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们认为梁斌的《红旗谱》,侧重于革命“起源”的叙述。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
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30年代初在河北保定一带农村开展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潮。第二部《播火记》(1963)主要写发生于1932年的农民暴动。第三部《烽烟图》(1983)则写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斗争情况。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遭遇。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揭示了这样的主题:“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来实现。对于朱老忠等人物的塑造,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那个时代关于“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红旗谱》通过对农民革命的描述,揭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表现了“慷慨侠义”的农民英雄性格。在表现方法上,《红旗谱》借鉴中国古典小说,运用地方民间语言,加强了小说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