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1939年4月生于福州市,1955年福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至198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评职称时,破格越级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教授。1984年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出版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15部,关于关汉卿的专书4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40部。获奖中有四个“首届”:1989年个人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是我国教育领域惟一一项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首届(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获首届(1978-1986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1989年获首届安徽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自1992年起就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教授为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鉴赏辞典》题写书名。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卢嘉锡院士题写中堂称赞李汉秋“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张岱年教授评价李汉秋:“《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李汉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儒林外史》研究专家,2001年出版的《儒林外史研究》获得很高评价,现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一项重点项目,50万字的书稿已完成。
口无所臧否,心有所褒贬———《儒林外史》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胡适《吴敬梓评传》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鼎盛”的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长房吴霖起,即是他的养父,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官,郁郁而终。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场失利,刺激甚重,“那得双眉时暂开?”回乡之后,由于不堪冷遇,于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从此时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周济过活,也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鸿篇巨著。 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先秦:诗经里的《国风》,“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秦汉:《史记》的列传,《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以上是史记十大名篇。三国两晋南北朝:三曹的诗文。唐宋:不用说了,1、唐宋诗词。2、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韩愈:《师说》、《祭鳄鱼文》、《祭十二郎文》、《进学解》柳宗元:《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他的永州八记都值得一读。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木假山记》《名二子说》《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伤仲永》曾巩:《墨池记》《醒心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秋声赋》《五代史伶官传序》当然还有王勃。元代:主要是元曲和杂剧。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明清:小说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这些读下来,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已经有个基本的摄取和认识了。同时也会得到中国古典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审美认识。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吴敬梓)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
作者:吴敬梓
译者:李汉秋 整理
豆瓣评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8-1
页数:782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错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七岁丧父, 十岁给人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满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素喜爱他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他相会,他装病不见;时知县"屈尊"去访,他又外出不见。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会稽山中。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夏总甲推荐周进在薛家集学堂做馆。 王举人在庵里避雨,大吃大喝,周进只能吃老菜叶、喝白开水。次日雨住,王举人走了,他替人家打扫鸡骨头等。 周进因没巴结夏总甲,被辞馆失业。随姐夫金有余到省城做买卖。周进参观贡院。见了号板,一头撞去,不省人事。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被众人救活后,扯着号板大哭,直哭到口里流出血来。 众人把他抬到一个茶棚,凑银子与周进纳监进场。进头场,"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果然中了。汶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京试又中了进士。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周进赴任,决心不屈真才。 周进把范进的卷子看到第三遍时,连连称赞,在试卷上画了三个圈,填上"第一名"。 魏好古等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盘费,与岳丈商议,被骂得狗血淋头。 出榜那日,家里无米下锅,母亲叫范进拿着老母鸡去换米。三骑飞马来报,说范进中了,老太太请人去找回儿子。 范进见了升挂的报贴,喜出往外拍手大笑,说着"我中了",一交跌倒,不省人事。老太太用白开水把他灌活,他一边笑,一边向外面跑去。 胡屠户一个嘴巴把范进打晕了,喘息过来后不疯了。 张乡绅与范进拉扯世兄弟,送给五十两银子为贺礼,并邀范进搬到他东门大街上去住。自此,前来奉承的,送田产的,送店房的,投靠为仆的,样样都有,几个去住。自此,前来奉承的,送田产的,送店房的,投靠为仆的,样样都有,几个月后,家境大变。老太太得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喜昏头脑,大笑一声,向后跌倒,不省人事。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范举人请众僧人念经,追荐老太太升天,七七之后范举人谢了孝,张敬斋替范举人为安葬之事出谋划策。 在关帝庙小憩时,严贡生竭力鼓吹"汤父母"的"廉洁慈祥",以及对他的"厚爱",并表白自己"从不晓得沾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话时严贡生家小仆人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汤知县为一回民送牛肉事听信张敬斋的话,用一大枷把那回民枷了,并将五十斤碎牛肉堆在枷上示众,第三日老师傅被枷死了,众回民不服,聚众到县衙门口闹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严贡生胞弟严监生的大妻王氏卧病不起,次妻赵氏精心侍奉。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天地"。 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迷惑不解,只有赵氏心里明白。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那盏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严监生恐浪费了油,所以老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挑去一根他才断气。 严贡生回乡,途中突然发病,吃了自带的"云片糕"病好了,剩余几片船粗偷吃了。船到岸后,因船家水手讨喜钱,严贡生追问云糕下落,发怒要把向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搬行李的拦住求情,严贡生才饶了船家,但未付一分船钱就扬长而去。 赵氏之子死后,立严贡生儿子承继,管了严监生的家,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赵氏到县衙喊冤,汤知县判为"仰族亲处覆"。族长严振先与轨爷都怕严大老官,所以推来推去,最后严振先只得写了几句话给知县。因知县也是妾生的,便批了"听赵氏自行拣择,立贤立爱可也"。严贡生火冒三丈,又告到府里,府尊也是妾生,又未告准,再告到省按察司,司里不受理,只得到京城求了周学道 ,在部里告下状来。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周学道升做国子监司业。 范进中了进士,数年以后,钦点山东学道。周司业要他关照故乡学生荀玖。 新进儒童中,汶上县第一名就是荀玖,范学道指点"用心读书,颇可上进"。 在观音庵,梅玖、荀玖见周司业长生牌位在供桌上供着,一起下拜。在中间屋里见了墙上贴的周进当年写的"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的对联,忙叫揭下来收藏起来。 次年录科,荀玖取了第一,省试高高中了,京试中了第三名进士,按明朝传统升座,王惠来拜,并邀他到自己那里去住。 晚间,荀员外家人挂孝来报说老太太归天了。为了考选科道,王员外出主意瞒住丁忧。 荀员外得知周司业、范通政不便保举,便告假回家替老太太治丧。王员外帮他办完丧事又回到京城,刚销了假,报录人来叩喜。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年老告病,王太守补缺。蘧太守以多病耳聋为由打发少爷蘧公孙来交手续。 蘧太守带着妻儿和半车书回嘉兴去了,王太守照公子的话去做了,上司访闻,说他是"江西第一个能员"。 江西宁王反乱,王太守为南赣道,催办军需。次年宁王破了南赣官军,王道台顺降。 宁王被新建伯王守仁打败,王道台取了枕箱到浙江乌镇。途中与蘧公孙相识,公了送他银两,他将枕箱送与公孙。 蘧公孙从祖父那行知:王道台送的那本《高青丘集诗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暗想借此"做一番大名"。果真人人见了赏玩不忍释手。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盐店管家杨先生因亏空七百两银子,被东家告到德清县,已收监一年多了。娄家三公子玉亭,四公子瑟亭见这样读书人被守财奴如此凌虐,十分气愤,便决定营救他。 两公子用七百五十两银子让晋爵去为杨先生还债,谁知他只带二十两送与书办,把杨先生释放了,"那七百多两银子都是晋爵笑纳"。杨先生只听说是晋爵保了他。 过了月余,不见杨执中来谢二位公子,于是他俩便想去会见。但两次登门都未见到杨执中,船行途中,从一个摇船卖菱角的小孩那里看到杨执中坐船时掉的卷子。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娄家两公子在船上与告假归府的鲁编修相遇,回到家,娄公子与蘧公孙,绍兴牛布衣、鲁编修五人樽酒论文。 过了几日,鲁编修托陈和甫告诉两位公子说,想把令爱许予公孙。蘧太守很高兴,请俩公子作主或娶或招,陈和甫和牛布衣为媒。 十二月八日,娄府张灯结彩,四人轿抬蘧公孙,娄府两公子、陈和甫和牛布衣各乘一轿送公孙入赘。酒席间点戏看戏,洋相百出,鲁编修也觉得不吉利。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思训相府荐贤士 鲁小姐不仅生得十分美貌,而且是个不寻常的才女,不料招个女婿却功名无望,不胜悲戚。 娄家二位公子和蘧公孙一同来拜访杨执中,因杨家穷得叮当响,靠邹吉甫的帮助才招待了"贵客"。 杨执中家墙上挂着《汉家格言》和贴的报贴,书屋内满壁是画,娄家俩公子看了胜叹息,只觉"此身飘飘如游仙境"。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月+豆)湖 侠客虚叮当设人头会 杨执中向娄家公子推荐朋友权勿用,娄公子派宦成去邀请。为迎接权先生,两公子把亭子上的匾也换成了"潜亭",以示对权潜斋的敬重。 权勿用来湖州的途中因撞了官家轿子被张铁臂所救,便带他同来娄府。酒席间张铁臂自夸武艺不凡,权勿也赞铁臂剑技优熟。 一日娄三公子遍请宾客游莺(月+豆)湖,当下吟诗的,击剑的,打哄说笑的,"真乃一时胜会"。 娄通政有家信到,两公子在书房秉烛商议写信,忽然从屋檐掉下一个人来,满身血污,手里提一个草囊,向二位公子说要借五百两银子,杀仇人,报恩人。二位公子细看原是张铁臂。二位应允,他收拾妥当便去了,月光照在阶下草囊里那血淋淋的人头上。 ●第十三回 蘧(马+先)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娄家公子准备几席酒,请诸位朋友来做"人头会',天黑草囊发出臭气,大着胆打开一看,原是一颗大猪头。饮酒间,乌程县派人来捉拿权勿用,说他奸霸尼姑,两公子和杨执中商量只好把他交与公人。 蘧太守去世,鲁小姐来到嘉兴,见丈夫淡泊功名,便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蘧公孙与马二先生相识,马二先生以孔子、孟子、公孙弘、董仲舒及历代有"举业"的人为例开导公孙,使他如梦初醒。 那日在文海楼,蘧公孙看见刻着"处州马纯上氏评选"的《历科墨卷持运》卷上的目录,便想在上面填上自己的名字,马二先生不依。蘧公孙因喜欢丫头双红,就把收王观察的旧枕箱给了他,不料宦成来嘉兴把双红领走了。蘧公孙大怒,报告了秀水县,把他二人抓了起来,关在差人家,差人想借枕箱发财,找马二先生商议,并为他出了买回枕箱的"好主意"。 你看这:
收稿日期:2001-12-10� 作者简介:朱建华(1965-),男,江苏泰兴人,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儒林外史》非讽刺小说论� 朱建华� (泰州师范专科学校,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说法始于鲁迅先生,并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既不符合吴敬梓的主观创作意图,也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这种说法的提出,和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吴敬梓;鲁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2)02-0060-03�� 晚清的论者论及《儒林外史》时,往往视其为“社会小说”,《清朝野史大观》即以其为“吾国社会小说之嚆矢也”,解�的《小说话》也称之为“社会小说”。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儒林外史》列为“清之讽刺小说”,并作出了经典性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FJF〗�〖FJJ〗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自此,《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说法就深入人心,历来的研究者都奉为圭臬,建国以后的各种小说史基本上承袭了鲁迅先生的说法。� 鲁迅先生以文学巨匠的眼光,犀利地道出了《儒林外史》的艺术特点,其论点广为接受,迄今成为定论。应该说鲁迅先生的说法的确道出了《儒林外史》在思想和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特点,但是据此即将《儒林外史》称为“讽刺小说”却多少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从总体上来考察的话,我们就很难把《儒林外史》看成是讽刺小说。 一、“讽刺小说”说不符合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和作品实际 首先,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儒林外史》的立意并不在讽刺。� 《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前人多有论述。吴敬梓的从外曾孙金和在同治八年(1896)为苏州群玉斋本《儒林外史》作的跋中说:“是书则先生嬉笑怒骂之文也。盖先生遂志不仕,所阅于世事者久,而所忧于人心者深,彰阐之权,无假于万一,始于是书焉发之,以当木铎之振,非苟焉愤时疾俗而已。”黄安瑾于光绪十一年(1885)为上海宝文阁刊行《儒林外史新评》所作序文也认为“其实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金和与黄安瑾的论述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目的着眼,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其共同点是在肯定作品对现实不满的同时,也指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不仅仅是由于“愤世疾俗”,也不仅仅是为了“骂世”,而是因为“所忧于人心者深”,是为了“醒世”。换言之,即讽刺并非作品的主要目的。� 这些论述为我们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和创作主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然而,要真正了解作家的主观意图,关键还是要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吴敬梓没有留下直接表现《儒林外史》创作思想和创作动机的文字,但他还是在作品中比较清晰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意图。《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回目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清楚地表明这一回是全书的总纲和主旨。从具体内容来看,作者也确实是想借这一回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的。这一点早就为论者所注意,如卧闲草堂本第一回回末的总评中就已指出:“楔子者,借他事以引起所记之事也。然与本事毫不相涉,则是庸手俗笔;随意填凑,何以见笔墨之妙乎?作者以史汉才作为稗官,观楔子一卷,全书之血脉经络无不贯穿玲珑,真是不肯浪费笔墨。”对第一回在全书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揭示得相当清楚。� 从内容上看,第一回虽然也有讽刺的成分,如对七泖湖畔三个没有名姓的客人愚昧无知而又热衷于攀附权贵的言行,作者就没有吝惜讽刺的笔墨,但总体上来说,讽刺却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一回中,作者倾注自己的全部同情,精心塑造了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王冕的形象。吴敬梓在保留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虚构和改造,小说中的王冕形象和作为历史人物的王冕相去甚远。这种改动,完全是吴敬梓按照自己的理想对人物进行改造的结果。� 2 《儒林外史》非讽刺小说论 在第一回的最后,作者借王冕之口说:“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了。”对于受到科举制度戕害的知识分子,作者同情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还借王冕之口说:“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的了。”这些维持文运的“星君”才是作者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可见,理想才是作品的主调,讽刺并不是作者的出发点。� 其次,从作品的具体内容看,讽刺不是《儒林外史》的基调。� 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并不吻合的情况在文学史上并不仅见,《儒林外史》是否也是如此呢?讽刺的确是《儒林外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周进、范进等为科举制度所毒害的士人,以及权勿用、景兰江等所谓的名士。然而,讽刺并不是作品的全部内容,作品中除了对上述两类人物进行批判、讽刺之外,还怀着满腔热情塑造了一系列正面形象,这就是真名士、真儒的形象。作者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热衷于在科举道路上进身发家的周进、范进等士人之后,就赞扬了鄙视功名利禄、从容淡泊的真儒虞育德、迟衡山;批判了假名士景兰江、权勿用,就写了不慕功名、仗义疏财的奇人杜少卿;揭露了招摇撞的张铁臂之后,就刻画了真侠士凤四老爹。从人物塑造的结果来看,《儒林外史》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些反面形象,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大都流于概念化,缺少个性。作者在描写他所批判的形象的时候游刃有余,然而,一旦描写到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时,除了王冕、杜少卿等少数形象之外,一般比较苍白无力。 这也是“讽刺”说得以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能否定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作品中的地位。当描写正面人物行事的时候,吴敬梓的笔就开始变得生涩起来,部分原因是由于他过于郑重其事,写泰伯祠大祭的场面就是如此,文字因而显得十分沉闷,全然没有了描写反面形象时的流利和洗练。惟其如此,才见出作者下笔的慎重,见出理想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尽管作品题为《儒林外史》,但吴敬梓还是将笔触伸向了儒林之外,他描写了并非儒林人物的萧云仙、凤四老爹等人物,对萧云仙的描写在作品中还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理想。《儒林外史》对反面形象的讽刺性描写,就是由于他们和吴敬梓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 陈美林先生认为除楔子之外,《儒林外史》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二回到三十回,主要描写为科举所牢笼、理学所毒害的一群士人”;“第二部分从三十一回到四十六回。这一部分中,虽然前一部分中那些士人依然存在,但作者描写的重点却在于这样一些士人:他们不受八股制艺的牢笼,坚持自己的社会理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但最终终于破灭”;“第三部分从第四十七回到五十五回。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描绘了第二部分中出现的肯定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第一部分中出现的否定人物依然四处活动,而且更为不堪。”而且在第三部分还出现了肯定人物虞华轩。这个论述是符合作品实际的。可见,即使从所占的分量来看,对正面形象的描写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如果仅仅将《儒林外史》定位为讽刺小说,显然忽视了吴敬梓对理想的追求,这既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也不利于读者正确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二、“讽刺小说”说提出的重要原因是鲁迅先生独特的创作个性� 《中国小说史略》在小说研究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先行者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外,《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很多精辟而犀利的见解直到今天还闪耀着难以遮掩的光芒。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发人之所未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创作家。以创作家的身份从事研究,自然会有一般研究者所没有的优势,但是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印记也往往比较明显。�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将古典长篇小说分为讲史、神魔、人情、讽刺、狭邪、侠义公案、谴责以及以小说见才学者,仅就《儒林外史》同类的小说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就将其分为三类:讽刺小说、谴责小说和黑幕小说。这种分法,体现了鲁迅先生作为小说大师的敏锐与犀利,也是鲁迅先生艺术洞察力的体现,和其创作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 《儒林外史》非讽刺小说论 鲁迅先生在创作上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鲁迅先生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关于这一点,前贤论述已多,不必赘言。但是,鲁迅先生和吴敬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有着各自的创作个性。吴敬梓尽管对自己所处的社会非常失望,但还在努力着开出疗救的药方,这便是“礼乐兵农”,便是《儒林外史》中的“真儒”、“贤人”和“名士”,即使到了作品的最后,悲剧气氛笼罩着整个作品,作者仍然写了四大奇人。和吴敬梓不同,鲁迅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尽管他“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但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而“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4〕�鲁迅的作品中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的深深的失望,基调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谴责,他的笔下少有《儒林外史》中虞育德、迟衡山、杜少卿之类的理想人物。《药》中的夏瑜是鲁迅早期小说中难得一见的正面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作者甚至都没有让他直接出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夏瑜形象都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至于《理水》中的禹等正面形象的塑造,那是以后的事了,而且这样的形象在鲁迅创作中占的比重很少。除了祥林嫂那样的受压迫、被凌辱的人物之外,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讽刺性,从《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到《白光》中的陈士成、《肥皂》中的四铭,再到《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几乎无不如此。在这一点上,鲁迅深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因此,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的理解,鲁迅先生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深度,但另一方面,对于《儒林外史》中充满理想色彩的描写也就不够重视。这大约也是鲁迅比较重视《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将《儒林外史》视为“讽刺小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鲁迅先生的艺术个性所决定的。这种提法虽然揭示了《儒林外史》在艺术上的重要特点,但讽刺只是《儒林外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手法,无论是从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来看,还是从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实际来看,将其称之为“讽刺小说”都是不太合适的。从《儒林外史》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其称之为社会理想小说似乎更为妥当。这一点,当容以后撰专文论述。��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 〔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9.� 〔3〕陈美林.论《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A〕.吴敬梓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ZK)〗
199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6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237 浏览 4 回答
221 浏览 3 回答
97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6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6 回答
193 浏览 5 回答
150 浏览 4 回答
162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5 回答
138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