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qì guǎn kuò zhāng
bronchiectasis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40余年的实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
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
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
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
上述病理因素,可互相转化、影响,以致症情复杂难治。
支气管扩张各地分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型。
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痰热伤怖 发热胸痛,咳嗽多痰,色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阴虚火旺 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象虚数。
另外尚有燥火伤肺、气不摄血、阳虚水泛、瘀血阻滞等分型,但有关资料不多。上述3型的构成比例问题,各地报道不一,有认为阴虚火旺型多见,有的则统计以痰热伤肺为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病史、症状:
幼年可有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肺结核等病史;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痰量和痰的性质不等;部分有咯血,咯血量和诱因各异;多数有间歇性发热、乏力、纳差、心慌、气急等症状。
二、 体检发现:
副鼻窦及口咽部可有慢性感染病灶;早期及轻症者无异常体征,感染后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和哮鸣音,晚期可有肺气肿、肺动脉高压、杵状指(趾)等体征。
叁、 辅助检查:
(一) X线胸片:轻症多无异常发现,重症病变区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有时可见支气管呈柱状增粗或"轨道征",典型呈蜂窝状或卷发状阴影,其间夹有液平面的囊区。
(二) 支气管碘油造影:可发现囊状、柱状或囊柱状改变,目前仅在外科手术前采用。
(叁) 胸部薄层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四) 痰细菌学培养: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四、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和肺结核相鉴别。
一、 一般性治疗、引流排痰和免疫治疗参见节细菌性肺炎。
二、 控制感染:
根据症状、体征、痰性质和细菌培养的结果选用抗菌素,用药要兼顾真菌和厌氧菌的感染。除口服及静脉给药外,还可雾化吸入或经纤支镜滴入抗菌素。(参见细菌性肺炎)
叁、 有慢性副鼻窦炎、齿龈炎和扁桃体炎者,应同时给予积极治疗。
四、 外科手术:
反复发作的大咯血,肺部感染经长期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病变不超过2个肺叶,无严重心、肺功能损害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目前尚未统一,多数医疗单位采用以下标准:
临床痊愈:咳嗽咳痰、咯血完全停止,呼吸道其他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可坚持工作。
显效:咳嗽及痰量明显减少,咯血停止,肺部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显著吸收。
有效:咳嗽、咳痰好转,大量咯血停止,但痰中仍带血丝或血块,呼吸道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1)肝火犯肺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处方:龙胆草10克,制大黄12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地12克,旱莲草10克,仙鹤草15克,白芨10克,黛蛤散12克。
加减:咯痰不爽加冬花、瓜蒌皮;气逆加金沸梗、苏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法观察64例,具体标明疗效的4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常用成方:泻青丸、清金汤等。
(2)痰热伤肺
治法:清泄肺胃,涤热化痰。
处方:桑白皮12克,黄芩10克,黄柏、知母各12克,栀子12克,杏仁10克,瓜蒌10克,川贝母10克,金银花12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炒侧柏叶10克,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生大黄(后下)9克。
加减:风热重加荆芥、薄荷;痰热重加竹沥、海浮石、法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3例,其中45例具体标明疗效,临床痊愈及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常用成方:清胃散、银翘栀芩汤等。
(3)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止血。
处方:百合10克,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川贝10克,白茅根15克,枇杷叶10克,地骨皮10克,旱莲草15克,炒侧柏叶10克。
加减:偏肾阴虚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偏肺阴虚加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气阴两虚加生脉散合清金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标明具体疗效52例,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1)支扩成方
组成:参三七、蒲黄炭、甜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党参各15克,海蛤粉、南天竺、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 用法:将上药碾末,贝壳类如牡蛎等采用浸膏入药,制成散剂或片剂(每片含生药克)。散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片,每日1~2次。1个月为一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疗效:共观察84例(其中54例为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止血效果:显效56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止咳效果(共76例):显效15例,有效32例,无效29例,有效率为%;化痰效果(共74例):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表明本方以止血效果最佳。
(2)支扩系列片
组成:由4种片剂组成。①百合片:百合60克,白芨120克,蛤粉60克,百部30克;②半夏片:生半夏75克(姜汁浸),百合60克,蛤粉60克,南天竹60克,百部60克,白芨135克;③小蓟片:白芨90克,阿胶1Z0克,蛤粉60克,蒲黄60克,参三七60克,用小蓟草90克取汁拌入;④止血片:煅花蕊石90克,血余炭90克,人中白30克,蒲黄炭60克。
用法:将上药按处方比例共研细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克重的片剂。百合片适于一般支气管扩张症;半夏片适用于咳嗽剧烈、痰多腥臭者;小蓟片及止血片都适用于止血,前者疗效较佳,但价格较贵。后三种药片可据症配百舍片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5片。
疗效:共观察60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以疗程在1~2年内效果为佳。
(3)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3克(吞服)。
加减:发热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兼燥火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备15克;痰热加鱼腥草15~30克,贝母10克,黄芩10克;咯血大发作加炙黄芪寸太子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53例,51例症状消失,服药最少5剂,最多18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4)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克,连翘、栀子、黄芩各9克,蜂蜜18克(兑入)。
加减:咯血重加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胀痛加枳壳、瓜蒌皮;痰多加橘红、半夏、胆南星、鱼腥草;阴虚去大黄、芒硝,加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兑匀,分2次温服。
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
(5)加味补络补营汤
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广三七粉3克(冲服),生赭石15克,乌梅15克,知母15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100毫升以下者,每日1剂,分3次服;咯血100毫升以上者,每日2剂,分4次服。
疗效:本方出自张锡纯之《衷中参西录》,共治13例,咯血症状消失12例,其中最少服15剂,最多服40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6)益气化瘀膏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克,半夏、茜草、丹参各60克,桃仁、五味子各30克,枸杞80克,煅花蕊石120克,川贝粉50克,三七粉25克,青黛30克,阿胶150克,竹沥60毫升,冰糖500克,蜂蜜500克。
用法:将前14味药加水煎2小时取头汁,然后再加水煎30分钟,取二汁,把头、二汁混合并浓缩至25oo毫升加入川贝粉、三七粉、青.黛、阿胶和竹沥,再煎30分钟,最后加冰糖和蜂蜜收膏约3000毫升。每次服用15~20毫升,每日3次。
疗效:共治10例,服用本药2~3料后临床症状均消失。9例经随访,未复发。本方主要用于病情缓解之后,发作期以辨证施治为主。
(7)五白雾剂
组成:白芨30克,五倍子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至200毫升,煎煮至50毫升左右倾出,再加水100毫升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再过滤后,即倾人雾化吸人器之盛药杯内雾化吸人。
疗效: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及其他肺部疾患所造成的咯血,共治疗44例(包括1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病人),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潘澄濂医案
陈××,女,32岁。1959年2月初诊。患者于1956年开始咳嗽时轻时剧,缠绵不断至1957年春发现咯血,每月发作3~4次,持续2~3天,精神萎顿,稍劳即觉胸胁腰背酸痛。经××医院三次支气管碘油造影摄片,确诊为两侧性支气管梦张,不适宜手术切除。现在症状为;患者久咳不己,咯血频发,但不发热,形瘦气短,舌质边尖红,苔黄腻,脉象细弱。即投以百合固金汤合补肺阿胶汤加减之剂。连服2月后咳嗽减轻,咯血周期延长,血量亦见减少。同年11月改服敛肺止血膏。
组成:潞党参90克,百合120克,生地黄120克,诃子肉90克,黛蛤散120克,花蕊石120克,旋复花90克,竹沥、半夏各60克,灸兜铃60克,麦冬90克五味子30克,巴戟肉90克,陈皮45克,炙甘草45克。将上药浓煎2次,取汁加阿胶150克,三七粉,川贝粉45克,冰糖250克收膏。早晚2次,每次2汤匙,开水化服,每一料可服1月。一个疗程后,咳嗽、咯血基本控制,于1960年2月,经x线摄片检查,较前见有好转。续服一疗程停药,随访4年,咳嗽、咯血基本控制,体重增加。
按:支气管扩张乃久咳不止,肺气不敛,伤及血络,致气血受伤, *** 内耗,遵《黄帝内经》“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治则及景岳“咳嗽咯唾等血,无不有关肾”之说,故以化痰敛肺、止血益肾为法则。先以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遏其势,复以敛肺止血膏善其后。后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丹溪咳血方等化裁而成。具体治疗时应做到暴病不可荏苒,沉疴不可速瘳的方法。并须据症加减,如脾胃虚弱加白术、淮山药;痰中带血加茜草、藕节;气急去花蕊石,加海浮石等。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急性炎症,可暂停服用。饮酒、劳累及情绪激动均能影响疗效,应加以注意。
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用药特点与规律,根据15首专方的主方用药统计,共用药6O余味,使用频度在30例次以上者,如下表:
上表所列共35种(黛蛤散作二味药),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药物:一是止血类药物,使用频度最高的白芨、三七是有显著止血效果的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白芨有缩短凝血酶生成时间,增强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的作用,故在60年代初就有人用治本症。二是清热养阴类药物,包括以清热泻火达到凉血活血目的的大黄、生地、茅根等,亦有清热燥湿的黄芩等,清热解毒的鱼腥草及清退虚热的地骨皮等。养阴药物,诸如百合、沙参、麦冬、阿胶,使用频度也相当高。其中大黄一味,对火热亢盛所致的咯血有良效,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三是止咳化痰类药物,如贝母、半夏、百部、桑白皮等。值得一提的是甘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包括类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增强免疫、抗炎及镇咳祛痰,故使用频度也相当高。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大椎、天突、尺泽、丰隆。配穴:足三里、列缺、肺俞、肾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咯血期,进针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缓解期,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周。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0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
②穴住注射
取穴:孔最。
操作:药用鱼腥草注射液。咯血期间取双侧,血止后用单侧。以装有5号齿科针头的注射器抽取药液2~4毫升,快速垂直刺入穴位,再缓慢送针至得气,深约1厘米,回抽无血,注人药液。咯血期间每日1次,每侧2毫升;缓解期隔日1次,左右交替,一侧剂量同上。
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100 例,治愈93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2)单方验方
①脑益嗪
组成:肉桂之有效成分提取物,药名为玉桂苯哌嗪。
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口服。中等量咯血者加倍服用。近期疗程1周止血后,可长期或间断服用。部分重症者可配合用抗菌素。
疗效:共观察44例,均为支气管扩张咯血,大部分病例在24小时内咯血量明显减少,咯血完全控制时间为2~7天。本药的副作用为咽干、嗜睡,但多可耐受。
②白芨粉
组成:白芨。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2~4克,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例,20例咯血停止,咳嗽及吐痰量明显减少,观察6~10个月,咯血未发作。
③三叶青散
组成:三叶青、坤草。
用法:三叶青研粉,坤草炒炭(存性)研粉,分别过100目筛,两者按3:2混匀。日服3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
疗效:共治疗6例,均在8天内咯血停止,1周内浓粘痰消失,随访3~5年未咯血,但遇外感仍有脓痰。
(3)食疗
虎荞汤
组成:虎杖250克,金荞麦100克,猪肺1具。
用法:将上药加水炖后去药渣,服汤和肺脏,每日2~3次,每剂服3天。如无猪肺可用猪五花肉代替。为巩固疗效,可将虎杖200克,金荞麦900克,水煎服2~4周。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支气管咯血,一般服2~3剂可止血。急性发作时,宜配合抗甲素抗感染。
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在幼年期更为童要,戒烟,避免烟雾灰尘 *** ,以减少诱发因素。
*** 引流,目的促进脓痰排出。病在肺下叶,使病人俯卧,前胸泳 靠近床沿,两手撑地,头向下,进行深呼吸和咳痰。病在上叶,则采| 取坐位,或其他适当姿势,以利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