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辞藻华丽,更重要的是有着怎样的巧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又带给了读者怎样的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请大家看一看2006年哈尔滨市的满分高考作文《听我的故事,别走开》,这篇文章的作者名为刘婉荟,现在更多的人叫她“八月长安”。十多年前她写下满分高考作文以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十多年后更是写出了《橘生淮南》、《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等畅销青春文学作品。以下附上原文:
“我透过橱窗望着你,你带着随身听滑着滑板飘然而过;我微笑地看着你,你紧紧领带提起公文包隐没在人海之中。我问你,可不可以听听我的故事?你摆摆手说,对不起,我没时间。可是真的如此吗?为什么我在你的眼中看到昨晚娱乐节目庸俗的搞笑,嗅到酒席上残留的腥味?请不要说谎,你已将生命浪费给了空虚。
或许你不懂,有人说民族的魂魄被刻进我的脊背用一字一句代代流传。是的,我是个载体,载着罗马大帝的征战,耶稣基督的救赎。我带着华夏五千年的血脉走向你,告诉你现在为什么要奋笔疾书埋头苦干,告诉你如何让脚下的土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而不是任由你活得苍白迷茫!
有人说,生命的壮阔被融进我的血液用厚重的扉页平复躁动。是的,我是份倾诉,给你讲述喀秋莎的复活,牛虻的悲情。我带你与简爱一起冲破卑微的诅咒,和哈克贝里一起扬帆远航。我了解你,你或许与简爱一样害怕黑暗,与哈克一样向往远方,甚至会带着些许对金钱的迷恋——就像那个箍桶匠。我只是想在床头灯下陪伴你,把我的故事写进你的梦乡,夜复一夜,有一天你醒来,惊觉自己已有了飞翔的羽翼。
你转身离去,你不懂,可有人了解。他南征北战满面风霜却仍在八角楼里借烛火端详我思维的火花——你可知道它引发了中华大地怎样的燎原之势!他三分天下日理万机,却仍以日读千言告诫部下——你可知那部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又是怎样的千古佳话!还有一位留着一字胡的先生将我送给一位素昧平生的进步青年,我只听见他说,为了希望,为了明天!
我仍旧在讲,可我挽留不住。
有人轻轻说,别难过。我看见我的身体飞离了扉页闪耀在荧光屏上。我看到了一个人专注的眼神,然后是更多,更多……我笑了,这是时代赠与的另一种方式。如果说这能挽留你的匆匆转身,我宁愿舍弃千年的书香扑鼻。如果我的故事可一代代流传,我不在乎讲述者的身份。
只要你听我的故事,别走开!”
不知道你看完这篇文章感受如何,但我作为一个十分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纸质书的人初次看完这篇文章顿时热烈盈眶。她愤怒,她哀伤,她欣慰,她释然,她期盼。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才能写出如此恢弘的文章,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才能在高考的限时考场上带着镣铐也跳出了绝美的舞姿。
跟随她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神色匆匆的路人将生命虚度;你仿佛看到了不甘的传承者带着千年的血脉奋笔疾书;你仿佛看到了古往今来名篇大家毕生的心血;也仿佛看到随着时间流失传承一点一点的破灭……
她文笔优美随处可见排比却又不是单纯的堆砌辞藻,立意新颖在当时乃至现在都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光是一个题目就叫人有了忍不住读下去的欲望,难能可贵的是她把第一人称的议论写出了叙事的美感,一幅幅带有画面的故事在读者脑海中闪过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著名作家阿来也有一篇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了此种方法让枯燥的介绍变得生动有趣。
最后,再附上2006 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放在最后的原因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在阅读过程中毫不费力的找到了她的思想她的情感,最后放出来看看跟你心中所想是否有所不同: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
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