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1、能养,即服劳奉养。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敬,主要体现为“无违”,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问孝,子曰:‘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提意见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并维护其尊严。2、敬,即要敬事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仅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3、爱,即内心要对父母充满爱心。“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父母在的时候要尽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对待,并按照风俗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