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上,随着媒体的传播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有关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和社会案例被公众所了解,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同时他们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即:如今的高校教育只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实际上这种意识是有点以偏概全的,但是正是公众的这种质疑值得让我们需要深思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缺失的本源。首先,我们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案例一、2002年2月23日是一个风和日丽、春意浓浓的星期六。北京动物园内热闹异常。下午1时10分左右,动物园熊山内突然传来狗熊“嗷、嗷”的嚎叫声。只见随着水泥地上冒起的一股股白烟,两只大黑熊躺在地上打起了滚。就在围观人群一阵骚动后,一名手拎食品袋,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挤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抓住他,就是他给大黑熊投的毒。”喊声未落,这名男青年撒腿就向动物园内狮虎山方向跑去。正在附近巡逻的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动物园保卫处的工作人员和熊山管理人员以及在场的群众围追堵截,齐心协力将这名男青年抓住,带回了动物园派出所。经警方审查,这名男青年叫刘海洋,北京人。据刘海洋交待,因父母离异自己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1998年,自己幸运地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电机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这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好奇心”,1月29日,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王保强十分气愤地说,从1月29日开始,北京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刘海洋所泼的火碱或硫酸的残害。这5只熊有的嘴被烧坏,进食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这个案例突出反映了某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到了一种道德甚至人性泯灭的程度,这是让人十分后怕的,根据许多教育心理家们的研究,我认为现阶段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根据许多报刊媒体的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在阐述出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现状后,我觉得对于这些现状有必要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解析:(一)从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层次、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茫然失措,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二)从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很少汲取人文教育的滋润,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三)从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在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因此,部分父母过于强调学生的在校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塑造 。对这一类父母而言,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四)从个人层面:沉醉于物质生活,忽略了个人精神文明的提升由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高科技产品越来越耀人眼球,服装,饰品等方面都带给人极大的物质享受,而大学生对此更是热衷,这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私,拜金,寻求刺激,排斥书本中的人文教育,同时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暴力,同居,怀孕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既然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问题所在,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时关系到中国将来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解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认为可以从内外因来讨论: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1)从书本中汲取人文精华,拓展知识面,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应该基本了解中国近代简史,从中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通过热血奋斗换来的,要怀着一颗感恩,热忱的心去面对生活,从而使自己端正自我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同时,作为大学生还应该经常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动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或者享乐中。只有认清本国国情,了解世情党情,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奠定下坚实的基础。(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远观未来的同时牢记历史,牢记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多实践,让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操渗透到我们骨子里。此外,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个人的素质。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主动远离错误的观念。比如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整个世界都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发展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体现了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层级性。大学生在学校里面,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其次,从政府和公众的角度来看:(1)不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应该加强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社会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法制教育全过程,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深层次的影响广大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使广大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仰,明确责任。(2)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重视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历史,政治的教学地位,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深刻认识和感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特别是在高校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的教育地位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举旗帜,就是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更加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遵循规律,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爱国,科学发展等话题的活动更进一步地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与修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高校大学生现今要做到的就是通过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塑造良好自我品格,才可以更好的成为国家的现代化的后备主力军,才可以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些迷茫徘徊中的大学生们也可以借着学习理论课的机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迷途知返,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4、另外,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区分好坏,辨别良莠。如对待外来词,有的是能够融入到汉语中来的,这样的我们接受;有的则是和生硬的拿来,生搬硬套,对于这样的词汇,我们要坚决抵制,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诚然,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它可以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以上几个方面也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否则,“语文素养”只能成为一个假、大、空的口号而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核心。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个根本任务,当今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来。”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取而形成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能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而语文学科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能起到其他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人文素养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十分必要。宏观上说,人文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包括基本的人文精神内容对学生的渗透与启发,另一方面是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文教育方式。为此,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不懈地努力着。
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层面:少有执教者关心文学发展,表现不出对文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漠视文学研究,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对作品的解读停留于教参等教辅工具,习惯于现成的结论,墨守成规,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且功利至上,难以从审美高度认真品味文学语言,挖掘人文内涵。学生层面:乐于接受一成不变的定论,缺乏质疑精神,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普世价值观多不认同,注意力更多关注于语文的工具性及技巧性。即便偶尔有公开课着力表现师生相悦于人文精神的探求与解读,多半形式主义色彩浓重,作秀成分颇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因素不可忽略,近年来,高考语文虽然努力想摆脱片面狭隘的工具化考察手段,但在没有更好的考察机制出现以前,只能维持现状,这必然导致理论需求与实际功用的矛盾,武断地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升学考试的分数前不堪一击,尽管两者并没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相对偏低,虽然前有高考,身不由己,但作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忽视自身人格及文学素养的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除却高考评价机制改变的渺茫希望外,语文教师其实大有可为。
教师的示范作用依赖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执教者,应该明确职业角色及教育职能,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与水平。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亟待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新教材编订的目标很明确,力求还原文学教学的审美本质,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文学现象进行感性的领悟和思考。审美观念的树立,雅致气氛的营造,优美诗意的捕捉,人文精神的提炼,富于张力的表述,无疑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唯有这样,才能在领略作品时,为学生创设令人陶醉的意境,引领学生把握作家的生命激情,让文字折射出璀璨之光,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审美享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深入思考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尤为重要,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这样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远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生硬的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更加深入、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持久、内在。
当然,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远远不够,教材中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语言材料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完全解决语文的文化性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开拓性的眼光,用去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为学生选择或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广泛涉猎各种作品,思考各种文化现象,养成手随心动、勤于探究的良好读书习惯。毕竟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原本就应该通过阅读来感知思想并努力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唯有如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才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课堂充满审美意趣,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历史演进将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实施以人文典故为依托的“人文语文”教学,让学生有选择地触摸人文典故之肌肤,积淀人文典故之精髓,挖掘人文典故之精神,这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唯有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博而略精”的语文人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因此,必须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体现这样的理念:“把知识上升为智慧,把文化积淀成人格”。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论文关键词:中学 语文 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 新课程标准在确认 语文 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 语文 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 语文 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 语文 以应有的面目,给 语文 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语文 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 语文 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 语文 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 语文 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 语文 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 语文 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 语文 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 语文 课成为“大 语文 ”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 语文 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 语文 ,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 语文 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 语文 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 语文 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 语文 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 语文 方法的方法指导,对 语文 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 语文 ,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 语文 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 语文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语文 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 语文 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 语文 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 语文 教育,2008,(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2007,(6). [3]李广,姜英杰.把握《 语文 课程标准》,树立 语文 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4).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301 浏览 4 回答
171 浏览 6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5 回答
326 浏览 2 回答
239 浏览 5 回答
315 浏览 4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2 回答
205 浏览 3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159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