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网上找资料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直辖十年来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十年来,经过各界共同努力,重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普通居民对此感受颇深。在重庆,有关方面为低收入的农民工专门修建了42个阳光公寓。一个12平方米的房间,每天租金仅需1元钱。阳光公寓用的是政府闲置的房产,政府投资装修改造后,将其改成有电视、公共厨房、阅览室的舒适的廉租公寓。据悉,重庆市还将在大渡口区还将建设一座8万平方米的农民工新村,专门给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居住。除了在住宿以及社会福利上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以外,重庆市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培训也从2003年全面展开。重庆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专门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发专项规划。按照这一规划,重庆市在2007年要培训农民工20万人,“十一五”期间要培训农民工100万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重庆市在直辖十年间不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有计划的培训,还加大了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过去中梁山将石板镇分割开来,虽然离重庆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人们要去一趟重庆,开车就要绕着山跑上半天。如今,一条隧道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农民在家门口把农产品装上车仅20分钟就能到达市区,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前不久,中央又确定重庆与成都一起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理由相信,重庆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详细内容: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十年前的今天,重庆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在今年重庆直辖十年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又来到了重庆,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重庆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而这其中,来重庆打工的农民工生活的变化格外引人注目。原籍四川达州的张七林1985年就来到重庆,前十年一直做“棒棒”,也就是挑夫,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的时候,他在社区街道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保洁员。虽然工作不再那么漂泊,但是由于收入比较低,他一直只能住在最便宜的出租房里。张七林 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保洁员:那些地方就很简陋。记者:自己租的?张七林:自己租的,天上下大雨,里面在下小雨。记者:原来住的那个很简陋的房子是多少钱?张七林:那个地方一个月是五六十、七八十,甚至一百。十年里,老张目睹了重庆发生的巨大变化,但作为一个异乡人,他从来不敢奢望自己能在城里有一个像样的家。可就在去年,街道里突然通知他,拿到暂住证他就可以去申请入住专给农民工建的阳光公寓。在这里,一个12平方米的房间,每天的租金只有1元钱。张七林:很便宜,另外水电气费加在一起才46元。主持人:那么这么一个不到五十块钱就可以租一个月的公寓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在这里记者看到,这个住的150多名农民工的公寓里不仅有一台大电视,还有专职的管理员、公共厨房,还有正在建设的阅览室。墙上的故事栏则更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实用信息。记者:我看这儿有一个阳光公寓民工工会,这工会是哪儿,就是你们这儿的工会吗?顾思庆 重庆市南岸区阳光公寓二号管理员:对,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工会。记者:你们的工会都建设起来了?顾思庆:我们这个工会是2005年我们自发建立起来的,其中有我一个。记者:您是组织人员是吗?顾思庆:对,组织人员,另外有两个道地的农民兄弟。记者:才一年多一点,你们现在的会员有多少?顾思庆:现在我们会员有50多人,56人。记者:都是住这儿的农民工?顾思庆:都是住在这一块的,全部是住在我们公寓里面的。记者:将近有一半的人是你们工会会员?顾思庆:值得可喜的是,现在还有陆续进来的农民兄弟,也积极要求加入这个工会组织。据南岸区政府方面介绍,像这样的阳光公寓用的都是政府闲置的房产,这样在投资250万元进行装修改造以后,街道再派出三名退休职工作为管理员,一座原先的仓库就变成了农民工倍感温馨的新家。而记者还了解到,现在在南岸区的6个街道建成的阳光公寓已经有了7座。王明贤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是2005年我们南岸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就是以建设这个阳光公寓、改善农民工住宿条件为突破口,其目的就是切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全区现在基本上形成了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重庆市全市已经有42个阳光公寓建成,大渡口区还将建设一座8万平方米的农民工新村,专门给进城加工的农民工居住。而除了在住宿以及社会福利上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以外,重庆市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培训也在2003年全面展开。现在在永川市工商学校,就有缝纫、电脑、电工、车工四个专业,学期三个月的农民免费培训班正在上课。记者:怎么想起来来学这个的?电脑班学员:反正就想着挺神奇的,什么都想学。以后出去打个工,比如我在大超市里面我要想当个收银员,你要不会打字也不行,你找工作就不好找。在这里,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触摸键盘、第一次拿起电笔、第一次摇起车床把手,但是,刚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许多人就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两位学员就向记者演示了如何用万用电表测电阻。电工班学员:先校表,然后再测试,如果大了就调档。记者:现在这个读数是多少,这个电阻是多大值?电工班学员:100欧姆。记者:你学了之后准备做什么用?电工班学员:我想去开个家用电器维修部?记者:那不错。电工班学员:是。记者:准备开个铺,看看自己能不能当老板。电工班学员:有那个打算。洪国津 重庆市农业局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处处长:我们想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不光是促进农民增收,它其实就是农民通过培训以后让他们融入城市,作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由过去的外出务工型的向居住型的方向转移。那么,居住型的方向转移,我们需要教会他融入城市的本领。2003年我们投了600万左右,到现在目前2007年,我们在这方面培训的投入大约接近个亿那个样子,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农民通过培训以后提高素质。目前,重庆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专门制订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发专项规划,按照这一规划,重庆市在2007年就要培训农民工20万人,“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工100万人。唐继邦 重庆市农业局农民劳务开发管理处副处长:这是我们2007年的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计划,这是各个区县的中短期培训计划,然后就是各个区县的新增转移计划。新增劳动力我们每年计划是40万的转移计划,到2012年实现剩余劳动力应转尽转,基本上是转到二三产业去就业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重庆市在直辖十年间,不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有计划培训,还大规模加大了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九龙坡区,一条海拔450米的中梁山把全区分成了东西两半。山西面的石板镇虽然离重庆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人们如果要去一趟重庆,开车就要围着山跑上半天的时间。王万友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板镇镇长:我们这个镇整个面积大概是平方公里,像这种丘陵地带的占了60%,出行难。难道什么程度?小孩上学到镇上去,大概早上6点钟就开始出发,到学校大概是7点半左右,要步行一个半小时。其实,一条中梁山不仅造成了人们出行的不便,更阻断了九龙坡区西部经济的发展。曾华荣是石板镇高农村的一名柑橘种植大户,100多亩地,十五六万斤的柑橘是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老曾告诉记者,原先一到柑橘收获的时候,也是他最犯愁的时候。记者:运的时候怎么运?曾华荣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板镇高农村村民:用人工挑,骡子驮,单是挑着走,都要一个小时以上。记者:从山上要挑一个多小时下去?曾华荣:是。记者:那应该是挺累的?曾华荣:挺累的,确实累。一个人跑上去要一个多小时,要是挑着东西,你说累不累?记者:是。但现在曾华荣一家如此辛苦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两年前,重庆市重要的西部干线华福公路就通到了他家门口,一条隧道也打通了石板镇和重庆市区之间的中梁山,现在他往外运柑橘,在家门口装上车20分钟就能到市区。曾华荣:现在路修好了,方便多了,现在只要挑30分钟下去。记者:就是从山上下去就行了。曾华容:是,下山30分钟,弄到村头装上自己的车,现在就方便了。滕宏伟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你提的这个例子应该说在重庆市直辖十年的变化之中比比皆是,我们有几个数据来说明这个变化。一个是我们公路总里程从万里变到现在万里,增长了1万公里;而且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不但实现了所有的乡镇通了公路,而且有60%的乡镇是通了水泥路和柏油路,6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其中有20%的行政村也通了柏油路和水泥路,所以就使整个老百姓的出行,确确实实跟直辖之初的体验和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撑,应该说交通在这里面做了一些实事。我们的目标是,在2010年我们要实现两个百分之百,一个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百分之百的乡镇全部通柏油路和水泥路,百分之百的行政村全部通路,百分之五十的行政村通柏油路和水泥路,使得整个农民脱贫致富,或者是说使整个我们城乡统筹的概念有了一个坚实的交通基础。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直辖十年来,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十年成为了重庆历史上最好时期。就在重庆直辖十年的时候,历史再次选择了重庆,前不久,重庆与成都一起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着重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重庆人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这么长你想有人会花时间写吗
一、重庆的城市化现状 (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 重庆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重庆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近3/4的区县属于农业区县。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万人,而重庆主城六个区的非农业人口就有万人,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 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城市建设明确了补历史“欠帐”的任务,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 1978年至今,重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长十分缓慢,1998年也只达到%,年均增长%,而全国为%,同期年均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据计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比较发现,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仅为。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的合理范围。说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准备阶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发展阶段)。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和个百分点。 (二)城镇体系不合理 重庆现有7个建制市,645个建制镇。其中,特大城市一个,即重庆(城)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两个,即万州区和涪陵区,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个,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第一大城市重庆城市人口为250万,而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人口仅为30万,首位度达88。目前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见,重庆特大城市孤悬,大中城市发展极为滞后,小城镇发育十分缓慢,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极不平衡。重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断层极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间、各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 重庆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发育较完善,特别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为%,而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另外,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城镇的发展。重庆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江河密集分布,这与重庆的交通网络分布和工业布局直接相关。这种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重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造成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目前,等级最高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而且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领域重复建设普遍。 二、加速重庆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一)重庆的城市化模式选择 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发挥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从重庆的现状来看,母城所承担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无疑是很强的,但母城与第二级城市之间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母城与原万、涪、黔地区虽属同一行政区域,而其间的经济流向、经济联系可能还不如母城与四川省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一带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畅,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市区域内部城市级差太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镇体系。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强我市区域经济辐射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扩张受到了土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且全市地域十分广阔,加上有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客观上要求有一批次级中心城市来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形成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而发展小城镇,又将受到小城镇经济总量太小的制约。因此单纯发展特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我市加快城市化步伐都是不现实的。 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只能以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速度扩散到周围地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能比分散状态更快、更有效。因此,重庆的城市化也应选择重点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发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选择特大、大、中、小分层推进的城市化模式。重点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组成的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缩小城市的首位度,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但是,按核心――边缘增长理论,母城作为核心区存在,可能会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相当于边缘地区)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造成母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周边地区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为防止这种状态出现,在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时,除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群,使之成为启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二)重庆城市化的目标 ――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0%。主城区功能进一步增强,万州初具大城市雏形,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等城市;连接主城区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以都市圈为核心,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有机结合、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的城市群:主城区中心城市功能已相当完善,完成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竞争力大为增强;万州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渐趋完善;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展的基础上,以各具特色的产业为依托,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众多极核点。 ――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形成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镇)群,各城市间由快捷通畅、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区域交通网络连接;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城市规模适度,城市环境大为改善;城市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腾出更广阔的空间,城乡差别大大缩小。 (三)都市圈功能定位 1.都市圈的范围。都市圈由主城区和主城区的外围组团组成,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所辖区域,共2500平方公里。主城区的范围:东起铜锣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钓鱼咀、道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除主城区之外,都市圈还包括鱼嘴、长生、界生、一品、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两路、蔡家、鱼洞等11个外围组团。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城市,也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2.都市圈的功能。都市圈也就是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重庆的都市圈不仅要带动市域经济发展,更要定位于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力争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极核。今后5-20年要进一步发挥“窗口”和“龙头”作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强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是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建成辐射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务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与成都、武汉、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互呼应的现代化城市群格局,城市间产业关联度大大增强。 ――强化交通通信枢纽地位。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的载体。“十五”期间我市要继续强化骨干交通网和信息网的建设,构建起内外通畅、方便快捷、各种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通信体系。重庆是西部唯一集水、陆、空交通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待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建成之后,重庆铁路枢纽将是五条铁路的交汇点,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重庆港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有条件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运输中心;到“十五”末,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交通网络已比较完善;随着江北机场二期、三期工程的完工,重庆的航空运输枢纽功能将日趋健全。通信方面重点则是建设区域信息传输骨架网络,提升重庆通信交换平台的级次,由三级交换平台上升到二级;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交换的频率和交换质量。 ――强化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务中心功能。依托都市圈与外部完备的交通、通信网络体系,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对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散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发展,营造商业氛围。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建成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货运流通中心;发展博展业和传媒业,使重庆都市圈成为区域性商品展示的窗口和信息交换最活跃的地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发展教育产业和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业,建成区域性人才培训交流基地和科技服务贸易中心;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支持重庆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加速资金流的集散和循环。 ――构建以高技术产业为领航的产业体系。都市圈必须有高素质的产业体系为支撑,否则极可能出现城市发展的“空心化”,最终丧失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都市圈智力资源密集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将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相结合,以跳跃式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成为区域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先导,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四)把万州和涪陵建成大城市 重庆市城镇体系的首位度较高,特大城市城市体量很大,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数量也较少。目前特大城市孤悬、且位置偏西,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联系缺乏必要的枢纽点来传输的现状迫切要求在重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建立一个大城市,发挥承东启西的衔接功能。从地理区位上看,万州和涪陵具有建成大城市的可能。万州作为原万县市的行政中心,历来是川东地区的物贸基地、交通枢纽,工业基础也相对较好。随移民迁建步伐的加快,该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改观很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强化,达万铁路、梁万高速公路、五桥机场陆续开工并将在“十五”建成。三峡成库以后水位上升,港口条件改善,万州将建成联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大深水良港。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基础、地理区位,还是从市场腹地来看,万州都具备建成大城市的条件。涪陵是原涪陵市的行政中心,是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港口城市,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长涪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建成之后,该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日益凸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也将更加突出。着眼于指导万州建成重庆市第二大都市,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70万人。以重庆-万州-武汉高速公路和长江为纽带,万州要定位于建成辐射渝东、川东和鄂西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中级人才培训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及三峡旅游服务基地。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在产业构造上,重点发展服务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逐渐培植起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群,不断提高产业素质。近期要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品牌,重组原有的产业、产品结构。 涪陵要定位于建成辐射重庆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到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跨入大城市的行列。在产业发展上,除了考虑现有基础外,更要着眼于如何同西边的特大城市和东边的大城市相配套,与主城区、万州相呼应,发挥区域内承东启西的功能。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建材、农产品加工、交通储运等产业。 (五)建设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 除母城及万州之外,要在今后5-20年之内,将市域内其他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和跨行政区域经济带动功能、交通便利的卫星城市培育为中等城市,主要包括合川、江津、永川、长寿、荣昌、南川、开县、奉节、黔江等地域性中心城市。其中合川、江津、永川、长寿要在2005年左右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开县、南川、奉节、黔江力争到2010年建成中等城市;到2020年,合川、江津、永川要建成人口在60-80万的大城市。 1.合川:定位于建成辐射重庆东北部和四川广安、南充地区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轻纺工业。 2.江津:定位于建成辐射重庆西南部的物资集散基地、服务于母城的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发展旅游、建材、食品等产业。 3.永川:定位于建成辐射渝西及川南的商贸流通中心,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生物技术产业。 4.长寿:定位于建成服务于重庆中部地区和四川广安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和天然气化工产业。 5.荣昌:定位于辐射川东、渝西的经济中心,要建成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窗口,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 6.南川:定位于建成辐射渝南及黔北地区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山林产品集散和加工业。 7.开县:定位于建成辐射渝东北山区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林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商贸流通业。 8.奉节:定位于建成辐射渝东、鄂西的物资集散地,重点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 9.黔江:定位于建成武陵山区的经济中心,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的商贸流通中心,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轻工业。 (六)建设一批县域中心城市 除上述地域性中心城市之外的县城,也要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县城客观上既是各县的行政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十五”和到2020年要进一步强化县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努力将其中有条件的城镇发展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 (七)加快小城镇发展 全市共有600余个建制镇,这些小城镇是联系城乡最直接的结合点,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最基本的单元。要通过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农民加快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减轻土地承载压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引导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适当集中布局,向小城镇靠近,扩大小城镇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结合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小城镇布局结构,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 三、加速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1.统一规划。城市规划应用具权威性、前瞻性、合理性,并具有适度的弹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留有自由空间,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化。城市发展中,坚持把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和学习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城镇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在产业类型选择、产业配置、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建设、教育、卫生、通信、商业网等方面有明确的发展指向。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城市交通及通信枢纽、城市水源及能源设施、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绿化美化系统。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实行商品化、市场化,形成投资、运营、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政府则只对那些具有社会效益、难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设施进行投资与管理。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投入多元化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更多地吸收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介入;对有效益的基础设施进行出售、转让、租赁,以盘活存量、调整增量,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领域,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逐步开放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3.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面广、影响很大、政策性强,需精心设计、先易后难、有序操作,要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一致,也要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立及实施相衔接。 户籍制度改革要与城镇规模、布局的远景规划相结合,首先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城镇以及据规划符合重点发展条件的小城镇允许农民的迁入或迁出,然后向大中城市扩展。 4.着力培育和发展中小城镇市场。要充分利用、改造和创建商业设施和商业渠道,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形成规模适度的商品批发市场,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和商业网络。规范和完善土地市场,在加强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培育、规范和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减少“官办”和“垄断”色彩。努力培育和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消除在中介服务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现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法律监督。 健全市场规则,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并完善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信用制度,加强对商业欺诈和随意违约行为的道德惩戒。 5.小城镇相对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布局过度散乱所致,而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是小城镇适度集中的前提,唯此,才可能解决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基础设施不经济等问题,进而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发展,要分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企业空间布局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区域差别制度和有差别的财税金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内涵扩大再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市场调节,优胜劣汰,进行兼并、联合,提高其与城市企业的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也要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政府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给予直接投资,利用税收、土地费等经济杠杆,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支持和促进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 6.多元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中长期任务,城市化进程既遵循着共同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特点和与其实情相适应的具体模式。重庆的市情是人口多、素质低,人均资源少,经济实力弱,地区差异、城乡差距悬殊,市场化程度低,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这就要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注意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为此,重庆的城市化发展应多元化推进,大中小城市并举,即完善重庆主城区功能,适当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积极推进小城市、小城镇的大发展。
318 浏览 4 回答
153 浏览 5 回答
245 浏览 5 回答
300 浏览 5 回答
283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5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5 回答
266 浏览 2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94 浏览 4 回答
156 浏览 6 回答
216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