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比如,学习课内经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
提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就苦恼。
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许多误区,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偏离了航道。具体表现在: 一、教师只负责“教会”,不重视“会教” 贪图省事的语文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早已安排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抄写“标准”的诗词译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放鸭式”背诵全文等。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终于“协助”教师完成了“教会”的任务,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也完全忽视了教学方式的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 二、学生只注重“读会”,不重视“会读” 学生在扫清字词的障碍,能流利地朗读诗词以后,往往沾沾自喜,认为已经“读会”了。
他们却忽略了诗词的节奏、韵律等关键问题,而这些,恰恰是诗词的精华所在,重中之重。 三、学生只能够“背诵”,不重视“诵背” 很少能够看到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忘情地吟诵古诗词,学生总是以自己能一气呵成地背完诗词为荣,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隐隐有些担忧,担忧他们如何有时间去思索、去感悟、去品味。
古人“吟诗”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品味字词的优劣,思考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抒发等诸多问题,使自身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吟诵”中得到提高,如此优秀的训练方法如今却不被重视,近乎绝迹,岂不悲哉?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呢? 我以为首先必须要先正确解读新课标对小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以上(低年级50篇;中年级50篇;高年级60篇),这是对小学生掌握古诗词数量上的要求。
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诵读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对小学不同年段学生掌握诗词理解上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标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会:会读、会背、会感悟。
其次,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
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诗的情感浓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古诗词翻译,要求学生熟记并背诵释义。其实,古诗词教学要不求甚解,只要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即可。
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习惯不同,许多时候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追求韵律美,例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通假、倒装、对仗等。教师如果非要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会非常生硬别扭。
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大体的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里“可怜”的意思明显与现代文中的“可怜”不同,而是“可爱”的意思。
这样才能与“露似珍珠月似弓”联系起来,原来是说月光下晶莹透亮的露珠,犹如一颗颗可爱的珍珠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统一标准的翻译,才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的精妙。
总之,学习中华传统的文化经典的古诗词,要针对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诵读与感悟,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激发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好感,让古诗文教学充满活力。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
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诗文 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观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
特定情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笔者先播放伴着鸟鸣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
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这时再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学生对所抒感情的领悟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这都得力于情境的营造。
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体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 鉴赏诗歌时应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征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
例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
这些物象可以归纳出凄凉、萧瑟的景物特征,透过景物特征,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因自己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意境是诗歌意象通过艺术组合而创造出来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成生活场景,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喜,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激昂,或表现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不读不足以品味其沉郁顿挫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泣如诉、飒飒有声的落木,滚滚而来、咆哮不止的长江,读时脑海中必显现一幅壮阔、沉郁悲凉的画面,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顿生心底! 三、传授方法,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
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
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还可以组织诵读比赛。 总之,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加强训练,使学生们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诵读。
四、质疑解难,鉴赏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情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质疑解难,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
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在通过诵读体悟架起通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通道后,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被激发了:对精彩的音乐描写起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大家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越争理解越深入,这时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落所蕴涵的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
这时三次月亮这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全在这学生的辩论鉴赏诵读中变得了然于心。这时再次进行诵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
诵读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人文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完美的人格。
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
常见模式 一、诵读模式 笔者曾有幸在浙江金华听了一堂语文界老前辈钱梦龙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当时是借班授课,钱老是在应邀讲学结束后作示范教学的,讲的是刘禹锡《陋室铭》。
记得在整节课上,钱老都是在引导学生诵读,板书也只有几个字;快结束时,学生硬是一齐把课文背下来了,博得全场长时间掌声。钱老的课,就是一种诵读模式。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其实质是: 1、把教师的讲解转化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2、把立足点从讲翻译、看译文、谈语法、作归纳转移到指导诵读上来; 3、把实词义项与虚词用法意义的归纳转移到例句诵读、读诵上来 4、把重点句式的分析转移到有代表性句式的诵读和背诵上来。 具体步骤可分四步走: 1、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伊始,或教师范读,或录音带读,让课文的音韵之美如泉水一样潺潺流入学生的心田,继而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以激趣为主,意在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2、译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表述上的差异。
因此实施好“译读”一节,其意义至关重大。 由于学生个体学情的差异,我们可将全班同学以四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按优、中等和后进的学习差异进行搭配。
开始译读,每组由优等生当组长确定轮流译读顺序,即每个小组成员轮流翻译一句,有异议的地方也由小组内共同思辨解决,实在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则由组长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时注意搜集整理,一般的问题则当场予以解决,特别有争鸣有代表性的问题则等下全班交流时再予以共同讨论解决。 3、悟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悟读”是一堂课在反复的山重水尽似的质疑思辨后,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悟读”一般又包含 “析、品、思”三个教学步骤。“析”即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或是把握故事情节;“品”即品味文章关键词语、语句,以此领悟全文的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思”则在完成对全文的学习后,反观整个教学流程,总结出学法、规律性知识,用以指导以后的学生,同时还允许学生将心中还未尽解的疑惑提出,并引入全班讨论。
在此环节中,老师最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思辨。此环节中最具价值处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授予学生一个多么完美的现成答案。
4、背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堂背读要求老师要注重背诵方法的指导:可以依据课文写作思路背诵,也可以根据关键语句背诵,还可以根据写作特色来背诵。长时间坚持背诵,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对其写作、阅读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背读”收束整个课堂,这既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内化升华,又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有力举措。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诵读方面的培养,注重朗读方法及试题演练相结合。
最终实现以读懂为目的,以自主设计问题为深化,以主动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要求课堂先是学生动口诵读,会其声韵,领其节奏,进而动心译读,力求咬文嚼字以求甚解,做到准确无碍地游弋于字里行间,接下来便从“析、品、思”三个层面来悟读全文,实现学生从感性跨入理性,又从理性回归感性的精神顿悟,最后是要求学生背读全文。
背读若能长久坚持下去,就能达到自读浅易文言文目的。 二、“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 所谓“五环节”是指:自主学习——朗读感知——疏通文意——探究探讨——积累拓展。
这种模式特点是:以探究性学习为特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层面的理解与掌握,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环节一: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指导: (1)搜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
(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正确对待辅导书,避免不动脑筋、全盘接受的学习。 (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明确所碰到的问题,做好提出问题的准备。
环节二:朗读训练,感知文章 培养语感,不破读,不改读,通畅、连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环节三:群体合力,疏通文意 帮助解决翻译中的疑难 探讨、归纳段意 落实实词、虚词常规性用法,积累知识 环节四:探究研讨,把握主旨。
(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五:练习巩固,积累拓展 三、跨越文言文教学模式(跨越式) 1、自读课文,解字 2、分译课文,解构 3、深问中解意促思 4、共读中感悟情感 5、拓展中深化认知 6、课堂随笔 *** 鸣 7、在线测试中巩固 四、导入法 激趣导入——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迁移运用 情景导入。这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老师 *** 导入的模式,由学生自己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自己个性的舞台。附学生在学习《廉颇与蔺相如》时设计的精彩导语. 示例1: 两千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逝者如斯,沉淀。
建议若干:首先应该提升文言文教师的自身素养.这个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让没有文言文素养的教师去从事文言文教学,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情.民国时代的教师几乎都是古文出身的,因此教学文言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代教师多数是不通古文的语文教师,因此,造成了文言文教学形式化、应试化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一些师专学校毕业的乡村教师,更是无缘了解文言文基础和结构,这是教学最大的关卡.绕过这个问题谈文言文教学是无实质意义的.其次,应该选择简单文言文到复杂文言文开展教学.古代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通过小学、大学、四经五书等阶段进行的,不象现在的教材,将古文的难易混乱,一下是上古文言文,一下是近代文言文,让教学和学生都无法适应.所以在源头上需要厘清其时代,毕竟上古文言文与近代文言文是有区别的.比如《论语》,有多少教师真正读懂里面的语义?却让学生初一就上这个课程,就是乱来的设计.其三,让教师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工具书.最为可笑的是,一些学校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竟然用新华字典来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可见这些教学的落后和不适应了.这个方式必须改变.必须让教学者具备使用文言文字典工具的习惯.其四,根据以上的分析,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就应该从:编写循序渐进的教学提纲、按照不同时代选择文章教学、掌握基本实词和虚词、重点训练和加深对考点词汇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断句词汇的掌握等.如此长期坚持,必然取得好的效果.。
一、明确目的,合理串讲,多多鼓励和引导 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高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规定体现了中学文言文的根本要求。
规定的科学性在于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而高中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只接触到古诗,突然接触到较多比较深厚的文言文,难免产生畏难的心理,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们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应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努力学习文言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大力抓紧学生的熟读和背诵,宜多运用串讲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着眼,注重字词句,串通各段直至全文文意。从前传统的串讲法多是教师读、讲、串,剖析字词,断句和翻译,要求学生勤作笔记,然后训练回讲、翻译、背诵,现在讲究自主学习,我们宜多在要求学生完成字词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发现和总结它们的应用规律和句段环境,重视启发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把串讲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或根据课文实际,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多串一串。我们可以把一个招式拆成不同的组合拳,鼓励和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觉得学有所得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过去一直没有摆上突前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
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 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一字一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
要清楚讲析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三个方面做得好,效果很突显: 1.一词多义时,明确本义,选准义项 任何一篇文言文中的字词,都要首先确定它的时代环境和在历史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本义,从而对语句作出合理的释义。 文言文中一个字都基本可以看作一个词,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乐”通“悦”、“见”通“现”等通假字现象,又如:“亡”可释为逃跑、丢失、死亡等义,又比如“之”在文言文中则有六个以上的释义和用法交替使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明确本义、选准义项的能力。
2.注意比较分析古今异义 分清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是掌握古代汉语的核心。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古今词义相同和不同之处,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
“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所指黄河,有时指淮河,现在“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臭”在古代有“其臭如兰”指的是香气而不是如今的臭气;“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卑鄙”古时是中性词,指身分低微,现在变为贬义词。 如此种种,要注意比较分析古今意义的不同。
还有一点,要避免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误会为双音词。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子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是两个单音词;“衣裳”古义是上衣和下裳,今义则是泛指衣服了。
尽量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字都看作一个词,这样比较容易防止望文生义和一知半解。 3.把握文言文用词与行文特点 古人撰写文章,重立意,讲究结构、气势与脉络,对语言的运用有时惜字如金,构篇布局显山露水,文简而意丰,所以教与学者都要根据古人撰文特点,总结出一种方法来教和学,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用词和行文特点,放眼整体立意,重视局部结构与内容上的联系。
刘禹锡《陋室铭》,立意高远,以“德馨”统摄全文,居满布青苔杂草之地却能托名山灵水,借君子鸿儒以表心志,颇为难得; 周敦颐《爱莲说》,以他人之爱反衬自己之爱,以陶潜爱菊之孤逸,世人爱牡丹之俗气,映衬莲花之圣洁,寄托自己用心修养为成君子的理想。教学中,把握。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您的提问已解决,望采纳,谢谢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
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
(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您的提问已解决,望采纳,谢谢.~(@^_^@)~采纳我的回答吧.很高兴能为您排忧解难,如果能采纳我会更高兴的。
187 浏览 2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3 回答
192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2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2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