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最明显不就是对俗语,惯语等,时尚文化类的认识。无论翻译什么语言,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就不能灵活生动翻译。你可考虑探讨*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譬如文法秩序,词汇由来等。*用现代中国一些普遍的时尚语,成语等举例,以字面翻译对照意译,再对照有文化深度的翻译(能够引用一句英文成语/俗语/时尚语来表达翻译)。观点成立后也可反过来用英译中。希望对楼主找眉目有帮助
不是,有很多专业的。。但是专业都不怎么样
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教育 体育教学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引入学校体育教育中,是民间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总称。随着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不断被强化,而民族体育文化中那种特有的深层价值观念和信仰,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在学校教育的工作计划中,学校体育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学校对体育教育方式不重视,上体育课时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颓废。只抓竞技体育及考试项目,忽视普及体育教材内容呆板、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 基于种种现状,体育的教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更大的难度。所以对于民族体育教育来说,我们要在现有师资、场地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将民族体育教育的内容加入到现代体育课程中来。同时也可以利用喜庆、节日等传统方式进行民族体育的宣传,提升学生对民族体育的认知度和兴趣,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民族体育的教育创造条件。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潜力 据调查显示,民族传统体育现在依然有很好群众基础,虽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略有体现,但是学生参与的项目很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很多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几乎失传了。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参与人数很少,可参与的项目类别也很少。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校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持积极态度,并充分肯定了传统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不逊于其他体育项目。但是学校的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需求。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和地位不断提高,这必然要寻求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异军突起,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而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尚能发现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存在的身影,然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传统体育文化教学基本上已经消失。我国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数量寥寥可数,其地位岌岌可危,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一般只作为现代体育项目内容教学的补充。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极大的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强健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体育事业,也要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需要,是发展传统体育的需要,是体育文化多样化的需要,是丰富体育教学资源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需要。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将学校作为进入异国的突破口,是西方体育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将其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主体地位延续至今。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培养积极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自己的习惯和风俗。但由于现在常与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有所改变。 造就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这将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促进民族团结。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教学形式重技术,轻健身,教学内容重竞技,轻适应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教学模式。 由于现今体育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学生失去参加体育教育的热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且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重在强化和优化个体的生命功能,适应提高我国全民的身体机能,能最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简单易学,它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情景中体验运动,享受快乐,能使所有参加者心情舒畅,充满活力,自然而然地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促进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提高全民的身体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传统体育恰好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把各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民族特色。有许多项目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活动形式基本都具有群体性和自然性,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乐观、团体协作的品质,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论 时至今日,民族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在学校中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 虽然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形势并不很乐观。对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责任,体育教师应该有一种历史使命感,针对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作出相应的努力,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确保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使得我们的体育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付宏山.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王南童. 体育课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赵继勇.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材化[J]. 漯 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李诚喜.对学校体育工作中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新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余贞凯.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教学的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版)..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按小说要素来写的理论书,这一本足矣。
那是70年代至80年五年教育。教我的老师希望桃理满天下。
开场白 在当前,“文学理论”是一个受到严峻挑战的学科。与一些资料搜集与整理性的、历史描述性的学科不同,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对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敏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文学理论”形成了一整套话语体系,对于文学研究,文学史的写作,文学批评,以及大学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一些文学研究新方法、新术语的采用,传统的文学理论体系显得陈旧,不再能适应新的理论语境的需要。到了90年代,一些西方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理论的引入,使得许多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走出文学的范围,投身到文化研究,以及历史、社会、思想等各种研究的领域之中,以求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的社会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扩大,也使文学理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求得自身的发展,怎样适应文学教学需要,怎样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将目前文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1.全球化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设 20世纪之初的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建立了现代中国学术体系。随着现代形态的大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曾出现过一个学科引进的大热潮。中国的文学理论,并不是从古代中国人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各种关于文学的写作中自然生长起来的,而是有一个学科的引进与建立,国外的观点、方法和术语的引入,再以此为基础进而寻找和反观中国古代类似文本的过程。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曾经历了多重的国外影响,举其大者,这包括世纪之初的西方影响,世纪中叶的俄苏影响,80年代起新一轮西方影响。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国外文论的影响和刺激之下,一方面又是作为对这种影响的对抗而发展起来的。 在世纪之交,一个流行的词是“全球化”。当资讯发达,据说出现了“地球村”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话语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村”不说二“话”。但是,话语的统一是否可能?亦或并不存在统一的话语,而只是在可“对话”的意义上共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学,也有着非常精彩而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怎样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论,是否有可能发展自己独立的文学理论话语,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写作中,存在着多重话语的组合。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吸收了苏联文学理论,20世纪前期、特别是“五四”以后在中国形成的文艺思想,以及40年代在延安形成的文艺思想这三重影响而形成的,现在仍在通行的文学理论教科书的话语。这种话语与最新引进的形形色色的西方当代文论话语,以及传统文论话语之间具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与文学评论文章的写作中,又形成了一种并置关系。然而,并置只是权宜之计,而不能取代理论建设。中国文学理论界对此有着一种体系的焦虑,但对怎样建立体系,又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困惑。 近年,学术界对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中西关系问题,继续具有普遍的兴趣。《文学评论》等一些文学理论刊物为此开辟专栏,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也以全球化作为大会的题目,或者以全球化作为中心议题。中国学术界对于全球化的重视,在西方的一些人文学者那里,常常出现误读。他们以为,比起西方的人文学界来说,中国学者更急于拥抱全球化。一些来自欧美的学者在来中国访问以后,常常会对中国同行提出善意的忠告,劝中国学者淡化全球化意识。实际上,这里存在着双重的误解。中国学术界对于全球化的关注,是与对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的命运的担忧,对于建立中国人文学术话语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从总的倾向上看,中国学者并不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一体化,他们反对文化霸权,赞同文化上的多样性。但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怎样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方面,他们具有认识上的不同,理解层次上的不同。 最近几年,经过学术界一些清醒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努力工作,那种全面排斥西方,回到中国传统文论,并从传统文论中直接发展出现代文论的观点,或者说,从19世纪中国直接跃到21世纪的中国的观点,已经逐渐被主流学术界所放弃。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虽然有一些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人喜欢直接接受西方最新的文学话语,并在理论著述中使用它们,但是,发展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形成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和关键词,仍然是更多人努力的方向。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区分:“文学理论在中国”与“中国文学理论”。那种直接接受西方的文学理论,将之中国化,转用汉语来阐述,并运用中国文学的例证来说明它,所形成的只是“文学理论在中国”,更具体地说,是“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与科学理论不一样,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学和文学史,也有着自己的文学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理论,并不等于古代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必须以现代中国人的文学经验为基础。这种理论需要从古代和从西方汲取资源,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学理论要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与文学经验的实际,应该成为在文学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这种思想产生于20世纪末的一些争论之中,在21世纪的初年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共识。 2.“终结”的预言所带来的挑战 在2001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刊登了一篇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的《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一些波澜。这篇文章从德里达的《明信片》一书谈起,指出在电信时代,文学、哲学、精神分析,甚至情书都会消失。作者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寻找根据,认为意识形态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文学的时代,依赖于印刷机和出版商而存在。当国际互联网取代了印刷机与出版商时,本来意义上的文学就不存在了。米勒引述德里达的意思说:“你不能在国际互联网上创作或者发送情书和文学作品。当你试图这样做的时候,它们会变成另外的东西。” 在西方,这种观点已不再新鲜。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学界就有人提出“艺术终结”论,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到了世纪之交,这种观点不仅没有止息,而且还有越来越盛的趋势。其实,黑格尔当年就表述过艺术会被宗教和哲学所取代的观点。马克思也说过,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对立”。这些观点都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但是,西方一些学者建立在这些思想基础之上的对文学艺术未来的预言,仍使中国学者感到震惊。中国学者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研究了一辈子文学”的米勒会认为文学研究将不再存在。喜欢幽默一下的人说,米勒不是弥勒,不应充当预言家。更为严肃的学者则认为,文学不会终结,理由是文学表现情感,“只要人类和人类的情感不会消失,作为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的文学就不会消失”。 看来,这方面的对话,并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文学是否会终结,这是一个对于我们的理论思考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的命题。那种从人类存在或人类情感存在来论证文学存在的做法,似乎已经把文学的概念无限扩大了。文学是否会终结,应该通过研究来回答。黑格尔的预言,也许会失灵。但是,那种不加任何证明地坚持文学会永存的乐观主义态度,也会成为对文学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障碍。文学终结论不应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学者那里接受的现成结论。但是,这种讨论,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文学思考的新维度。从历史上看,文学并非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存。在历史上,文学的存在方式早已经历了多种变化。没有文字是一个样,有了文字是另一个样。鲁迅仅仅说“杭育杭育”成为艺术的起源,并没有说这就是文学。从没有印刷术,到不发达的雕版印刷,到造纸与印刷术高度发达,情况也完全不同。从另一方面看,市场与流通情况,与文学的生存方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如果再联系到艺术的概念,说明作为艺术的文学的形成,则会进一步发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概念,是现代性的产物,在西方直到18世纪中期才出现。在中国,艺术概念的形成也同样是现代性的产物,而不是从来就有的。如果它的“起源”是如此的话,那么,它的“终结”也就不再是不可理解的了。我们过去研究文学史,所关注的是作家、作品和一般社会情况,而对文学的载体,它在社会中的流通与接受情况,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与它从中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社会阶层的关系,则研究得比较少。艺术终结论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注意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变化。中国学者不一定要去拥抱这种终结论,但是,注意这种讨论的真实意义,与之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对话,从而促使我们形成对文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却是必要的。 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年轻的文学研究者,对文学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则要敏感得多。例如,他们提出“图像与文字的战争”的观点,说明视觉文化的发展,挤去了人们阅读的时间,也就挤占了文学的生存空间。当我们的孩子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的故事时,我们却没有深刻地了解这些习惯的变化,对文学意味着什么。一些现代作家就以自身的经历深刻地体验到这一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是一种与古典名著改编情况相反的情况。古典名著的改编,是由于这些名著首先具有了知名度,所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常常要依赖这种知名度而获得影响力。不仅古代小说改编的成功是如此,而且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名著的改编也都是如此。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小说由于被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所选中,才为人们所了解。一部不知名的现代小说,或一部影响不大的历史小说,由于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而变得家喻户晓。人们只是在看完电影或电视剧以后才去读小说,或者根本不去读小说,仿佛这些小说只是为转化成视觉形象而作的准备一样。这种现象表明,图像与文字的“战争”中,图像正在占据着上风。图像与文字的“战争”的结局会如何?图像会不会一劳永逸地战胜文字?在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化消费方式发生如此变化的今天,文学研究者再对此麻木不仁,似乎已经不合情理。 由此,还可以再次激发人们对前些年关于文学“边缘化”的思考。在人们的文化消费迅速发展的今天,纯文学却在日益“边缘化”。文学研究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围,还是甘于“边缘化”?那种以“边缘化”为乐的态度,似乎有一种抱残守缺的意味。当然,“边缘化”完全可以成为个人的选择,但是,它不应成为学科的选择。 比起电视来,互联网提供了更广阔、更便捷的信息交流手段,也就提供了冲击现有文学存在模式的更大的可能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从总体上看,目前这一研究还处在初生阶段,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还仅仅以情况描述为主,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种研究会逐渐成熟起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重要学者参加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中,这种研究的理论层次也会迅速提高。 我们从“终结”谈起,再回到“终结”上来。撇开带有刺激性的所谓“终结论”,我们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文学会以什么方式存在下去?我们也许不需要米勒,但是我们不应放弃米勒带给我们的思考的机会。 3.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与文学理论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经历过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引进苏联文学理论教材。第二个时期,出现了两套影响极大的文学理论教材,一本是以群的《文艺学基本原理》,一本是蔡仪的《文学概论》。这些教材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的时代烙印,在教材中集中体现了革命导师的文艺观点,并将一些重要领袖人物关于文学的观点编织成一个教学体系。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运动,开启了第三个文学理论时期。这时,新引进的理论,发展了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对既有的文学理论教材提出了挑战。当文学理论的一些重要命题,如文学的形象、典型、形象思维、文学的起源、功能等许多概念都在引起争议时,文学理论教材就出现了真空。这时,出现了一些将既有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的概念,与最新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以及传统文论中的概念相并置的教材。这些教材填补了当时文学理论教材真空的局面,起到了应教学之急的作用。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决定了对统编教材的广泛社会需要。从文科大学的本科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到各种电视大学、自学考试、专修班,等等,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着无数的人需要通过文学理论的考试,得到这门学科的学分。这对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这种庞大的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剧了文学理论界对教材的关注和焦虑。 一般说来,一套成体系的教材,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或者被认为有系统的文学理论思想的引论。中国50年代和60年代的文学理论教材,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然而,8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教材却不是如此。这一时期出版的教材,实际上是来自不同理论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在这些教材中,保存了50年代和6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中的一些成分,又增加了一些新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和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 教材问题的讨论刺激了两个层面的思考:第一,在今天,有没有可能建立综合古今中外各种理论的有价值的因素,又自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如果不能建立这样一种理论体系的话,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的,综合了主要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教学体系?这两个层面的争论,都在热烈地开展着,学术界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讨论这种可能性,而在于是否有人实际去做,取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在目前的情况下,像过去那样,由有关部门组织一批最好的专家,编出一本教材,然后在全国推广,条件还不成熟。相关学术会议,还没有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没有在建立文学理论体系上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应该指出,这些会议的召开及会上所展开的各种讨论,引起了文学理论界对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普遍关注和编写出适用教材的紧迫感,有益于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之间的互动。 继一系列的会议之后,一些原本专门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教学问题。他们开始编译国外文学理论教材,开始研究文学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同时,一些大学也在进行种种试验,如主张取消统编教材,结合文学作品的导读,讲解文学知识,等等。 4.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与美学的回归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界,出现了一股走出文学的潮流。这种潮流与文学研究走出美学汇合在一起。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影响广泛的美学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学所与哲学所,与北京大学等学校一道,在当时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到了90年代,许多文学研究者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向思想史、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门学科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如此,一些走出文学研究的人还进一步认为,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必须进行改造,向其它的领域渗透。他们的意思是说,这种走出文学,不是一种个人的研究选择,而是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走出文学的大潮下,美学已经被当作一个过时的学科,被抛到了一边。 文学研究者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有益的。文学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各种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一些相关学科进行研究,会加深对文学的性质,文学存在的条件,以及文学的历史与未来的认识。但是,对那种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必然要向其它的领域渗透的说法,则需要具体分析。一部分文学研究者进入其它一些学科,文学家变成万能理论家;或者,文学研究者参与各种社会问题的评论,使文学家成为万能社会问题评论家。这本身也许并没有什么坏处。中国社会的确需要一些横跨不同学科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些公共知识分子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有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热情,这对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将整个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变成各种社会问题研究,就是一种“文学帝国主义”现象。其结果是,文学家们在管理一切,就是不管文学自身。对于一些新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理论研究,需要与文学结合,需要有助于说明文学现象,这才是拓展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否则,就是走出了文学圈。走出文学圈的人,很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他们所研究的不再是文学。 在这方面,21世纪也许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近年来所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一些文学研究者呼吁重新回到对文学的审美特征研究上来,这其中包括一些在近年热衷于文化研究的学者。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并不是对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并不仅仅是某些文化现象的例证,相反,人的审美意识渗透到各种文化现象之中。当然,过去那种对艺术自律的追求,被文化研究冲破了。文化研究证明,文学并不仅仅是为着审美的目的而存在。但是,文学在具有种种其它的目的之外,仍具有审美目的。更为具体地说,一部文学作品除了作为种种文化现象的例证之外,人们还需要作为评判说:这是一部好作品。这一事实决定了审美价值的存在,决定了对文学进行审美评价的必要性。人们似乎在忘记了这一简单的道理许多年后,又回忆起来,对此有了重新认识。近年来,在整个文学理论界,出现了一种对美学的信心的恢复。中国需要美学,需要审美文化研究,需要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这虽然是一些老话,但这些老话正在被赋予新的含义。 5.发展文学理论研究 在今天,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着艰难的处境。进行理论整合的条件还不成熟,各种引进的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理,古代文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桥梁还没有很好地搭起来。更为致命的是,在目前出现了文学理论研究上的取消主义观点。随着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受到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学研究被挤到了边缘的地位。一些过去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人,将注意力转向了其它学科。在大学的讲台上,由于缺乏具有新意和深度的教材,使得文学理论课程不受学生的欢迎,教师授课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状况又造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也愈加降低,甚至有些高校教师提出干脆取消这门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 文学理论曾仿佛像一个母学科一样,与其他学科有生成作用。在这个学科中,曾聚集了许多极有才华的青年学子。从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几乎整个80年代,学术界最热点的话题,都与文学理论有关。学术界讨论形象思维,讨论主体性,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讨论科学方法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讨论一些现代西方哲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等等,文学理论研究者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说文学理论研究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当文学理论的话题成为社会的中心话题时,许多哲学、美学、伦理学、历史、政治、心理,甚至物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中关心文学话题的学科都参加了进来。从90年代起,当文学理论不再成为显学时,则出现了一个反向运动。这时,许多原本职业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话题。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以致出现一种局面,这些文学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一切,就是不研究文学理论。或者,这些人在读各种各样的书,就是不读文学理论方面的书。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走出去。那么,出走以后怎么样?学术制度所形成的划分,可以是思想的家园,也可以是思想的牢笼。出走可能意味着冲出牢笼,但又可能意味着失去家园。本来,一门学科当然不能是封闭的,研究人员在学科间走来走去也是必要的。一个常住的,可以自由地走进走出地方,就是家园;而一个常住的,但不可以自由地走进走出的地方,就是牢笼。但是,近些年来在文学理论中所出现的情况,却有点像“集体大逃亡”。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这个学科还能成为思想的家园吗?走出与走进还能维持平衡吗? 发展文学理论研究,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迎着困难上,走出自己的路来,才能改变文学理论,以至整个文学研究的现状,走出困境,为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不是。有很多专业。更多你可以登录学校的官网:希望可以帮到你。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开封市人民政府举办,2010年3月25日经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地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原最宜居住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市,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现代艺术氛围浓郁。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立足地方,服务全省,面向全国,为文化、艺术、旅游、服务行业培养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学院校园占地325亩,规划面积55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设有校园网络、语音室、微机房、舞蹈排练厅、钢琴房、工艺美术制作室、画室、心理咨询实验室等现代化实验室和专用教室;图书馆藏书万册,中外文期刊800余种;现有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旅游英语、表演艺术、装潢艺术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开发、心理咨询、动漫设计与制作、酒店管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社会体育、主持与播音、汉语等四个大类,19个专业,在校生6000余人。现有开封歌舞剧院、清明上河园、大乘旅行社、开封脉搏文化传媒公司、开封汴绣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开封市心理咨询中心、开封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学院设教学系部15个,党政部门16个,现有教职工504人,专任教师3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3人,讲师198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和双学历的教师116人,双师素质教师98人。聘请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者——画家肖红、“中国印”制作者张武、工艺制作大师吴天放、国家美协会员开封美协常务主席刘艳会、开封美协主席陈国桢等28人为学院客座教授。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及工具书710余部;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为宗旨,对新专业课程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论证修订、补充完善,并着力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开展了全院教师公开课和优质课大赛。着力推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辅导员大讲堂、大学生论坛、特色班级建设系列活动;举办了大学生“诚信校园行”演讲比赛、辩论赛、大学生书画展、“庆祝建党90华诞”文艺汇演、“唱红歌、颂祖国”红歌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托古城文化之底蕴,学院牢固树立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的思想,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狠抓教学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突出学科特色,协调发展专业结构体系,努力提高综合实力,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编辑本段专业与特色首批将设置主持与播音、动漫设计、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旅游英语、表演艺术、装潢艺术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心理咨询。其中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将紧密结合开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的优势,把朱仙镇木板年画、汴绣、灯笼、风筝、烙画、书法等开封传统工艺融进课堂,结合古画临摹与创作、木刻、手工编织等工艺品制作和图形图像制作,建立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领域内高级技能型人才。5年内将建成17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6400人的办学规模。该校的建成,将构建坚实的人才培训平台,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定向培养和培训,将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提供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编辑本段师资队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9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和双学历的教师81人、“双师”素质教师64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45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总数的。 除了专任教师外,学院还聘请具有行业资深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课、技能课教学。外聘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中国印”主要设计者张武、著名艺术家肖红、著名书画家陈国桢、刘艳会,著名工艺制作艺术家吴天放等为学院客座教授。编辑本段相关信息开封市职工业余大学1979年开封干部学校(部分)升格开封市职工业余大学1989年开封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开封市职工大学开封职工大学创建于1979年,是由河南省总工会主管的成人高校,学校于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国家教育部备案,是豫东地区唯一一所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地区性职工大学。 职大建校2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全体教职工团结拼搏,艰苦办学,注重质量,饱经风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大专学生五千余人,培训各类人员十五万人,多数毕业生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88人,在校大专学生1000余人。建校以来,经省教育厅批准,开设的大学专科专业有: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企业管理、税务、统计、计算机财会、计算机应用、药品营销、法律、中文秘书、新闻传播学、旅游管理、社区、高级护理、建筑施工、机械电气工程、机动车检测与维修、医疗等十八个专业。二、开封教育学院1979年开封干部学校创建1979年开封干部学校(部分)升格开封市教师进修学校开封市教师进修学校升格开封教育学院2003年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并入开封教育学院1.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1953年开封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开封市五七师范大学创建(合署)1976年开封市五七师范大学、开封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开封市师范学校1984年开封市师范学校更名为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2.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1954年河南省艺术学校更名为开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1984年开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更名为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开封教育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学院坐落于黄河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开封教育学院是一所以为社会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具有高等专科层次的各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师范性质的文理兼备的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学院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在省内外有良好的声誉,多年来,学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曾被授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科研先导型学校” 、“师资培训先进单位”、“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校园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用计算机600余台,建有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计算机教室、网络实验室、可编程实验室、语音教室、心理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实验室、标准田径运动场以及校园宽带网络、卫星地面接收及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教学评估系统和其它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万册,各类中外文报刊杂志800余种。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CN刊物《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学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勤奋敬业的教师队伍。在职教职工474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人,教授、副教授89人,讲师、实验师等175人,具有硕士学位和双学历的教师50人, 70余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院注重科研的社会应用性,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及工具书70部;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32项,162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学院设有中文系、文化传媒系、外语系、计算机系、体育系、音乐系、美术系、自然科学系、教育科学系和幼儿教育部等11个系部,开设有普通专科层次的语文教育、动漫设计、主持与播音、英语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及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心理咨询、商务英语、文秘、现代教育技术、视觉艺术传达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新闻采编与制作、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22个专业。目前,学院有普通高等专科、五年制大专、成人高等专科等多个办学层次,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认真落实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开封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例》及相关文件精神,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和制度,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院本着“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工作准则,认真组织毕业生试讲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专场指导会,邀请专家做就业指导报告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加强成人专科向本科学历培养的重点转移,在建立本科函授站的基础上,扩大了函授规模。目前开设专业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文)、初等教育(理)和美术教育等。现有注册学员1694人。在与河南教育学院联办成人高招专升本函授连续举办四届高师本科自学考试、培养2800多名毕业生的基础上,2006年又与河南大学、河南教育学院联办第五届高师本科自学考试。目前开设函授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和教育学等。
嘿嘿,这些事数据库里的资料,收费的, 第24 卷 第1 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3 月20 日 Vol. 24 No. 1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 20 2004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刘建芳X(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摘 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英语翻译者带来的困扰更多、更复杂。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语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缩小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翻译交际。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9640 (2004) 01 - 0058 - 03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它们各自反映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在学习汉语时很少存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困扰,如:“三顾茅庐”、“调虎离山”等成语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辞职“下海”去经商,就业的“双向”选择等新词的涵义一般都能充分地领会。但在学习英语时,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句子或词组,即使对每个单词词义了如指掌,也很难译出它所表示的真正含义,就是译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有的译文甚至让人不知所云。比如: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 许多译者把它译为“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或“他昨晚升天了”。人们往往运用汉语文化知识将in the sev2enth heaven 同汉语中的“升天”、“死”的概念联系起来,必然导致以上十分荒谬的译文,究其原因,是由于译者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1〕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言语的使用总是参照特定的文化,言语行为不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社会文化对人的言语行为均具有客观存在的制约。”〔7〕因为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生活,一言一行无不受该文化模式的制约,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对他方文化的了解是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2〕然而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指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词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歧义给英语翻译带来一定影响“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3〕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文化,其各自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两种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词汇。大部分词汇不是在概念意义上而是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会给英语翻译带来极大的影响。英文里出现的Hippies , yippies ,“me”generation , hot dog ,overkill 对我们来讲是生疏的,即使译作“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热狗、超过所需的杀伤威力”,仍不能表达原英语词义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使同一个词具有不同的内涵,如propaganda 含有“撒谎、欺”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义。Olive branch 象征和平,而汉语“橄榄枝”原本与和平无关。spiritual civilization 有强烈的宗教意义,而“精神文明”本身则与宗教毫不相干。再如我们常将por2ridge 释为“粥、稀饭”,其实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英国人吃的porridge 是将燕麦片(oatmeal) 放入牛奶或水中煮成的,而我们通常吃的“粥”或“稀饭”则多是用稻米、小米或其它谷物加水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porridge 的内涵。另外,有许多词,如landlord (地主) 、capitalist (资本家) 等在西方国家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来讲,却带有强烈的贬义。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词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差异。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所追求的个体权利意识源自于个人本位的法律观。这种由商业社会导致出来的人化精神,一方面作为一种主体需求而具有生命力地存在着,体现着自由、公平、竞争、奋进的思想内涵,并极大地影响和震憾着东方传统法律文化意识的地位。这种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个人。“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它·58 ·X 收稿日期:2003 - 03 - 16作者简介:刘建芳(1965 - ) ,女(汉族) ,河南郑州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所表达的是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然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实践理性”、“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词语,其中文的词典意义往往被表述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作法,它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当然要受责、挨罚、入刑。因此,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就“个人主义”而论,认识的角度则大相径庭。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尽管都是一个词,从其自身而译,必然谬之千里!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是英语翻译最大的障碍“知识的占有是翻译的前提。”〔4〕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都积累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更具有鲜明的文化知识内涵特色,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和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都不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比较现象。这就需要在英译汉中理解原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典故和专门术语,这样才能消除或降低文化差异给释译带来的消极影响。如:(1) In March1959 ,kassim 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by formally withdrawing. 将句中的“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Bagdad pact”译为“使巴格达条约(组织) 解体”的不乏其人。显然,这些人对这一有关的历史情况一窍不通。而其事实是,卡赛姆当时退出该条约后,并非使其“解体”,而只是将条约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而已。此句的确切译文应是:“卡赛姆于1959 年3 月正式退出巴格达条约,从而使条约的组织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2) Do you know that the bee navigates by polarized lightand the fly controls its flight by its back wings ? 此句的障碍在于“polarized light”一词。人们往往因对有关的科技专业知识无知而将其误译为“极光”。然而, 对蜜蜂而言,“polarizedlight”却是指从不同的方向所显示出不同特色的“偏(振) 光”。因此,这句话较为准确的意思是:“你知道蜜蜂是借助‘偏振光’飞行,而苍蝇是有后翅控制飞行的吗”?(3) John can be relied on ,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game. 有的译者望文生义,不假思索地将其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样的译文往往给人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穷其原因是对“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的源渊不明。原来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激烈斗争中,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徒推翻了旧教政府后,拒绝教徒在斋日吃鱼以示其忠于新教,所以“play the game”就是有规可循,因此转移为“守规矩”。一旦掌握了这样一个文化历史背景,此句就可轻而易举地译为“约翰为人可靠,既忠诚又守规矩。”(4) to have january chicks. 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正确译出这个词语是很困难的january 是指月份?chicks 是指小鸡还是指宝宝? 原来january 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这一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名叫jan2uary ,60 多岁时,与一名叫May 的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后所生一子,故有to have january chicks 之说,即中文中所为的“老来得子。”上述例句只是英语翻译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学习中,不仅应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要尽量多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三、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制约语言的翻译“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构筑,任何人都必定须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5〕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人的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英语里有许多固定搭配、习语、惯用语和汉语完全不同,能否用不同的文化心理正确理解、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是英语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英语翻译必须逾越的障碍。请看下面几例:(1) The moon was above ,cold and beautiful ,and the musicreminded soapy of these days when his life contained such thingsas mothers and roses and clean thoughts and collars. 如果把该句的“mothers”、“roses”、“clean thoughts”、“clean collars”理解为“母亲”、“玫瑰”、“干净的思想”、“干净衣领”则必然不通。要想正确译出此文,就必须了解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对语义作进一步引深的理解,并作以相应的调整,将其译为“母爱”、“爱情”、“理想”、“生活”,才符合汉语的习惯。此句应译为:“一轮娇媚而冷落的明月悬空高照,那优扬的音乐使他回首往昔,诸如生活中慈祥的母爱、幸福的爱情、崇高的理想和富裕的生活”。(2) The businessman offered him. 500 under the rose.“underthe rose”不能理解为“在玫瑰花下”。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玫瑰花是定情之物,在其花下当然就是私下约会。因此,“under the rose”其含义当然是:私下(privately) 、暗地里、秘密地(secretly) 。这句话就能正确地翻译为:“那个商人答应私下送他500 英磅”。主观认识及世界观的不同,经常会影响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词义传递,其译文往往会使人费解或一知半解。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又如:形容“愚蠢”,英语习语有“as stupid as a goose”,而汉语则说“蠢得像猪”。英语中goose (鹅) 可用来形容指代“傻瓜”、“笨蛋”,带有贬义,而“鹅”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常常是美丽与纯洁的象征。在汉语里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人们认为猫头鹰叫,预示着将要死人,而在英语里owl 则是聪明机智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an owl 。在汉语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利用花作比喻的例子。然而同是一种花,因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主观认识,其比喻象征意义也各有千秋,例如:中国人认为荷花(lotus flower) 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但欧美国家的人们却因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则把它比喻为“疏远了的爱”(estranged love) 。英汉民族分属于东西方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各有自身的特点,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模式和心理趋向。同是一种事物,“由于·59 ·民族间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语言中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识感知,而且这种意识感知的不相融协,又必然导致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6〕西方人对“狗”这种动物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在我国传统习惯中,“狗”往往比喻坏人坏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都含贬义,如“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英国人则相反,他们往往把狗看成是有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 ;a top dog (优胜者) ;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日) ,而非“狗总会有他的一天”。人有把“dogdoesn’t eat dog”看作是“狗不咬狗”,其实是“同室不操戈,手足不相残”。更具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思极为相似。由此可见,对于“狗”这种动物的认识,反映在不同民族语言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偏爱和厌恶两种社会效果。“龙”的例子则更是这样,dragon 一词,在中国人看来,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对其情有独钟。对“龙”的特殊偏爱,是中国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我们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称皇帝是“真龙天子”;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望子成龙”;男子汉要叱咤风云“, 龙吟虎啸”。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是厌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兽,凶恶的敌人,正因为dragon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不被人们所喜爱,常作贬义词使用,所以,当我们在英文中看到“theold dragon”时就不能按中国传统习惯译为“年迈的龙”,其真实含义是“魔鬼”、“万恶之源”。当在国外报刊上看到称某人是“dragon”时,你千万不要把其认为是中国人的真龙天子,而是对那些可恶、凶猛特别是对专门打人的坏警察的一种贬称。以上种种充分说明,民族间的相互接触为一种语言吸收同化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提供了条件,但能否同化仍受到民族心理的制约。总之,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要排除表面意思的迷惑,避免错误的理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给英语翻译造成的障碍,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就应当从“文化”入手,经常阅读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只有不断掌握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史,才能在英语翻译中尽量缩小这种文化差异影响。或者说,拥有英语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对英语民族心理状态把握到一定层次,对原文的理解才会愈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忠实”于原作。参考文献〔1〕Lyons ,J . 1981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Cam2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River ,W. and Temperley ,M ,1987 ,A Practi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 . New York :Oxford U2niversity press.〔3〕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张民伦. 英语听力入门[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5〕汪榕培. 比较与翻译[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顾嘉祖,陆声. 语言与文化[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nfluence of E/ C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LIU Jian2fang(Henan Administ rativ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Abstract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ring more difficulties than the differencesbetween linguistic st ructure. Only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linguistic style , cultural backgroundknowledge and nationality mentality , diminis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an we be successful int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background ;mentality ;influence(责任编辑:李汴红)·60 ·
323 浏览 3 回答
162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337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2 回答
294 浏览 4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6 回答
160 浏览 5 回答
181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4 回答
89 浏览 5 回答
174 浏览 8 回答
258 浏览 8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