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一、人际关系的定义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5、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4/10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尊重原则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真诚原则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3、宽容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4、互利合作原则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5、理解原则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6、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影响》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缺乏责任感。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从积极心理学进行全面探讨,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良好品格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用积极心理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重要性小学作为学生自我成长和学习知识内容的初级阶段,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最关键时期。学生在步入小学学习时,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小学生存在悲观、抵触学习等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积极塑造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存在的困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思维,需要采用积极情绪有效地调节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逐渐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通过教师开展积极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感恩良好品质,逐渐提高小学生价值观念,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一般是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主要包括情感教育、抗挫折教育、学习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在开展小学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重教育、重预防、重全体。然而,当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以及课程时,教师通常给学生讲解心理学方面知识内容,没有意识到开展心理活动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取向,通过教师充分重视小学生人性优点,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小学生情感与情绪培养,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认知心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小学生内容感受到满意、满足等积极体验。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良好的品格,帮助小学生具备和平共处、勇于冒险、积极向上、勤劳、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精神。二、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基本内涵小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主要包括:正确辨别美丑、好坏以及对错,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悉心的教育,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诚实、懂礼貌、有爱心、积极上进、谦恭、踏实、具备正义感以及责任感,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时通过学生获得爱、感激、快乐、兴趣以及满意等积极情绪,使小学生在主观上获得幸福感。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感受到满意、快乐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在培养小学生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时,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貌的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举止斯文、衣着整洁、倾听他人、孝敬父母等良好的品格。在课堂上应给班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班级里存在的恃强凌弱、粗言相待等情况,需要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做好性格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开展良好品格培养工作帮助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创建文明的班级。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时,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学生在思维方面通常以形象化、具体化思维为主,根据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直观活动感兴趣。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拥有共同兴趣、理解以及忠诚作为友谊前提,同时帮助小学生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上进心,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有效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怯懦以及依赖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及优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逐渐提高学生自信心。教师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谦恭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道理,并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1.给学生创建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为了提高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效果,给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与家长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逐渐完善组织系统,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帮助学生养成懂礼貌、有责任感的良好品格。家长应与教师做好沟通工作,积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首先,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职业情感、逐渐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提升责任心以及自信心。其次,需要家长的耐心培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离不开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学校应给家长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小学生品格的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论坛活动,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养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具备心理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教师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趣味的知识问题游戏,全面提高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时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通过严格按照公民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塑造良好的文明社会,逐渐规范小学生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通过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延伸课外培养良好品格活动,将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针对小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辅导工作。班级有的学生存在性格孤僻、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学生却生龙活虎起来。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并了解学生的个性成因和特征。通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打开心弦。采用事实和道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转变他们的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需要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养成谦虚诚恳、待人礼让良好品格。此外,在教学时应增加学生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机会。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可以获得更多成功、满意以及快乐的情绪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开展积极心理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逐渐培养小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有爱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不同层面,并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逐渐提高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植树以及春游活动等,采用积极心理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应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耐心,应给小学生一个理解和体会的过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失信于人造成不良的后果,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等.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黄志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3]李韶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4]孙爱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有效研究[J].成功:教育,2018[5]张世军.核心素养使思品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6]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J].文教资料,2009[7]邱勇强,黄金来.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班级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8]徐伟东.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9]杨庚年.职高班级管理三阶段[J].职教论坛,1998[10]顾善明.试析班级管理中的误区[J].交通职业教育,1998[11]毕清泉.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1999[12]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13]王惠江.优化班级管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2000[14]刘常元,李生全.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作者:吴长如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
格式塔心理学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格式塔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论述环境的作用中,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的论述有物理环境(视觉的)和心理环境(意识的)两种形态。这两种环境在现实设计中分别起着视觉的和心理的相互沟通作用,当视觉的环境出现的同时,心理的感受也同时出现。目的: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物理场及心理的概念,将其引入环境空间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具深刻的理性思辨过程。方法: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典型实例的简要剖析,以笔者总结的视觉概念形态传达,分析及给予明确的诠释。结果:分析表明,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于心物场的阐述与环境空间的深入设计语言有内质的联系,这一联系,对于环境空间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结论:运用心理学知识、图形解析形态等综合手段,培养设计过程中的理性思辨能力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物理场心物场界面
近代设计的全方位发展,给人类在生产、生活、工作、愉悦方面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深度的思考:飞速的社会发展推动着人们需求欲望的提升,东西部若干城市处在发展中的设计体系尚不够完善,以专业院校为研究基地的一线教学团队,如何能博采古今,旁征博引地开发、寻找、利用相关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专业学院的一线教学提供充足的养分,使西部地区的环境空间设计体系不断地走向完善,不断地走向深入的研究环节,针对教学体系的综合建立、充实、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现象
我们普遍认为视觉所能够传达的环境,或是表现出的场景,是准确而且可信的,它通过我们的视觉,忠实地反映出所看到的场景,使我们依视觉而作出相应的判断,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视觉的观察只是反映出客观的环境某一阶段的某一形态,它不能够表明一个环境的综合真实内在的指标,例如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骑着马飞奔到客栈的男子,当他听到店主告诉他,他已经骑马穿过了一个无比宽阔的河流之后,极度惊讶而倒地。很显然,他并不知道自己长途飞奔穿越的竟是一条宽广的河流,他依据视觉的感观而获得他认为真实的场景就是陆地。
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它表明一种状态、环境是有多重状态和意义的,著名景观规划大师芦原一信就提出在环境中,每隔25米时,如果没有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的变化,视觉就会产生疲劳感。这说明,环境除视觉的客观反映外,还有心理的需求和认知。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站在同一条河流中,这一现象正说明环境具有很大的变化性,时间的变化导致环境的不同;同一环境下,意识的不同也导致环境的表现意义不同。研究这一课题,将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因此,我们用更好的层面去理解,感知一个更深层面的环境。曾经纷繁的和正在纷繁的视觉环境、生活环境、功能环境、社会环境等,给了我们诸多的影响,但我们更深地理解一下,影响是客观的,其暗示才是更为准确的一种认知,其中暗示即是观察者心理对环境的反映,随着时间续度的延长,我们发现能够留在记忆当中的是无形的情怀波动痕迹,其后才是被映射到的物体,这一过程我们也称为“环境质量”的产生过程。
我们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描述,可以明确地感受一个环境,空间所拥有的视觉存在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很多不为语言而能够诠释清楚的许多环境、空间类型。
环境心理解析
这是一个心理理解环境的尝试。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分析和剖析。当出现一个以6面体为界定的空间时,一个空间(室内)就瞬间存在了,心理的感知状态也同时具备。这时我们感知到它的客观存在功能,同时依照视觉感受的先后关系,形成了视觉空间的客观存在,我们也称为客体空间的存在,这是第一感知。纯静的空间里我们切入一张桌子。这时整体空间性质,由原来无特质的层面,瞬间被提升到一个有意识的层面,由于桌子具有相应的功能特质,这时我们发现空间具有了某种意识,这一意识的切入,导致空间的属性随桌子的存在而存在,空间由无特性转为有感知特性。这一变化由何而来?我们说,是由人所熟知而接受的某一种功能的媒介质的切入,而带来一个客体空间的较高层面的表现。我们再分析,一只桌子,所具备的只是功能,因此,我们又引出一个层面,载体(桌子)具有何等的承载能力?它能承载的是什么?它能带来何种精神因素?这又是我们要剖析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两个意识层面的问题,一是物质的切入后产生了客观存在的意识空间;二是切入的载体具有其所含纳的意识,我们认为两者共存组成了空间存在的两大重要因素。
物质的切入具有其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的表现,当环境、空间不具备物质存在意识时,这是一种客体空间形态,与人没有建立起对话的平台,意识是弥散的,不定位的。空间中切入了一把椅子,它导致整体空间进入到意识范围层面。椅子是人的视觉再现,因此,椅子是一个物质的介质,但同时也是一个双向载体,即对物体和意识的双向承载,也是对于主体空间形态的质量判定。
我们有这样一个分析:一个男孩走进了一个空间当中,他发现了一把陈旧的靠背椅。这是他第一次约他的女友来家中,当看到的第一视觉感知后,男孩瞬间对于空间的认知大为失望,因为具有其双重身份的介质所传达的信息,造成男孩对于空间环境质量的怀疑。男孩明显地产生排斥心理情绪。这样,空间的存在意义,也为之大受影响,这时,母亲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把旧椅是母亲出嫁时,最为喜爱的一把椅,它跟随母亲多年,母亲对于它,有太多的美好回忆,椅子承载着太多的甜蜜往事,母亲对于空间的感知,是何等美好。这样,同是一把椅子,但形成了两个反差很大的空间质量形态。
我们研究哥式塔心理学发现,这一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当中的心物场的存在结果,心物场是由物理场和心理场组成,椅子真实的状态为物理场,而母子对于椅子不同感知称为心理场。
情境感知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简要的分析了解,我们发现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在于对心理审美情境的产生价值的运用。因此,心理学与情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它不仅有其相互的影响,而且具有心理质量的导入,观察者对环境空间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对心理感知的评价程度,即掌握设计语言的真正实质的核心是心理感知部分。
空间的形成有其不定位的多重因素,大致可分为客体的、心理的、意识的三重层面,一把椅子的切入(客体的),对椅子的心理感受(心理的),外延至对所属空间的情境意识感受(意识的)。每一件物体都具有其生存附加的社会语言、风格、气息,每一人的个体都具有认知的一个层面,认知是由客观转化为心理的,最终转化为意识的,因此,空间的存在质量是具有其多重因素的。心理的感知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英国著名规划师高登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不断地用“思恋”、“亲切”、“粗鲁”、“神秘”等语言,大幅地阐释空间形成的多重要素影响下的空间质量。
格式塔心理学的魅力在于把功能的视觉形态,从心理的意识层面加以诠释,并由此升华了功能存在的意义。不仅以完美的视觉状态,同时以心理意识的双重完美,构成审美主题的深层面的价值取向。
把自身与周边环境的结合、联系是人类的意识本能,心物场的形成,从宏观的概念上说是空间存在的依据。
一个空间的形成、时间的切入,形成新的一个维度,无论形成的空间好与坏这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此空间承载着什么?能承载什么?这给所处其间的人具有怎样的心理暗示?承载是以时间为载体的,它是一个通道,把切入的物体,穿过心理意识之后,以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何定位空间视觉造型出现的准确性、完善状态、适合的位置、形态等,不是以造型本身的形态来完成的,而是要通过造型出现后,它所在的空间形态、环境是否能接纳它,是否能产生意识的对话局面,决定权在空间环境,而不是造型自己本身。
结语
“埏埴以为值,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与无,实与虚,从老子富有哲理的空间辩证关系中,我们研究总结出介面是虚,空间为实,做介面而非为介面,做实体而非实体,避虚而为虚,是设计理念中的最高意识氛围。因此,我们说,环境、空间的存在质量和意义,是由双重介质的椅子所产生的心理场所影响。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空间的质量关系,是与双重介质的切入,有着紧密的、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由空间界面所决定。
环境,具有多重的性格元素,空间的存在,也有着多元素的影响。心理的感知,最终成为环境、空间存在质量的诠释。
在今天的环境设计教学中,激活式教学手段已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博引众采已成为此手段的主要养分来源,对心理学在设计语言中的有效引入及应用,对教学的深度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它在设计语言中的运用程度,决定了心理环境质量的提升深度。我们相信,利用这一设计语言导入教学后,将会给未来设计环境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考夫卡著.美国.格式塔心理学.
[2]鲁道史阿恩海姆著.美国.艺术与视知觉.
[3]西蒙兹著.美国.景观设计学.
摘要:
剪纸艺术能否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寻找到切合点以使剪纸的形态在拥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能富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本文的重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能否有效地指导剪纸,使其具有丰富多姿的造型样式、提升现代剪纸的固有价值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从格式塔原理的整体原则、图底关系与剪纸所呈现的形态做分析,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剪纸;形态
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起源于德国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派。是一种组织或结构,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按格式塔学派的观点,知觉世界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而且知觉单位的形成以及图形在背景上的浮现,都是建立在先天给定的规律的基础上的。视知觉是具有选择性的,当我们在观看图形时,由于知觉的选择性,会对图形进行取舍。通常人们把知觉选择出来那部分视为图即正形,而把其余部分当作底即负形,图是被感知的中心,底是图的陪衬。依靠底来衬托剪纸图形的`形态这种微妙的关系类似于中国哲学上的阴阳关系或者动静,剪纸艺术的镂空技法所呈现的正形与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一、格式塔心理学对剪纸艺术的指导
(一)局部的统一——完形理论
剪纸图形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简约”的格式塔。格式塔本身就是一种“完形”,即把整体理解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总和,着眼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完形的整体性却是现代系统论式的整体性,它不能被理解为部分与部分的相加,也不能理解为部分与部分相加的总和,完形的每个部分都是不能抽取出来的,完形远远地超出了部分与部分的总和,它是一种从形式中突显出来的特别的、从原有成分中找不出的一种特别的整体。所以,阿恩海姆才特别强调:“一个艺术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观形式”。
这张剪纸老虎,局部来看仅是一些粗细不同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猛虎。其整体气势以及老虎的动态曲线表现的很纯熟。极简练的线条对身强体壮的老虎的高度简括,其转折处、关节点的生动表现。这幅剪纸是高度概念化的,却又完全来自于对感官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解释。它对原型的某些特征作了夸张变形删减的处理却没有完全脱离视觉所能接受的范围,似乎一只活生生的老虎就在眼前,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
(二)神秘的转换——正负形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也就是说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图形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的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
剪纸造型艺术中,图形与背景是同时存在,它如同天地,是对立而统一的。它们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正是运用图和底去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正负阴阳也就成为中国传统剪纸最基本的手段。大面积的红色为图,剩余的白色空间为底,二者的构成形式惟妙惟肖非常和谐,红色的图使得白色的底婉转的灵活自如,而白色的底又衬托着红色,使得红色轮廓鲜明,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图底相互交映,互为衬托,缺一不可。尤其是转角处的形态,通过白色的底使之格外突出,节奏感极强,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却柔情似水。
二、总结
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不仅适用于视知觉,也被推及至心理学领域,但这一学派最成熟以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理论,则是它所归纳的图形知觉的完形原理,这些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在剪纸艺术中都得到了运用。
剪纸图形的形态设计是用尽可能概括的、简练的、完整的图形向受众传达尽可能丰富和准确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否能为受众所接受,则有赖于这种图形符号的设计是否与人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匹配。因此,作为剪纸艺人,若能了解人的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好地利用格式塔原理中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就能使设计的图形更好地与人的认知规律相匹配,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图形才能让人过目不忘,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美]库尔特·考夫卡著.李维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2010-12-01.
317 浏览 5 回答
189 浏览 4 回答
316 浏览 6 回答
122 浏览 4 回答
161 浏览 3 回答
246 浏览 3 回答
287 浏览 5 回答
163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8 回答
267 浏览 8 回答
170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4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