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感悟如下:
于老师是特级教师,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虽从未和于老师谋面,但真的觉得冥冥之中和他的缘分很深。
于老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我的母校也在徐州。大学期间曾参加过一项活动,搜集并了解了于老师的一些信息和资料,那时候还没有步入工作岗位,但依然津津有味地看他的教学实录。
他的课堂就像李伯棠教授评价的那样:“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教得轻盈,学得愉快。”读他的教学实录,让我看到了语文的趣与雅,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心存期待。
如今一眨眼,我也工作两三年了,再看于老师的书,内心五味杂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值得骄傲的进步,于老师一生践行“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坦诚”,今天我也用近乎大白话的语言写一写我的阅读感想。
一、以人为镜,学无止境
于老师的座右铭是:“以人为镜”,如果以他为镜,映照出来的是“学无止境”,除却特级教师的身份,他还酷爱京剧、写得一手好字、简比画更是信手拈来;
虽然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像语文教学那样,成为小语界的一面旗帜,但他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以极大的好奇心探索着世间万物。
读这本书,我们能看到多才多艺的于老师,也会时不时反省身为一名教师,我们有没有汲取生活的养分,不断为教学储备养料。例如:
读书
教给学生的课文大声朗读了吗?能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单是这一项恐怕就有很多教师不过关。其实直到现在我依然很难完全打开,全身心得投入到朗诵中,不知道为什么,纵使心中有百转千回的感情要倾诉,声音提到了嗓子眼,还是在张口的那一瞬间胆怯了;
也许是怕自己读的不够好,也许是怕他人异样的眼光,突然就想到大学老师在办公室吟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场景,也许真的是我还不够热爱。
如果没有朗读课文的习惯,你又读过多少名著呢?
这是我对自己的发问。语文教师虽不至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也应该以一种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
什么能让人充盈?是阅读,岁月雕刻的是美人的痕迹,阅读沉淀的是君子的气质,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于老师一遍又一遍得提醒教师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阅读,我却时不时就将其抛置脑后,想想实在不应该。
多写
除了多读,还要多写,语文教学无非听说读写,我们教给孩子这些知识,自己怎能不学习呢?书中第四章作文教学中提到的“下水文”让我印象很深,也给了我很多灵感,上学期发起的几次征稿,主题就源自这里。
同时于老师也用几个很小的例子说明万物皆可作文,就像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自己有没有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写作虽看天赋,也是有技巧的,那便是多动笔,写多了语感慢慢就有了。
曾有人指出“当今老师自己不喜欢读书,却逼着学生读,自己不喜欢写作,却逼着学生写作文。”这样的发问,虽不至于振聋发聩,但确实引人深思。
多积累
除了坚持读书写作,语文教学还需要积累,于老师把积累的过程比作“攒钱”,攒的足够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大胆地、放心地“花”,甚至花的恰到好处,无论是读书看报、观影参展,还是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只要有心动的时候,都可以攒起来;
积累的知识用的多了,对它的领会也会进一步加深,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便不仅仅是一项财富,而是浸润到心灵里的一种温润,它能滋养我们的生活,使之变得更加美好。
二、以文化己,以德润心
于老师喜爱语文毋庸置疑,如果说他更爱什么,那一定是孩子,从他的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视频就不难发现,他对学生的爱是油然而生的,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之后。
正是由于他深爱儿童、了解儿童,便会不由自主蹲下来看儿童。他的课总是真实而质朴,充满了人文气息与欢声笑语。他多才多艺随和幽默,总能配合学生的表演,而不是让学生配合他的表演。
他曾经写过自己刚上班时的窘迫,也会被学生气的火冒三丈控制不住脾气,但随着阅历的提升,他越发能把自己当成孩子,并用温和的性格气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孩子,让他们爱上自己爱上语文。
于老师笔下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分为阅读和口语交际与习作两本)也非常值得阅读。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手教师来说,能结识于老师,既能获得一份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教学指南也可以缓解那种被学生扰乱的躁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