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 反思 和思辨建构的对象。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记忆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摘要:对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西方哲学的记忆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记忆观、中世纪____神学记忆观、近代认识论记忆观和当代生命哲学记忆观等几种历史类型。
关键词:西方哲学;记忆观;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476-06
罗素曾说,记忆“那是一个很困难的题目”。在近代心理学将实验手段引入记忆研究之前,甚至在今天大脑对于脑科学而言仍然是一个“灰箱”的情况下,记忆的运行机制无疑仍是一个难解之谜。由于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的密切联系,它总是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尽管它也从未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形成了以求知、尚智为核心的理智知识型传统,对记忆问题有较多深入的研究散见于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记忆思想资源。考察这种哲学记忆观的历史演进,对于推动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本体论记忆观
哲学史上第一个谈到记忆并赋予记忆以极高地位的当属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图不仅实际地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包括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回忆和他的自传,用他的生花妙笔确立了苏格拉底在西方文明史上不朽圣人的地位,而且也从《美诺篇》开始以“回忆说”着手构筑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影响深远的形而上学体系。
“回忆说”的提出直接源于对“美诺悖论”的解答。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是热衷于为一些道德及相关概念的正名,探求它们的合乎逻辑的定义。他不但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通过反复盘诘往往使被问者陷入迷茫的境地而被迫也承认自己的无知。美诺正是在被诘问了三次而对先前自以为是美德的定义感到绝望时提出:“你在对一个东西是什么全然不知时,能够寻求它吗?”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将它重新表述为:“他不会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已经知道它,就无需再探求;他也不会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甚至连他要寻找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一些现代西方学者很重视的“美诺悖论”,它表明苏格拉底在美德问题上陷入了绝境。柏拉图让苏格拉底反求诸己,用“回忆说”来解决这个悖论。他说:“既然灵魂是不朽的,可以不断重生,它已经在这个世界以及别的世界中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寻求与学习并不是别的,不过就是回忆。”。在柏拉图看来,包括美德在内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教的,也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获得的,它们本来就内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之中,只不过在现世生活中它们被人忘记而成了不觉察的状态。从未学过数学的童奴经过苏格拉底的适当提问后说出了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平方之比,即毕达哥拉斯定理,就证明知识是灵魂从生前的存在里带来的。所以,后天的 经验 际遇不过是一种“机缘”,经它的刺激和提醒使人回忆起灵魂本已具有的知识,一切学习都是回忆。柏拉图正是以“回忆说”为基点建构了他的乌托邦、理念论、灵魂不朽论、宇宙起源论,建立了庞大的纯粹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罗素认为回忆说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不是在一般的经验层面上谈论记忆和回忆问题,而是一开始就赋予它一种思辨的意义,用它讨论认识的来源和本质、灵魂的不朽和肉体的生灭、整体的理念和分有理念的万物等极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从思维的取向来看,“回忆说”将探寻知识和美德的认识活动从外在转向了内在,从感觉和经验转向了理性和灵魂。黑格尔曾对此评论道:“一般所谓学习是指接受一种异己的东西进入思维的意识,这乃是用事物去填满一个空的空间的机械联合过程,而这些事物对于这空间乃是生疏的、不相干的。”相反,依照柏拉图,“学习是这样一种运动,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异己的东西增加进去,而只是它自己的本质得到实现,或者它自己的本质得到自觉”。这无疑是哲学精神的纯化和 理性思维 的进展,它使记忆和回忆一词摆脱了日常经验的意义,而具有内在化、深入自身的深刻的思想性意义。其次,柏拉图认为“整个自然是同类的”,只要回忆起其中的一件便可能触类旁通,由此推论出 其它 的一切,无需对每一件事物都用回忆的 方法 去认识,这表明柏拉图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他力图用“回忆说”对整个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看法,构建一个完整的本体论的结构图景。最后,“回忆说”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他发展了苏格拉底寻求普遍性定义的精神助产术,回答了人的心灵中的知识是如何孕育的这个苏格拉底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的问题;同时,就灵魂在堕入肉体之前已经具有某种知识,在肉体的污染和囚困中虽然忘却但经某些“机缘”的提醒和刺激又可回忆起这些知识而言,“回忆说”事实上蕴涵着后来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学说的萌芽。
亚里士多德“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黑格尔),在他的自然哲学著作中,辟有专章《论记忆》,而这却是为历来的哲学研究所忽略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思想以灵魂学说为基础。如果说他对灵魂的说明是形而上学的思辨,那么他对记忆及其它生命现象的观察则充满了自然哲学的色彩。亚氏的记忆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关于记忆的性质和属性。
他认为,灵魂具有感性和理性功能,记忆和想象属于灵魂的同一部分,它属于“第一感觉能力,即我们由以感知时间的能力”。在他看来,“时间的一部分已经过去了,现在并不存在,另一部分将要到来,现在也并不存在。但是由这些部分,却又构成了那无限的和永远存在的(真正的)时间”。时间既是可分的又是连续的,还是可度量的,是灵魂认识广延和运动的内在尺度。“只有那些能意识到时间的动物才有记忆,并且它们是凭藉着以感知时间的器官来记忆的”。第二,记忆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将来是不可能记忆的,因为将来是猜想和希冀的对象;对现在也无可记忆,而只能感觉,因为对将来和过去我们都无法靠感觉来认识,只有对现在才能这样。记忆属于过去,而对当下的现在则无法记忆”。所以,记忆既不是感觉也不是判断,而是当时间流逝后它们的某种状态和影响,所有记忆都表明着时间的过去。第三,记忆的发生。时间成为过去,只是本质意义上的记忆之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由于记忆存在于具有强烈刺激之心灵的潜能之中,因而只有当属于事实的以及属于时间的刺激同时发生时,人才会现实地记忆。“记忆在本质上包含有意识。但是如果只有属于事实而没有属于时间的刺激,或者相反,人们都不可能记忆”。总起来看,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记忆属于感觉而且是第一感觉能力,它是人们知识经验的开端,与理论科学和高级智慧相距甚远,具有与柏拉图超验地谈论记忆完全不同 的观察和研究记忆的经验取向。但是由于他的灵魂学说渗透在整个自然哲学之中,而且将记忆与对时间的深遂思辨结合起来,因而亚氏的记忆思想仍然具有相当深厚的形而上学基础,他同柏拉图共同缔造了古代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记忆观。
二、____神学记忆观
欧洲中世纪是____神学兴盛并一统天下的时期,所有的理论思维和思想论争都发生在神学的范围内,人们不再探求自然和宇宙的奥秘而致力于对上帝信仰的论证与理解,古希腊的哲学 文化 传统和希伯来的宗教文化传统逐渐融合为一体化的神学哲学理论,直至经院哲学的诞生,哲学完全沦为神学的婢女。奥古斯丁正是站在这个结合点上,作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认为基督____真正的哲学”,皈依基督____到达哲学的天堂”,而一般人所谓的哲学只是“现世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普遍流行的现世哲学,现世哲学需要经过改造才能被利用,二者的关系是信仰和思想的关系。那么,如何由现世的哲学达到真正的哲学,即信仰和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奥古斯丁坚持“信仰然后理解”的基本立场,“你若不信,便不能理解”。而“信仰然后理解”的关键则是他关于记忆的“光照说”。
“光照说”的大意是: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的照耀,“光照”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奥古斯丁正是通过“光照说”来论证对上帝的信仰。从哲学史上看,“光照说”可以说是对柏拉图“太阳”比喻的承继和对“回忆说”的改造。如前所述,柏拉图通过“回忆说”解答“美诺悖论”,把对普遍性知识的寻求诉诸于超验的理念世界,引出了灵魂轮回观念。奥古斯丁取消了灵魂的前生观念,认为不能像柏拉图那样由现在可发现真理而推出心灵有前生及灵魂轮回,因而回忆就是当下的,真理的获得和幸福的达至乃是由于人具有天然的上帝记忆和天然的追寻上帝的欲求。奥古斯丁认为,“信仰寻求理解”,人对于上帝是听信在先,理解在后。我们之所以能够信仰,是因为已有上帝记忆。但这上帝记忆是极不完全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醒”,即得到圣经、教会这两大权威的“提醒”。因此,人的上帝记忆就蕴含了一切真理之相和后天获得的感性形象,包含有潜意识和意识的内容与活动。“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人们获得知识,体验幸福,正是由于得到了上帝之光的照耀,上帝之光照亮了记忆中某处邃密的洞穴。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记忆’代表心灵的潜在状态,‘光照’代表心灵的显在活动。”可见,在记忆来源问题上,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理念改造和提升为上帝,记忆就是心灵的上帝记忆,对于上帝记忆人们是不能再进一步追问的,它属于直接的、当下的、自明的信仰领域。
关于记忆的内容,奥古斯丁认为包括三类:第一,“不通过印象,即在我们身内得见概念的真面目”,人们称之为知识学问,潜隐在最幽远的地方;第二,“记忆还容纳着数字、衡量的关系与无数法则”,它们无色、无声、无味、无从捉摸,也不是感觉所镌刻在我们心中的;第三,“记忆又拥有我内心的情感”,但方式依照记忆的性质与心灵受情感冲动时迥然不同。记忆好比一个库房,这些材料在记忆中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依照一定规则有序地排放。“在那里,一切感觉都分门别类,一丝不乱地储藏着,而且各有门户:如光明、颜色以及各项物象则属于双目,声音属耳,香臭属鼻,软硬、冷热、光滑粗糙、轻重,不论身内身外的,都属全身的感觉。记忆把这一切全都纳入庞大的府库,保藏在不知哪一个幽深屈曲的处所,以备需要时取用”。这就是说,记忆不仅保存一切感觉材料,同时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是联系理性和感性的中介,因而已经包含着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初步分析。
作为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毕生追求识神与识己,人的上帝记忆既是这场追寻的起点又是终点,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又论述了返观自照的“自我记忆”、三位一体的永恒记忆等。可见,经过“光照说”改造的神学记忆观,实质上构成了奥古斯丁神学和哲学的秘密与枢纽,对于上帝记忆的“先信仰然后理解”在他的神学继承者那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开辟了经院哲学系统化的道路;而关于记忆的内容和记忆对认识的作用则成为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的思想资源,并最终导致了经院哲学的瓦解。
三、近代认识论记忆观
近代以降,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____会和经院哲学的束缚逐步松缓。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着人们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以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验科学的许多重大成就,也向哲学提出了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加以指导的要求。因此,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做出哲学概括与说明的认识论问题就被提升到了特别显著的地位。相应地,对记忆问题的探讨再也不能在原来神学的框架内进行了,它被纳入了对知识的来源、性质、范围等问题的探讨中,其中尤以经验论哲学为甚。
将经验论加以系统化的洛克是哲学史上对记忆问题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类思想的各种情状进行了划分,明确区分了感觉、记忆、回忆和思维等,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经验论角度肯定了记忆在人类思想意
识结构中的地位。洛克十分重视记忆的重要性,他说:“在有智慧的生物中,记忆之为必要,仅次于知觉。它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如缺少了它,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了效用。因此,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则我们在思想中,推论中和知识中,便完全不能越过眼前的对象。”可以看出,洛克认为记忆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心的大部分官能在发挥其功能时都需要有记忆系统同其协同作用,否则其功能就无从发挥。例如感知器官如果缺乏记忆系统的配合,那么感知对象对它而言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或者它不知道它每一次感知到的是同一个对象,因此它也就不能获得任何稳定有效的信息。而学习的内容如果不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则学习者什么也没有学习到。第二,有了记忆,人才可能有间接知识,只有凭借记忆,人才可能离开眼前的对象,通过推理、比较、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具有间接性的知识,“敏捷的才智在于能自由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观念”。
“天赋观念”是洛克认识论集中批判的问题,他正是通过对记忆的分析来达到的。洛克说:“回忆作用同其它思维方法,分别之点,就在于回忆时,分明意识到那件东西是曾经在心中存在过的。人心以前所不曾知觉过的东西,都不能说是在心中的。”存在于心中的任何观念,如果不是当下的一个实在知觉,就是从前不为理解所知道的;而如果一个观念能通过记忆被追唤出来,则人一定知道它是以前在心灵中存在过的旧的观念。任何观念究竟是否在人心中或记忆中,就完全看这样差异。借着这个差异,洛克断言,“记忆中并没有天赋的观念”。因为根据洛克的逻辑,人心中的知觉(观念)只有两种:已知的记忆和当下的新知。新知的观念总要以某种方式贮存到记性中成为记忆,作为记忆存在的已知观念在某个时候一定是当下的新知,当下的新知转化为记忆就成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流程。依此层层追溯,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既没有任何记忆也没有任何新知识的阶段——“白板”阶段。这样,洛克就通过对记忆的分析驳斥了天赋观念论的“普遍同意说”和“理性发现说”。
另外,洛克还注意到了人的意志对记忆活动的主动控制、记忆的两层缺点、记忆与抽象言语的关系等,在经验论的框架内比较详细全面地考察了人类的记忆现象。相对于洛克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包括许多当代哲学家从根本上忽视记忆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事实上他已赋予了记忆在思维中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还只是“仅次于知觉”的第二位的地位。可以说,在记忆问题上洛克超越了他的时代。
如果说洛克在对经验论哲学的综合中存在着动摇的倾向,那么休谟则将经验论原则彻底化了。休谟认为,呈现于心灵中的除了知觉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知觉分为两种:微弱暧昧的抽象观念和强烈活跃的感觉印象,一切观念都是印象的摹本。“记忆和想像这两种功能都可以摹仿或摹拟感官的知觉,但是它们从来不能完全达到原来感觉的那种强力同活力”。这就是说,直接面对对象的感官知觉最为强烈,引人冲动,而离开直接对象的事后记忆,甚至最自由的思想也比最钝暗的感觉较为逊弱。当人心的种种思想或观念出现于记忆或想象中时,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某种次序和规则相互引生,这些规则只有三种: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这三种关系都以记忆为基础,“除了直接呈现于他的记忆和感官面前的东西而外,他再不能确信别的东西”。
休谟是如何推知这一点的呢?休谟认为,几何、代数、三角等具有直觉的确定性的知识,人们只凭思想作用就可以保证其明白性和普遍必然性,而对于“实际的事情”的研究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但在这里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人类理性不可能凭借事物呈现于感官前的种种性质,把产生它的原因和由它所产生的结果揭露出来。人们只是由于似乎相似的原因,便期望有相似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推论,而是期待和信念,即这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关于实在事情或实在存在的一切信念都只是由呈现于记忆或感官的一个物象来的,都只是由那个物象和别的物象的恒常会合来的”。正是由于一种物象和呈现于记忆中的东西的习惯性会合,人们才有了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推论方式。如果不根据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中的一些事实,那么一切推论不过是纯粹假设。尽管思想可以自由地超出记忆和感官之外,达到最远的地方和最远的时期,但是它必须依据感官或记忆之前的一些事实。“所以你最终就必须归结到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中的一种事实。若非如此,那你就得承认,你的信念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因此,所谓因果关系仍是由于经验的不断重复和恒常记忆,它是否是事物的固有性质和必然联系,对于人是不可知的,人们只需要根据经验和记忆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就够了。可见,休谟从知识、理论起源于知觉、印象的经验论原则出发,将知识、理论特别是关于“实际的事情”的知识、观念局限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感觉经验的不断会合和多次重复成为呈现在心灵中的记忆,根据经验和记忆形成思维的信念和行动的习惯。而对经验和记忆的外在对象是否有真实的因果联系甚至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则持怀疑主义态度。这样,休谟在对经验主义原则彻底化的过程中,走向了不可知论。
四、生命哲学的记忆观
20世纪上半叶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记忆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柏格森公开举起非理性的旗帜,致力于解决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他以生命冲动为基石,把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转移到时间,突出直觉的方法论本质,系统地提出了人的生命创造进化学说,记忆理论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
批判传统哲学特别是笛卡尔理性主义二元论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物质与心灵的关系,在笛卡尔那里被拉得太远,因为他认为物质具有几何空间性而心灵却无广延;在贝克莱那里又被扯回太近,因为他使物质的第一性质等同于第二性质而成为纯粹的表象。柏格森肯定精神的真实性和物质的真实性,力图在二者的结合部——记忆——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旦着手从纯粹事实当中寻找这样的信息,以求帮助我们解决这个
问题,就发现我们不得不涉及的不是别的,而是记忆”。“任何人只要不怀成见,立足坚实的事实,一旦着手研究心灵与身体这个经典问题,很快就会把它看作记忆的核心问题”。可见,记忆问题是柏格森批判传统哲学提出生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
柏格森在讨论记忆时,涉及到了记忆功能的发生方式、如何储存和运动的过程,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记忆形式:记忆-形象和记忆-行动。前者记载依时间出现的全部日常生活事件,不忽略任何细节,也不考虑任何实际用途,只是由于自身性质的必然性把过去保存起来。这种记忆形式形成了经验性认识,把人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第二种记忆形式并不保留具体的事件、过程、方位等,而是把过去运动中形成的理智协调的运动保留下来,它代表着过去积累起来的努力。柏格森说:“被储存在当前里的这种对过去全部努力的意识,确实也是一种记忆,但它与第一种记忆却大不相同,它总是受行动的支配,位于当前意识中,并且只顾及未来。”第二种形式之所以无愧于记忆的名称,不是因为它保持了以往的形象,而是因为它把过去的作用延伸到现在,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行动意识,是纯粹记忆而不是大脑的自然机能。它努力聚积的是人的生存能力,显示着人的生存能力的增强。因此,第二种记忆实质上是促使人行动、促使人生活的力量,正是它体现了生命的创造进化过程。
正是在第二种记忆即纯记忆中蕴涵着柏格森那个重要而令人费解的“绵延”概念,“绵延说”和记忆理论有密切关联。“纯粹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绵延使过去和现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存在着相互渗透,存在着无法区分的继起,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只有活生生的生命过程才会有纯绵延的形式出现。在柏格森看来,数学时间是空间的实在形式,而对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是绵延。第二,绵延是没有区别的陆续出现,生命过程是无法切断的生命之流,只有在自我的生命流程中而非纯粹空间内,过去和现在才并非相互外在而是在意识的整体中融汇起来。第三,绵延是一与多样性的统一,构成生命之流的绵延虽然是“无法区分的继起”,却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绵延过程是一,是什么把绵延过程统一起来呢?柏格森认为是依靠记忆。第四,绵延的趋势不可预测。对于一个不可分的生命过程,任何超人的智慧都无法预见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创造是生存所必须的,生命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创造,它不服从于某种先验的目的。由柏格森记忆理论和绵延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纯记忆就是绵延不断的生命之流的形式和保证。只要生命在继续就会有过去,而过去就意味着记忆、储存和积淀。记忆并非储存在大脑里,而是储存在绵延中,即储存在生命本身和生活范围中。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立即返回过去,使过去作用于现在和未来。所以,柏格森所说的记忆并不是一种心理存在,而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生命能力。
对直觉的重视是柏格森区别于传统哲学的重要之点,但他又不同于现代哲学其它流派从存在、意志等出发去阐述直觉,而是以绵延和记忆理论为前提去发现直觉的。他认为直觉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只是理智的边缘或半影,它是因为在行动中不及理智有用而被排出中心的,但是直觉自有更奥妙的用途,应当再恢复它的较显要的地位。柏格森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直觉意识,直觉地思维也就是绵延中思维,而生命的绵延依靠记忆成为可能,所以记忆就为直觉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真正直觉的机制就仅仅是唤起回忆,给它一个实体,并重新赋予它活动的,因而也是切实的性质”。记忆中的知觉和形象不断聚积,最后缩约成一个单一的直觉,从而直接地产生对事物、生命的完整意识。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记忆观是对传统形而上学记忆观的根本变革,它一反传统哲学将时间空间绝对化、数学化的理智形而上学 思维方式 ,将记忆视为生命绵延的根据和创造的源泉,从而超出了对记忆的自然科学式理解。如他反对把记忆当作大脑的自然机能,把大脑当作记忆的贮藏室,记忆是纯粹的过去等等,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正是这样看的;他也反对把记忆当作减弱的知觉,这在休谟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柏格森所理解的纯记忆是生命的能力而非心理存在,它储存在绵延中即储存在生命本身之中。过去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积淀下来所形成的能力即纯记忆,过去依然是充满生机的,是具有当下效应的现在的前提,也是使当下效应指向未来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柏格森的纯记忆也就是类记忆、社会记忆。但是由于他的哲学在总体上是综合的而非分析的,“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在他的哲学中是完全没有的”,因此,柏格森虽然突出了记忆对于生命创造进化的意义,但却由于这种混淆而具有生物有机论的倾向,也并未真正深入人类社会演进传承的记忆一创造过程。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记忆论文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故事
大卫·休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一、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1711—1776年)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列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
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二、剩下谁呢
休谟去逝前不久还出席过一次晚宴。宴会上一个客人抱怨世界充满了敌意,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太深了。老哲学家颇不以为然。“不,并非如你所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看,我以前写过能引起敌意的各种题目,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宗教的,可除了辉格党人、托利党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却没有任何敌人。”
个人简介
休谟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剩下谁呢
休谟去逝前不久还出席过一次晚宴。宴会上一个客人抱怨世界充满了敌意,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太深了。老哲学家颇不以为然关于休谟的小故事关于休谟的小故事。“不,并非如你所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看,我以前写过能引起敌意的各种题目,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宗教的,可除了辉格党人、托利党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却没有任何敌人。”
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列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
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休谟的宗教观
休谟早期写下的论文“论迷信与宗教”就已经立下了几乎所有他之后有关宗教历史的著作根基。在休谟那个年代,想批评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必须抱持谨慎的态度,举例而言仅在休谟出生的15年前,一名18岁的大学生Thomas Aikenhead只因为评论基督教是“胡说八道”便被教会起诉,最后还被定罪以亵渎罪名处以绞刑。因此休谟也是只以转弯抹角的方式表达他的理论,大多是以虚构的角色在对话录中呈现。休谟一直没有承认自己是《人性论》一书的作者,直到1776年他去世的那年为止。他的论文《论自杀》和《论灵魂不朽》,以及他的《自然宗教对话录》(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一书都是在他死后才出版(分别在1778和1779年出版),这些著作也都没有注明休谟或是出版商的名字
WiseMedia
关于休谟的小故事故事。休谟为了掩藏自己作者身份而做出的这些安排也使得今天学者们对于休谟究竟是自然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仍有极大的争议。不管如何,在当时有关休谟是无神论者的传言的确使得休谟求职时四处碰壁和受阻。
休谟曾向朋友提及一次他在偶然间被“转化”为基督徒的过程:当他前往监督自己新居建筑工地的途中跨过爱丁堡市中心一片刚干枯的湖泊时,他不小心滑入了泥沼中,由于身型肥胖而爬不出来被困在了那里。这时一些卖鱼妇人刚好路过,看到了休谟的窘境,但她们很快便认出他是那位知名的无神论者,于是拒绝救援他,直到休谟答应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并且被迫在泥沼中朗读主祷文和信经之后,这些壮硕的卖鱼妇才将他拉起。休谟事后向朋友开玩笑道这些卖鱼妇是“他所遇过最聪明的神学家了”。
《朋友》 周华健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甚么∕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 描写友情好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能指引你走上正确的道路,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 如果 人的一生中没有友谊,那么,生命就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
结尾: 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 让朋友走近你的心田、 滋润你的灵魂。 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 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受友谊,珍惜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 我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灿烂! 开头: 友谊如清风,驱散我心中的忧愁 友谊如高山,保护我那弱小的心灵 友谊如帆船,载着我乘风破浪 友谊比珍珠还金贵:友谊比翡翠还闪亮。友谊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结尾: 友谊是无价之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友谊吧! 开头: 友谊,是人生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用多少优美的诗句来歌颂与 赞美过它。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 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 没有友情的社会 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朋友就是友谊的代言人 他们不曾嫌弃任何人与放弃任何人 而用他们那宽大的心去容纳与接受别人 使别人能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关怀。 结尾: 友谊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但是需要彼此间坦诚相待的, 让我们拥有世间最美好的友谊吧! 开头: 朋友,是你高兴时与你分享快乐;是你幸福时使幸福增倍;是你困难时使困难分解; 是你孤单时帮你赶走它;是你落魄时给你鼓励的那个人。 结尾: 朋友,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人,是每个人都想变成的人。要让大家成为朋友,使朋友 的关系不断巩固,需要一种叫友情的东西去浇灌。
描写友情的好段: 1. 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撑起了一片晴天;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友 谊是一阵温馨的风,抚慰了受伤的心灵;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拭 *** 腮边的泪痕 2.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许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种友情 希望到永久,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在心底深深保留。 3.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一直守护着他/ 她的天使,这个天使如果觉得你的生活太过悲哀,你的 心情太过难过, 那么他就会化身成为你身边的某一个人, 也许是你的朋友, 也许是你的父母, 也许是你仅仅见过一面的陌生人,这些人安静地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陪你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然后他再不动声色的离开。 于是你的人生就有了幸福的回忆, 即使以后你的道路上布满了风雪,可是你依然可以想起曾经幸福的事情,你就可以依然勇敢。 4.有朋友的生活是快乐的,有朋友的日子是甜美的,当你的生活遭遇暴风雨的时候,友谊 就是一把伞, 会为你撑起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当你一个人行走在沙漠里感到酷热难耐时, 友谊就是一棵大树, 会为你遮蔽出一片浓浓的绿荫, 又恰是一股清泉流淌在你的心间, 当你的心处于冰冷寒霜之时,你的朋友开启心灵的柴门,将你拥入暖暖的胸炉。 5. 深厚的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你被人误解时,友谊会给你带来安慰;当你受到委屈 时, 友谊会使你心境安宁; 当你感到孤单时, 友谊会在第一时间送出关怀; 当你取得成功时; 友谊会在第一时间捎递祝福。 是友谊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诚; 是友谊令我们明白什么是感动; 是友谊让我们感悟什么是快乐。友谊乐趣无穷。 6.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 不败的鲜花,那么, 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 泪都是友谊揩干的。 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 友谊,是伴随我们一生最 重要的东西! 7. 品读友谊,品出的是“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辛酸共勉;读到的是“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的难舍难分。品读友谊,品出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 恋不忘;读到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寂寞惆怅。品读友谊,品出的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无限感慨;读到的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 下渝州”的深深思念。 8. 给小草以绵绵细雨的, 是春风; 给鸟儿以婉转歌声的, 是森林; 给我们以享不尽的快乐的, 是那真挚的友谊。友谊如同沙漠里的一眼清泉,在你最饥渴的时候滋润你。友谊是一座桥, 架在你我之间,促进心灵的沟通;友谊是一首歌,歌曲流入心窝,使你我共同欢乐。 9. 友谊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友谊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友谊是鲜花, 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10. 在你无聊的时候朋友陪你聊天、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朋友随叫随到、在你最无助最需要帮 助的时候、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挺身而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生活如酒,或芬芳,或浓烈,因为有 了友谊,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 昂,或低沉,因为有了友谊,它变得悦 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有 了友谊,它变得美丽。生活因友谊而精 彩,让你和我和他,一起去品味,去寻找 那天真而又纯洁的友谊吧! 跨进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 弹悦友谊的乐章,生活因此而变得精彩! 人们都说童真的友谊很纯洁,可我却说, 初中的友谊更纯洁,更精彩! 生活因友谊而精彩!人生如歌,友谊 是乐曲中最动听的乐章。进入初三,才觉 得友谊是那么地纯真而无暇。运动场上, 同学们打篮球团结协作的背影,当他们汗 流浃背是,旁边的同学为他们递水,递毛 巾;当他们取得胜利时,其他同学为他们 鼓掌而欢呼。那一刻,正因为有了友谊, 生活变得精彩! 生活因友谊而精彩!人生如画,友谊 是画中最美妙的色彩,它似一抹彩虹,渲 染着我们的生活。同窗好友,课堂内外, 朝夕相处。学习上的难题,一起琢磨;生 活中的趣事,共同分享。教室里,有我们 团结协作的背影;赛场上,有我们取得胜 利的一刻;校园中,有我们共同玩乐的缩 影。那一刻,那一瞬间,你会感受到,生 活会因为友谊而变得精彩! 生活因友谊而精彩!人生如诗,友谊 是诗篇中画龙点睛之笔。在你困难的时 候,朋友向你伸出了无私的手;在你痛苦 的时候,朋友奉献过真诚的心;在你孤独 的时候,朋友给予过你真诚的友情。正因 为有了友谊,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如此的 绚丽,正因为有了友谊,生活才变得如此 精彩! 生活如酒,或芬芳,或浓烈;生活如 歌,或高昂,或低沉;生活如画,或明 丽,或素雅,正因为有了友谊,它变得醇 厚,变得悦耳,变得美丽……品味生活, 品味友谊,生活会因为你我他,也会因为 友谊而变得更加精彩!
-- 友谊之名言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英)休谟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王蒙 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 --(日)池田大作 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罗兰 人之间的友谊,并非由于说不尽的好处,倒是说不出的要好。 --钱钟书 没有彼此的敬重,友谊是不可能有的。 --(苏)马卡连柯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不再增长的时候,它马上会开始下降--对于一个人的友谊总是不进则退,两者之间没有静止和平衡状态。 --(美)亨利、詹姆斯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 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 --吴 乔 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英)科尔顿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 --(古罗马)塞涅卡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英)培 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黎)纪伯伦 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 --(古罗马)西塞罗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法)罗曼、罗兰 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英)莎士比亚 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 --(古罗马)西塞罗 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法)拉罗什夫科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阴暗处时,它立刻就会离开你。
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到小婕呢? 小婕是我们班的语文班长,也是我的小伙伴。她很漂亮,眉细而长,一双明亮的眼睛像能说话一样闪著光芒。她的头发乌黑发亮,还扎了个马尾辫,能歌善舞,唱起来委婉如琴,舞起来轻身似燕。 她的书法可好了!她不仅硬笔书法好,毛笔字更是“绝”!她参加过许许多多的书法比赛,不论是区级、市级,还是省级,获奖名单总是有着她的“大名”。小小年纪的她毛笔字已过6级,小婕为什么书法会这么好呢?因为,她从不骄傲,有次,我去她家,看着她用毛笔写的清秀的大字,好美!再看看桌上这个星期写过的那一堆纸,天啊,压下一看,起码厚3厘米,我对她说:“小婕,你的毛笔字是最好,最棒了的,何必总是练呢?”没想到,小婕的答复是这样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你曾对我说即使我们不在是同桌,我们的友谊也不会破碎,我们也是好朋友…… ——题记 在三年前的一天我们成了同桌,我们的友谊开始了。我们走过了慢慢长路,一路上有欢歌也有泪水,可从来没有怨言,因为我们会一起去面对。三年转眼就过去了,我们还是那样吗?我…… 我的脑海中不停的浮现出往日的画面:每当我们有不会的题,我们都回在一起讨论,有时候我没有耐心了我总会去翻参考书后的答案,是你告诉我不要相信那些,答案是供参考的而不是唯一的,一定要自己作出来才算。我听了好受启发,我慢慢的学会了自己去克服困难。 还记得吗?有一次期中考试前,我们俩还有仓约定这次考试一定要好好考,考好了要庆祝一下。结果我们做到了,我们互相赠送了一份小小的礼物,虽然礼物很小但那是我们彼此的一份心意,是学习上一个小小的鼓舞和动力。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很感谢它,更是感谢你们。可是后来我弄丢了它,
在生活中,往往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就一定会被别人尊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啦! 当你把别人伴倒时,不好意思的对他连忙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想当他听到你这句真心实意的歉意时,一定会对你说一句:“没有关系”。 当我们要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行,不然,你这么自作主张的把别人东西拿走了,一定会把人家急得焦头烂耳,所以,无论要借别人的什么东西,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因为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当你掉东西时,一双陌生的手出现在你的眼前时,帮你捡东西时,当他递过来给你时,你千万不要忘记说声:“谢谢你”。再简单不过的三个字,从嘴中说出来毫不费力的三个字,当是你真心实意的说这句话时,你心中就会很快乐,感觉到一个人在真心实意的帮助你。 当我们在公交车上看见老爷爷,老奶奶或者孕妇时,我们是否做到叫一声:“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到我这来坐”。当他们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很高兴,并会说:“小妹妹,小弟弟,谢谢你”。是啊,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甜滋滋的,想着: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啊!是啊,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尊重和他人就是尊重和自己。 当我们在做什么时,如果有老人在你身旁,一定不要忘了让老人先去,因为我们要懂得尊老爱幼。当你让了老人时,他肯定会对你说:“谢谢你,小朋友”。看吧,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多好啊! 生活中,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要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记住: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牵挂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 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理磁场。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是牵挂的长短。“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妙句佳章,都描述著因牵挂终致面容渐消瘦,直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般般祝福。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表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喝一路欢歌,澈一路浪花。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还有朋友之间那份不含有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 *** 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程序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 ***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我害怕有一天科技会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的社会将充斥着一群 *** 。”如今,这种担忧正在变得现实…… 我怀念的,是学生时给父母的一封家书,哪怕是嘘寒问暖后向父母撒骄要生活费;我怀念的,是含蓄表白写给对方的情诗,哪怕是抄袭过来韵脚不含;我怀念的,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练的毛笔字,哪怕现在连个毛笔都不会抓了;我怀念的,是没电话那年代找的玩伴,哪怕是骑一个小时车到朋友家,然后其母亲告知他不在家…… 我们不禁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没有现代科技的存在,可以让人放下所有的一切烦恼与忧愁,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在这里,每个人都能重新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城镇存在! 怀着这样的期许,一座没有现代设施的古城——香城,应运而生!在这里,你可以用毛笔给家人修一封满是墨香的家书;在这里,你可以和情人失散后,在某个街头再度邂逅;在这里,你可以带着你的孩子,告诉他龙泉宝剑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在这里,你可以和朋友重温大侠之梦,或者过个家家…… 为何,因为这座古城将完整的古代社会展露无遗,人们要进城就必须完全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古人,所有的现代元素都不被允许进入其中。进入香城,随兴之所至信步而行,可以观赏歌舞、吟诗作对,也可以开怀畅饮、大快朵颐;可以小赌怡情、坐而论道,也可以舞刀弄剑、征战沙场;还可以看戏曲、听相声、赏古玩、逛庙会……精彩缤纷,不一而足,向人们呈现最真实的古代市井之乐。置身香市影视城之中,犹如进行一场时空穿越之旅,可以在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中,体验悠闲、惬意的古人生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香市影视城以这样一种穿越古代的方式,让人们在里面体验真实的角色扮演,回归没有手机的年代,重温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艺术,希望藉著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人回归现实,并放下手机,脱离手机的奴役,执家人之手,感悟真正的返古生活!
309 浏览 2 回答
92 浏览 2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
267 浏览 2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136 浏览 2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211 浏览 2 回答
248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3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151 浏览 2 回答
108 浏览 2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
12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