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于不好之说!只要人格不分裂就没有问题!双重人格的人,更容易成大事!
没有利,只有弊,双重人格除了会让你的朋友,亲人看你跟看SB一样之外,没什么乱用
大部分人都有双重人格,只是症状轻而已
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 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对于性,日本人往往认为,性不是一种禁忌,而是一种日常艺术,是一种美。韩国的性文化保守性强,说现代韩国的性文化只是李朝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也不为过。直到今天,结婚的女友一定是处女,这是先决条件。而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性文化的发展也比较早,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以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为中心的性学。到宋代,程朱理学对性以及性学的发展有所抑制。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正常的性观念和性表现的压制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天中国人终于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性观念和性表现现在都比较自由和开放。对于性,日本人闭口不说,文字大胆,身体开放;韩国人满嘴荤话,思想保守,中国人是中庸之道,介于二者之间。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3)守旧法,无变通(4)崇拜鬼神(5)犹豫不决(6)知识水平低(7)缺乏主人翁意识(8)像一盘散沙(9)夜郎自大(10)停滞不前(11)不崇尚自由(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14)世界主义(15)重视道德(16)民权主义(17)极端主义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1)自高自大(2)看重面子(3)懒惰(4)协调(5)破坏欲(6)目光短浅(7)奴性(8)胆小、自私 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明治维新以来,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著述、论文、报道、随笔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述的日本人论仍然层出不穷。在日本,最早对日本人民族性进行具体论述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权威国文学家芳贺矢一。他在1907年写的名著《 国民性十论 》中,把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分析为以下10条:(1)忠君爱国(2)崇尚祖先,珍惜家族名誉(3)现实主义(4)爱护草木,喜欢大自然(5)乐观主义(6)淡薄,潇洒(7)清丽纤巧(8)清净纯洁(9)恪守礼法(10)温和宽恕 正当日本人在中日、日俄战争中胜利而自诩为“世界一等国民”时,为使国民好好反省一下,1916年大町桂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剖析日本人民族性 》(共收录了35个人的76篇文章)一书,其中他就如下方面做了指责:(1)日本人的谎言(2)贬毁本国的恶习(3)没有同情心的民族(4)岛国的根性(5)小国式人物(6)产业的缺点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于1935年发表了《 日本文化私观 》一文,其中他剖析了日本人憎恶心太弱的旁观者性格,并指责日本人即使本土的传统被欧美风潮破坏也毫不关心这一共性。另外《世界国民性读本 》一书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过如下概括:(1)忠孝义勇(2)清廉洁白(3)高雅优美(4)崇尚祖先(5)外来文化的同化(6)热爱自然(7)喜欢海洋(8)纯洁(9)灵活 此书指出的日本人民族性的缺点是:(1)缺乏公德,注重表面(2)缺乏雄心壮志、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3)没有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 外国人写的批判日本人的代表著作首先要数留日中国学者戴季陶的《 日本论 》(1928年)。国民党上层人士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翻译兼秘书曾多次访问日本。他批评日本的国体只不过是对“万事一系,天壤无穷”的神权的迷信和实为奴隶思想的武士道精神。他还指出,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是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兼备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作为缺点,日本人仍然具有卑微的岛国根性和崇拜欧美、藐视中国的倾向。在艺术上,好战精神与优美宁静的心境、精巧细致的形式相结合。其审美意识虽然优雅精致,但并不崇高伟大。在公共道德上,虽然有和平互助的习性,但被功利的商人根性所支配。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藐视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的指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战后的1948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在日本翻译出版,一时间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因为《 菊与刀 》是历史上首次由外国人编写的正式的综合性日本人论,受其影响,不久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日本人论著作。《菊与刀 》突出强调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菊的高洁,另一方面又有刀一般的残忍。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爱用“与外国人相比,我们日本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从这一惯用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国际文化比较意识,这源于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好奇。比较才是日本人改变自己以求得发展的动力吧。 解放后的1965年,文化人类学者崔宰硕在《 韩国人的社会性格 》中把韩国人的性格总结归纳为五大特征:(1)家庭主义(2)官本位主义(3)上下序列主义(4)亲疏差别主义(5)共同体意识在此之前,虽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论文,但1963年韩国的代表文人李御宁曾以随笔的形式写过《土地与狂风——这就是韩国人 》。该书于1978年在日本被译为《 恨的文化论 》出版发行,并成为热门话题。这可以说是解放后最早的韩国人论。迄今这本书仍作为畅销书给韩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称做“20世纪的韩国人论”也不夸张。 1971年,心理学家尹泰林在《 从意识结构上看韩国人 》中,以韩国文化、韩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对韩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论述:(1)过分忍耐和以感情为主的思考行为模式(2)过分执着,保守性强(3)自卑于权威(4)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5)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 韩国国文学者全烈圭曾在《 韩国人的心 》中对韩国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评述:(1)家庭主义(2)女性观: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3)夫妻观: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婆婆的权威(4)祖先观:崇尚祖先,对自己姓氏的绝对骄傲(5)教育观:优先孩子的教育(6)社交观: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强(7)团体观:比起日本人来过于强调个人的主张(8)劳动观:儒教伦理是劳动欲望的源泉,忠于国家(9)出世观:官本位主义(10)饮食意识:喜欢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11)娱乐意识:比起日本人来,喜欢有个性的娱乐(12)幽默观:性格幽默。幽默的内容以对权威的攻击为主(13)审美意识:喜欢曲线美和未经雕琢的自然美就东方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言,中国是最深的,其次是日本,再其次是韩国。中国拥有最本源的文化根基和传统;日本虽然没有根但在继承和接受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算是一个嫁接比较成功的样本;韩国的移植算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他们终于没能发展出自己具有竞争性的文化分支。这并不是说,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说,韩国人没有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看一国文化是否有竞争力,我认为,并不是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是看该民族自身对其文化的信仰程度和文化自信。韩国比起日本来,显然缺乏这种自信,更不要说与中国相比。 文化自信是一种很怪异的东西;首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必然造成一种固执的坚持和保守,对外来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蔑视;其次,这种自信又会有豁达雍容的一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和同化。这种矛盾性体现最明显的是日本。日本人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这体现在其学习能力上,也体现在其矛盾心理上。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心理,使日本人成为三国中最早跨出向西方学习这一步的国家。自信,使他们敢于去学习;不够自信,使他们需要而且愿意去学习;所以,日本人必然会而且很容易迈出那一步。因此,日本不仅能积极地在数千年前谦虚地学习了中国文化,也在18世纪放眼看世界,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并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没有放弃在当时看来相对落后的日本传统文化而是聪明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其民族的文化进步。 韩国处于朝鲜半岛。早在秦汉之际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有朝鲜半岛与中原大陆的交往。可以说朝鲜半岛国家是世界上受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同时朝鲜半岛长期以属国的地位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朝鲜半岛国家或多或少曾有一种身为先进文化享有者的骄傲。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骄傲又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他们没有源文化的的尴尬现实。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及缺乏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得半岛国家既想摆脱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但又无法像岛国日本那样从外来强势文化中获得发展契机。现今韩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强国,由于缺乏具有强竞争力的文化,韩国在某些方面总是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以表达其内心的强烈情感。。随着韩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韩国人迫切地希望其文化也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席位。此时的韩国很像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急于表现出其不凡的一面,韩国的国民性格也带有类似色彩:暴躁、激动、热情、易怒、倔强、敏感、追求物质享受。当然,由于长久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往往又具有谦和、温顺、彬彬有礼、传统、保守的特质。
因为工作原因,韩国和日本我都去过,先说说韩国吧!韩国人比较自私,人性外露,什么是人性?看过卡耐基《人性的缺点》的朋友就知道,虽然说我国总体素质比较低下,但韩国素质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他们很会审时度势,比中国人更会伪装更有心机,可以说中国人和韩国人很类似,上班的地方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各个势利眼,各个自我为中心,其实内心空虚自卑,中国和韩国在国际上各种安逸,无论是经济贸易战还是军火贸易战都是中国惨败,虽然说中国商人很圆滑,但韩国人更会耍小手段,而且是不择手段。我在日本待了三年,日本人给我映像很懦弱,与我到日本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他们任劳任怨,工作细心,很负责任,崇拜英雄主义,内心同样空虚自卑,他们很少结交朋友,要么收小弟,要么被当做小弟,很难有像中国人那样地位平等,一起喝酒一起玩耍的朋友,很多人说他们很直,但直是性格,不是思维方式,他们的直体现在工作和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一但要做一件事情就会付出所有精力,不像中国人拖拖拉拉,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所以日本的科技才会那么发达!总结来说:在工作上日本的精神需要我们学习,只做一件事情,而且要用心细心耐心恒心,至于韩国我不太喜欢,因为韩国人太现实了,中国这几年也在走韩国的后路,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互信,失去最基本的快乐。
双重人格:双重人格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人格,并以原/初始人格(未分裂出其他人格时的患者)为主人格,分裂/衍生人格为亚人格的一种精神变态现象。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这是一个病,肯定是不好的啊。确定那个人是双重性格么??双重性格是一个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是要区别,不是精神病.非医学范畴的平常的双重人格其实是个不太实际的东西,人的个性、感觉、态度、思维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都会有变化,若是这样就归纳为双重人格的话,未免有些令人失望了。双重人格难道是指今天喜欢咖啡,明天喜欢牛奶这种事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双重性格的定义.在医学上讲,双重人格的解释是: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 双重性格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华医学会心理健康部2004年的统计结果中,百分之三的人明显感到有双重性格,百分之十三的人感觉双重人格对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双重人格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比较严重的影响.通常来说,患者在思考问题时长长有两套思路在运转,影响了信息的采集,对于结果的选择也有不利影响:患者可能不能选择或左右不定,引发焦虑,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双重性格的资料可以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我想,最好是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你作为患者的朋友,可以去尝试让这个双重性格的人对自己的双重性格进行互相认识。当然,患病者是不会发现自己患有双重性格的,要你不断的提示,以唤醒潜藏在患者那种最低层的性格。我建议用催眠的方式。双重性格的成因,很大可能是成长中遇到两种极端的情况而处理不了,最后衍生出双重性格以应对。患者多半是心里常想逃避某种事实,但当处在其中一种性格时候处理不了,最后用另一种性格去处理。当双重性格发展得很严重的时候,心理会产生两个自我,而且两个自我是独立的,包括这两个自我的记忆、经历等,就像脑里产生了两个房间,之间有一道没有门的墙,当自我处在其中一房间的时候,另一房间里的记忆和其他性格特点都可能完全被忽略。所以,便会给其他人产生两个灵魂同时处在同一个躯売里的感觉。首先要保持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坚持的学习精神和求知欲,要坚持体育锻炼,要保证合理的膳食营养和良好的睡眠,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免疫和身心健康. 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要勇敢的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切不可悔恨,恼怒,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所困劳,要保持情绪相对平静稳定. 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应多向好的,积极的方面去想,保持阔达的情怀.不要想入非非,不要过高的奢望,合理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准,有助走出困境. 要做情绪主人.通过意志努力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会直率,坦诚,不要过分自责,自卑,自拎.理性的分析生活,人们就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公正的,没有偏袒.人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犹如自然界中梅逊雪白,雪输梅香,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一样.
其实这个东西也叫做“自我意识分化”。所谓的自我意识分化,就是指观察者把自我分成了两个部分,即观察者自我和被观察者自我。由于自我分化,观察者的自我就成了主体,被观察者的自我成了客体,一般来说,作为观察者自我往往是“理想的自我”,作为被观察者自我往往是“现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准则和社会要求形成的关于他想成为一个什么人的总观点,它与现实的自我有一定距离,其中包括一个人的志趣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是积极努力达到的,或者是逐步实现的。现实的自我,是关于他们确实像什么人的思想和态度。当你问他们时,他们会详细地描述他们自己的看法,而且还伴随着赞成和不赞成的态度。即自我接受或自我拒绝的明朗的态度。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才形成了思维或行为的主体性,产生了按自己想法去判断行为的体验。客观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就出现了自我矛盾。因为理想的自我毕竟不同于现实的自我。前者是可以未来的,后者只能是现实的。然而,理想的自我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它往往大大超过现实(有时也落后于现实)这就会带来矛盾。倘若改变现实的自我接近正确的理想的自我,就会使自我意识达到统一。但如果不正确的理想的自我迫使现实的自我去迁就它,就会形成自我意识的消极的统一。当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发生矛盾时,可能会使人遭到威胁,或者受到挫折。 以上来自《中国青年百科全书》1992年版。 八十年代末出版的《辞海》里面没有。我想找《心理学大辞典》可是不知道我把它放哪里了。我先找找,找到了就会修改答复。以下是关于青少年由于网路产生的双重人格的资料。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显现出来。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达到17 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现实中,人们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规蹈矩,但是在网路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另类”。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网路双重人格的困扰,使他们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化程度受到严重影响,也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障碍,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 一、青少年网路双重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种活动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是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动倾向性方面的调整,如动机、兴趣、理想、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出现本质的不同。多重人格则不同。我们可以把网路双重人格定义为“个体在网路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 网路中,网民习惯于利用电子文字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与现实“我”存在某些差距的网路“我”,这个虚拟的个体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所提供的资料都是现实中无法证实的;也可能既具有某些真实个体的特点,也具有某些个体理想化编造出来的因素。个体可能在现实中积极、友好、顺应社会和有规可循的人格,但在网路中却可能是消极、攻击、反社会和杂乱无章的人格,同时它们又是相互独立,保持彼此的稳定性。 网路人格的塑造有两个基本的阶段。首先是试探与初步加工。由于网路是匿名的,每个人所讲的和所做的无法与现实中的个体建立起严密的一一对应,因此减少了对自己行为所肩负的责任,可以随心所欲地讨论所有的事情。但是,由于缺少对对方的理性理解和基本的感性资讯,总是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的过程中试探对方,所以经常发生误解和错误的沟通。然后是有效塑造自己。由于网路成员已经建立起基于电子文字的信任和有效沟通。因此在自己留给对方的初始印象和想象空间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加工,完善“网路我”的起码特点和性格。塑造成功与否,关键是对方是否认同网路“我”的陈述和表现,对于网路“我”表现的一致性是否予以肯定。事实上,网路交往是否可以深入下去,并不在于现实“我”的诚实度,而在于所塑造的网路“我”是否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青少年的网路双重人格主要是对网路人格的虚拟化,即凭空想象出自己所希望的、感兴趣的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质,并以此作为网路交往的基本个体特点,如同自己真的拥有这些人格一样。久而久之,这种虚拟人格固定下来,在心理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分离。网路人格一旦形成,往往进入潜意识的层次,使现实人格有时也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如同多重人格中的后继人格一样,它总会寻找机会展示作为“另一个主体”的“真实”存在,表现出让现实人格也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特点,并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 二、青少年网路双重人格的原因 (一)转型期青少年发展的新问题 1.自由与现实的冲突 社会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竞争的压力在青少年身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升学、竞赛、职业等都令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紧迫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不成熟的社会成员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这些要求极大地束缚了天性的发展。在这些压力面前,他们也需要缓解和释放,但是社会和家长、学校的高要求使他们平时不敢也没有机会有所表现,就只好借助网路把自我中有些部分体验成为客体。此后,凡是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它承认接受的行为或经常受到惩罚的冲动分离出来,压抑人想象的网路“游戏”中,借此释放心理的压力。 2.个人终极价值的虚无 在新的价值体系确立之前,需要寻找一定的价值填补已经出现的空白。青少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追求反叛,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但是他们缺乏分辨价值体系的内在客观标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网路是多元价值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因而他们选择在网路中寻找“另类”的 *** 。 3.家庭功能改变,人际支援系统失去原来的效用 传统的顺向社会化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反向社会化”,即思维活跃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识技术,然后再向儿童和成人延伸。这种状况使家庭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不满足现状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资讯容量大的网路集中。而代沟的进一步扩大使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有效心理沟通逐渐减少,相反,相当一部分心理冲突来源于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纷纷转向网路寻求情感支援。 (二)网路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进入网路后,其中也有一些规则即“网路公德”,如同现实的规则一样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半假半真的状态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因为在自己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完全真实的进行,一旦自己厌倦了,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退出。事情的进展和对自己的保护完全是由自己来把握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网路的交际与现实的交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现实的交际物件是既定的。因此,为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会自我”,每个人都会有所顾忌,基本会如实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状况。而网路的交际物件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编造的。交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发泄或者倾诉自己的苦闷,尝试网路交际的快乐以及未曾谋面的想象空间。其次,现实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时间和足够的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更不可能进行虚拟。因为每个实体都希望自己的交际是有效的,而且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现言行不一,就会付出一定的信誉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在网路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现实中的个体有时间和机会以对网路中的自己进行加工和创造,可以美化和掩饰,即使是熟人之间,如果没有明显的辨析线索,也难以分辨出来;其次,对于网路的加工后果没有现实中严重,一旦加工失败,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或者自己厌倦了网路的这个角色时,也可以让它尽快在网上消失,很难有明显的责任承担主体。因此,网路交往的个体较少地体会到现实规则的束缚,显得无所顾忌。一旦从感官系统输入表面价值遭到否定和破坏,其“忠实偏差”(即对感官输入资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伤害,使之很难在网路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编造更加不符合事实的“人格”来进行报复。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平衡矛盾状态中,如由性生理发育导致的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让他们感到痛苦而迷茫,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并借用一定的媒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网路就是既时髦又新颖的工具之一。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现在的青春期教育还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心中的疑团,满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 *** 成为青少年光顾的场所,他们对非道德的压抑往往通过一些被自我认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网的时候通过塑造另一个“我”得以释放,为形成网路双重人格打下了伏笔。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在经历过以“我”来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后,青春期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并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内心世界。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自我评价的客观指标,在自我认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在自我体验上,容易走极端;在自我设计上,总是摇摆不定。总之,自我意识还不稳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师等人的干预。出于对自我的角色体验需要,青少年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 *** 。现实中一般的角色游戏由于要受到更多现实规则的束缚,对于敢反抗、受冒险的青少年而言,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网路中捏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 青少年心理发展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经常与成人进行反抗和牴触,同时在心理上闭锁倾向加强,不愿意向别人倾诉。但是,此时他人仍然对他们有很多依赖,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援和保护。发展期间遇到的问题也使他们希望有人来帮助、关心,孤独和寂寞使他们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导。对于父母的逆反、对教师的反抗、对同学的不信任,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网路。极度的敏感令他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对自我的保护也令他们必须进行起码的防御。但是,如果态度上已经超出了寻求理解和防御的程度,长期下去就会增加出现网路双重人格的机率。
- 幼儿时期受到外界的影响。 - 性格形成时期幻象与现实的对立。 - 遇事面对的理性与感性的相矛盾等多种原因都可能造成双重性格的产生。 - 希望能帮到您! 望采纳!
这个很难啊,我也是这个问题
- 幼儿时期受到外界的影响。 - 性格形成时期幻象与现实的对立。 - 遇事面对的理性与感性的相矛盾等多种原因都可能造成双重性格的产生。 - 希望能帮到您!
一般是两个比较相反的性格。比如开朗和内向。形成原因举个例子。你是内向的。但你希望你能像那些外向的人那样开心活跃。但你本身却又喜静。长期以往就会变成两种性格。严重的甚至精神分裂
双鱼座人浪漫的个性,有着一种令人无法拒绝的魅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同情心,略带羞怯、隐藏、神秘的特性更教人不爱他们都不可能。 双鱼座人的性格 双鱼座位于黄道十二宫的最后一宫,集十一个星座的优点于一身,当然也汇集了十一种缺点,因此其复杂性和人格分裂性在十二星座中也位居第一。此外,双鱼座在所有星座中,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生性敏感、思想脱俗但不切实际,常有逃避现实的倾向。出生图中其他行星的位置对这种与生俱有的弱点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具有温柔浪漫的个性,富直觉和艺术性,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性格多变,不易下正确的判断。有点像小孩,充满著冒险和狂妄的梦想,显得有些冲动和急进,虽然幸运女神常眷顾此星座,但若将好运视为理所当然,则危险性将大为增加,应自我修正。有着和双子座不相上下的灵巧辩才,但只在其感觉受威胁时才会展露,和双子那种为辩而辩的个性大不相同。 极度浪漫的双鱼座无法忍受机械化的生活方式,严肃的纪律和一成不变的例行公事,正好和他们罗曼蒂克的天性相背而行他常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毫无目标地由一件事情游移到另一件事情,从这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很容易厌倦,要学习专心致志才行。 双鱼座人的心智表现 从表面上看,双鱼座的人内向而羞怯,然而内心的复杂和矛盾却非外人所能想像,双鱼座人的心中,善与恶、精神与物质等等对立的事实总是与时并存的。虽然有着丰富的想像力,相对的也容易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幻想着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出现,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原已存在的缘份。此外也该小心别因滥用想像力而沉溺于虚幻之中,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而导致情绪不稳时,留意莫被细节分心而削弱了寻求改善的努力。 乐于行善、慈悲为怀,乐于帮助前来求助的人,因此很容易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双鱼座的细心与体贴,当表现在他们关爱不幸者的时候最令人难忘。别人常会向鱼儿诉苦,他们是很好的倾听者,耐心听着别人的苦恼,即使发现叙述的内容很漏洞,也会软心肠地不去故意以言语相 *** 。 友谊的滋润对鱼儿来说,是件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尤其是交上一个“感觉很对味”的朋友,更会使双鱼座的人感觉兴奋不已。但这并不能使他心中的孤独感消逝,因为他们一向认为人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孤独感的存在,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件平常事,所以并不热衷去解除这份孤独感。然而寂寞却和孤独不同,鱼儿们能忍受孤独却害怕寂寞,他们喜欢热闹,故而常喜欢赖在温暖、愉悦的聚会场合,为了保持热烈的气氛,他们会努力让大家更开心,甚至做一些以己娱人的糗事也在所不惜。
“双重性格”,或者也叫“双重人格”,心理学中的官方术语是“解离性人格疾患”,又名“人格分裂”、“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种。 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英语: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英语: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在此手册中归类为第一轴的解离性障碍的一种。“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由于是心理疾病,普通人是没有办法判断的。我们必须求助心理专家或者心理医生。大多数情况下,带有多重性格的人们在临床上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永珍,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co-consciousness),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内部沟通,或进行内部会议;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原人格并不一定等同主人格。原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则是在平常大部份时间主宰身体的人格。虽然原人格通常也会是主人格,但亦有原人格仍然停留于儿童时期,身体却交由会长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况)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记忆断层)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事实上,很多所谓的“鬼上身”(或“鬼附”)现象,其实很可能都是解离症来的。另外,多重人格患者的记忆断层也有可能伴随着强烈的头痛。 最新的研究显示,发现人格间有四种不同并存的状态,而人格间知道彼此存在的比例比不知道的还多,意味着将来DSM对解离性人格疾患的定义即将改写。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迈耐利(Richard J. McNally)的实验,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证实在各人格之间存在记忆障碍,那些声称自己被记忆障碍所困扰的患者,可能更多是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现实。不过,近年顶尖的医学发现,则有另一个观点,根据不少关于大脑的研究显示,尽管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和大脑),不同人格的脑部摄影结果皆不相同,另外也有其他对大脑的研究和实验,有力地显示多重人格既不是“伪装”出来,也不是因为社会文化期望或治疗师的暗示(suggestion)所产生出来的。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或者身边你认识的朋友同学有这方面的倾向,在求助心理医生之前,可以上网找性格测试。找一份权威、广受信赖的心理测试,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争取相同的环境下让同一个人做三次或者以上,看看测试结果是否相差很大。如果是的话,那么可能真的有双重或者多重性格的倾向。这时可以再行考虑向心理专家求助。
许多人其实都有双重性格的~~~~比如说我就是~~ 双重性格就是人性中相互矛盾的两面,一个看起来温和的人,其内心或许最为极端······有这个不一定就是坏事,但我们还是最好能够调和下,不要那样绝对才好 自我感觉还好啦~~~我脾气很好的,而且看起来温温的,不甚活泼,其实骨子里却很叛逆,某些时候一旦触动了真心,便是天崩地裂不管不顾的样子了~~~有时候理智的不得了,有时又单纯的冒傻气(我哥原话)······这样子是有点莫名其妙,不过能做到真性情,那也不枉有此一生了吧~~~~
很多人都有双重性格,我也有,我既有沉静的一面,也有活泼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一切顺其自然就行了。别想得太多,我也喜欢做梦,女人的天性如此。 楼主和我很相似,开心的时候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忧郁的时候 就像一个人静静的呆著流泪, 做自己就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双重性格是指一个人带有2种或2种以上的性格。而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有很多种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因为家庭的影响或自小就少与别人交流说话或因为自身胆怯自卑的心理而形成那种性格的
双重人格不好,在心理学中是一种病。叫分裂型人格障碍
215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2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4 回答
164 浏览 6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
338 浏览 5 回答
249 浏览 6 回答
263 浏览 2 回答
194 浏览 5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217 浏览 4 回答
341 浏览 5 回答
111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