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已经看完了这部戏剧,只是一直懒得写。现在来写点感想为下周的作业做准备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但是整部剧读下来感觉情节比较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讲的是年老昏聩的老王李尔想要退位安享晚年,决定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的谄媚讨好李尔而分别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表达对父亲的爱而被驱逐出国,与法兰西国王回到法兰西。李尔自己仅保留了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打算轮流住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家里安享晚年,但是两个女儿得到财产后却原形毕露,不仅不好好照顾父亲,反而将李尔赶出家门,使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还是由小女儿考狄利娅出兵替父亲讨伐两个姐姐,但是不幸失败,被俘在狱中缢死。老王也抱着小女儿的尸体悲痛的死去。当然两个怀女儿也必定没有好下场,由于嫉妒和猜疑而死去。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出戏剧,情节确实比较简单,但是从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年代来看,大概就不是这样了。看待文学作品要用历史的眼光,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历史,这是某位老师讲过的。从莎士比亚的时代来看,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是这个时期的主流。知道了这个我们再来看这出戏剧就不感到难理解了。我认为在《李尔王》中所体现的人性正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李尔的虚荣和权利欲,两个女儿的虚伪,小女儿的善良和忠厚,肯特的忠诚,以及爱德蒙的阴险狡诈,都把人塑造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人有了自己的个性,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这出戏剧也就成了一个小社会,折射出整个社会,整个人性的完整的面貌。也许不是完整的,但至少是真实反映了一部分。我觉得这是《李尔王》以及莎士比亚四部悲剧的贡献和创造性之一。《李尔王》中塑造了很多活生生的形象,李尔王、考狄利娅、肯特、爱德蒙等等,每个拿出来都可以分析很多出来。这里只简单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的特点。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人们说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性,“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莎剧的魅力所在。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李尔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李尔王,太多的虚荣心导致了太多不好的后果,从公司的老总,到我们一般人,其实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进我们向上,但是虚荣心太多太强,就会适得其反。《李尔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后我想提一下爱德蒙。无疑,他是个反面角色,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徒。他设计让他的父亲和哥哥爱德伽遭受苦难,有勾引高那李尔和里根使她们互相嫉妒猜疑而互相残杀。这确实是他的恶的本性所在。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致使他这么做?看过一篇评价,认为爱德蒙的身份,使得他产生了这种报复心理。它是私生子,这种不光明正大的地位,使得他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表面上可能和他的哥哥爱德伽是一样的,但是背后肯定会被人指指点点。社会造就人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爱德蒙,很有可能成长成为一个复仇者。我很同意这种观点,环境造就人性,这是莎剧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悲剧不同于喜剧,我认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关于人性,关于幸福,关于善恶,这部悲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我们思考。《李尔王》的意义和现代性也体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