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专家、学者深人到农户、田头、场棚,为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投人,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人,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人直接补贴制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持按中央“下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目前江宁区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区人口总量的42%,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个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农民收人的增加。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把握好江宁撤县设区的机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人,拓宽增收空间。解决土地使用权的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切块置换、股田制等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享有国民待遇,取缔一些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如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就医、子女人学、户籍门槛过高等障碍。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两年,整个国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趋紧,国内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增产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下更大的力气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倾斜,投入上更加有力,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加强。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继续实施对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要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试析江苏经济的竞争力及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打破国家、省际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要掌握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既取决于比较优势的挖掘与培育,也取决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一、地区竞争力理论依据和基本内涵自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主题,对此经济学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均有阐述。亚当?斯密曾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也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其后又出现解释“要素禀赋理论”等的H—O理论,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首次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地区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可综合概括为:一个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人文自然条件下,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可以调度的资源,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比其他竞争对手生产出更多财富的竞争能力。二、江苏经济竞争力的基本评估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它随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原有的优势有可能成为劣势,原有的劣势也有可能转化成优势。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认清并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比较优势方面,江苏除有着与全国一样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供给充足和市场规模庞大以及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体系外,更有自身鲜明的个性。(一)江苏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优势江苏经济多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8-2001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比全国平均增速快3个百分点。2002年全省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700美元。各项衡量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均列全国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居第2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第4位、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2位、出口总额居第2位、外商直接投资居第2位。200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法人单位万个,比1996年增长%,其中企业法人单位万个,增长%。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迈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信息技术等一些高增长行业成长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1978年的∶∶转变为2001年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在三次产业各类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构成由1996年的∶∶转变为∶∶;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在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单位数和吸纳劳动力也不断增加;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小型化、分散化状况有所改观,2001年末全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比重达;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在50—1000万元的企业占%。(二)江苏与鲁、浙、粤三省比较优势对比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以各地区各产业活动规模的增加值为基础数据,加工生成各区域产业的相对份额指标值,即区位商值(注1),据以反映各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识别地区比较优势的目的。区位商值减1则表示某地区某行业的出口份额/该地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份额,定义为贸易比率,正值反映出口比率,负值表示进口比率。贸易比率可更为直观地反映各行业参与区际贸易的竞争能力,比率较高,表示优势地区凭借着较强的竞争力对外提供本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下面以此来计算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四省的贸易比率并试作相关比较。1.静态比较2001年,江苏与山东、浙江、广东,特别是与后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和。四省比较优势中都是服务业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工业领域,而农业方面四省均处劣势地位。若从行业优势区位看,各省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又略见差异:山东、浙江、广东分别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而江苏产业的比较优势却不很突出,产业中农业和工业分别次于山东、浙江而居次席,在服务业甚至处于较明显的比较劣势,仅居山东之前。2.动态比较从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向看,2001年与1995年相比,四省农业和工业的比较优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均明显增强。江苏服务业在“九五”时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迅速,1996-2001年增加值年均增速为,高出同期经济增速个百分点,实现了从1995年比较劣势()到2001年比较优势()的大幅跨越。与1995年相比,2001年江苏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个和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升个百分点;农业和工业的贸易比率分别下降个和个百分点,服务业的贸易比率提升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江苏服务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幅度分别低于广东、浙江个和个百分点,广东服务业比较优势由1995年逊于山东、浙江而跃居四省之首,发展速度较快。(三)国际竞争力比较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所涉及的九大类产业和产品,运用TC指数法(注2)计算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江苏初级产品TC指数小于零、且趋于下降,而工业制成品TC指数大于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制造业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贸易结构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0类(食品及活动物)、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8类(杂项制品)商品,TC指数均大于零,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在食品产业(如肉制品、谷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杂项制品产业(如家具、照明设备、服装、鞋类)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如服装及衣着附件的TC指数达,基本是净出口,且出口额达亿美元,位居商品出口额的首位,占货物出口总额;但杂项制品产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正趋于减弱。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基本上属于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TC指数小于或接近于零,化工产业(如化学品、医药品、肥料)呈下降趋势,机械及运输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则一直较低,初具可实现比较优势。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商品基本上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除1类外其他三类的指数均小于零且呈不具比较优势,其中原材料的比较优势指数最低,且呈下降之势。可见,江苏现行的出口结构和比较优势格局仍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大多数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不发达,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明显的比较劣势地位。三、提升江苏经济竞争力要素分析比较优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竞争优势,还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环境加以转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求得竞争胜券。竞争优势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真正竞争力。(一)影响因素分析参照IMD关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江苏竞争力提升的基本要素如下。一是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江苏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大大降低,但比重仍然偏高。2001年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仍为最大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和。“九五”时期江苏将电子、机械、石化、汽车四个行业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至今尚未形成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其2001年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比广东电子、电气机械两大行业的贡献率还低个百分点。企业组织结构仍呈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前十位、前五十位、前一百位企业产值占总计的比重分别比广东低3个、个和个百分点;产值比重位列前位的十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比广东低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低于浙江、广东个和个百分点,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处明显劣势。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整个社会经济赖以开展和进行的一系列设施及服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江苏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国前沿。1996—2001年,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年增长,高出同期GDP增速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提高到2001年的,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2001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1386公里,居全国第四,密度居第一;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2033万门,移动电话用户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万户,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成倍增长;电话普及率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999年,全国基础设施指数(综合能源、通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排序中,江苏居全国第2,广东、浙江、山东分别排第1、8、4位。三是金融资产:一国金融体系规模和效率的高低成为推动或抑制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1996—2001年,全省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低于同期GDP增速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1995年的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末,江苏在沪、深股市上市股票的市价总值相当于当年GDP的,考虑到上市公司股份仅有三分之一可以流通,流通市值不足GDP的10%,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水平明显偏低;同时,亿元的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相对于417亿元的累计筹集社会资金,显示股市潜在的资金供给十分充足,证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完善、多层次服务的金融体系。四是经济体制:一国经济过程的效率及资源转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效率。江苏是全国较早涉足市场经济改革的省份,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中受益较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仍是差距的焦点。广东、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达和47%,高出江苏个和个百分点。江苏“私”、“个”经济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不如浙江和广东,2001年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低于浙江10个百分点以上。基普资料显示,江苏国有及控股企业仍呈“面广量大”地分布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在88个行业大类中,国有及控股企业涉及87个行业大类,其中第三产业占到;2001年末在各类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比重最高,占%,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比重同样偏高,如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餐饮业,等等。五是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为各国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江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1996—2001年,江苏进出口总额年增长,高出GDP实际年增速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的GDP增长弹性平均达,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1年江苏外贸依存度达,比1995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个百分点。但出口商品结构逊于广东,2001年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低于广东个百分点。1996—2001年,江苏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外资依存度为,比1995年提高个百分点,但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有欠合理,引进外资项目的产业层次不够高,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组装行业,地区分布也有失均衡,苏南五市外商实际投资占全省。六是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以人的高智能和高技能为基本存在形态的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率先在全国明确“科教兴省”战略的江苏,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和技术优势明显。对研发实力、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进行的综合定量评估表明:江苏科技综合实力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但若从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结构看,江苏又与先进省份存在着差距。2000年全社会R&D资源清查资料显示,江苏R&D投入总量低于广东;经费支出占GDP的,低于广东个百分点;人均拥有经费低于广东、浙江、山东,由此可见,江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看,R&D活动主体即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占R&D投入的比重,江苏分别低于广东、浙江、山东个、个和个百分点,表明江苏企业研发能力相对偏弱,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二)江苏经济竞争力前景展望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体制改革的推进,江苏竞争力将稳步提高。加入WTO后,贸易和投资实行自由化,有利于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数量的增长。同时货物的市场准入程度扩大,关税降低,进口中间产品、零部件、原材料的成本下降,有利于扩大国外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和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层次。江苏机电和服装、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在国内外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优势,中长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而处于幼稚期的汽车、通讯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际竞争力不强,处于竞争劣势。经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江苏已经积累了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一定技术含量、以组装加工为重点的制造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并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定优势。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众多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以江苏人力资源的素质,完全具备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发展大规模、低成本、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业优势,在某些领域江苏可以力争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并在不断保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情况下推动整个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具体说来,江苏应在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领域和基础领域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和企业效率,加强管理,完善金融体系等,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也就是说,如果能将目前的比较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竞争优势,江苏在区域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将大大增强。但若固化机制或体制活力不够、市场环境运行效率不高、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民营经济规模不大、企业组织结构不佳、资金和人才利用效率不高,江苏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势必会落伍。四、提升江苏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是江苏实现富民强省的决定性因素。江苏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根本的途径在于加快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以放眼全球的高度制定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实现从现实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跃迁。(一)优化结构,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科技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实施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服务。——重点突出工业结构调整。优先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着力重组和改造传统工业,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依靠信息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经营业态的创新与整合。以区域性城市和交通枢纽为依托,大力重组物流资源,壮大现代物流业。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业务创新。——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利用江苏的天时地利,吸收和转移上海对外开放优势的辐射作用,集中力量发展以苏南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群。依据苏中的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围绕苏北的徐州—连云港经济带重点发展临海工业和沿桥工业。(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取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和知识的互补体系,是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增强企业研发(R&D)能力。加大R&D的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集聚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转换过程”为内容的技术转换能力将成为江苏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江苏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根本途径。——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对于提供企业整体运营效能的倍增效应及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联度已在诸多跨国公司的实践中被证实。必须要以充分的制度、组织保证来推动信息化的进程,积极运用这一手段拓展竞争力提高的新途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通过对未来国际市场和环境的把握,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对企业发展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三)抓住人才,获取国际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必然依赖于人员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人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要建立人才获取、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素质,培育其全新的观念、卓越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意识和健全的心理等。江苏应从人才培养和输出大省提升为集聚人才大省,并改变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四)转变职能,构建有效市场环境创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机制。以产业基本政策统率各种经济政策,确定和扶持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改善地区间产业关联,切实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反对垄断,打破行业壁垒,形成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等。建立公开、简化的审批运作机制和相关的约束监督机制。增强政府的外向管理和服务职能,精通对外经济事务、熟悉并运用世贸规则,保证江苏经济利益最大化。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农民收人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谈一点浅见。守冷彭影咖葬熊坤蜂如美彝国粼我国农村农民纯收人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人差距扩大到,接近1949年的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1.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人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一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97年降到叼毛,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人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2.市场因素。加入硒斤f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人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3.自身因素。江宁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人的增加。一是农民素质较低。目前江宁区现有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大中专生占,高中生占,初中以下占,由子文化素质低,导致综合素质上不去,接受新事物慢,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差,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弱。就业门路窄、致富机会少,造成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民收人的增加。二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匾乏。目前江宁区人均拥有耕地亩,林地亩,水田亩。撤县设区后,东山镇将纳人南京市主城区,大面积的开放开发、人口不断增加、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定局,而原先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资源下降和农业生产规模上升的矛盾日趋激烈,这都将给农民增收带来阻力。鑫濒i羹蜘囊摹蒸鑫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增加农民收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人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新对策、新措施。L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服务、科技意识。具体应做到提高三种意识:一是提高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85 浏览 3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162 浏览 5 回答
136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4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251 浏览 4 回答
142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6 回答
125 浏览 6 回答
150 浏览 6 回答
139 浏览 5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4 回答
35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