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自主性与文本的整体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新课标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识。于是,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是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明确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指导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反复阅读课文。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单一的事,这里面可大有文章呢!案例一:《云房子》是二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和小鸟们玩耍时的景象。其中,文章第二段描写的千姿百态的云朵,更是逗人喜爱。我是这样设计的:1.小鸟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呢?请找一找,你最喜欢哪座房子,就把那句话读一读。(生进行自由学习活动)2.师生交流,师相机用简笔画板书。比如学生读到:“有很高的大楼房”,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个类似楼房的云朵,故意画得不太高,并问那位学生:“瞧,老师画得对吗?”立刻引来了一片议论:生:不对,不对,不够高!生:是“很高”的楼房啊!师:哎呀,老师真是太笨了,你再读读!看老师这次能不能画对!(学生再次强调“很高”,于是我就稍微画得高一点。)师:这下够高了没?(学生觉得还不够,于是又读了一遍,更加重读了“很高”。我再修改我的画)师:不得了,看样子我还得再加一层!哎呀,真高啊!现在老师画对了没?那我们一起读一读!就这样完成了对这段中所有云房子的感悟。此时的我沉醉于自己与学生这种融洽的氛围之中,为自己特别的课堂设计而暗自得意。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自信满满地问学生: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学了什么呀?学生们的回答却是:我知道了有的云房子像大冬瓜;我还知道天上的云房子像花儿;还有的云房子一点点小……只是罗列了课文中的只言片语。我这才发现,原来看上去很精彩的师生互动却只给学生带来表面意义上的感悟和理解,学生们对整个文本没有全面的感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反思:课文中的这一段内容浅显易懂,但孩子们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女生总是喜欢那座“花儿”一样的房子,天真的孩子总是喜欢那座“大冬瓜”似的房子,而男生就喜欢“很高的大楼房”和“很宽的大礼堂”。我虽然给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并赋予了他们绝对的自主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意去学,主动去学。但是,正是这种自主,却导致了学生认知的片面性,导致了他们对文本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他们通过自主地学习,感受到的只是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却失去了对文本整体美的感受,并不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所以才会出现那样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案例二:当我再一次教这篇课文时,我只在第2步师生交流后添加了两个步骤,似乎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是小结:这些云房子有的可爱,有的美丽,有的气派,有的特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吗?学生很快说出: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板书)而是整体感悟:如果天空中只有一种样子的云房子,你还觉得美吗?正是这千姿百态的样子才使天空变得异常美丽!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种美。(指名读,齐读,反复读)反思:每一篇课文,作者在写它时,都赋予它一个主题和中心,教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全局出发,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华丽而抛开主题,要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文本的整体性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呢?我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自主性要从完整的文本人手,文本完整,才有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而不会产生偏差。一节课,如果做到不琐碎、不牵强,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充分发挥。整体感越强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性就越强。许多老师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设计一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学生们便千方百计寻找答案。正如我案例一中开始的问题:“小鸟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呢?请找一找,你最喜欢哪座房子,就把那句话读一读。”注意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也顺应了从整体到部分这样一个整体阅读教学的理念。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真正的整体阅读教学应该不仅要从整体到部分,最后还应该再回到整体上来,这样才能给学生真正全面的感知。案例二中的做法就是我的一个尝试。这就是我所寻找的一个平衡点,它既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他们感受到文本整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