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终要建立起“和谐社会”, 胡锦涛主席指出:“人人享有发展的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同样,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关“和谐教育”的论述,对我们都有所启发。 随着中国整个教育“新课改”的快速深入,新理念中有了一些教育语言符号,如“极端的应试教育”、“新课改”“、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法律制度是通过民主政治建立的,道德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基础上的。而“和谐教育”则是:和平教育与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课程都应当渗透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原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和平教育应当是人类共同必修的终身课程,是在全球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 南北朝时期的文豪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这是那一时期( “ 原始、理想中 ” )的和谐社会模式。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政策思考逻辑起点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从劳动及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充分就业、劳动关系和谐、社会保障公平,是决定一个社会和谐的三个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时,间接为人类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们之间相互协作,实现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所有资源和财富,包括个人劳动力,都既是公共的,又是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将其个人劳动力与联合体的客观要素相结合,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消费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可以说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当今,人类所遭遇到 “ 发展困难 ” 、 “ 全球性危机 ” 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贫穷和两极分化同步增长现象分不开的。当代人类严峻的生存境遇激发着海内外学者从理论上反思和追问揭示出,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人为世界,既可能是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性化世界也可能是限制和束缚人的异态化世界,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是在于怎样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说:教育是社会发展基础的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诺贝尔奖 ” 至今无人获得、 “ 科技创造几乎是零 ” 、 “ 极端应试教育 ” (基础教育中的)严重地摧残着我们中小学的师生身心健康,使得我们的中小学生中大面积的厌学、辍学,他们饱尝 “ 考试 —— 失败,再考试 —— 再失败 ” 的痛苦;他们在一次次的人为造成的 “ 失败 ” 中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甚至也丧失了做人的信心 …… 。自古以来,我国封建主义社会时期 “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以儒家思想文化作为教化后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的士大夫,维护封建帝王对人民的统治。教育人者为父为师都要后生学子们读 “ 四书 ” 、念 “ 五经 ” ,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荣宗耀祖,教育的价值观是 “ 学而优则仕 ” 。受教育者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教诲下, “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 ,读到头悬梁锥刺股,才是人们赞赏的榜样。若有不屑此道者,即使是集大观园里三代人宠爱于一身的贾宝玉,也要被打得皮开肉绽。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教育,不但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而且已经狭窄到就是 “ 官本位 ” 的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症结,就是中国以僵死模式为特征的残酷的应试教育制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从教育乱收费到占用学生的假期补课,从学生身体被搞坏到个性被压制,到学生自尊心被毁灭甚至自杀,从考试作弊到教材买卖中的腐败,从应试教育日趋强化到素质教育只喊不做,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教育制度与教育本体产生严重的偏离(不和谐)。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枝叶花果遭到虫害的问题,而是根子腐烂的问题。没有素质教育的空间,我们就无法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来调整我们的教育,而这就把我们的教育逼向了死路。高考的残酷竞争直接控制了我国的基础教育。 “ 一考定终生 ”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孩子被挤落桥下。并且,大学毕业即失业 —— 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从教育质量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摧残学生,因此大量家庭只好将几十万孩子送出国学习,每年大量的外汇流出中国 …… 。这都反映出教育改革严重滞后。 小时候我的一位中学老师曾对我说:“ 语文语文,多读会写。读多了好文章就会写了。” 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谈经验,仍然是逃不出 “ 多读多写多想 ” 这几个字。但是,现在的语文是怎么教的呢?我认识一位学校高三语文的把关老师,他是最会训练学生语文考试的名老师。他告诉我他的办法是: “ 根据考试的知识点,一个点、一个点地磨学生。成语是一个知识点,那就好好练两个星期的成语。拼音是一个知识点,但占考卷分数比例低一点,那就练上一个星期。什么是语文课,做试卷,改题,改错,重复记忆,训练学生注重考点的能力。考试的绝窍是,多做试卷题,多复习试卷题。 ” 这样的应试教育经验,将学生变成了 “ 考试机器 ” ;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教如何考语文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完全是一种破坏。我们有位数学老师说: “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维方式。而数学思维方式,首先就是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数学的关系,这个宇宙是由数学规则组织起来的。其次,就是要学会去找这种数学关系,能找出一对数学关系来,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宇宙自然的奥秘,就体现在数的关系的奥秘之中。但是,我们这些数学教材,只是将过去的科学家找出的数学关系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好考试,而不是刺激学生的数学兴趣,不是刺激学生去找自然万物的数学关系的兴趣。物理所学的,就是物理现象的数学关系。化学所学的,就是化学现象的数学关系。 ‘ 数 ’ 穿透一切。但是,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根本没有密切的联系,各教各的,学生看不到其中的根本性联系。无聊的考试破坏了学生的兴趣。我要当好老师,首先就要以考试为中心,也就是说先破坏学生的科学兴趣。 ” 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为适应社会需要而确定的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教育是面向广大民众的,通过教育,唤起民众的觉醒,团结民众斗争,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解放后的教育方针是为青少年学生制定的,仍然是培养 “ 为政治 ” 的人、 “ 为建设 ” 的人。 “ 这种目的观,究其实质就是把人当做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塑造,以国家、社会的名义压抑甚至抹杀人的个性,忽视个体的需要,否认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极大地束缚了人的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既便如此,我们的师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换来的是 —— 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 “ 书奴 ” 。以至于外国的 “ 大老板 ” 们讥笑我们的教育道: “ 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厚,你们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比我们多,但你们却仍然要进口我们的产品,买我们的专利 …… ! ”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要“保持儿童的天赋”。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和谐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仅仅是把它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其次,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有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再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上述这些看法,都曾经长期被我们当作资产阶级教育家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教育目的而进行批判。即使现在我们正吸收着他们的观点,有专家学者的探讨和教师的呐喊,但尊重儿童生命个性和生长规律的教育,仍然没有在我们的教育方针、教材、教学评估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已开始尝到了长期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的苦果。我国的孩子从儿童到少年这一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在全国统一的教材下,年复一年地过各年级考试的关,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这其中培养了一批批 “ 考试英才 ” ,不仅每年都出那么多省市的高考状元,就连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也数我国成就最辉煌。但我们的教育由于缺乏了人文的关怀、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没有让儿童、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土壤,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尚未培养出一位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连孩子在夏令营活动,出国交流学习的活动中,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无一不在外国孩子的面前败下阵来。我们的教育已经萎缩到只能培养一批批 “ 矮小化人才 ” 。这样的结果怨谁,只怨 “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我们过去只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人的潜能发展的内在价值,只关注教育的派生价值,只看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很少看到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 我们可以说: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在 “ 以生为本 ”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进行。 “和”、“谐”这两个中国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合和”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谐促进团结和成功,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民终身教育,这才是“和谐教育”。古代希腊的杰出哲人都提倡和谐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识和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蔡元培先生最先提出“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在中国大陆,近半年世纪来强调的“五育”是:“德、智、体、美、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作为教学的根本原理,以求得教学过程的和谐。后来的教育学家又拓展了“适应自然”的内涵,包括了“适应社会”、“适应个性”、“适应思维”,这才能达到教育的和谐。“和谐”常常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主张提高人的“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中国新课程改革提倡为所有学生打好“四大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中国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教育的“四大理念”、“四大支柱”、“四大素质”、“四大基础”以及“五育”中的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和谐教育”即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阿诺·彭齐亚斯专题写了一本书《和谐》。他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数量时代”、“质量时代”之后,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和谐时代”。书中论述了“和谐时代”的特征是:直接获取信息、便利的经济、重视人格化、建筑式组织管理、从协作求价值、技术融合和复兴环境。“和谐时代”即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重视知识生产、知识创新,把人当作人,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适应世界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和谐时代”的教育,应是重视人格化、从协作求价值、技术融合和复兴环境等为特征的“和谐教育”。 科学是认识世界,探究自然之奥秘;技术改造世界,设计出人类需要的产品;人文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实现主体价值。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切相关。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增强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将“科学、技术、人文、和平”四种教育整合起来,是实现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的必由之路。即,和平教育。 在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必要进行和平教育。主要的途径应当是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自觉地、渗透地进行和平教育。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总要涉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事件。如何评价、判断和理解这些冲突事件,是渗透式地进行和平教育的好内容。根据系统科学之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的启示,即:教师应当主动应用如下三条原理讲评各种冲突事件: 1 .互动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互动)——宽容原理):冲突双方都应“设身处地”,“将心比己”,彼此沟通信息,用宽容包容的态度去解决冲突。 2 .发展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 ( 发展——双嬴原理 ) :冲突双方要有远见地看到共同利益,寻找双嬴之道,用理性和智慧战胜各种冲突。 3 .整体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 ( 整体——平等原理 ) :教师在讲课时,要设想是“全人类都在倾听”,要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贯穿民主平等的精神。 总之,和平教育与冲突解决,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和平教育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20 世纪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许多家庭的健康。战争、灾害和社会动乱,造成成千上万的家庭破坏;暴力、吸毒与精神污染,造成许许多多的家庭崩溃。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的负面变迁,也引起了各类家庭的麻烦和困难。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癌变”。这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面向 21 世纪,我认为,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都应该贯穿和平教育。在伦理、责任、审美、宗教,这些广义的课程中,都必须渗透和平教育。孔子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想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上述“孔子原理”的逆否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孔子原理有助于人们互动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上述原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将心比己”,“设身处地”。进行伦理教育应当通过具体事例,让人们自觉遵守上述原理。将“孔子原理”应用到“家庭”,则由“伦理教育”深化到和平教育,使家庭较为稳定,使社会较为稳定。 并且,学校的和谐教育(和平教育)只有向“以生为本”的目标努力才能健康发展 当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国际上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开放化,迫使各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更加关注教育发展的战略。我们已经落后,我们不能贻误时机再落后。推进素质教育已是我国教育的国策,素质教育从星星之火已开始成燎原之势,国家全力推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尽管目前高考改革尚待时日,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要求迫使学校处于两难境地,但我们一批批重点学校、实验学校都已经对自己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要求,“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等提法已成为一些学校的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的实验已遍地开花。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一大批校长、教师都在沉思、都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醒我们:“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健全应当合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以为:除去家庭、社会也要与学校教育和谐配合的因素外,单就学校的和谐教育,主要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校教育的目的要使受教育的学生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发展,不可或缺,但不一定是平均发展。和谐发展是指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如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各学科知识的协调发展,增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协调发展,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协调发展,认同共性和张扬个性的协调发展,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协调发展,等等。同时,和谐发展里还包含着有序地发展,就是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育和教学活动。二是学校的教育方法要和谐,即各种教育方法要配合得当。教育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就要符合学生生长和生成的规律,要尊重生命的差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少一些一刀切的要求,多一些分层推进、单个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天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学生,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推断学生。教育方法要讲究艺术性,就要在施教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教育美学的原理,用寻找美的视觉看待学生,用微笑亲切的姿态面对学生,用赏识赞扬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关心爱护的真情实意感化学生,用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打动学生。教学方法要讲究协调性,就要做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各科老师之间达到默契,教师的课堂教学可学习运用“和谐教学法”,“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要建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环境美,是由于能唤起愉快情绪的天然造化与人工创造的和谐促成的。我们竭力使孩子能在校园里到处都看到自然美,而且感受到是由于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劳而变得更美。当孩子周围的件件东西都没有显得过于惹人瞩目而是处于似乎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它们便可以和谐地构成环境的总的美学气氛。”要建设亲切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要千方百计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从墙面、标牌到板报、橱窗,让每一处可书画的地方都起到宣传进步文化的作用;从校报校刊到校广播站(电视台),让每一个可利用的传媒工具都发出鼓舞学生上进的声音;从科技节到艺术节,到各种游览外出,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创造出新、锻炼能力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学生才能各取所长、各显所能、各尽其力,使自己协调发展、茁壮成长。学校更要注意在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风气。增强学校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从而使学生在其中培养出优良的人文精神。 学校的和谐教育(和平教育)只有靠“以生为本”的策划才能更加有效。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形成了只重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学生只能听从、识记。教材、教法与儿童自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与他们的生活、情感、经验没有联系。当前高考的应试压力仍由高中向初中、小学传递,小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作业越来越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儿童、青少年厌学、弃学的情绪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使儿童学习的天性被消蚀,想象的火花被扑灭,美好的情感被扭曲,创造的潜能被扼杀。当这些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不能实现时,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进行和谐教育(和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时,应该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自从著名刑法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守芬教授在11月上旬在授课时透露最高人民法院将收回死刑立即执行核准权后,11月15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前瞻”研讨会上,我国刑法领域的权威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也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南方网)今年7月,最高法委托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分别牵头起草《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建议稿。昨晚,贺卫方和樊崇义也分别向记者证实,最高人民法院将死刑核准权收回。(新京报11月29号)最高人民法院享有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是我国基本法律《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所明文规定的,同时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义务,以至陈瑞华教授指出,目前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的呼声很高,这个问题不是司法体制改革问题,而是落实现行法律的规定,是法律上的归位问题。我们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这是法治的很大进步,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是逐步累积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法治是优于人治的一项制度,它的建立也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1999年,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标志着法治这项制度正式进入了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我国人治的传统的影响,我们的法治发展步履艰难,存在许多问题。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尤其对法院的司法腐败和不尽如人意的改革,而且都提出了发展方向和具体的改革方案。这是可喜的,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司法制度尤其是法院制度是中国整体政治制度的一部分,要与其他制度协调发展,其建立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对制度的信心。历史已经证明,任何突变式的制度设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法院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努力,以其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法治的目标。原来的最高法院由于人员不足等原因不能承担全国的死刑立即执行核准权的责任,但一直在努力,据著名刑法专家刘守芬教授介绍,目前最高法院正在准备向全国选调法官以组成专门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复核法庭。这是可喜的进步,说明法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法治的建设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美好的法院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期望的理想,但它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瞬间实现,它需要法院真正的改革和进步。“我们的法院确实是实实在在地作些事情,这应该给予肯定”,刘守芬教授对最高法院将要收回死在立即执行的核准权表示赞赏。法治的每一细微进步都值得我们欣喜。毕竟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在人治思想浓厚的环境中开始的,是在经历了残酷教训的基础上开始认识的。我们的法治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法院改革也是近几年才提上日程,所以在要求法院成为理想中的正义和公正之神仍需一段艰巨的体制改革,而在今年7月最高法委托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分别牵头起草《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建议稿既是法院加大改革的先声,(新京报11月29日)。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宏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个“要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当前,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结合实际,采取措施,求真务实,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税务部门,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笔者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要认真组织学习,统一干部思想,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要做好在税收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认真组织税务干部学习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有关指示、讲话,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还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座谈,以统一干部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税务干部对新时期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在税收工作中,自觉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归纳起来,就是要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座谈,务必使广大税务干部达到四个认识。一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坚持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认识上要使税务干部把握三个明确:第一,要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以发展这个主题来贯穿的,“发展”存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之中;第二,要明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更好地推进“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伟大实践;第三,要明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就是在发展问题上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是对能否真正做到“三个代表”的最好检验。三是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四是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稳妥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审时度势、妥善解决和处理诸多矛盾和问题。五是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在税收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抓好税收收入为首要原则 以经济建设中心,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税务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担负着为国聚财的主要职责,只有依法收好税,把应收的税收上来,为国家提供强大的财力资源,才能为促进全面发展提供财力保证。所以,作为税务部门,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坚持以抓好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为中心,任何时候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不能淡化,并要将这一原则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原则,牢固坚持好,切实贯彻好。 一是要科学地搞好税源调查。搞好税源调查,是科学地、合理地分配税收计划的重要环节,只有进行科学地税源调查,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税源状况,才能摸清税源“家底”,从而为分配税收计划、安排税收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务必把搞好税源调查作为第一环节,组织好人力,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把税源调查工作搞好抓实。 二是要科学地分配好税收计划。在搞好税源调查、宏观分析税源现状的前提下,税务机关要及时地、合理地、科学地下达税收计划,分配征收任务。这里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计划的下达、分配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建立在可靠的、真实的税源调查、税源分析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特别客观情况,要及时对税收计划进行必要调整,使之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情况,科学体现了坚持了“发展”观点。 三是要坚持依法征收,致力应收尽收。在组织税收收入中,要始终坚持依法征收,致力应收尽收,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不流失。这就要求:对每征收一笔税要做到“依法”,不该征收的,一分不能征收,坚决杜绝滥征乱罚。同时,坚决避免有税不收、收“人情税”、收“关系税”现象,防止发生国家税款被人为流失现象。要严格对照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把应收的税收足额征收上来,及时入库,真正做到应收尽收,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税收计划任务。 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征管制度。要确保“依法征税”的实现,在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基础上,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必须要科学、规范,便于操作,便于实施,便于监督,从机制上为提高征管质量,确保纳税人实现的税款缴纳入库提供保证。 三、必须把落实税收政策与推进征管改革、改善纳税环境相统一,作为在税收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在税务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致力落实好税收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税收征管改革以不断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着力改善纳税环境以更好地服务纳税人、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做到相统一、相互促进。 (一)致力落实税收各项政策。一是要制订或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涉税政策。国家或有立法权的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研究、制订、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法律法规、政策,以鼓励某些产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推动某些行业适应市场变化健康发展,促进和带动经济落后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超常发展步伐,以迎头赶超先进地区,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认真、全面落实税收政策。一方面,要用好、用足、用够目前国家已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维护广大纳税人合法权益,真正为各类经济实体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落实税收政策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效率”、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实施“阳光工程”。坚持做到:该兑现的及时兑现;该办理的及时办理,决不拖延,不推诿,不设卡,不搞暗箱操作。通过落实税收政策,为各类纳税企业和自由创业者的发展增强后劲,为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二)大力推进税收征管改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为了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需要,必须要适时对传统的税收征管理念进行转变,对传统的征收方式、征管模式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顺应税收工作发展新趋势,为开创税收工作新局面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一是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征管机构进行必要调整和精简、压缩,以降征税成本,充分发挥应有效能作用。二是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设备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在税收征管中的科技含量,促进税收征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三是要不断改进纳税申报方式,全面推广采用电子申报、网上申报、银行划卡缴税等方式,以更大地方便纳税人,提高征纳双方办税效率。 (三)着力改善纳税环境。随着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纳税环境更需进一步治理和改善。一是要深入开展行之有效的税收宣传活动,以不断增强全体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提高全社会税收法制观念。二是税务机关要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和服务形式,加大服务力度,规范服务程序,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方便、及时、高效、公正的办税服务。三是要规范和整治税收秩序,依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要坚持依法查处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纳税人营造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公正竞争、健康发展的税收法治环境。 四、在税收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素质,为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 坚持以人为主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是发展的实践 主体和价值主体,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干好税收事业同样离不开人。这个“人”在税务战线表现为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即“税务人”。因此,我们要紧紧依靠广大“税务人”,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好整体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为干好税收事业、推动税收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 一是要抓好对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对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全体税务干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新需要、新要求、新形势、新任务。在抓好对税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其一,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特别要开展“更新知识、适应发展”方面的培训;其二,要实行全方位教育培训,不留教育培训“盲区”;其三,要注重提高培训效果,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是强化税务干部廉政建设。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毫不放松地抓好对干部的廉政建设,并要将此作为一项树好形象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廉政制度及其监督约束机制,从机制上确保将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严查违纪违法行为,筑牢干部的拒腐防变的堤坝,时刻敲响“廉政”警钟。 三是开展以人为主的创建活动。要结合税务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以人为主的各项创建活动,引导税务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激发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全系统形成浓厚争先创优的氛围,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赢得社会赞誉,真正让党和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广大纳税人满意。 四是实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税务人”成长、发展环境。在推进“人”的全面进步,不断提升素质和水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没有必要的激励机制,是难以达到效果的,难以实现整体干部队伍的素质稳步提高。因此,作为税务部门在抓好“税务人”培训、提高素质的过程中,务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诸如:出台有关“干部学习激励机制”,“干部竞争职位能级激励机制”等等,以激活人力资源,盘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之人尽其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税务人”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宽松的人文发展环境。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论文的结构和结构原理,里面讲解的很详细,对学写论文有帮助,可以看看:)~
还是自己写的好啊...................
我能写。没问题。绝对信誉。看右边我的排名!你加我百度HI。
闻蔡京墓“即将修复” 蔡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重修蔡京之墓——一条新闻,这几日引出网上网下风起浪涌,说的是东部某地,征地30亩,耗资千万元,即将动工修复蔡京墓。 蔡京是什么人,这问题没有什么争议。这个曾经位居太尉和太师的蔡京,是北宋的一位权相,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不但奸,而且“以贪渎闻名”。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都曰其“大奸大贪”,皇皇《宋史》,将他列入《奸臣传》,而《水浒》中晁盖吴用们智取的 “生辰纲”,那十万贯金珠宝贝,不就是他的女婿梁中书奉他庆生的民脂民膏么?所以宋人斥其“六贼之首”,后人将其与秦桧、严嵩同列为“三大奸相”,是没有什么冤枉的。 这样一个蔡京,为什么要给他重修蔡墓?据答曰,“不管蔡京如何声名狼藉,至少他是历史名人,名人具有名人效应,把他的陵墓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当然是十分俗套又十分流行的“理论”了,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偏偏要修复一个偌大反派人物的陵墓呢——君不闻同是“名人”,齐白石的墓地几成游人饭客的“方便”之地,而张季鸾的墓地至今“一片破败”,放着这些“名墓”不修不葺,却要来大兴土木修一个奸相的墓?恐怕“忠奸”还是要“问”的,而看中的正是他“反派”的“吸引力”吧——有网友指斥修蔡墓意在“翻案”,其实他一点 “弦外之音”、“醉翁之意”都没有,反而再三确认了蔡京的“奸相”结论。没有这个“反派”的结论,不是这样盖棺论定,如果变了一个“正面人物”,那还靠什么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呢? 这就叫“反角效应”,一个现在“旅游开发”以及“文化重建”中颇为流行的模式——君不闻汪精卫的“手笔”,一幅立轴,从3500元港币起拍,飙升63倍,已经以22万成交么?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墨迹”,一幅行书,从万拍到25万,一对七言之联,也一直炒到万才“煞车”。至于郑孝胥、陈公博、周佛海的“书法”,在“汪伪政府要员书法专场”中,都已拍出了天价,连汉奸胡兰成给日伪特务机关的“密札”,不也十分抢手么?据说“反角”反有特殊“吸引力”,于是来修一个“大奸大贪”的陵墓,也就不算什么特立独行的突兀之举啦。 还是说回蔡京来——这个蔡京,字是写得好的,这个北宋当时曾名列于“苏黄米蔡”四大家的大书法家,其字“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冠绝古今、鲜有俦匹”,无人出其右也!连狂傲之米芾都自叹弗如。但因为是“奸相”,成了“反角”,当时的人们,不但将他踢出了“四大家”,一个“蔡”字,换成了蔡襄,而且将他的题字,“尽行削废”,再也看不到他的墨宝。我们的古人,你说他“因人废字”,有一点片面性也好,曰其“书生气太足”、那么“迂腐”也罢,有一点是可以遗憾的,那便是我们的老祖宗,怎么这么缺少“市场眼光”,怎么这么不懂“反角”的“生意经”,以至于蔡京的字竟无人收藏拍卖,连蔡本人的落葬,都只有撂在类似“公墓”的乱石冈,还要有劳今人来“抢救”来“修复”。 蔡京墓即将动工,要修复成“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集纪念、文化与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胜地”,这当然引起了网友的质疑,而质疑声中,最大的“担心”,在于如果蔡墓今修,那么“修复秦桧墓看来也不远了”。有人说这是杞人忧天,我看却有点道理——论名气,秦桧比蔡京大得多,论争议,近年以来,要为秦桧这个“胸有全局”且“力主民族融合”的“大政治家”正名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修秦墓对于“发展旅游”或竟有更“吸引”人的不意之效呵——前几年某市发掘南宋古墓一座,先认定为秦桧墓,后来发现空空如也,又说是秦桧疑冢,到后来又发现女人头发一缕,便曰系秦桧爱妾之墓。总之是“咬定秦桧不放松”,总之要与这个大反角扯上干系。如果真有秦桧之墓“被发现”,恐怕就不是“征地30亩,耗资千万元”的事儿啦! 这确实不是笑话,也不是杞忧,这后面的“社会心态”或曰“文化心理”,真值得我们认真想一想。学校没了,农民工子弟何去何从? 北京30所打工子弟学校陆续收到关停通知,校舍被拆除,3万名学生将面临失学。没有办学许可证、房产证,校舍为违法建筑,存有安全隐患,是这些学校被关停的共同原因。北京有100多所类似的打工子弟学校,对待这些学校,不同区县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政策,但陆续关停、分流学生,乃是一致的政策方向。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名为拆违实为取缔。(8月16日新京报) 城市里的打工子弟被比作“飘飞的蒲公英”,而打工子弟学校就是他们的“春天”。这些“飘飞的蒲公英”,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是尴尬的“城市边缘人”,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不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雨露,只能在资源匮乏的打工子弟学校获得非常有限的教育。即便这样,在教育部门眼里,这些学校却是必须要取缔关闭的、非法的“山寨校”。 是不是“非法办学”的“山寨校”,其存在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但是以此为借口关停取缔,且没有合理的后续措施,不仅是粗暴武断,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了。而学校被取缔,“飘飞的蒲公英”又该何去何从呢?首先,公办学校去不了。有关部门说他们可进入公办校免费就读,而实际上困难重重,因为他们的家长,大多是菜农、商贩、临时工,甚至不少靠拾荒为生,根本无法做到“五证”齐全,而公办学校是需要证件齐全才接收的;其次,私立学校上不起。很明显,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是他们难以承担的。 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飘飞的蒲公英”们的“春天”也离他们远去。他们大多数只能离开父母,回到只有爷爷奶奶的村庄,继续当“留守儿童”,而以后呢?他们或许会沉迷网吧,早早辍学,甚至有可能会踏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 为城市贡献着一切的农民工们,每日辛苦工作的最大期望,不过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走出农村,改变命运。温总理在视察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时也在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样一句话,而现在已经面临无学可上的孩子们,又如何能改变命运呢?又如何与城市的孩子们共同进步呢?
300 浏览 6 回答
179 浏览 3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5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
128 浏览 6 回答
332 浏览 4 回答
153 浏览 4 回答
93 浏览 5 回答
199 浏览 5 回答
348 浏览 2 回答
81 浏览 6 回答
321 浏览 10 回答
31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