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经营 摘 要: 加入WTO对中国旅行社的影响十分深远,尤其在品牌管理方面,中国旅行社将面临外部世界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旅行社应从品牌管理这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提升整个行业的战略管理水平。本文将对旅行社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经营提出建议。 关键词: 品牌战略 旅行社 应对策略 现代营销对于品牌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品牌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旅游业作为以顾客感知价值为主要评价体系的服务行业,其品牌属性、价值、文化、运作等均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而品牌战略是指旅行社为使自身品牌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品牌回报与发展而服务于旅行社长期发展战略的一系列的方法和战略的总称。对我国旅行社来说,品牌战略有着特殊与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旅行社行业的改革与开放一直是渐进式的。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行社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000家发展到2004年的14927家。规模的不断增加使得旅行社作为旅游活动中连接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旅游者的桥梁与中介作用日益显现。在经历了旅行社的初期垄断、自我发展、内部竞争等初级阶段的各个环节之后,又面临加入WTO的严峻考验。 旅行社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旅行社的基本格局——表现在所有制形式、投资主体、企业运行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一直未有大的改变。旅游业的散、小、弱、差在旅行社行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已进入国际化的当今世界,我国旅行社行业实际还未真正踏上品牌管理之路。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品牌意识欠缺 随着旅行社经营买方市场的出现,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越来越突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甚至更早的时间起旅行社已全面进入微利时代。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方兴未艾,旅游行业的“奶酪”越来越诱人,另一方面却是行业的门槛较低,进入较容易,许多作坊式的传统经营企业也在市场上抢分一杯羹,它们往往进入与进出快,短期经营目的性强,没有长远的经营策略与品牌意识,竞争手段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方式,对市场“媚俗”现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些已基本具备现代营销理念的大中型旅行社则在残酷的甚至于不理性的市场竞争中疲于应付,在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矛盾中沉浮,或者干脆没有意识到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品牌效应模糊 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旅行社经营的地域性强,市场划分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加之国旅、青旅与中旅三家旅行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不同的市场定位分割了旅游市场,竞争性不强。而这几家重要的旅行社在各地均有品牌的使用者,尽管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与之有关联的经营实体。同样的品牌用得过多、过滥,品牌带来的效益体现不明显。即使在旅行社市场的激烈竞争出现之后,同样由于市场的地域性分工,人们以出游地旅行社为主体参团社的习惯或是方式已经形成,或者说在旅游市场的选择上不具多样性,尤其是区域外旅行社的选择上,消费者往往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在这种情况之下,旅行社忙于区域内的竞争,而无忧于外部环境,品牌的效应体现式微,也一定程度助长了旅行社对品牌的忽视。 品牌管理缺乏科学性与长远性 在旅行社经营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承包、挂靠等现象,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有损于旅行社品牌形象。但在无奈的市场选择与低档次的竞争当中,相当多的旅行社企业还是选择了它,一方面是整个行业对于旅行社的功利性的赢利要求,一方面是整体旅行社对于科学的品牌规划的认识不足或是操作困境,使得我国旅行社在品牌管理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旅行社品牌现状的SWOT分析 客观地分析,我国旅行社从最初的政府主导、被动发展走到今天的市场运作、主动出击,并开始为加入WTO之后的应对形势而思考,这种历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西方国家的旅行社对品牌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明晰,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旅行社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品牌发展优势:首先是人才方面。二十年的时间可以培养一代优秀的管理者,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之下,他们率先开始了在我国进行旅行社品牌经营的艰难之路。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连续多年位居国内旅游业务榜首的春秋国旅,依托“春秋”这个品牌组建了春秋旅游联合体,并在全国设立了几十家分支机构,品牌效应正日益显现。 我国旅行社在品牌发展上还存在着“后发”优势。WTO对服务贸易提出了相应的运作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正是我国旅行社走出国门、发展自身的一个良好契机。甚至可以跨越某些发展阶段而走更为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旅行社行业也面临许多的困难与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已近结束,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不可能对旅行社行业的外部进入有任何有违世贸组织规则的限制,我国旅行社面对的竞争对手将是一批国际化、集团化、网络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大型企业集团,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与良好的运行机制,面临的竞争形势就尤显严峻。以美国运通公司为例,这家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虽然旅游业务位居金融服务之后,但总量仍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而且二者相互支撑,关联效益突出。运通公司进入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1916年,当年美国运通公司在上海成立了首家美国运通银行分行。凭借已有的服务机构和正在发展的合作项目,美国运通正在我国建立一个广泛的旅游及财经服务网络。运通品牌的重要内涵——信心、安全感、可靠、声誉和优质服务已经深入人心,品牌经营与运作十分娴熟。 从旅行社行业运行状况来看,由于这一市场的利润率降低,旅行社面临的生存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旅行社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与产品的不能储存性使得游客在消费的同时实际参与了产品的生产与制作过程。由于没有实体产品作载体,游客对旅游服务的理解与认同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品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要素成为旅游获取市场力量的可靠保证。仅仅依靠价格去作短暂的市场竞争,直接损害到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企业在管理方法与管理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个跨国公司也在品牌管理方面实行了战略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培植核心品牌,以发挥企业中较高层次品牌的作用;开始有计划的收缩品牌战线以配合营销方式的改变,重新整合资源,以突出主打品牌。在品牌培育方式与策略上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这些变化对于尚未真正走向国际化运作的我国旅行社来说,带来更大的挑战。 旅行社在竞争中的应对策略分析 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手段与方式需进一步提高的特殊时期,我国旅行社应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利用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创造新的旅行社产品品牌之路。 尽快完成品牌的整合工作 品牌的实质是关系,是产品及其名称与消费者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旅行社品牌的价值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品牌的综合体验及感受评价上的,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更是在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中升华出来的一种资产。而我国的现状则是首先体现在品牌名称管理上的混乱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旅、中旅、与青旅曾经占据国内旅游业的大半壁江山,以国资为基础的旅行社几乎都与这三大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地名加国旅或中旅或青旅”成了我国旅行社最常见的品牌名称。这种情况在入世之后若不加以改变,至少有两点危害:继续品牌大锅饭,实际陷入无品牌的境地;对旅行社而言,加大了品牌风险,因为只要有一家国旅或中旅出了问题,消费者就会对整个国旅系统或中旅系统不信任。 集中有限资源,培育优势品牌 在二十多年的旅游实践当中,我国旅行社也培养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企业,如国旅集团、春秋旅游联合体、中旅集团等等,这些品牌的产品在国人心目当中已有了较好的品牌形象,要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其中的旗舰产品,以民族品牌的崭新形象与外资“大鳄”同台竞技,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合理确定旅行社价值定位,运用灵活的品牌管理战略 我国有一万多家旅行社,但即使最大的旅行社总资产也不及美国运通旅游公司的1%,规模效应的差距显而易见。但规模并不是获胜的关键。 首先,旅游产品品牌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差异化程度越高,制定相对高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旅游线路是旅行社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的产品是单一化、雷同化,缺乏特点。如果科学地确定品牌目标,拟定特定品牌的市场与消费群体,在特定的市场之中,规模较小的旅行社也可能取得好的市场反响。比如或集中于某一地区,或专注于某些旅游种类,诸如游轮旅游、探险旅游、美食旅游等,做出专业品质的旅行社产品,并产生品牌效益。 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育旅行社品牌 旅游产品与网络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或者说对网络异常敏感,主要是因为网络非常适合进行信息的汇集和再分散,以及产品的纵向宣传。据美国著名的CRG研究公司的统计,2002年全球旅游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630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我国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包括传统旅行社建立的网站和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两类。前者有中青旅网、国旅网等,康辉还开通了国内第一家出境旅游网站(介绍出境旅游报名参团、办理护照、签证、边防、海关等知识)。后者中比较成功的有携程旅游网、E龙网、华夏旅行网。互联网为品牌的迅速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旅行社应充分利用其在时空上的跨越优势,将传统的旅行社业务与网络经营结合起来,开发具备差异特点的“人性化产品”,将旅游目的地营销机构(DMO)、全球分销系统(GDS)和计算机预订系统(CRS),以及面向公众的专业旅游网站加以系统运用,培育信息时代的旅行社网络产品,占领网络旅游市场。 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具先天优势并不代表不具崛起的潜力。我国旅行社应尽快走出以削价竞争为主的广告大战,进入到以实力为基础的品牌运作时期。 参考文献: 1.(英)凯文•德劳鲍夫著,梁皎洁译.品牌生存[M].北京:电子科技出版社,2003 2.韩中和.品牌国际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美)F•约瑟夫•莱普勒,林恩•M•帕克著,苏德华译.品牌整合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美)大卫•A•艾克,(美)爱里克•乔瑟米赛勒著,曾晶译.品牌领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王新玲.品牌经营策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蔡晓煦译.品牌制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宋一兵,女,湖北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系讲师。 郭华,女,江西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系讲师。
建立稳固的渠道,是提高忠诚度的必要条件之一。 持续塑造公司良好形象 理解客户不断更新需求,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以独特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建立属于企业自身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指标 善于利用公关传媒手段引导和教育客户 让具有忠诚度客户可以看到自己的利益 及时改变客户服中心的职责,建立客户为中心理念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世界上最早的股市指数为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亦是目前人们最熟悉、历史最悠久及最具权威性的一种股市指数,由Charles Dow与Edward Jones二人于1884年首次在华尔街日报推出,其基准日为1928年10月l日,基数为1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几经调整,1928年正式将成份股由20只增加到30只,并沿用到现今。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份股目前均为分布在各产业的龙头股,同时华尔街日报为避免股票析割及个别成份股异动造成价格平均的变动,将原先除以成份股数的除数因数,改为特别除数(special divisor)作为除数因数。 目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共分四组:第一类是工业平均数,由30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工业公司的股票组成;第二组是运输业20家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指数;第三组是15家公用事业公司的股票指数;第四组为综合指 数,是利用前述三组的65种股票加总计算得出的指数。 而人们常说的道琼斯指数通常是指第一组,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道琼工业指数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受推崇的股票指数,其中包含在纽约交易所(NYSE)上市的三十家拥有雄厚资本的『蓝筹』公司的股票组合,这三十种股票占所有美国股票市场总值的五分之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便提供以道琼斯工业指数为基础的期货合约,以给予投资人士在金融市场更多的选择。 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期货合约细则 交易所 :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合约单位 : 美元 x 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 交易月份 : 3,6,9,12 最低价格波幅(每点价值) : 1个指数点(美元) 每日最高价格波幅 * : 10%, 20%, 30% 交易时间(中国香港时间)** : 20:20 – 04:15(公开叫价,周一至周五) 09:15 – 20:00(电子交易,周一至周五) 小型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期货合约细则 交易所 :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合约单位 : 美元 x 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 交易月份 : 3,6,9,12 最低价格波幅(每点价值) : 1个指数点(美元) 每日最高价格波幅 * : 10%, 20%, 30% 交易时间(中国香港时间)** : 08:15 – 05:00(电子交易,周一至周五) * 以上各种期货之每日最高价格波幅由相关之交易所订定,并会因价格变动或其他因素不时修订,客户请向本公司职员查询; ** 如上述交易所之所在国家设有夏令及冬令时间制,则其交易时间将相应作出调整。,参考: fuji/futureindex, 道琼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是由华尔街日报和道琼公司创建者查尔斯·道创造的几种股票市场指数之一。他把这个指数作为测量美国股票市场上工业构成的发展,是最悠久的美国市场指数之一。 时至今日,平均指数包括美国30间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虽然名称中提及「工业」这两个字,但实际其对历史上的意义可能比对实际上还来得多些——因为今日的30间构成企业里,大部分都已与重工业不再有关。由于补偿股票分割和其它的调整的效果,它当前只是加权平均数,并不代表成分股价值的平均数。 目录[隐藏] 1 历史 2 批评 3 构成方式 4 参见 5 外部连结 参考文献 [编辑] 历史 道琼工业指数首次在1896年5月26日公布,它象征著美国工业中最重要的12种股票的平均数。至今为止,在这12种成份股中,只有通用电气仍然留在指数中。其余11种为(以下按公司英文名顺序排列): 美国棉花油制造公司,Bestfoods的前身,现为联合利华的一部份 美国糖类公司,现为Amstar Holdings 美国烟草公司,在1911年破产 芝加哥燃气公司,在1897年被Peoples Gas Light & Coke Co.收购(现为人民能源公司) Distilling & Cattle Feeding Company,现为Millennium Chemicals Laclede Gas Light Company,仍以The Laclede Group之名运作 National Lead Company,现为NL Industries 北美公司,在1940年代破产 田纳西煤、铁与铁路公司,在1907年被美国钢铁收购 美国皮草公司,1952年解散 美国橡胶公司,1967年改名为Uniroyal,1990年被米其林收购 当它首次被公布时,指数是点。它被当作平均指数来计算,首先加上所有成份股的价格,再除以股票的数目。1916年,道琼工业指数中的股票数目增加到20种,最后在1928年增加到30种。到了1972年11月14日,平均指数首次超过1000点(点)。 1980年代后,特别是1990年代,可以看到平均指数出现非常迅速的增长。1995年11月21日,它首次超过5000点(点)。到1999年3月29日,道琼工业指数收盘达到了10,点,首次超过了10,000点大关。仅仅一个月后的5月3日,它收盘时达到点,首次超过11,000点。但到2002年中期,它回到1998年的8000点水准。在2002年10月9日,道琼工业指数掉到点的低点,它是自从1997年10月以来的收盘最低点。但是,在2003年底,道琼工业指数回到了10,000点水准。在2006年10月19日,即黑色星期一19周年的日子,道琼工业指数突破12,000点,随后在2007年4月25日首破13,000点,当日收市点数为13,点,最高曾见13,点。 2007年7月19日,道琼工业指数首次突破14,000点,当日收市点数为14,点,最高曾见14,点,由4月25日的13,点,升至7月19日的14,点,只是仅仅三个月的事。 道琼工业指数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发生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当时平均指数下跌了。最大单日点数跌幅发生在2001年9月17日,是九一一袭击事件后的首日开市,当时道琼工业指数下跌点,同比下跌。在当周的周末收市,道指总共下跌点,同比下跌。 [编辑] 批评 有些人批评道琼工业指数,因为它是价格加权平均数,这使得高价股比低价股在平均指数中更有影响力。这会产生误导的结果,如低价股1美元的增长可以轻易被高价股1美元的下跌所抵消,即使低价股相对百分比增幅非常大。此外,平均指数中只包括了30种股票也引起了额外的批评,因为道琼工业指数被广泛地作为总体市场成绩的指标。因为这些原因,标准普尔500成为更广泛报价,且更常作为更实在的广泛市场成绩指标。 [编辑] 构成方式 道琼工业指数的个体成份偶尔由于市场环境的理由而改变,它们由《华尔街日报》的编辑所选择。当其中的公司被取代,将调整个体比重,使平均指数不受公司更换的直接影响。 1999年11月1日,雪佛龙、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西尔斯公司和美国联合碳化物从道琼工业指数中删除,加入英特尔、微软、家得宝和西南贝尔公司。英特尔和微软成为首两间从纳斯达克调换到道琼工业指数的公司。2004年4月8日,国际纸业、AT&T和伊士曼柯达公司被辉瑞制药、Verizon和美国国际集团代替。 道琼工业平均指数包括以下30间公司(以下按公司股票代号顺序排列): 公司 行业 股票代号 美国铝业公司 铝 AA 美国国际集团 保险 AIG 美国运通公司 金融服务 AXP 波音公司 航空太空 BA 花旗集团 金融服务 C 卡特彼勒公司 重型机械 CAT 杜邦公司 化工 DD 迪士尼 娱乐业 DIS 通用电力公司 电子、金融服务 GE 通用汽车 汽车 GM 家得宝公司 零售、家居改善 HD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电子 HON 惠普公司 电脑硬体、印表机 HPQ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硬体、软体和服务 IBM 英特尔 微处理器 INTC 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制药 JNJ 摩根大通公司 金融服务 JPM 可口可乐公司 饮料 KO 麦当劳 快餐、特许经营 MCD 3M公司 原料、电子 MMM 阿尔特里亚集团 (前身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 食品、饮料、烟草 MO 默克制药公司 制药 MRK 微软 软体 MSFT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制药 PFE 宝洁公司 家庭用品、制药 PG 西南贝尔公司 电讯 SBC 联合科技公司 航空、防御 UTX Verizon 电讯 VZ 沃尔玛 零售业 WMT 埃克森美孚公司 石油 XOM [编辑] 参见 道氏理论 纳斯达克 纽约证券交易所 标准普尔500指数 股票指数 [编辑] 外部连结 道琼公司网站:英文 道琼中国指数网站:中文 道琼工业平均指数历史:英文 [编辑] 参考文献 雅虎:道琼工业指数成绩图表(1928年至今):英文 Fred's Intelligent Bear Site:英文 Fred's Intelligent Bear Site - Inflation Adjusted DJIA:英文,参考: *** ,
建立国有邮政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的实质就是给国有邮政企业业绩情况制订一个共同的行业标准,再以标准的评定结果得出不同的绩效等级。绩效等级与企业等级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不同绩效的邮政企业有着不同的等级和激励标准。这些激励标准可以包括工资增长幅度、人均工资总额、经营者的年薪所得、亏损补贴率、资金留存额度等等。在现阶段,邮政企业一方面要从分营后的亏损局面走出来,另一方面要给经营者足够的激励政策,并赋予其更广泛的经营权和理财权,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成为评判业绩的有力依据。在排除各种客观因素后,每年或一段时间对邮政企业进行一次体系得分评价,并将所得的绩效等级与企业激励等级挂起钩来,将对邮政企业领导层产生更有效的激励作用。中央国有邮政企业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原有的行业评价指标已经满足不了竞争性邮政业务的需要。现有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建立在传统会计信息基础之上,主要来源于企业损益及资产负债状况等,对企业有形资产评价处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如收入增长率、收支差等,收入及其完成进度指标处于指标中主要地位。然而邮政企业属国家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受其他主要产业发展影响。现代企业业绩提高与我国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邮政企业其主营收入的增长很难恢复到邮电分营前以电信发展为主导的增长幅度。随着我国经济向服务经济的发展,邮政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要有新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网络优势,积极加入未来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服务经济行列。各种与之相关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如技术装备、员工素质、市场份额等等在企业评价体系中应成为重要指标。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邮政企业的资金使用及流向与每一个多元实体经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且对应关系很明显,经营者的批示代表的不仅是此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而且包括其未来承担的责任。然而竞争是市场经济中表现最强的因素,经营活动不可能每次事项都与货币流动对应起来,如企业要招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源减少、企业与用户经营伙伴关系减少、参与社会招标竞争失败等等,传统财务数据是无法反映的,也就是说原有的指标无法反映各经营实体经济活动的全貌和实质。指标体系如果不包含非财务项目,很明显将不能反映一个国有邮政企业内部各多元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其持久的生命力情况也得不到体现。竞争使邮政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不再满足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需要,非财务指标如企业地区影响、发展战略、市场份额等的介入有一定的必然性。 2、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是邮政企业适应经营环境、进行正确经营决策的需要。目前,无论是评价通信收入的绝对量、相对量,还是评价业务总量,主要都是对经营成果进行的事后衡量,注重的是一年或半年甚至单月的短期财务成果,对这种过去成果的衡量,导致的往往是经营者会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未来短期成果达到目标需要,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会扼制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过程,使具有未来增值能力的可行性项目、可用的人才资源、可投资的智力成果,甚至一条合理化建议,得不到必要的重视。潜在的发展能力决定邮政企业的未来发展价值,对邮政企业的综合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账面的指标,它反映不出指标来源,衡量不出未来发展因素,在对邮政企业指标评价中加入未来发展指标的评价便必不可少。分营后的邮政企业对未来经营的预计、未来经营战略的选择,将成为邮政企业今后发展的力量来源;同时在朝着信息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能否使企业由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升级转换,未来信息经济在邮政企业占有怎样的份额,这也将成为目前邮政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邮政企业这种对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通过相关指标体系评价出来,作为决策需要,便成为经营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它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到企业经营者在引导公众消费邮政、以普遍服务取得政府专业性补贴、赢得公众满意度提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邮政企业满足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同时自然形成对企业绩效的肯定;根据市场的选择和经营者的决策来制订业绩衡量指标,并纳入整个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成为对邮政企业评价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3、邮政企业属中央国有,国有资本盈余水平自然成为评定经营者业绩的根本标准之一。前文提及的非财务因素、未来绩效驱动因素以及外部利益相关因素都是围绕国有资本盈余为目标的。邮政企业“三年扭亏、扭亏才能保值、保值才能增值”,应是顺理成章的道理,实际上这种认识只能表明国有资本存在的现象,其潜在的盈余能力被忽视了。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对资产质量(资本存在形式)的分析只是停在会计信息基础上,如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而资产管理指标如产权比例、资产周转程度、实际运作质量、保值比率以及市场经营份额等情况却未得到体现,企业资本存在的市场风险也得不到必要的揭示,资本潜在盈余能力被忽视掉。潜在能力代表国有资本运作方向及企业未来价值,它是在现象中加入时间因素来考虑的,它可以把企业现时损亏看成是现象损亏与未来盈余的综合。虽然资本分配形式与资产运作质量有着密切关系,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结构,充分发挥其未来盈余能力,在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就成为国有邮政企业研究未来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市场经济使国有邮政企业将经营方向转向以资本为主,改变现时单一资本结构,使其由多层化向多级化发展便成为提高国有邮政企业资本运作质量的有益思路之一。这种以资本潜在盈余能力为主要体系的发展指标,自然应在评价邮政企业绩效指标中占主导地位。
寒冷冬季,温情海南游,与家人共享!即日起报团尊享九折优惠!xxx旅行社!电话xxxxx中国短信群发网
1. 提倡商家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营销关系 肖祥鸿 文献来自:商场现代化 2007年 第13期 试论企业的顾客忠诚(CL)战略.商场现代化,2006年08Z期36 [3]曾文标姜彩芬:提高顾客关系质量做好企业关系营销 ... 2. 基于关系营销谈顾客忠诚度及其维系问题 仰文凤 文献来自: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年 第SA期 本文将从关系营销的角度来讨论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如何来建立顾客忠诚度的问题。关系营销 ... 3. 基于关系营销的本土零售企业顾客忠诚度培育 尹元元 文献来自:云梦学刊 2007年 第03期 顾客忠诚的分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顾客忠诚,Griffin按态度——行为取向对顾客忠诚进行分类,可把顾客忠诚分成四类,即不忠诚、潜在忠诚、伪忠诚和真正忠诚。(见图一)在当今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忠诚顾客”是企 ... 4. 关系营销对顾客忠诚的实践误区与应对策略 刘宝玲 文献来自:投资与理财(理论版) 2007年 第05期 企业要正确的实施关系营销,更好的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与满意度,必须懂得关系营销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讲,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客户管理质量,使企业与客户实现双赢,在现实中,虽然达到双赢的博弈均衡是双方共同期望的结果,但由于 ... 5. 论提升顾客关系营销 韩培培 左仁淑 陈子平 文献来自:技术与市场 2007年 第08期 建立、保持和发展这种关系是关系营销的关键内容。1.顾客关系营销的涵义及其意义顾客关系营销的涵义顾客关系营销是指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提升顾客满意,提高客户忠诚度,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便更好 ... 6. 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研究 王淑娟 导师:赵黎明 文献来自:天津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关系营销的核心在于建立顾客忠诚, 在关系营销模式下,企业的目标不仅是要赢得顾客,更重要的是维系顾客。 很多企业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资源进行关系营销,但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就是 ... 7.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探究 何源 文献来自:商场现代化 2007年 第19期 本文首先分析了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怎样才能做到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意见。顾客满意 ... 8. E航空公司顾客关系营销研究 陈青松 导师:于建原 文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 2007年 硕士论文 工商管理硕士(MBA) 学 位 论 文 E 航空公司顾客关系营销研究 作 者 陈青松 年 级 2005 级 学 号 205120280185 指导教师 于建原 教授 定稿时间 2007 年 5 月 .... 9. 基于顾客忠诚的营销策略分析 陈殿阁 文献来自:当代财经 2007年 第07期 本文研究目的旨在阐述顾客忠诚理论基础上如何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顾客忠诚;;顾客忠诚价值;;营销策略[1]雷大章 ... 10. 浅析房地产企业顾客关系营销策略 蒋定福 翁胜斌 文献来自:嘉兴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4期 因此企业实施顾客关系营销赢得顾客忠诚很有必要。三、房地产企业实施顾客关系的营销策略(一)甄别顾客关系类型,培养顾客忠诚顾客关系营销是通过不断改进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实现顾客固定化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位顾客都要 ...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论文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一般有风险的回避、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分散转移和风险的事后补偿等。为了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发卡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在风险发生后能保证发卡机构稳键经营,发卡机构应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的稳定增长。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作用 ;经济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卡银行、发卡数量、交易金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就拿上海市来说,到2002年底,全市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3565万张,比上年增长%。银行卡交易笔数10750万笔,交易总金额1065亿元,布放ATM3282台,POS16938台。2002年全年银行卡联网商户数量从年初的2184家增加到5780家,入网POS16234台,全年ATM和POS跨行总交易清算为笔。(((据保守估计,到2007年,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0亿人民币,年总产值将达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从业人员也将高达3万左右。(((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为盈利的部门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去弥补的,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发卡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很多,但是在哪种情形下用哪种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增加银行收益呢?笔者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为银行风险管理者提供一个决策的参考。二、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由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使得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发卡行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社会、对信用卡当事人特别是对发卡行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有效地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维护发卡行权利的能力;能促使银行建立规范有效的信用卡风险防范机制,使整个发卡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2.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风险的发生大大增加银行经营的成本,从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增加。如果能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银行就能在科学分析风险管理的成本上找到最经济可行的管理方法避免或减少风险,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以至实现发卡机构收益的稳定增长。3.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维护银行自身形象,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风险发生率低的银行自然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银行在扩大业务量的同时也为广大民众着实提供了不少方便。发卡行按章办事、特约商户不违规操作且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等等都能增强持卡人用卡的数量和安全感,整个社会的用卡环境也就会明显改善。4.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也是维护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利益的需要。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特约商户的违章操作、疏忽大意以及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所造成的 。发卡机构在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向广大民众宣传用卡常识,这对减少风险的发生以及维护特约商户和持卡人利益是有很大作用的。三、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一)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信用卡风险管理是指发卡机构在信用卡业务运作过程中,对信用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理其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行为。“风险管理者用最经济节约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准备,适用最合适、最佳技术手段来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尽可能低的管理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取得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总之,只有注重各种效益与费用支出的分析,严格核算成本和费用支出,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卡行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其执行成本、机会成本、声誉成本及风险成本等方面。1.执行成本。执行成本是指发卡机构管理信用卡风险所必然要花费的不可避免的成本。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就很难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如银行为转移风险向保险机构投保需要交纳保险费以及采用先进设备所需要的付出。又如银行为确定信用卡申领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的大量的调查工作所必须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发卡机构所应考虑的成本,是指发卡机构投入到信用卡风险防范上的,从而丧失了将这笔资金投入用到其他业务上所产生的效益。实践中一些银行不愿或无力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改善软件、硬件设施上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考虑的。3.声誉成本。银行形象是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内容,努力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既是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也是避免声誉风险的有效举措之一。社会对银行的总体评价高,对银行的信心就高,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如果发卡机构的信用卡风险频频发生,自然会影响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与利润、银行的整体形象以及其他业务的开展。4.风险成本。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发卡行有可能通过其他衍生性金融工具来管理他们面临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种金融工具本身又可能引发新的信用风险。此外,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有时也得考虑短期成本、长期社会成本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同的策略有着不同的成本,如果将那些放弃意外收益的情况存而不论,则在采用某些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时,人们也许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如风险回避就是这样的一种策略。当然,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种金融风险都可预防的;相反,大多数金融风险正在于无法预防才发生。对于这样的防范策略有不同,而且又有不同的成本,那么,选择适当的策略人们就可用较低的成本达到一定的管理风险的目的。因此,在选择管理手段时,人们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效率的条件下,尽可能将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的是风险管理的效率、效益。所谓效率是指采用一定风险管理手段能使自己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减少或消除的程度。有时我们往往只追求效率,但效率与成本往往从正比,因此,就要正确估计其成本与收益,以求各种备选策略的净成本或净收益。效益就是采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手段所能带来的收益或者可能避免的损失。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能避免可能的损失,又能保护可能带来意外收益的策略。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可能的投入与产出,而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及估测结果的准确与否,都对成本与效益有较大影响。下面就对一些常用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二) 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的具体分析1.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也就是说,发卡机构在对从事该项业务可能因风险而引起的损失及冒这种风险可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利益小于损失,则设法避免。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风险处理方法。如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由于发卡机构难以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全面的调查或不能确信申请人所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为避免以后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拒绝授予该申请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属于风险回避。风险回避的措施干净利落,发卡行对该项业务根本不需担心以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成本非常小甚至是零成本。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伴随零成本的就是零收益。因为放弃或拒绝某笔业务也就放弃了从事该笔业务可能带来的收益。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要以“三性”为经营方针,(((尤其是盈利性,没有盈利,银行就没有生命力。而且,目前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率比较高,国内各大银行都在竞相开展信用卡业务,如果经常采用回避风险的做法,这将对他的业务开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很难与其他的银行竞争。所以回避风险尽管极为有效,但却是很不经济的,在将风险挡之门外的同时,也将收益拒之门外。因此,回避带有消极御防的性质,是一种权宜之计。银行不能因噎废食,不论风险大小一律采用回避的方法。2. 风险预防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策略与回避策略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策略,由银行主动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损失规模。当前风险防范的手段大体有对持卡人风险防范、特约商户风险防范、发卡机构内部风险防范以及对利用信用卡的风险防范等。(((与信用卡风险的其他策略手段相比,预防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社会效果良好等优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目的。预防措施做得好,信用卡违法行为发生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就能从源头上消除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如何正确面对风险。因为风险并不等于损失,有些风险未必会真正会发生。(((我们要权衡风险与可能带来的收益比例,如果确定收益会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就应该大胆去做。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很多,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对持卡人用卡知识的指导、加强对透支和挂失止付工作的管理等等。这里仅对透支和挂失止付管理进行具体分析。(1)透支风险管理。“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特别是我国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加上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恶意透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但是能不能因为恶意透支会造成大的损失就对透支业务产生害怕心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可见信用卡透支利息率非常高。信用卡业务收益来源中主要有持卡人年费、信息交换收入、利息收入及其他手续费和所得等 ,其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利息收入(国外很多银行的透支利息收入占到了全部信用卡业务收入的80%)。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透支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发卡行的,纵然透支风险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取消客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要尽量增加合理透支的笔数,压缩甚至杜绝恶意透支的笔数。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大收益也大),将风险管理作为利润最大化的途径,加强对信用卡透支的管理,按照央行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有关规定,不搞协议透支,尽量减少信用卡交易资金结算环节,提高结算速度,从而及时核算信用卡透支,保障银行的正常收益。((((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信用卡止付是在信用卡业务中因持卡人信用卡遗失、被盗、恶意透支以及违反信用卡章程等,由发卡行实施的,为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自身利益的行为。止付可以提高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有效降低信用卡风险。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是挂失时间的确定以及挂失止付后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挂失止付时间的确定对风险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银行卡挂失服务,应当设立24小时挂失服务电话,提供电话和书面两种挂失方式,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方式。并在章程或有关协议中明确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挂失责任。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发卡机构都有自己的挂失止付时间及责任承担规定。对于挂失止付前的损失,各发卡行章程都规定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但对于挂失后的风险,规定不一。根据国内银行颁布的信用卡章程(参见王正中主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通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主要有以挂失当时、挂失后24小时、挂失的次日24小时、挂失后36小时等为时间点确定风险责任的承担。((((那么,银行规定挂失后一段时间内风险责任由持卡人承担是否就一定有利于银行呢?诚然,发卡行这样规定能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损失,降低运营成本。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的。根据法律的实证性经济分析,“是要把损失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风险的一方。”((((也即先要判断双方各自预测和防范这一风险的成本的高低,然后决定由花费较少的一方承担这一风险及责任。从持卡人与发卡行两者来看,无疑发卡行最容易预测和防范这种风险。发卡行在开办此项业务时就应该预见到信用卡容易丢失以及容易被冒用的风险,而且也只有发卡行才能有效地预防信用卡被冒用。再者,即使损失真的发生了,发卡行也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等措施来转移风险,从而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而这持卡人是很难做到的。可见,发卡行在预防挂失后的风险成本明显要低。而且,实践中当发生争议诉诸于法院时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还有疑问,况且国内信用卡业务正蓬勃发展,如果发卡行果断地承担挂失后造成的损失风险,能有效地吸引客户和发展特约商户,这对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有重要意义。深圳发展银行的做法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3.风险的分散转移。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风险转移的对象一般是保证人、持卡人和保险公司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出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的分散转移必须要以有人承担为条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分散转移应该是正当合法的。风险转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成本不同,收益也不同。只有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它们。(1)向担保人转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卡机构会要求申领人提供担保人或单位,并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当持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担保人承担责任,从而把风险转移给担保人。但是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时间、数额及担保的范围经常发生争议,特别是在持卡人恶意透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些发卡行规定从担保确定之日起担保人须承担透支的全部数额,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担保人与发卡机构签订了合同,愿意承担持卡人的付款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担保人愿意承担恶意透支的全部损失,尤其是信用卡挂失止付后被冒用后的损失,因为这个数额是难以确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提出担保人承担的是最高额担保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根据银行在技术上是否能预防和制止恶意透支来分配责任。((((我们估且不去讨论发卡机构的做法是否符合《合同法》的规定以及在实践中是否会受法院判决的支持,至少这样规定会损害担保人的积极性,甚至发卡机构的社会形象,这对担保业务的开展无疑是一个负面影响。因此,银行发卡行应注意的是应该怎样来设计担保人担保责任的时间、数额及担保的范围才是最经济的,花费的成本较小,收益较大。(2)向持卡人转移。如在申请信用卡的过程中,要求申请人用存单、有价证券等以抵押、质押等方式向银行申领信用卡并要求申请人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此外,还有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透支帐户的管理以及挂失止付方式把风险尽可能向持卡人转移。(3)向保险机构转移。这是指发卡机构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补偿,从而避免或减少实际损失的一种形式。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过后,美国就开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今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运用也越来越多,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卡机构可以把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损失,通过少量的保险费的支出而获得及时、满意的补偿,从而降低或减少风险,这对发卡行来说是非常经济的。这里要注意的是风险损失的划分、保险的期限、保费以及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等4.风险的补偿。所谓信用卡风险补偿是指发卡行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业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金融风险损失寻求部分或全部的补偿,以减少或避免信用卡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也就是在信用卡业务开展过程中,发止机构主动将信用卡风险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定期从信用卡业务所获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准备,对准备金进行专户管理,以弥补风险损失或坏帐,结余部分冲转利润。在实际中,总有一部分损失不能避免,要由发卡行承担这部分责任。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就能有效处理这种风险损失。而且这种手段花费的成本不大,尤其是它可以与前述预防、分散转移等措施共同使用。在信用卡透支纳入贷款管理后,在其他风险管理手段无效时,可以核销冲减。((((四、 几点建议通过上面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经济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特别重视风险的预防工作,制订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应重视对业务人员及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发卡机构内部的管理。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要求客户交存备用金、提供担保。要加强对透支及挂失止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透支和挂失止付操作规章,加强与保险机构的联系,尽量向保险机构投保。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准备金帐户。实在没把握的,要果断采用风险的回避策略。总之,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宗旨。 此论文仅供参考...
265 浏览 7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1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3 回答
180 浏览 2 回答
349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2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5 回答
205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