 张亦春,许文彬. 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再考察[J]金融研究, 2002,(03). [12] 李少勇. 网上银行的安全与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 1999,(10). [13] 周智多,吕建华,王景容. 银行网络安全立体防御系统[J]中国金融电脑, 1999,(11). [14] 陈宝琮. 调整银行经营策略 迎接网络经济的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 2000,(06). [15] 罗哲夫. 商业银行在网络时代的运营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 2001,(11). [16] 陈支农. 网络银行面临的十大风险隐患[J]中国金融电脑, 2002,(11). [17] 李 浩.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国金融电脑, 2002,(06). [18] 华夏银行赴西欧考察组. 西欧及香港网上银行考察报告——对网上银行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待续)[J]中国金融电脑, 2001,(01). [19] 舒志军. 中国网络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金融电脑, 2002,(09). [20] 彭忠诚. 网络银行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中国金融电脑, 2001,(01).
256 浏览 2 回答
144 浏览 2 回答
319 浏览 4 回答
184 浏览 2 回答
337 浏览 3 回答
278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5 回答
324 浏览 2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4 回答
197 浏览 3 回答
354 浏览 2 回答
238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2 回答
19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