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调皮或迟钝一点的孩子,开明的老师和家长常常会说:“这孩子还没有开窍,慢慢就好了。”有时候家长急起来,也会骂孩子:“你什么时候脑子才开窍啊?”
有些学生,尤其是男孩,也有这样的体会,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浑浑噩噩,成绩不好也不坏,忽然到了高中,成绩一下子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大人们会说,这是“开窍”或者懂事了。
这个“开窍”,就跟前文的“顿悟”大有关系。在了解“顿悟”前,请先回答几个心理学的问题,猜猜谜语中所指的东西是什么?
①有一根蜡烛和一盒钉子,你将如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呢?(补充:没有火)
②能挪走巨大的木头,却搬不动一枚小小的铁钉,这是什么?
③因为布已经撕破,因此草垛变得很有用,这是什么?
④因为小棍子弯曲了,因此这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
(答案:①把钉子从盒子里倒出来,先用钉子把盒子钉到墙上,再把蜡烛放到盒子里。②河流③降落伞④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刷。)当你冥思苦想终于猜出问题的答案时,是否有种百思不得其解,然后突然又豁然开朗的感觉呢,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人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人类脑成像”大会上,我国心理学家罗跃嘉、罗劲等对“灵感”的发源地——大脑“扣带前回”的发现,为揭开“灵感”产生之谜奠定了基础。而文章前面的4个谜语,正是罗跃嘉领导的课题组用来解谜的实验材料。
“灵感”,在中国古代著作中经常用“天机”、“兴会”、“神来”、“顿悟”等指类似的思维现象。对于“灵感”的解释,罗教授认为,“灵感”实质上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当人们处在这种特殊状态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振荡,涌现出鲜明的意象、清晰的概念和顺畅的推理,使长期紧张探索的某种关键环节突然得到了释放,灵感就此产生,但又会转瞬即去,因此它有突发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历史上,众多科学猜想、新思想都从“顿悟”中诞生。“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说这句话的是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他在泡澡时悟出了浮力原理。
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后,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也对文学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现象作了精细的描绘。但是,“顿悟”过程产生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人们至今仍一无所知。
现代心理学认为,灵感的迸发有某些内在的原因和条件。人脑是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器,我们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其中一部分可以被人自觉感知,并且加以整理;而另一部分则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事实上仍在活动,并不断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在必须条件下,一旦受到外界特定事物的触发,潜意识便会跃入到人的自觉意识中,当它的结果忽然呈现时,便给人一种思路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因如此,因此现代心理学家尝试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罗教授说,人们通过学习会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形成思维定式,而一旦要处理一个从未遇见的难题,就需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另辟蹊径。而“脑成像”的实验条件就是确定这个时间点,以此作为记录的起点,并要求必要的“重复”。因此他们选择了传统谜语和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作为实验原料。这种谜语分两类,一类较容易,用通常计算性思维就能处理,比如“虽然它挡住了你的眼睛,但你看得更清楚了”(答案:眼镜)。而另一类谜语较难,就是“脑筋急转弯”,文章前面的4个谜语就是这种类型,这类谜语需要突破思维定式。
这两类问题实际上用的是大脑中两块不同的地方,前者不会产生“顿悟”,而后者可以使人形成“顿悟”。研究人员正是用后面的“难题”减去前面的“简单”,这样形成一个激活区域,这个区域就是“顿悟”产生的脑内活动区。
他们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波”两种方式进行记录测试,前者具有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后者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二者的结合是目前脑研究技术的最佳组合。其中,磁共振测试在日本完成,脑电波实验在中国完成,两种测试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罗教授兴奋地说:“实验结果非常明显,人脑产生‘顿悟’时,大脑中‘扣带前回’区域的神经活动异常强烈。”
“顿悟”的发现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据英国媒体报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人类具有“灵魂细胞”,他声称人的意识,俗称的“灵魂”,不是先天就有,而是由大脑中一小组神经元产生和控制的,这些神经元也许在“扣带前回”。罗教授的此次发现正为其理论提供了科学证据。
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顿悟”实际上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科学家让18名实验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组合成3个有意义的新词。
每名实验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要报告他们所经历过的“顿悟”时刻,研究人员可通过仪器做监测,当研究对象“顿悟”时,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
他们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的过程提供了支持。新研究是否与罗教授的发现有矛盾呢?罗教授评价说,二者矛盾并不大。因为“顿悟”体现的是人类智慧的火花,完全也许由更多的大脑区域协同完成。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彻底揭开“顿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