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壮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曲调多样,有世代传承的唱本或固定唱词,也有即兴随编随唱,开口成歌。壮族聚居的坛洛、那龙、三塘3个乡的山歌多为五言四句一首,脚韵腰韵的互押,腔调有高腔、平腔、二声部3种;也有每首三句或十二句的勒脚歌。其中以仪式歌、情歌和儿歌最为流行。 仪式歌 仪式歌包括婚嫁、婴儿满月、丧葬、祭祀、待客、节日等仪式上所唱之歌。如出嫁歌:主要是表现姑娘出嫁前的复杂心情,表达妇女们在婚姻问题上的追求与苦恼,对婆家的惶惑与畏惧,对封建包办婚姻及其礼教的不满,抒发千百年来妇女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之声,对自主婚姻及美满生活的向往;也有的是哭诉依依母女情。出嫁时,送嫁的姐妹们亦唱送嫁歌,请新娘拜堂歌,告别歌等。曲调委婉、情深意切,生动感人。 挽歌 壮族的老人死亡后,家里、房族及村中要为死者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在为死者守灵时,孝男孝女要吟唱挽歌,以哭声凄切为哀。吟唱的内容,多为诉说死者一生之功德和辛劳,告慰亡灵和嘱咐死者去阴间的注意事项,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依恋惜别之情。挽歌一般无一定格律,亦无固定唱词,由吊孝者因人因事编唱,且哭且诉。此外还有道公超度亡灵所唱的《劝世歌》等。 情歌 壮族历来有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之俗。每年春节、三月三以及婚嫁之时,是青年男女会歌的好时机。情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性的盘歌,即表白自己尚未寻到对象,探问对方是否已有意中人,彼此以猜谜逗趣的方式,互探其歌才人品,表达自己的情怀,物色中意的情人。会歌一般多在村外或歌圩上进行,也有送嫁时在新郎家里对唱,时常通宵达旦。另一种情歌是恋人之间倾诉挚爱之情,即在集体性的盘歌中觅到了意中人后,便约好下一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并双双单独会唱,互诉衷情。盘歌例: 女:各人住各岗,不知你歌郎; 今日来相会,歌郎住何方? 男:向妹讲真情,哥家住丰平; 妹家住何处?讲给亚哥听。 女:相隔几垌田,住九甲庭院; 昔日咱读书,象同班同学。 男:我俩是丰子,讲话最真情; 妹名叫什么? 给哥讲真心。 女:哥有才有志,知识确没差; 哥几时成家,分糖给妹嘛。 男:亚哥没福气,处处人看低; 一来年纪老,二来无钱娶。 女:哥你莫怨言,人正是青年; 生着两只手,娶妻何愁钱。 男:妹志气不枯,真令人佩服; 种谷谷不出,生活苦难诉。 女:哥室有贤妻,叫来共合计; 一人拉一边,何必空叹气。恋爱歌例: 女:猪不嫌狗虱,跳来在一起; 百岁不分离,甜苦永相聚。 男:花逢春才开,哥见妹欢快, 谈好了恋爱,结姻缘世代。 男:哥实没有亲,妹你又不信; 问隔壁邻近,哥笨家又贫。 女:燕子春对春,还是飞过海; 哥与妹恋爱,成夫妻百载。 男:和妹心连心,好似块真金; 放进炉火炼,心如金般纯。 儿歌 壮族的儿歌,一般多较短小,韵律节奏感强,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反复重叠、互相对歌、联想夸张及拟人化等多种手法。南宁壮族儿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教育性儿歌:这类儿歌的内容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知识为主,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增长他们的生活常识,培养他们的好思想、好习惯。 讽刺或针贬性儿歌:这类儿歌主要是讽刺或针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他们从小就有凡事要辩别是非或善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珍惜美好的生活环境。如《后母憎前儿》、《吹烟鬼》等。 游艺性儿歌:这类儿歌是孩子们在嬉戏活动过程中边玩边唱的歌谣,它的歌词比较简单,趣味性强。 歌谣是壮族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丰富和美化了生活,而且能培养人们敏捷的思维力和观察力,磨练胆识,扩大交际,增长各种知识。在会歌活动中,有不少人虽不识字,但也能开口成歌,并涌现出许多歌技超群的山歌手。如那龙民间歌手卢志兴,1984年以来,多次参加南宁市和自治区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歌节,他以敏捷的思维,伶俐的口才,优美的声调和精湛的歌技,被评为优秀歌师。各地文化部门还加强了对山歌的培植和辅导,那龙乡文化站组织的"务学山歌队",多次代表郊区和南宁市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歌节,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