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化的宣传教育形式,它又要求自己的语言必须有相应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美,对于着重诉诸听觉的演讲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演讲语言运用的过程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演讲语言集文学语言之形象、议论语言之哲理于一身,聚书面语言之逻辑性、口头语言之活泼性于一体,承载着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优秀的演讲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情理交融,字句之间交织着美,流溢着美。演讲的审美价值最终是通过演讲语言体现出来的,听众在接受演讲内容的过程中,经历了美,感受了美。正因为演讲语言的艺术美,才使演讲更具鼓动力、感染力和征服力。演讲的语言艺术包括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就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演讲语言的审美价值的内涵。 一、语音美 语言艺术是声音美和意义美的结合体,语言的音乐美是构成语言美的重要因素。演讲语言的音乐美,是通过独特的声音形式为中介,由人的心灵创造而产生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时间性的音响美,它可以通过语音、语调、节奏的形式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共鸣,使听众获得生动传神的审美感受。 具体地说,演讲语言的语音美就是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所谓字正腔圆,是就读音和音质而言的。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问题,它要求咬字准确,读音响亮,送音有力,使听众明白易懂。腔圆,就是要求演讲的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流利自然,富有音乐性。演讲的语言艺术首先要求字正和腔圆的统一。如果字正而腔不圆,就会使语言平淡无味,干瘪生硬,不足以表达情绪,造不成语言的音乐性。如果腔圆而字不正,就会减弱语言的清晰度,听似有味但听而难懂,就达不到表意的作用。 所谓抑扬顿挫,是就音调、语速、语势而言的。汉语是一种具有阴阳上去四声的多数由单音节的字组成的语言,加上每一个字或词都代表着特定的思想情感,这就给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造成了抑扬顿挫、动听悦耳的美感。演讲时,语调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快慢和停顿等都要求细心揣摩,恰当地掌握运用。 演讲者的语调就像画家笔下的色调一样,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用途和表现力,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内容和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演讲,要选择和使用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语调。就演讲的内容说,有宣传鼓动性的,有揭露批判性的,有辩论说理性的,有讲解传授性的,有叙述说明性的,有倾诉感情性的等等;就是在同一篇演讲中,也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不同的组成部分。因此,演讲的语调应当是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讲到思想重要处、情感振奋处,语调要高些、强些、短些、快些;讲到悲壮、痛苦、忧郁、疑难之时,语调要低些、弱些、长些、慢些;如表示愉快、责备的意思,语调要先强后弱;表示不平、热烈的意思,声音就要先弱后强;表示优雅、庄重、满足的意思时,语调就要头尾弱中间强。另外,在一句话中,每个词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这就要在重要的词语上使用重音,表示突出,使语调富于高低、强弱变化,增强表现力。总之,只有正确掌握了语调的变化规律,恰当加以运用,才能使演讲抑扬有致,顿挫得当。 二、语义美 由于演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手段,它主要依赖于有声语言的表达,而诉诸于听众的听觉系统,因此它多具口语的特点,必须明白晓畅,令人一听就懂。另外,演讲的语言虽然具有口语明白易懂的特点,但又不全是生活中的口语。它反对�嗦、含糊、平淡,它需要经过艺术加工,做到准确、生动、高雅。所以,我们所谓的演讲的语言美,必须是准确简洁,明白晓畅,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准确精练 演讲使用的语言要想真实而充分地表情达意,首先就需要演讲者说得清楚,这样听众才能听得明白。要想说清楚,演讲的语言就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提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才可能使听众准确地感受、理解演讲的内容,才能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收到真正的美感效应。任何一位成功的演讲家在演讲的选词上都是别具匠心、精益求精的,他们都努力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练,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文字,表现出尽可能多的内容,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只有简洁的语言才容易让人一听了然,演讲也是如此。在演讲中使用长句子,特别是�嗦的语言是不受欢迎的,因为长句子和�嗦的语言不仅难懂,而且也难记,更难以上口。所以我们在演讲时为了自己讲起来方便,更为了让听众一听就懂,就一定要精练句子,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莎士比亚说:“哪里的语言精练,那里的语言就有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致词,仅用了16个英文单词,译成中文也只有23个字:“我宣布进入现代化的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开幕!”短短一句话,将运动会的名称、性质、届次、举办地点和时代特点,全都一清二楚地讲了出来。如此长话短说,言简意赅,怎能不令人喝彩! 四、通俗高雅 演讲的听觉美主要来源于有声语言,因为演讲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也就是口头语言将演讲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告诉听众。由于语言的音波从演讲者发出传达到听众的听觉神经,通常总是一次性的,因而演讲者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被听众接受,在语言上就一定要通俗,要明白晓畅,而不应晦涩。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事实说明,演讲者的意义如果不能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它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 我们大力提倡演讲语言要通俗易懂,并不是说只要听众能听得懂就行,这里说的演讲语言,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层次清晰,语句通顺,要比一般的随意交谈或在非正式场合说话更规范、文雅和生动,令人听起来更感美好,更有味道。演讲语言是创造演讲美的工具。它要汲取生活口语中的精华,扬弃生活口语中的糟粕,使自身变得既通俗又高雅,既明白又蕴藉。 五、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指演讲语言的运用要新鲜活泼,能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表现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形象地再现现实,令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听众去深刻领会演讲内容。毛泽东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演讲具有美的魅力,别人爱听,就应该使自己的语言形象些、生动些。 列夫•托尔斯泰的《关于民间出版物的讲话》中的一段:“一些有知识、有钱、满肚子学问的人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缺乏知识的人,而那些什么知识也没有或者知识极少的人在张着嘴等待任何知识,准备吞下别人给他的一切,看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啊?有学问的人想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这种分享物又不会因为分给别人而有所减少。看来只要有学问的人愿意给人分享,饥饿的人就会满意了。可是有知识的人传授知识给别人这件事做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饱汉不知道应该给别人什么,一会儿试试这个,一会儿试试那个,而饿汉呢,虽然饥肠辘辘,却把鼻子扭开,不要别人给他提供的东西。为什么这样?我看只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饱汉并不想给饿汉吃东西,而是想以某种对饿汉有利的方式去影响饿汉。第二个原因是,饱汉不想把真正滋养他们的东西给予饿汉,而只给了一些连狗都不吃的残羹剩饭。第三个原因是,饱汉根本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饱,只不过是自满而已,他们自己吃的东西也未必好。” 这里托尔斯泰精妙地创造了语言的形象美。“张着嘴等待”、“一会儿试试这个,一会儿试试那个”、“虽然饥肠辘辘,却把鼻子扭开”,使描写的对象形象化、动态化,他把当时的文坛比作“脑满肠肥的饱汉”,把需要知识的民众比作“饥肠辘辘的饿汉”,用“把鼻子扭开”比喻民众对低俗读物的唾弃,用“残羹剩饭”比喻不负责任的出版物,然后层层推进,对当时民间出版物中存在的浅薄、卖弄、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人民需求的恶劣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嘲讽。所以说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语言,在演讲中要多使用这类语言,使演讲获得成功,使听众产生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58. 〔2〕邵天声,战晓书.名人论演讲〔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