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把巴金《家》的内容简单的概括,然后再写抒发的情感。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
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相关资料:有关巴金的小说《家》的论述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1931年在《时报》连载,1933年5月开明书店初版)、《春》(1938年3月开明书店初版)、《秋》(1940年4月开明书店初版)。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门的觉醒和抗争。 作品以“五四”新思潮冲击下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豪门高氏的腐败和溃烂。表面上它是诗书传家,历代为官,实则家内各房之间明争暗斗。家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维护封建礼法,压制一切新生事物,不惜牺牲青年的幸福和前途。作者歌颂了青年的反抗精神,鞭挞和批判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激流三部曲》以《家》为代表,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批判精神,曾教育和激励过无数青年走上革命之路。在《家》里,作者描写了众多的青年男女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压抑、反抗和斗争。高家三兄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 大哥觉新,是《家》中第一个重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毒害下,觉新失掉了反抗精神。他善良、待人诚恳,受过新式教育,在他心中善恶和是非的界限是清楚的。但他不敢反抗,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待一切。觉新与表妹钱梅芬恋爱,就因为两位母亲在牌桌上斗气,钱母用拒婚来做报复手段,便扼杀了这段恋情。对此,觉新并不反抗,父亲为他订了李家的亲事,他只能点头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他不反击,也不想反抗,只悲悼自己的命运。然后结了婚,忘掉了另一个少女。在这个大家庭里,谁都可以在觉新身上出气。两个弟弟做了祖父、叔伯父不高兴的事,便责骂觉新,命令他去管教弟弟,他便按长辈的话去做。如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训斥,觉慧分辩了两句,祖父便叫来觉新,加以训斥,并叫他看管弟弟。觉慧对此不眼,依然要出门去,觉新也没有办法,只是说:“结果不过是我多挨几次骂就是了。”在哥哥的感比下,觉慧同意暂不出门。觉新是旧礼教下的受害者,值得同情;但同时他又扮演了一个旧制度维护者的角色。他的不抵抗,再典型不过的是瑞珏的死。祖父死后,陈姨太为了“复仇”,造出了“血光之灾”的迷信说法,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虽然觉新觉得是“一个晴天霹雳”,但还是和平地接受了,没有一句反抗的话。尽管两个弟弟极力反对,多方劝阻,觉新还是把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去,不敢承担“不孝”的罪名。瑞珏就是这样死了,被封建迷信断送了生命。对于两个弟弟,觉新是爱之甚深的。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诸如觉民的逃婚,觉慧的离家出走,他都曾暗中支持。觉新是以巴金的大哥为原型塑造的形象,作者对他充满了爱和同情。 觉民和觉慧,则是家庭的两个叛逆者,两个人道主义者,是高家两个出门不肯坐轿子的人。他们接受“五四”民主精神,敢于反抗家庭,反抗封建的束缚,有正义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在婚姻问题上,觉民不像大哥那样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敢干自己决定恋爱和结婚。与琴相爱,这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用逃婚抗拒包办婚姻,使祖父屈服,为他解除婚约。最后,得到个人的幸福,不像觉新和梅那样成为悲剧,表现了觉民的反抗精神。觉慧更为勇敢,他参加学生运动,办刊物,宣传“五四”精神。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在这高家的封建堡垒里,他“不顾忌,不害伯,不妥协”,是民主力量的代表,最后离开家庭,表示与腐朽、反动的大家庭决裂。 如果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觉民与觉慧的性格上,有很大差异。觉民更为成熟,办事也更为冷静、沉着。例如,在逃婚的前前后后,周密安排,取得成功。觉慧则更为激烈,更为热情,虽然不乏幼稚的表现,他毕竟是高家最富斗争性和反抗精神的人物。他是作品中第二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笔下新思想的代表。比起觉慧来,觉民的心胸不够宽阔,对剑云的冷淡,带有妒忌的味道。沉浸在和琴的爱恋中,对周围有些冷淡,连民主运动也很少参加。而觉慧则更热情坦诚,勇于斗争,有时不免急躁,但那年青人的激情,最为可贵。他最富正义感,全力帮助觉民的逃婚,对于祖父的恼怒、三叔的教训、继母的央求、大哥的劝说,都不动摇,终于使觉民取得斗争的胜利。表现了觉慧性格中可贵的方面。觉慧与鸣凤的恋爱这件事,反映了觉慧性格的一个方面。写觉慧与鸣凤的感情,小说中极为细腻真实。开始,觉慧头脑中出现了两个少女的面影,认为“这简直不是爱,不过好玩罢了”。他也明白丫头和少爷不可能恋爱,幻想呜凤变成琴那样的地位。觉慧心中,这仅仅是爱的萌芽,或者说,他还不完全懂得爱情。后来,鸣凤对他倾诉了自己的感情,这深深感动了他,使觉慧感到鸣凤的纯洁和伟大,从而产生了爱情。但这毕竟是少爷与丫头恋爱,觉慧只深深埋藏在心中,很怕别人知道。或者说,由于地位的差别,觉慧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这时,由于鸣凤的被逼投水,爱情突然间失去了。这对党慧影响很大,他几乎要自杀,他的离家出走,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作者描写了觉慧的矛盾和痛苦,也有着阶级的烙印,表现了他那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在小说里,作者还描写了几个遭遇不幸的少女;梅的悒郁而死,瑞珏虽贤慧却命运悲惨,鸣凤以投湖表示反抗,婉儿被逼出嫁。这些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作者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时代觉醒女性的代表,尽管在《家》中,琴的觉醒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毕竟显示了进步的力量。 在艺术上,《家》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表现了作家的风格。首先,《家》在情节结构上,有自己的特色。从全书看,并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故事,除了描写学运和兵变作为背景外,作者主要讲了高家三个青年的恋爱故事。把三个故事编织起来,加以巧妙穿插,使它们似断似续地发展,构成了全篇。高家三兄弟的爱情故事,涉及到四个女性,而三个故事是交叉进行的。从情节线索说,开头十节,主要是介绍人物,然后才慢慢展开故事,推向高潮。拿觉新的故事说,第6节介绍了觉新,提到他与瑞珏结婚,有了儿子,只说这不是他爱的“她”。第7节,从琴的口中,讲出了他和梅的爱情,他们的被拆散,以及梅的回到城里,又放下了。到20节,兵变围城的时候,梅才在高家出现,与觉新邂逅相遇,发展了他们的爱情纠葛。梅离开高家公馆后,就又放下了,到书中再说到梅,已是亡故后觉新去办丧事了。觉民和琴的恋爱故事,也是如此,琴在书中出现比较早,他们的相爱却在后边,而且是缓慢地发展。到觉民被祖父逼婚,才急转直下,正面描写他们的爱情,而逃婚则构成了《家》的高潮。觉慧和鸣凤的故事,也是如此的。在他们的恋爱故事断断续续推进中,往往还插入些其他的人和事,丰富了人物和故事,作品并不是单线发展的。 如果从全书着眼,第9节以前,是故事的开始,介绍几个主人公的同时,故事也开了头。从第10节起,是故事的发展,缓慢地讲青年人的恋爱故事,逐步推向高潮。到27节后,小说进入高潮,几件事连续发生:鸣凤投湖,觉民的被逼婚和逃婚,梅的死,瑞珏的死。全书的矛盾达到顶点。最后几节是结尾,觉民抗婚的胜利,觉慧的离家出走,收束了《家》。有些没完的故事。留待《春》里去发展情节了。《家》不大讲究严谨的结构,巴金说:“我只有一个王题,没有计划,也没有故事情节。”又说:“我每隔几天奋笔写作的时候,我只知道我过去写了多少,写了些什么,却没有打算以后要写些什么。脑子里只有成堆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我的创作方法只有一样:让人物自己生活,作者也通过人物生活。有时我想到了写一件事,但是写到那里,人物不同意,‘他’或‘她’做了另外的事情。”(《关于〈激流〉》)作者使一个个人物活起来,随着他们的行动发展故事,人物是生动的、真实的。而全书却没有完整的故事,仅由一些主人公的片断故事构成了全篇,表现了主题。《家》的结构,情节安排,是受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的。虽然巴金自己说,他受左拉、屠格涅夫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他受中国小说的影响也是极明显的。《家》的情节结沟,就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甚至带有模仿的痕迹。当然,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同,巴金的写法也是大异于前人的,他是有才能的作家,对于古人仅仅是学习,而不是生吞活剥。 其次,人物刻画上,巴金的主要方式是叙述。作者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展开人物,描写人物。在《家》里,作者也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像第3节,描写觉慧朦胧的爱,第28节,呜凤自杀后,觉慧心情的刻画,都使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但从全书看,比较多的人物形象,是在讲述故事中表现的,由于故事的深切动人,人物依然很成功。例如第6节,原来的标题是《做大哥的人》(初版各节均有标题,后来删掉了),作品讲了觉新的故事,都是作者叙述的。这里没有大段的人物、景物描写,也缺少心理刻画,更多的笔墨是叙述。像觉新结婚的一段,他父亲用拈阄的方式为他选中了李家姑娘,为他订婚,叫他准备。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祖父和父亲为了他的婚礼特别在家里搭了戏台演戏庆祝。结婚仪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自己也在演戏,他一连演三天的戏,才得到了他的配偶。这几天他又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只有疲倦,但是多少还有点兴奋。可是这一次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却不能够忘掉一切地熟睡了,因为在他的旁边还睡着一个不相识的姑娘。在这个时候他还要做戏。 觉新懦弱的性格,他的苦闷,都在平淡的叙述中表现出来。在《家》里,作者有时用人物对话讲故事,实则也是叙述,不过是换了一种叙述的方式。在第7节,梅的故事就是在觉民、觉慧、琴、剑云几个人谈话时,琴讲出来的。通过琴的口,讲了当初梅的母亲拒婚的真正原因:“原来有一天她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大舅母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大舅母对拒婚的事情很不满意。后来大表哥同李家小姐订婚的消息传出去,你大姨妈也很不高兴。她们两个人就闹翻了,甚至于断绝了来往。”老一辈人的斗气,就断送了下一代人的幸福。事情是通过第三者的口追叙的,但却从一个侧面衬托了觉新的性格,揭示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 擅长叙述,在讲故事中展示人物性格,这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巴金在学习欧美艺术手法的同时,也很好把握了叙述的本领。在《家》中,故事讲得生动、深挚,通过一个故事,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巴金还擅长叙述场面,例如,第15节写除夕,第18节写耍龙灯,第19节的月夜荡舟,都有极大的场面,作者讲述得有条理,有章法,叙述场面的本领是很高明的。就拿对高家除夕的记写说,场面那么大,人物那么多,在作者笔下,却井井有条。先是高家的大小主人拜神祭祖,老老少少,肃穆安静,叩头放爆竹,而后长辈退去,少主人们放花炮,嘻笑玩耍。然后写高家三兄弟去给姑妈拜年,在琴的家里,遇到了梅。在封建大家庭中,除夕之夜是极热闹的,作者叙述这大场面,能够那样头绪清楚,生动逼真,是不容易的。仅从这一节,也见出了作者的功力。 最后,小说的语言也很成功,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巴金说:“我不是一个冷静的作者。我在生活里有过爱和恨,悲哀和渴望;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有我的爱和恨,悲哀和渴望的。倘使没有这些我就不会写小说。”(《关于〈家〉》)这些话是很真实的,他的小说,尤其是《家》,显得冷静不足,热情有余,语言往往少含蓄,读后觉得一泻无余。我们读《家》,能感到作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有共同的爱和憎,作者仿佛就生活在他们之中。因此,要说的话,总是尽情倾诉出来,不说完就不痛快,语言满带着感情,带着一股力量。我们就拿第40节,觉慧临走前的晚上,觉新与三弟的对话为例,如果是别的作家,恐怕觉新就不说那么多了。而在《家》中,觉新一再叮嘱弟弟,叫他出门当心,问他行李收拾好了没有,问他衣服够不够,问他路上的菜够不够,问他钱够不够,告诉他读书的钱没问题。依依不舍,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在小说中,巴金很少评论自己的人物,而是热情地讲人物的身世和遭遇,讲他们的不幸和欢乐,而作者的爱憎,都在讲述中尽情诉说,尽量倾泻。作者跟书中人是朋友,也和读者是朋友,他的语言,总带着一股激情,这正是青年读者所欢迎的。所以,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家》,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情欢迎,这怕与他语言上的成功有很大关系吧! “三部曲”的《春》和《秋》,继续豪门高家的故事。《春》在进一步暴露封建家族制度罪恶的基础上,着力描写了年轻女性所受的压制和摧残,也写了年轻人的觉醒。觉民和琴的成熟,淑英的成长,成为作品的主线。《秋》不仅写了高家的败落和崩溃,也写了年轻生命在秋日风霜后的生机勃发,在迎接新的春天。《激流三部曲》集中控诉了封建宗法社会的罪恶,通过高家这一个缩影,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新人的觉醒和斗争,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作者为他们的呼喊,替他们唱出了赞歌。 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其实, 觉新的思索结果常常是源于长房长孙的所谓“责任”,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责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让觉新倍尝心酸,屡受沧桑。而也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当弟弟要离开这个“家”,奔向光明时,他又掏出了与死去的瑞珏共同为三弟准备的盘缠。不要小看这一笔的处理,他使整个高觉新的思想轨迹清楚明白的呈现出来,使人物的层次变得丰富而,统一。难怪当三弟怒斥大哥无能的时候,瑞珏挺身而出说:“他不是这样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的男儿绝不是无能无用之辈,看过全剧,观者当与瑞珏一样理解了觉新吧?赵志刚在这部戏中的表演稳中推进,真实朴素,层次分明。再赞!还有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是鸣凤,鸣凤的纯洁美好,历来是《家》中颇受喜欢的人物。而青年演员陈是的表演没有之前一些演员的轻浮和过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纯,不着点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体处理,也成为了该剧的一个亮点。 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2002年全国文艺界为了在今年祝贺巴金老人100岁华诞,筹措拍摄20集电视剧《家•春•秋》,曾征询巴老的意见,巴老说:“坏人别太坏,觉新要活着。”巴金理想中的高觉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温馨的、互爱的。我国古语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其他资料: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说《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家》 读后感 800字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家》读后感800字范文(一)
“家”,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但是,我却从巴金爷爷的笔下读出了不一样的情感,因为这里充满了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1920年 冬至 1921年夏末四川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官内部的 故事 。小说围绕高家第三代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恋爱婚姻展开情节,着重描写了觉慧、觉民、琴等青年一代封建道者之间的不幸遭遇和命运。从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社会的矛盾,感受到鲜明的爱与恨。
这部书中使人印象很深的人有很多,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觉民,觉慧两兄弟。他们两人同时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的熏陶,但是他俩在美好理想鼓舞下,去迸发出青春的力量,他们富有反抗精神,敢于与旧势力作不妥协斗争,觉民与姑妈的女儿琴相爱,可高老太爷却让他与封建遗老冯乐山的侄女许配给他,他坚决不答应,高老太爷一意孤行,强令觉民答应,觉民就决定逃婚,他可不像觉新一样顺从。后来,高老太爷因克安、克定目无家规,败坏家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提出要见见觉民,这也就是原谅了觉民,觉民的抗婚行动得到胜利。
而觉慧呢,则是他们家族中反封建态度最为坚决的一个,他敢于公开反抗祖父,把高老太爷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强要囚禁他,他也蔑视禁令,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在外面瞒着家人参加某周报的工作,撰写介绍新 文化 活动,抨击制度旧思想,他能够不顾家人的反对,同丫头鸣凤相爱,要她做高家三少奶奶,鸣凤最终的惨苦使得他痛苦万分,同时也使他的反封建礼教的意志更加坚定,他支持二哥觉民反抗旧家庭的精神,批判大哥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希望觉新能够早日醒悟,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我之所以特别欣赏这两个人,不是他们的行为,而是从他们的所做所为中所显现出来的精神,当今社会上有哪些人能够具有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呢?我看恐怕不多吧!我们中小学生,家长让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所有的生活都是由家长来安排的,没有一丝一毫的主观,哪怕家长说错了,也全盘接受,这样怎么能行?家长说错了或是任务太重让我们不能接受时,我们就要敢于向家长提出意见,敢于向觉民,觉慧两兄弟学习,不能畏缩,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我就是我,我要做一个有个性的我,与众不同的我,青春就要有激情。
高中《家》读后感800字范文(二)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高中《家》读后感800字范文(三)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某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高中《家》读后感800字范文(四)
《家》这部书是以中国封建礼教下的大家庭为背景,阐述了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如何被摧残。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为背景完成这部小说的。在高家这个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爷子,他是整个家庭封建礼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说悲剧的创造者。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孙,是一个拥有现代思想的进步青年,无奈却因要继承家庭,顺承父辈的意思,而断送了大好前程,成为封建主义的奴隶,并在进步思想与封建思想中间夹缝求生。高觉慧是高觉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样是爱国的进步青年,他厌恶自己的家庭,并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觉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他也干预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胆的同丫头鸣凤谈恋爱。或许这样的事发生在现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个时代的婚姻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觉慧的确是一个用于冲出封建礼教的进步青年。
当然,高觉慧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会下,更多的是悲惨的例子。比如高觉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顺利,不想高觉新的继母和梅的母亲在牌桌上发生矛盾,于是梅的母亲一气之下就退了这门亲事。而高老爷子居然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觉新的婚事。而觉新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就此停止。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恋情人梅,觉新便在梅雨现任妻子瑞钰之间非常矛盾,结果梅却因为觉新而含恨而终,而瑞钰却因难产而死,他纵有万般无奈的怒火却不敢发泄,这一切都因为封建礼教与他自己的不反抗主义而造成的。
觉慧并不像他大哥那样软弱,他决定挑战象征封建主义的爷爷,支持并帮助二哥觉新逃婚,并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觉民终于反抗成功并能够与表姐琴在一起。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团,与社团成员一起出版《新青年》这本杂志来指责所谓的政府军队对学生与百姓们的伤害。尽管他们到处受到政府的打击与排挤,还几次被警告必须要停止出版,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与恶势力的斗争。继续想办法出版《新青年》,但命运似乎也与觉慧开了一个玩笑,他的恋人鸣凤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为妾,而鸣凤因为觉慧而不愿嫁给别人为妾。无奈之下选择投河自杀。觉慧因为鸣凤的死,大受打击,一气之下决定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帮助之下,他离开这个家,走向一个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己的形象创造这个人物觉慧,我非常喜欢他,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创造机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象我们现代人一样,有蓬勃的生命力。
高中《家》读后感800字范文(五)
最近正在看一篇长篇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
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
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 文章 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自己读一下,再来,不然都说不清。
88 浏览 5 回答
80 浏览 3 回答
97 浏览 2 回答
85 浏览 4 回答
211 浏览 5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299 浏览 2 回答
83 浏览 4 回答
322 浏览 4 回答
275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271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