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多元化之险:全面开战不如退而深耕良田 作者: 日期:2005-10-1 凭借即时通讯工具QQ起家的腾讯6岁了,它潜行已久的多元化战略直到最近才在业界公开。人们在一夜之间发现马化腾的“野心”原来是如此之大:全力排挤MSN、叫板丁磊和陈天桥、暗战eBay和淘宝、觊觎百度试水搜索、兴建门户追赶新浪。 全面开战的腾讯能获得胜利吗?其实,腾讯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应当踏踏实实立足于现有的战略定位,深入挖掘核心业务的潜力,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 2005年9月12日,腾讯发布了专门为QQ用户设计开发的C2C电子商务拍卖网——拍拍网。从目前提供的业务类型来看,腾讯基本上提供了互联网所有热门的业务,其业务线从核心的即时通讯到传统的门户网站,还包括良好现金流的网络游戏和互动语音,以及时髦的博客和在线电视。马化腾毫不隐瞒其“野心”。 多元化竞争风险高 马化腾现在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是微软的MSN Messenger等即时通讯,而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在电信增值业务领域,由于监管和竞争等原因,腾讯需要考虑各种竞争风险因素。例如,由于腾讯提供的“161移动聊天”大大依赖于运营商的关系,在今年初被取消分成后,腾讯估计每月净利润减少400万元。今年上半年腾讯净利润增长,主要原因是腾讯采用了一定的会计技巧,把一大笔应收款记录在本季度。 腾讯1999年“偶然”推出即时通讯应用(当时其名称是OICQ,后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主动改为QQ)时,以其兄弟ICQ为标杆成为其早期的运营战略。当时中国互联网业还没经历美国互联网业的疯狂,美国互联网业已迅速进入冷冻期,腾讯连把自己卖给一个“大”互联网企业的机会都没有——中国当时根本没有大的互联网企业,而国外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受到严格监管。 拜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所赐,也得益于身处中国南部富饶的广东省,腾讯利用广东高度发达的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无线QQ”,并凭借良好的收费机制而日进斗金。但从2004年起,电信运营商针对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出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开始推出各种监管机制,各大互联网企业的无线增值业务大受影响,腾讯也不例外。 从外部看来,腾讯可能是在2003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转暖时思考如何开拓其他业务类型。由于网络游戏的盈利性较好,腾讯首先进入了网游领域,稍后又进入了门户网站领域——这是腾讯有意识打造平台战略的标志。 腾讯的多元化战略真正开始“发烧”,首推9月12日推出的C2C网站。这是马化腾押的一个非常大的 “宝”。此时,马化腾已不掩盖其野心,他要进入所有赚钱的领域——博客、IPTV等。 冲刺纳市的梦想驱动 腾讯之所以想进入热门领域,其最大驱动力可能是纳斯达克。不过,马化腾进入这些领域时,可能不知不觉迈进了多元化的“陷阱”,这使得腾讯的核心业务IM(即时通讯)变成了“im”(impossible mission,不可完成的任务)。 由于面临监管等多方面的原因,腾讯一度没有直接面对媒体的习惯。但自从盛大和百度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如何利用媒体树立良好形象已成为腾讯的首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的冷落,可能会促使腾讯寻求美国资本市场寻找帮助。 从媒体报道来看,马化腾是一个内敛的人,他不太喜欢张扬。但是,面对盛大和百度先后在纳斯达克获得巨额融资,马化腾不得不挑战自我的腼腆。 从腾讯最近两年的业务收入结构趋势可以看出,互联网增值业务和移动与电信增值业务是其重要的“现金牛”。尽管移动与电信增值业务受到监管和竞争的影响,但未来的潜力应该是巨大的。 C2C不能拯救腾讯 从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看,符合美国投资者的思路的股票较受追捧。号称“中国Google”的百度已被证明其潜力远远被高估。最近其股票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也表示百度股票至少被高估了几倍,从一个层面上来看,仅仅模仿美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一定能保证其发展顺利。 C2C是一个最具美国特色的业务类型,考虑到中国互联网用户基数的庞大,受到不少投资人的追捧,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如果腾讯只是想借助纳斯达克的概念实现上市梦想,C2C可能会助其一臂之力,但其长期来看并不能让经营者真正获益,这也许只是让前期投资者顺利退市的一个方法。 另外,如果不出意外,美国投资者肯定会在百度的投资中吸取深刻教训。因为依赖本地搜索打出好牌的Google已让百度深刻认识到什么叫技术实力和创新,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战略的百度并不能像微软那样轻松采用跟随战略而推出本地地图搜索业务。 马化腾也许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推出C2C网站的同时,表明绝对不会去打价格战——当然,利润并不丰厚的腾讯也可能没足够实力打价格战。C2C网站目前在中国看来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只是中国互联网不断升温掩盖了该业务的实质。 在中国经营互联网业务,不仅是业务和服务需要本地化,竞争战略也需要本地化。进入能构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这就是本地化的竞争战略。 缺少话语权的乙方 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分析报告《中国互联网》指出,中国的无线增值业务将是所有最具潜力的领域中最具增长空间的。“无线增值业务是被忽视的机会,虽然存在一些监管方面的忧虑,但进入门槛在提高,而且这一领域正在复苏。” 近几年不愉快的经历显然让马化腾备受挫折。在跟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不管腾讯如何强大,它毕竟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乙方”。搜狐也曾面对这种尴尬,张朝阳在接受了中国移动的罚款后,不得不表示“将不断与中国移动进行沟通”。 马化腾需要看到的是,目前进入中国移动增值业务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正如中国移动一位高管所描述的,任何互联网的东西,只要跟移动通信挂上钩,就可以获得利润。事实上,腾讯也是在2000年提供“无线QQ”后才不断获得利润的。 目前,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中国互联网企业能获得利润的商业模式屈指可数,搜索引擎可能是一个。即便是前些年盛行的收费电子邮箱,也由于Google推出好用且免费的千兆级电子邮箱,收费的21CN和263被迫转型,微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把Hotmail“免费”下去。 C2C在美国获得了较深入的发展,但在中国,首先获得发展的是B2B。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国情所造成的。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国人的消费者习惯也大大限制了在线交易的可能。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深受“假货”和“欺”的影响,对于不能亲自使用的产品,绝对不敢贸然掏钱。这也许部分解释了C2C在国内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缘故。 无线增值业务被低估 有着垄断巨头占据的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则与众不同。电信运营商具有维护诚信的义务,依附于该领域的各种商业模式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由于无线增值业务发展初期任其自流,导致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使得一些获得既得利益的企业一时不能转换思路,以“脚”来投票,这本身是不理智的行为。 虽然腾讯没放弃无线增值业务领域,但它明显已不把该领域作为其核心战略型业务。不过,正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所说,谁能把握无线增值业务这个被忽视的机会,就将会给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次力量对比重组的机会。 事实上,腾讯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它应当踏踏实实立足于现有的战略定位,通过核心业务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这才是腾讯应当采取的战略。 [作者系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盛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附:)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竞争战略 互联网业的精英们找到互联网业的盈利方法后,纷纷进入即时通讯这个具有较高客户黏度的杀手级应用市场。不过,即时通讯天然具有高进入门坎(entry barrier)的特点,大大抑制了后进入者对在位者的挑战。 在美国即时通讯市场,主要是美国在线的ICQ和微软的MSN Messenger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而在中国,腾讯的QQ占据了绝对市场领导地位的75%。即时通讯软件之所以能给拥有者较大的安全感,主要原因是即时通讯的互动性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明显,而且即时通讯的内容本身是由使用者自行产生,对应用提供者要求不高。 即时通讯竞争的法则是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构建进入门坎的核心。不过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来,平台化(platform)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目前,微软不断把MSN Messenger构建到MSN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不仅有即时通讯工具,还有MSN所提供的百科知识(Encarta)、搜索(MSN Search)及其他增值服务。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看来,即时通讯仍具有一些短处。即时通讯能得到广泛应用,免费提供可能是其根本原因,盈利却成为所有运营即时通讯的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在美国,即时通讯并没实现自身的盈利,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独立运营即时通讯而获得市场领导地位。原来独立运营的ICQ,由于资金捉襟见肘,在1999年被美国在线收入囊中。目前处于美国即时通讯市场主导地位的MSN Messenger,也成为微软MSN战略平台的一个重要棋子。 在中国,除了腾讯和微软在提供即时通讯应用,中国的三大门户均提供即时通讯应用服务,例如新浪通过收购即时通讯专业公司UC进入了即时通讯市场。笔者认为,除了微软深刻理解了即时通讯的经济原理,包括腾讯在内的其他企业仍未学会把即时通讯市场领先地位整合到其“平台战略”中去,而平台战略恰恰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平台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经济学所体现的“网络外部性”。其根本原理是不断增加的客户基数,可以使客户网络的价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非常容易理解QQ从几年前不受重视到近几年备受追捧的现象。 不过,对于腾讯来说,如何应用网络外部性的经济特征,可能不仅仅是把QQ延展到和网络游戏等,它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转载)
一、只有股份公司才可以上市。
二、申请上市,公司的经营必须在3年以上,三年内不得更换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并且公司的经营合法,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
三、上市公司注册资本不存在虚假出资和抽回资金的现象。
四、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四分之一,总股本不得低于4亿元,公开发行的股份不得超过10%。
五、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1、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状况净利润3000万元以上。
2、发行前股份总额不低于3000万股。
3、最近一段期间未弥补损失的。
4、最近一期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20%。
5、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累计至少为五千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收入累计超过三亿元。
6、上市公司主要是筹集资金,但募集资金之前必须严格使用,所以关键是要严格检查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条件。
扩展资料: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向投资者出售股票,它通过股票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希望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
当大量投资者认购新股时,股票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分配,认购的投资者希望能够以高于认购价格的价格出售。
环境在中国,列入中国公司在中国或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和B股),中国公司直接向海外证券交易所(如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等)(H股)和间接通过中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离岸公司,离岸公司的名字在海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红筹股)三种方式。
广义上来说,上市包括在市场上发布/推出新产品或服务,以及公司公开发行(非定向)股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市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NYSE:DIDI)、唯品会(NYSE:VIPS、)、京东()、百度()、网易()、小米()、寻梦信息(NASDAQ:PDD)、爱奇艺(NASDAQ:IQ)等。
本文核心数据:企业营收、互联网产业占比等。
1、互联网核心产业定义
本文中,前瞻提出:互联网核心产业主要指随互联网技术诞生而诞生的产业业态,主要包含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数字娱乐三大板块。不包括其他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对原有产业业态进行升级改造,甚至衍生出新业态的部分。详细分析如下:
鉴于互联网产业庞大的产业阈值,本报告将对互联网产业部分领域进行相关分析,但在考量互联网产业体量时,本文将立足于互联网核心产业领域,只计算互联网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体量。
2、中国互联网核心产业行业龙头全方位对比
根据本文对于互联网核心产业定义,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产业内龙头企业,两公司在互联网核心产业各领域均有布局,但两公司布局侧重点存在差异,腾讯主要布局于数字娱乐领域,阿里巴巴业务重点则主要在电子商务领域。
注:蚂蚁集团虽然在公司股权层面不算阿里巴巴下属子公司,但本文仍然其归为阿里巴巴支付品牌,但在企业业绩中并不将其归入阿里巴巴集团。
3、腾讯控股:企业发展历程
从发展历程来看,腾讯从社交软件发家,后续公司发展布局也主要集中于社交网络和数字娱乐领域,2021年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计划,成为中国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详细发展历程如下:
4、腾讯控股:互联网核心产业布局及运营现状
——数字娱乐:“集大成者”
前瞻认为,数字娱乐是由文化创意结合信息技术形成的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主要局限于为居民生活带来娱乐的领域部分,主要包括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和网络新闻六大类,其中网络视频包括长、中、短视频。在各个数字娱乐领域,腾讯基本都有相关涉及业务,详细情况如下:
——第三方移动支付:国内两大巨头之一
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竞争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支付宝和微信常年占据行业龙头地位,市场份额占比合计保持在90%以上。根据易观数据,2020年在第三地方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和支付宝合计市场份额为。根据蚂蚁金服和腾讯在金融服务领域收入规模,前瞻估测2017-2020年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市场份额超过50%,略高于腾讯系。
注:腾讯金融收入主要来自商业支付及理财服务因交易量和单笔交易金额增加而带来的收入增长。
蚂蚁金服金融收入中2020年营收规模为前瞻结合20201-6月营收保守估测所得,蚂蚁金服营业收入包含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和创新业务及其他,三项收入均主要为公司基于交易技术平台收取服务费。
从营收规模来看,2017-2020年腾讯在金融领域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近四年增速均为两位数,2020年腾讯在金融领域实现收入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其营收增速十分迅速。
——电子商务:存在明显短板
相较于数字娱乐和第三方移动支付,腾讯在电子商务领域布局则存在明显短板。早在2005年,腾讯上线电商平台拍拍网,之后通过QQ平台推出一系列电商平台发展集团电商,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微信推出后,立足于微信支付,腾讯推出了微信小程序等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商产品,“无心插柳”式的形成了微信圈内的电商环境,变相实现了腾讯一直以来想入局电商的愿望。
5、腾讯控股:互联网核心业务经营业绩
腾讯每年实现营收主体主要为互联网核心产业囊括内容,其非核心产业营收占比不超过5%,因此前瞻在此衡量公司经营业绩时采用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不按照本文互联网核心产业定义进行营收情况剔除。
从营收规模来看,2016-2020年腾讯营收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其营收规模达到4820亿元,同比增长,可以看出公司营收规模扩张十分迅速。从企业毛利率来看,2016-2019年腾讯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出现回升,但整体仍旧不如其2018年以前水平,这说明腾讯旗下主营产品的盈利能力出现下降。
6、腾讯控股:互联网核心产业发展规划
从公司官网的发展历程来看,腾讯在2021年1月入局“碳中和”领域,4月腾讯发布新蓝图,“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成为核心战略,首期投入500亿元人民币助力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产品思维: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演化思维整体契合产品方法论的思考路劲范畴,也很好的归纳了产品思维的特征性需求:商业本身就是一场需求革命;不论是人性本身的还是当下契合人性创新的,都只此一个终极目标:使需求消费者享受其中(或savetime或killtime),基于此,产品经理的需求思维就不仅仅是归纳而更强调演绎(进化论理念),产品思维不是一种固化停留,不是一种坐吃山空,而是在动态变化中将抽象具象,而是在思辨过程中去芜存菁设计:设计本身是将需求显性呈现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不论是人机交互的触点或过程,还是视觉冲击的感官刺激,最终都反应了一个问题:“信号接收者”是否达到了高效、高兴、舒服和爽的目的?运营:“好果子(好产品)要有人(第一用户)来摘并起到口口相传(口碑效应)的作用以达到更多人(种子用户)乐意来摘果子吃(使用产品),并且所有享受到果子饱腹感(获得产品满足)的人愿意自发的施肥于果树(形成产品社群反哺)以便来年(再次)还能享受到果树带来的持续满足(留存后的持续刺激)”。战略:战略在一开始本身不存在或者说没有存在的载体,战略是在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被发展问题和“生存迷茫”逼迫成型的,只有这样接地气的战略本身,才更具战略性,毕竟,叫它“问题集的“解集”的演绎归纳”最准确。
本书从思维,需求,设计,运营,战略几个大主题出发,更多的阐述了一种产品理念,当然这应该也是作者想传达的主旨,虽没有过多涉及细节内容,但作为深化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运营经理,设计师等角色产品思维,全局思维有一定帮助。
为什么标题是“不是很腾讯,但是很产品”?
一定程度表达了书名与内容的“宽泛性”,还有一层含义意指“作者个人对腾讯产品法的部分“当事人偏见””,毕竟腾讯产品线较多,不能从一而论,也不能全权代表,更不能当做腾讯所有产品经理都认可“产品教规”,从这一方面来讲作为读者是很能理解的,毕竟看书本身就是在寻求“书籍的可获得感”,而不是“挑剔“当事人偏见””。至于“很产品”的说法是站在产品角度来讲,确实有一些值得深究和思考的点值得我们有幸阅读此书的人去“最大化已阅读价值”。
《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我叫陈远航,是绵阳卷烟厂动力车间的一名设备管理员兼厂团委副书记。
在《腾讯传》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在我看来,腾讯是一家自我生长、自我创新的企业。马化腾在《企业公民暨社会责任报告》说:“腾讯可持续发展的秘密,是绝不追求单向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以用户价值与社会责任最大化协调统一发展方向。”
马化腾一直想让腾讯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在3Q大战后,对腾讯、对马化腾的影响非常大,吴晓波说这次大战甚至影响了马化腾的性格。由此以后,腾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3Q大战后,马化腾在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腾讯从以前的想通过强势的渠道资源,把所有环节、所有服务、所有产品都由自己完全掌控,逐渐地转变成通过投资、参股、控股的方式,提供自己的资源,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模式,而非以往的独占。
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生态链中的一环,通过自己的两个最核心的能力:资本和流量,来连接各方资源,提供优质的内容。连接和内容,也是腾讯现在专注的两件事。
3Q大战过去一年后,马化腾在腾讯12周年纪念日上的即兴演讲,我很喜欢。他提出:
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让我们放下愤怒,让我们保持敬畏,让我们打开未来之门。这一刻,也是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一次蜕变的机会。
尽管腾讯公司的产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在这个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的时代,腾讯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如此,其发展远景是可观的。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正直、尽责、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将为腾讯的发展打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不是有流量就有一切的,失败的产品在哪里都是个死,市场永远是精明的,他只把回报奉献给用户体验最好的创新产品。
管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遇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想想管理的原理,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要一起做好对的事。
感谢公司给我们推荐《腾讯传》这本书,一方面让我补充下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我了解了团队的核心和人才的重要性,随着对《腾讯传》的深入,后来自己觉得对《腾讯传》这本书爱的水深火热,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带给我的是因为我的热爱而让我感到快乐的。
不管怎样,互联网现在算是趋势,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有些人说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容易成功,又有人说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提升自己,我想说尽可能把自己能做的做好。相信那句话:只要好好努力,一切都会安排好的。
在《腾讯传》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要把产品做成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因为水和电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在做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也需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成为大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
读完这本书,对腾讯企业有了个人直观的了解,了解了陪伴我成长的QQ及目前正火的微信是如何问世又如何发展的。
作者吴晓波被人誉为出色的财经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弗大学访问学者,花了五年时间写了腾讯公司的发家史。
第一部分,写腾讯创业到3Q大战,这块是腾讯路线的基本材料,而且都是当事人对话的一手材料,里面的段子和内容来自于腾讯内网的各种文章和诸如入职培训、晋升培训这类培训里面的材料,材料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所关注的,换句话说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看这部分一定会对腾讯的发家史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部分,3Q大战到腾讯开放战略,这一段基于采访得来的3Q大战现场描述,但这种描述也就是记录而已。其中比较隐晦的商业手法提及较少。
第三部分,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再到买起点构建泛娱乐战略。
看完整本书,书中腾讯创业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的,还可以了解到雅虎、MSN、人人,网易、搜狐、新浪等,从00至10年诞生的轰动全球的优秀企业的背景资料,了解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本好书不管对于我各大国企或者私企来说,此书值得慢慢细嚼。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腾讯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高层能够不断反思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并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上下齐心,以超强的执行力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不光是打造了一批极富战斗力的团队,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内部凝聚力,再加上非常人性化的员工关怀,才造就了这个中国目前上市公司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巨头。
感谢公司推荐的这本《腾讯传》,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大企业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集团荣誉精神,敢于尝试的精神,对我以后的成长矫正了更多良性的指引。(夏渤皓)
做为一份了解腾讯发家史的阅读材料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腾讯方面也有意愿出这么一本传记书,还是提供了很连贯的发展线索和开放了很多比较高层的一般平时可能很接触到的内部信息的。看完这本书大概也会对腾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会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弊端的话,因为出自于腾讯方的授意写的书,必然也就带上了一些类似于腾讯官方口吻的意味——一家之言,总归是缺乏了那么一点公正性,得跟它的竞争对手们比对着来看才能看出那么点味道。从前跟360,MSN那些已经结束的战争还好说,但正在发生的故事在结局未见分晓之前,还不可妄加论断,比如现在腾讯跟阿里。腾讯发展到后期投资和布局的时候已经可以说实打实地跟阿里杠上了,比如说云服务,大文娱,大金融这些板块,但很多这些正在发生的近身搏斗情况书里不可明说,只能靠读者们私底下去做功课了。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里历史是挺值得读的,现在和未来那就算了,只是为了书的完整性凑凑数罢了(有些地方简直像是从腾讯业务说明书里抄的一样)…然后读的时候记住这是腾讯自家写的传记就行了。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腾讯的视角看腾讯,我们过去多少年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骂狗tx,但很少从腾讯的角度想他为什么要这样来“欺压”我们用户——其实是一个挺不一样的视角。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腾讯方面对过往的不同诠释,和当时对形势的一些判断,如果能结合当时腾讯的一些具体的决策来分析会非常有意义。总的来说,作为理解和分析腾讯地位和发展的材料之一来看的话,这本书还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考角度的。
公司传记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变成创始人的个人传记了,本书也不例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马老板的成长和蜕变,一场一场重大的变故和事件,倒逼这位“产品经理”成为一位商业领袖。3q大战让马总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变成一个更开放和分享的人,他开始变得喜欢跟人交流,他开始站上讲台,他开始面对媒体,和同行们甚至全社会分享他自己对互联网和未来的理解。腾讯的愿景也从追求行业第一,转变为成为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虽然晓波同志多次提到他被授权可以跟腾讯内部所有人沟通,可以调取任意资料用于创作,但是我仍然很少看到很多细节的刻画,阅读本书的时候,更像是一本一个个小故事堆砌的编年历,而作为读者,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大故事”。晓波老师更像是一位经济学作家,而不是一位互联网作家。当然,这与整个腾讯的工程师文化不无关系,工程师的焦点永远只是做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于是惊心动魄少了,整个团队的江湖气息也很淡,情义的故事自然不好挖掘。连马化腾自己都说,自己不太懂什么领导力,只知道把产品做好。
关于腾讯最大的槽点——模仿:
晓波老师似乎是迈克尔·波特和凯文凯利kk老师的拥趸,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用于此。在讲“失控”的时候他谈到: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植树,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通过将生物投入恶劣而变化多端的环境都能产生更多的多样性。
马化腾的战略眼光不如马云,很多时候都采用的是模仿策略,于是被大众吐槽的厉害,但是为什么腾讯几乎每次都能跟上每一个热点?就是因为马化腾构建了一个的大自然,构建了一个“腾讯森林”,这个森林有七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创新度。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
印象最深的点
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提到,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互联网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人类从来没有那么接近过彼此,信息从来没有那么快速传播过,改变还在继续,这个妙趣无穷的互联网世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失眠读完一年前被推荐的腾讯传。
先说内容,文章前半部分详细且深刻,时时召唤着我从小学三四年级以来的互联网记忆,让我从使用者的角度试图在回忆中更好的理解这个发展过程,这也让我这个边缘化的小用户深深觉得那个时候的腾讯仿佛现在上帝的视角看世界,机遇,运气,魄力等等正如书中描述的,当事人回首都觉得惊心动魄,更别提局外人。后面半部分像是草草收尾,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腾讯发展的庞大到了小马哥自己都说不上有多少产品了,一条一条线的梳理也就难以实现。总之,作者的讲述还是呈现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历史,感激。
其次,从感悟上,有几点让我印象极深。第一,小马哥等腾讯高层管理者的远见卓识,书中描述的每个有名有姓的人都让我深深敬佩,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第二,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给了我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此书让我又在互联网行业深刻体会,民与国,真的远比写论文时候所描述的那么简单。第三,腾讯作风低调但扩张迅速,书中描述为反差美,我当时联想到的是\\哑光\\,这个一直契合我的审美的质感,实话实说,企业文化的认同,让我对腾讯多了许多好感。第四,读这个书前,对腾讯有一定误解,现在更理解一个企业成长壮大的不易,也理解了舆论所说的\\山寨\\背后潜藏的创新,所以,提醒自己之后还是要多加思考,避免舆论的浅薄或意图不明的导向。
嗯,暂时这么多,读书总是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所以要不断坚持
353 浏览 3 回答
345 浏览 2 回答
283 浏览 2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6 回答
117 浏览 4 回答
204 浏览 7 回答
312 浏览 6 回答
232 浏览 2 回答
291 浏览 2 回答
350 浏览 7 回答
147 浏览 4 回答
87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4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