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 赵 畅江南地域,文人是一种特产。对“鉴湖越台名士乡”的绍兴来说,文人这一特产的丰沛更不待言。绍兴的文人,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两类,一如徐渭、鲁迅,狷介、辛辣,嬉笑怒骂文似荆刺,嫉恶如仇笔作投枪;另一则如张岱、周作人,平和、博厚,风情地理皆为学问,闲言俗语尤见哲思。赵畅之名当然不能与上述两类并论,但赵畅之文却揉合了两类文章的神韵,畅达明快里学识、智慧泱泱,稳实广博中诗意、激情荡荡。认识赵畅久了,我总想着此中的缘由。缘由之一,我想与赵畅一直生活着的家乡上虞有关。上虞自勾践时代的古越国开始,便属绍兴地域,但上虞与绍兴其它一区四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有长达100余里的海岸线,也就是说,在绍兴地域中,它是惟一一个面海的县(市)。尽管在中国,海洋文化的真正洇漫还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但对一个日日可睹潮涨潮落,天天能见帆去帆归的傍海县(市)来说,这种洇漫的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在很多层面上都是能找到注脚和烙印的。这样的注脚和烙印,体现在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人身上,尤其体现在赵畅身上,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包容和吸纳。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精心传承、热情开掘的同时,积极汲取和溶合海洋文化开放、时尚的基因,使其历史的厚重与现代思辩融为一体,传统的价值与当下的审美双向整合——作为一个文人的赵畅,亦因此在上虞、在绍兴乃至在江南众多的文人中,显现出独领风骚的个性和特质。赵畅的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言论和杂文,一类是散文和随笔。这往往给人留下赵畅左右都能开弓,双枪陆文龙一样的形象。其实赵畅的言论、杂文确实也写得不错,记得前年,中国最王牌的媒体栏目《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曾连续刊发了三篇赵畅的杂文。一个县级作者,能有如此的殊荣,算得上辉煌了,赵畅能成为浙江杂文学会的副会长,杂文的了得亦可见一斑。但坦率地说,两者相比,我更喜欢赵畅的散文和随笔。个人的喜好是其一;赵畅的散文、随笔曾连续荣获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青年文学》创作奖的显赫成就是其二;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散文和随笔更能体现赵畅的识见和思想,更能生发赵畅的品性和功力,从而更好地张扬赵畅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秉赋和特质。赵畅的散文和随笔,有三大明显的长处:一是视野广阔。尽管余秋雨已近明日黄花,但勿庸讳言,在现今的散文话语中,由余秋雨发轫的“文化散文”依然为坊间看好。赵畅的散文中有很大部分属于这一范畴,这也是赵畅一直以来坚持于本土文化的精心传承和热情开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与众多着眼于事件演绎、细节重构或枝蔓考证、语境臆造的文化散文不同,赵畅更愿意把某一历史事件和文化人物,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去打量;置独特的历史节点和人文沉积,于动态多元的审美磁场中去审视。也就是说他的文化散文并不拘泥于一事一物或细节、枝蔓的考量和较真,更着力于梳理和挖掘蕴藏其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时代、社会、人文等动因,并对由此生发的现象、精神和文化等宏观元素,作剥茧抽丝、去伪存真的归纳、思考和提升。因此,他的文化散文,视野之纵横广阔,知识之丰厚硕博,内容之独出机抒,堪为同类中的翘楚。二是情感纯粹。中国的作家,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地域作家。地域作家大都有一个免不了的缺陷,因对脚下土地爱的深沉而导致矫情。这一点在散文作家身上表现的尤盛。因此,如何把握好对脚下土地的情感和对具有普世审美价值的情感的度,对一个作家、尤其是对一个散文作家来说,实在是十分要紧的。虽然两者并非对立,但我认为前者仅仅只是感性的、粗朴的情感,提炼或上升到后者以后,才是理性的、纯粹的情感。这正是一个作家能冲出地域,走向全国以至更广阔领域的重要支撑。赵畅的成功之一,恰恰也在于做到了这一点。其实就写散文而言,到了赵畅这一程度,语言和技巧之类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情感的考量和把握,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是否纯粹。也正是凭此依仗,赵畅的散文即使是往事旧忆、乡风俚俗、观感见闻等琐杂、庸常的题材,读来也满目恣意大气,处处充溢激情哲思。三是思辩活跃。应该承认,思辩色彩之愈来愈浓烈,已经成为当下散文之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符码。思辩即思想,思辩即识见,思辩即功力和高度。我一直以为,思辩色彩的浓烈和活跃,是赵畅散文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他传承他前辈绍兴文人神韵和精粹的最拔翠之处。这一方面缘于赵畅擅长言论、杂文写作的勤勉和磨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赵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淀和历练。特别是后者,让赵畅更见得益。因工作的关系,这些年赵畅跑了国内外好些地方。他乡的奇山异水,异域的风土人情,反映在文字中固然是一辐辐风采各异的画面,而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对不同文化、不同人文、不同审美观、价值观的窥探、感悟和浸润,则更为赵畅的活跃思辩提供了多种视角和多层空间,由一维、单向走向了多维和立体。赵畅做了近十年的县级宣传部长,不少人觉得这是赵畅为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对此一直不以为然。在中国的为官机制中,我以为县级宣传部长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角色,它一头连着官员阶层一头连着文化界,拿捏的不慎,很容易滑向两端:要么被官员阶层认为是官员中的“另类”,要么被文化界视作“文化官僚”。这有点像化学中的酸碱试纸——度即价值。而做了近十年宣传部长的赵畅,对此却把握的十分出色,为官的政绩有目共睹,“文化官僚”之说,更是当地的文化界、文化人士所断断不会答应的。其实,原因也十分简单,无论外在形态还是骨子里,赵畅始终是一个文化人;一个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文人。附:疯子赵畅 2006年秋,赵畅走在北京的街头,孤单的身影拖着一个行李箱。 不久前,赵畅和妻子离了婚,虽然大家都舍不得,但每天无休止的争吵让他们对婚姻有了恐惧。为什么要结婚?因为爱。为什么要离婚?也是因为爱。当爱不能在婚姻的光环下生存,就要让爱变成一种怀念。赵畅和妻子最舍不得的是他们的女儿,三岁,活泼、调皮。女儿是他们的心肝。最后协议由妻子抚养,长大后再自由选择。 离婚后,赵畅迷糊了,生活里、感情中一下子没有伴侣,就像风筝失去了线,没有方向,没有依靠。在床上睡了一周,家人开始怀疑赵畅受不住打击,疯了。其实在这一周里,是赵畅人生中最充实的一周,习惯思考的赵畅在一周想了很多。人生,爱情,未来,重新思考个遍。 赵畅决定在人生还没有走完的路里尝试他的梦想,不能再委屈自己,不再把梦想埋藏在心底。赵畅选择上深圳跟朋友一起做设计,这是他的爱好。不过上深圳前,赵畅做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决定,先上北京,去自荐加入国家足球队。踢足球是赵畅少年的梦想,多年来这事一直折磨着他。身高1米6,体重50多公斤,这个数据已经不是一个足球运动员了。一般人做不成球员就做球迷,但赵畅却死心眼,到了30岁还想去做球员。 赵畅不是真的疯,他知道自己做球员是不可能的事,上北京是对自己有个交代,至少去尝试了梦想。 第一次来北京,走在陌生的街道,赵畅不知道该去哪里,只是在没有目标地走着。他开始后悔,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疯了,北京这么大,能找到吗?找到了,人家会理你吗? 这样一直走到傍晚,肉体和心理到达了极限,快疯了!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就是最著名的作家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故事。 赵畅走进一家东北餐馆,吃完饭买火车票回深圳。赵畅不喜欢东北菜,太辣,辣得让人难受,但是他还是要了,也许是要自己报复自己。面前是热腾腾的,不知道什么名字的菜,突然赵畅想退缩了,不敢动筷子,人真的要这样吗? 迟疑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是,是朱广沪,是国家队教练朱广沪。世界真得太小,世界真得太巧。赵畅一下子就冲到朱指导的面前,用力拉着他的手。朱指导楞住了。“朱指导,我找到你了!” 朱广沪想了很久,这个人根本没有一点印象,是球迷要签名吧。“朱指导,你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吗?”“什么机会?”“踢球,国家队!”朱广沪见过很多足球疯子,但这么疯的还是第一个。“就一次,我踢一下就满足的。”眼前这个矮小瘦弱的小伙子看来是认真的。“我为什么要给机会你?”“这是我一生的梦想,就一次,踢一脚也行。”可笑,真的是疯子。但突然朱广沪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就在这里踢一个给我看看。”“这里?可以……但我没有带足球。”朱广沪有点哭笑不得,这个小伙子真的太有趣了。“好吧,明天早上来寻来场,到时告诉看门的是我叫你来的。”“谢谢!谢谢……” 第二天一大早,赵畅就来到了训练场,很顺利,每个人都对他笑,可能朱广沪回来后把这事跟大家说了。天还早,训练场没有人,赵畅一个人在场边跑圈。他已经满足了,他感觉自己已经是国家队的一员。别人的耻笑并不重要,他们不知道赵畅内心的快乐。很多人都把自己梦想埋藏在心底,而赵畅却实现了。 疯子是别人给予的称号,被称为疯子的人他一点都不觉得他疯,只是别人不了解自己罢了。也许世界上疯子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最后赵畅的命运没有人知道,不会有人再会关心结果,他只能是一个笑话罢了。 文:黄梁一梦
赵畅,浙江上虞人,1961年出生于上虞,幼随祖父母居四明山麓虞南农村,后返县城求学。1981年毕业于绍兴师专中文大专班,旋任中学语文教师6年余。1990年起,先后任职上虞市教委、上虞市委组织部、上虞市政府办公室,1997年起任中共上虞...
340 浏览 10 回答
198 浏览 2 回答
258 浏览 5 回答
241 浏览 7 回答
212 浏览 8 回答
289 浏览 2 回答
332 浏览 5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
82 浏览 5 回答
295 浏览 5 回答
329 浏览 4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299 浏览 2 回答
124 浏览 2 回答
224 浏览 3 回答
88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6 回答
138 浏览 2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225 浏览 6 回答
109 浏览 2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263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