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过来的高考作文解析“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句又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类似的意思在古今中外的诗文典籍中都很常见,如: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荀子•非相》)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苏洵《辩奸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典《华业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言》)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今人俗语) 后来简缩为成语“一叶知秋”,也叫“一叶报秋”“落叶知秋”。一般工具书的解释大致相同,可以《汉语大词典》为代表: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辞源》的解释最宽泛:看见一片落叶,便知秋季来临。比喻由小见大,从部分现象,推知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发展趋势。 2005年浙江卷高考题也可以当作一种解释: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基本含义是:局部包含着整体,由局部可以推知整体。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比喻,则以下表述方式都可视为正确的解释: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结果。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它体现了大千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卓越能力。但题目是一个问句,它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重新审视这个观点。 作为一个普通的句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理解为有疑而问、期待回答的一般疑问句,意为“从一叶落是不是可以推知天下秋呢?”,也可以理解为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意思和一般疑问句一样,后面可以自己给出答案,“是的,从一叶落可以推知天下秋”,或者“不,从一叶落不能推知天下秋”。但不能理解成无疑而问、答在问中的反问句“难道一叶落可知天下秋吗?”,不能直接把它解释为“从一叶落不可推知天下秋”。 而作为一个哲理性议论文的题目,情况会有所不同。首先,它不能以一个期待别人回答的一般疑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因为下面的文章不是由别人来写,而是要自己写的。其次,如果它以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则下面的文章最好是否定这个传统观点,这样,题目就有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如果是肯定的回答,这个题目就不太好了,毫无必要地兜了一个大圈子,不如直接以“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观点性题目来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第三,文章的题目应该简练明快,“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题目可以看成反问句,意为“难道从一叶落真的可以推知天下秋吗?”,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它的意思却是反问句:“难道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如果作者的观点是“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力”,那么这个题目就很别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