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济南市经十路27号 邮编:250014 招生电话: 5857318 2968807 传真: E-mail: 网址: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和老人是最有名的两部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个海鸣威是唱歌的~这个海明威是写书的~
1 老校区在济南市经十路大众日报社对面,公交有16路等,你可以上网再具体查。2 新校区在经十东路上,公交有311,306,303,136等。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基本概况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是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正厅级建制的全日制成人高等学校。其办学基础是创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团校。目前,学院、团校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承担着普通专科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和全省团干部培训等教育教学任务。 学院分东、西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041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学院资产总值亿元。建有各种实验、实训室64个,教学用计算机1451台,教练汽车131辆,语音室736座,多媒体教室4318座,仪器设备总值4084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另有电子期刊3600余种,电子阅览室300台座;建有现代化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学院现设政法系、管理系、经济系、国际贸易系、文化传播系、外语系、舞蹈系、工艺美术系、旅游系、信息工程系和体育部、培训部等12个教学系、部,普通专科和成人本、专科教育设24个专业,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学和工学4个学科门类。 现有教职工693人,专任教师450人,兼任教师132人(含外籍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8人、副教授111人;博士9人、硕士189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10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3人,7人担任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团体理事以上学术职务,27人在省级学会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另有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其它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1人。 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青年院校的政治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实施以创办名专业、培养名教师为主要内容的“双名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在专业设置上,以地方经济行政管理和第三产业为主要服务领域,以管理类专业为重点,以原有文学类专业为基础,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群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和应用性新兴学科,各专业体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专任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已经取得或正在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近年来先后有11位教师到国外进修。不断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教学文件和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加强课程建设,目前学院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目前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根据在校生主体由成人转变为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全院各专业推行了“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了近40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训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积极推动“双证书”教育,在部分专业试行了订单式教育。一批专业在改革的实践中崭露头角、逐步形成特色。如舞蹈专业以编、演、教、评、组“五项全能”的培养为目标,通过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艺术实践、有效的考核方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该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等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并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在参加省内外各类舞蹈专业比赛中多次获奖,取得了“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全国舞蹈专业比赛“荷花奖”和“桃李杯”奖,实现了我省舞蹈界在两个奖项上零的突破,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同年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首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则提出了“打造准企业文化,锻造学生职业灵魂”的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其教学模式得到了旅游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该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北戴河接待处的邀请安排为中央领导同志服务,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多次受到中央首长和中央办公厅领导的表扬。该专业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被评为高职教育示范专业。物业管理、文秘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也都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从全省实行普通高职毕业生专升本考试以来,我院连续多年大幅度超过全省的平均录取率。在全省组织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都取得了优良成绩。近三年普通高职毕业生各专业7月份初次就业率均超过86%,年底各专业平均就业率超过。舞蹈、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一批专业的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连续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2004年底省人事厅、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学院被评为优秀单位。 培养青年干部是省委赋予学校的职能。截止到2007年底,已举办各类团干部培训班274期,培训学员近4万人次。受团中央的委托,面向国际青年的培训项目正在启动运作中。 多年来,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本院教师共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7项。累计出版著作、教材125部,发表学术论文1045篇,其中在国际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131篇,被SCI、EI、ISTP引用和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新华文摘等二次文献期刊收录、转载的论文46篇。先后有41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奖励,67项成果获得省级学会奖励,有3人次在国际专业比赛中获奖。学院附设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内设高等教育研究所、现代管理研究所、舞蹈研究所、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省青少年研究学会、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3个省级学会的秘书处均设在本院。 学院办有两份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被筛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三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科期刊”,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2年9月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5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青年类优秀期刊”,2007年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青少年研究》杂志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级期刊,2005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青年类重点期刊”。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10名以上的外国专家驻校任教。先后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韩国南首尔大学等11个国家的4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教师和留学生,进行图书资料交流,开展合作研究等。建立了山东青年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向国外派送留学生。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东北亚电子商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和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学院是我省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是共青团中央命名的“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设有山东省青年干部培训中心、山东省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山东省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山东省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设有经省劳动厅批准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学生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工商管理、汽车驾驶、微机、外语、普通话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承担着20多个工种高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和鉴定工作。近10年来已为社会培训了3万多名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学校注意发挥干部院校的政治优势和青年院校的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近年来,在教育部、团中央、省委高校工委、团省委、教育厅、文化厅等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多次受到奖励。党建、纪检、工会、团委、学生管理、保卫、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多次获得上级颁发的荣誉称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和全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结论显示,本院学生的整体素质优良,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较好。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同志、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原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同志、副省长王军民同志、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同志等各级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鼓励。学院的社会声誉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成绩比较突出,在1997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2004年山东省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等历次综合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等级,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山东省教育条件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外事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行政接待 7000 7313 文秘宣传 7567 70776567(西校区)机要档案科 7466 71006466(西校区) 车辆管理科 7443 7091 网络通讯管理 7078 73986398(西校区) 文 印 室 7470 收 发 室 7468(东校区)6468(西校区) 印务中心 7093 印务中心印刷厂 7092 西校管理办公室 6472 6313 校史办公室 6397 组织部人事处 组织部 7479(东校区)6552(西校区) 人事处 7479(东校区)6479(西校区) 老干部科 7479(东校区)6591 6553 纪 委工 会 纪 委 7476 工 会 6526 教务处 综 合 科 7521 设 备 科 业余教育部 7343 学 籍 科 7510 教 务 科 7513(东校区)6343(西校区) 师 资 科 7513 教 材 科 7160 教 材 库 7153 电 教 科 7156 资 料 室 7150 劳动课办公室 7148 招 生办公室 办 公 室 82968807 培训部青少所 办 公 室 6259 编 辑 部 6442 培训公寓 6574 6575 总务处 综 合 科 7281(东校区)6207(西校区) 房产管理科 7207 维修电话 7210 7201 物业管理科 7191 中房物业 7226(教学区) 7117(宿舍区) 海利达物业 7194 物资管理科 7292 物品发放处 7217 生活服务中心 7197 质检部 7198 财务部 7434 南食堂一楼 7195 南食堂二楼 7381 北食堂一楼 7220 北食堂二楼 7221 超 市 7227 西校餐厅 6381 热力中心 7208 供水站 7216 开水站 7211 供热站 7440 6475 换热站 7206 中水站 7213 浴 室 7192 维修站 7475 西 校 6475 电力中心 东校 中心配电室 7431 二级配电室 7219 图书馆配电室 7215 西校 配电室 6431 医疗服务中心 7356 门 诊 7199 治疗室 7120 夜间值班室 7120 西校医务室 6356 财务处 综 合 科 7212 资产管理科 7306 会计核算科 7290 7295 基建财务 7202 西校财务 6503 (学生收费) 7376 基 建办公室 施 工 科 7256 7565 计划材料科 7563 基建仓库 7253 部 门 科 室 姓 名 办公电话 保卫处 治安科 7118 消防科 7464 户政科 7128 西校区安全管理科 6464 门 卫 6430(西校区)7123(东校区) 图书馆门卫 7127 图书馆监控 7125 体育看台门卫 7113 校园110报警电话 6110(西校区)7110(东校区) 学生处 学生管理科 7265 教育活动科 7427 就业指导中心 7266 勤工助学中心 7261 心理咨询室 7286 7287 学生公寓管理 7267 一号公寓 7270 二号公寓 7279 三号公寓 7277 四号公寓 7263 7262 五号公寓 7209 7117 六号公寓 7274 7275 团 委 办 公 室 7349 院学生会办公室 7173 大学生活动中心 7176 会议室 7175 科研处 项目管理科 7298 成果管理科 7301 学报编辑部 6462 图书馆 办公室 7300 7496 图书采编部 7496 图书编目室 7299 期刊阅览部 7304 流通部 7303 第一借阅室 7474 第二借阅室 7308 第三借阅室 7491 期刊报纸阅览室 7322 工具特藏阅览室 7307 电子阅览室 7296 7297 技术咨询室 7305 周转书库 7294 政法系 办 公 室 7406 团 总 支 7402 管 理科学系 办 公 室 7338 团 总 支 7335 教学秘书办 7334 会 议 室 7332 经济系 办 公 室 7311 团 总 支 7312 会 议 室 7317 国 际贸易系 办 公 室 7425 团 总 支 7323 会 议 室 7326 文 化传播系 办 公 室 7345 演 播 室 7350 团 总 支 7538 外语系 办 公 室 7373 团 总 支 7375 教学秘书办 7380 舞蹈系 办 公 室 7478 辅导员办公室 7368 教学秘书办 7367 工 艺美术系 办 公 室 7357 7225 教学秘书办 7178 团 总 支 7359 旅游系 办 公 室 7249 团 总 支 7391 信 息工程系 办 公 室 7331 团 总 支 7382 辅导员办公室 7383 体育部 办 公 室 7417 外事办国际交流中心 办 公 室 6210 6555 留学中心 6686 签 证 部 6507 咨 询 部移 民 部 6198 61886138 6998 教学管理 6536 创建本科办公室 7159 处长值班室 7288 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6281
通讯地址:西校区 济南市经十路27号,邮编:250014 新校区 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邮编:250103
207 浏览 4 回答
153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7 回答
352 浏览 4 回答
277 浏览 4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108 浏览 4 回答
318 浏览 3 回答
358 浏览 5 回答
305 浏览 8 回答
336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