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文艺的本质,没有美,艺术也就不存在。而现实中的丑人丑事,丑恶人恶事也是客观存在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是不可能回避对丑的表现。而进入文学艺术中的“丑”必然转化为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因而,“化丑为美”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化丑为美。根据文艺美学思想来说,所谓“化丑为美”,实质上是指将现实或自然界中,把丑的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种艺术创造和规律。
也就是说,在现实或自然界中,人们以为丑的东西,在进入文学艺术后就变成了艺术美,成为文学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这样的“丑”也就有了审美艺术价值。所以,罗丹说:“在自然界中越是丑的,在运输中越是美。”
其次,弄清楚这些“丑人丑事”和“恶人恶事”进入文学艺术之中,就能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也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对此,我们从罗丹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应有的答案。
罗丹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也就是说,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条件在于有突出的“性格”,在于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扩展资料
化丑为美原则:
1、征服性原则
这是就艺术创造主体与现实丑的客体的关系而言的。即艺术创造主体对现实丑的客体来说要构成征服关系。这是先决条件,它意味着丑进入艺术时,艺术家要征服丑,即要否定它、要抑制它,通过艺术在道义上审判丑。克罗齐说过:“丑要先被征服,才能收容于艺术。”
这个原则要求作家、艺术家首先要了解丑之为丑,怀着高尚的反感去审视它,把握它和表现它,在美的“曝光镜”下,也让人们了解丑之为丑。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因为“我们既然嘲笑了丑,就比它高明”。而“嘲笑”也成了征服丑的形式之一。比如,社会生活中,两面派并残忍的人人不喜欢,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形象却人人为之叹服,深受读者的喜欢,就是因为读者认识了曹操的本质,在否定中感到一种愉悦。
2、对照性原则
此原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来的。它是就进入艺术作品中的题材而言的。即丑的对象作为题材因素进入艺术要与其题材构成对照关系。它既是艺术家在艺术上驾驭丑、支配丑,从而体现征服性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美的一种手段。
美丑对照是浪漫主义的著名美学观,“对照”起陪衬作用。通过对照产生反差效果,使表现的美增值。雨果从浪漫主义美学观出发,把丑列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之一。他说:“万事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
“丑就在美地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认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这种对照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美,肯定美。
首先,独自形象对照
独自形象对照就指形象与形象作为独立自足的整体而言,在文学艺术之中形成美丑对照。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的形象形成对照。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等形象对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与佛洛姆的对照等等。
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狸”形象,狐狸本是使人讨厌的东西,可在作品中,成了漂亮、善良的人,讨人喜欢(内在美)。这不但把形象外在与内在作了比较,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丑的人和现象形成对比,读者在否定现实中的丑而认同了它们(狐狸精)的美的一面。
其次,形象自身对照
形象自身对照就是指形象自身内美外丑,或外美内丑的美丑对照。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佛洛姆自身的对照,或者,人物形象中性格中美质成分与缺陷成分在对立统一中形成美丑对照。这在文学艺术中塑造圆形人物必须用到的方法之一。
比如,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在描写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时候,也渗入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真实”的人物。除了人物的对照外,描写其它事物也可以进行自身的对照。
又如,中国现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丑石》中,作者就采用了外在形象的丑与内在精神之美(即对人的价值)的对照。又如,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对照,不但突出了二十年后(现在)的杨二嫂的自私、狭隘等性格,而且更好地揭示了主题,成为闰土们性格的补充与完善。
3、系统性原则
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假如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也就是说,“整体”是各部分配合和协调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元素的复合体。”
系统性原则是就艺术作品中“丑的对象”与作品整体关系而言的,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中“丑的元素”与作品整体,或形象整体形成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丑的对象已经成为文学艺术整体中一个有机要素,成为文学艺术系统中的系统质之一。如,《红楼梦》作为整体,它是美的珍品。
但构成《红楼梦》的美的要素中,却有贾宝玉、林黛玉、晴雯之类的美的对象,也有王熙凤、贾链、薛蟠之类的丑的形象。就贾宝玉而言,作为肯定性形象是美的,但其性格要素中的多情而略嫌其滥,多才而略嫌其懒,同样是构成其美的形象的有机成分。总之,艺术作品是人的生命意志的投射和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