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接下来我来解答一下你的问题。其实这个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又有谁一定比谁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而是大部分人都有这样一个理解。学校好一点,为什么呢?第一,学校比较单纯,学校里的感情也比较纯正。然后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没有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东西,都是纯粹的感情。就是学校里的压力比较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往往是在求学的时候,有父母负责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而走向社会以后,就意味着你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需要你自己面对,很多经济问题也需要你自己处理,压力就会变得非常大。所以说人在这时候往往就怀念以前美好的生活。第三是学校里可以专心的学习或者读自己喜欢的书。比如说你学的东西是你想要喜欢的,所以说你就可以专心的读书。有学生的任务之一就是读书,但是走向社会以后却不行。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所以你没有时间读书。
如果说学校比社会好,学校其实也是小社会,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少了一些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多了些是天真烂漫,少了些社会上的风吹雨打,多了梦想和幻想空间,学校是一个孵化基地,遮风挡雨,社会是一块试金石,把理想和现实变得更骨感。所以学校比社会好,只有珍惜学校的美好时光,把基础知识打牢,到了社会才饥经得起风吹雨打。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览。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xx.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3]刘凤林,心理健康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xx.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
[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
[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xx,17(2):66
[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
[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xx,9(4):51
[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xx,16(3):43
[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xx,18(2):83
[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xx,4,(2):7
[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xx,18(2):138
[1] 李伯黍主编:《教育心 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 理论 》,云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xx年
1、[期刊论文]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分析
期刊:新丝路:上旬 | 2021 年第 007 期
摘要:当前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所以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实际案例证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阐述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含义,其次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的优势和主要举措。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意义;主要举措
2、[期刊论文]冲突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期刊:林区教学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冲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其负面作用并非无解。将冲突作为教育素材,可有效挖掘学生真正的意愿,明晰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辅导参考依据。以冲突教育为视野,对冲突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层次的解构。基于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冲突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基于冲突的教育价值和冲突行为的产生原因,确认基于冲突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开设心理咨询渠道,探究冲突的原因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定向心理建设,肯定学生对事物的辩证思维,弱化冲突中针对"人"的不良影响;开展团体情绪训练,提升学生情绪把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降低冲突的产生频率。
关键词:冲突教育;教育资源;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3、[期刊论文]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索——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
期刊: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2021 年第 007 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了解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我国独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实例样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4、[期刊论文]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期刊: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2021 年第 004 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况,抑郁、自杀、极端行为等情况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重要平台,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探讨,随后分析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一些挑战,最后围绕所谈到的挑战,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所提出的观点给各个高校在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有益借鉴,继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5、[期刊论文]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期刊:科教文汇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应激性危机事件,造成了全社会的停工停产、国民恐慌,人们社交受限,情绪消极。对居家学习生活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该文基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设计了生命教育、情绪调适和社会支持三个教学主题,探索疫情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学生反馈参与度高、体验丰富,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团体作用和朋辈效应,学生学会了调用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自身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和疏解,收获颇多。
关键词:疫情;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情绪调适;社会支持
6、[学位论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著录项
学科:教育技术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7、[学位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以山东D学院为例
著录项
学科:公共管理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8、[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著录项
学科:教育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19
中图分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调查研究
9、[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著录项
学科:公共管理硕士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19
中图分类:体育理论;高等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10、[学位论文]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著录项
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1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达性艺术治疗
1、[期刊论文]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的发展路径探究
期刊:《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面临关注度低,读者忠诚度低等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建立—稳固—忠诚的角度切入,从读者和订阅号主体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此类订阅号的进入机制和发展路径,构建关注度高、忠诚度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心理健康;微信订阅号
2、[期刊论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学周刊》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新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中小学生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智力活动的开展和道德品质的完善,还能有效地预防他们的违法犯罪。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素;重要意义;措施
3、[期刊论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提升及其培养
期刊:《学周刊》 | 2021 年第 003 期
摘要:一直以来,学校和家长都特别重视小学生知识的传递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面对小升初学习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任何的情绪波动,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4、[期刊论文]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期刊:《文学少年》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国家教育机关对于农村小学的教育培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内容之中,而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特色化的要求就是要求从各个领域与各个层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前教 学设计、增加学生的涉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制定新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事倍功半、充分利用学生身上的优势资源以及特点, 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农村小学;小学教学;合理运用;策略
5、[期刊论文]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期刊:《文学少年》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并且教育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 助同学们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基本目标的实现。但是,因为在当 前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中依然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对有关孩子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研究已经变成当前 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6、[学位论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
著录项
学科:教育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1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7、[学位论文]心理健康观的重构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著录项
学科:应用心理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8、[学位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著录项
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9、[学位论文]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著录项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10、[学位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
著录项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近期,《教育研究》杂志社开展了《教育研究》2021年“年度论文”评选活动。经网络实名推荐、编辑部推荐和专家委员会评定,10篇论文荣获《教育研究》2021年“年度论文”。我们将陆续发布获奖论文,敬请关注!
吴康宁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
颁奖词:论文针对当下学校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强势、学校无奈”、“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从社会产物、社会分支、社会工具三个层面对学校的社会属性进行了逻辑缜密的社会学分析,指出作为社会产物的学校深受社会制约,作为社会分支的学校自身也是社会,作为社会工具的学校理应有所作为,强调学校应努力成为正确、正当的社会工具,避免成为错误、荒谬的社会工具。论文肆笔成书、吐辞为经,为完整准确理解学校的社会属性提供了理性依据。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来自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现实取向、家长态度、网络作用、社区环境等外部社会的强大复杂且持续不断的压力,不少学校工作者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一种“社会强势、学校无奈”、“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对学校工作者坚守教育原点、坚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改革具有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成为深入推进学校发展亟须克服的思想障碍。
上述消极情绪的产生自然有其复杂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工作者对于学校的真实社会属性缺乏清醒认识,以致一旦外部社会环境不如己愿,“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之类的无力感、无望感乃至某种程度上的“躺平感”便随之而生。为此,本文的基本任务便是“重申”学校的社会属性,即重申作为“社会产物”的学校深受社会制约,重申作为“社会分支”的学校自身也是社会,重申作为“社会工具”的学校理应有所作为,以便为正确理解“学校究竟是什么”提供稍微理性一点的依据。
作为“社会产物” :学校深受社会制约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社会也是教育的产物,尽管社会不仅仅是教育的产物。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生学事实,也是发展性常态。就历史起源而论,教育与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两者可以说相伴而生,并无先后之分;从发展过程来看,教育与社会之间始终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或共长或互损,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可以说,在社会中到处都发生着“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作用……这种‘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在教育中到处都可感受到“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网络的、社区的各种因素弥漫于、渗透于乃至嵌入教育,社会的影子无处不在。
学校则有所不同。虽说学校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机构,但从历史起源看,学校并非与社会相伴而生,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专门教育机构。②从发展过程看,学校作为教育的一种专门机构而非唯一的组织形式,其存亡兴衰从未听命于学校工作者自身的愿望,而是取决于社会需要。古今中外皆然。换言之,在根本意义上讲,学校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演变首先是社会需要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是社会左右学校,而不是学校左右社会。虽说学校会反作用于、有时甚至会相当有力地反作用于社会,但总体而言,社会处于强势地位,学校处于弱势地位,学校与社会之间经常呈现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是不以学校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也是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常识。不少学校工作者尽管承认这一客观事实,却不愿面对;虽说知晓这一基本常识,却不时忘却。
其实,迄今的教育理论对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特性尽管鲜有明确指称,但也早有述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便是在述及社会对教育的作用时,更多地将之表述为“制约”、“决定”,诸如“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以及部分内容,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学校的结构,制约着教育和教学的手段”,等等。而在述及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时,则不会将之抬升到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相提并论的程度,而是有相当的保留。譬如,在指出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的同时,强调“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进一步来看,社会对学校的制约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生产力这些所谓“根本因素”对学校的教育目的、领导权、体制、结构乃至课程等至关重要方面的决定性影响,而且体现在文化传统、现实取向、家长态度、网络作用、社区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对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譬如,以上者为尊、以权威为尊、以师长为尊的文化传统,不可能不妨碍学校的所谓创新教育;弥漫于社会中的严重的功利主义取向,不可能不影响学校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点;持有错误观念或出于自私动机而采取不支持不合作态度的家长,每每成为学校推行合理教育改革的极大阻力;网络社会中丰富、灵活、有趣、迅捷的信息传播对学生的强劲吸引力,几乎每天都在向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提出巨大挑战;对学校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的“社区关系”首先取决于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经济、交通、建筑、人口、阶层、文明、民情等),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复杂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可能达到的丰富性、深刻性及创新性的程度。
再进一步来看,作为学校中具体教育活动之两大主体的教师与学生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在成为学生之前已经持有在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经历,已经通过家庭、伙伴群体、网络及社区环境进行了一定的知识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已经形成刻有种种社会烙印(经济阶层、社会地位、文化属性、地域特征、性别等)的个体特征,包括价值取向、文化偏好、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等;而且在成为学生之后,依然会在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中生存与生活,依然会在这样的生存与生活中进行各种各样的知识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依然会被刻上种种社会烙印。因此,学生并不只是一些学校工作者浪漫而“片面”界定的“儿童”,学生也是“社会成员”,并且是已经刻有且将持续刻有种种社会烙印的社会成员。在学生身上,社会的影子无处不在。这种社会的影子不可能不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产生重要乃至关键影响。
教师更是自不待言。教师从来都不仅仅是“ 学校成员 ”,而且是并首先是“ 社会成员”。教师首先不是受学校委托,而是受社会委托承担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即所谓“社会代表者”角色。作为与学生无亲无故的成年人,教师与社会之间实际上订有一份“契约”,教师必须按照这份“契约”的要求,“代表”社会引导学生成长发展。这份“契约”在基本层面上规限着教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社会对教师的制约,首先体现在这份“契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 社会统治阶层 ”,也可以指“ 主流社会”。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并非仅仅在学校里工作,而是也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同样已经通过家庭、朋友、网络及社区环境进行了诸多知识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已经拥有自己的生活史与受教育史,已经形成刻有相当深度的特定社会烙印(经济阶层、社会地位、文化属性、地域特征、性别等)的某些个体特征,包括价值取向、文化偏好、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等。教师从来都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人”。在教师身上,社会的影子更是无处不在。
社会左右着学校的存亡兴衰,社会影响着学校的日常实践,社会在作为学校之主体的教师与学生身上刻有各种各样的烙印。学校,便如此这般深受社会制约。
作为“社会分支”:学校自身也是社会
对于“生产者”来说,“产物”的存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分离性的,即产物被生产出来后并不会成为生产者自身的组成部分,而是与生产者相分离的一种独立存在,如汽车、桥梁、楼宇、食品、药品、玩具等。另一种是汇入性的,即产物被生产出来后便成为生产者的组成部分。学校属于后一种类型,它经由社会设立之后便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且是一种“社会分支”。
这就不能不首先对“学校与社会”这一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并被视为不言自明的表述稍加推敲。在笔者看来,使用“学校与社会”这个表述实际上需要设定一种逻辑。第一,“学校”与“社会”相互独立于对方;第二,由一可得,学校不在社会之中,而在社会之外;第三,由二可得,学校自身并不是社会。如此便可说学校“与”社会,便可罗列两者之间的种种关系,诸如相互区隔、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相互合作,等等。
然而,上述逻辑并不成立,因为与实际状况不符。第一,“社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型复合系统,学校本身便是这个巨型复合系统的组成部分,现实中并不存在将学校剔除在外的社会;第二,由一可得,学校不在别处,学校就在社会之中,现实中也不存在独立于、孤悬于社会之外的学校;第三,由二可得,学校自身也是一种社会,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社会”、一个分支,这一点并不因学校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或社会机构的自身特点而转移。事实上,大社会中有诸多子社会,每个子社会都有自身特点,并因此成为区别于其他子社会的一个个特殊的子社会,于是便有工厂、村庄、学校、商场、医院、官府、军队等各个不同的子社会之间的差别。
由此不难看出,“学校与社会”这一表述存在逻辑上的问题。说“学校与社会”,便等于说“学校与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了,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区隔、冲突、妥协及合作中也包括学校同其自身的区隔、冲突、妥协及合作了。这在逻辑上就不能自洽了。
因此,“学校与社会”这一表述是不准确的,容易产生把学校排除在社会之外的歧义。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学校与外部社会”。所谓“外部社会”,是指“除了学校这一子社会的其他所有子社会的总和”,或者说是将学校“抽离”后的“剩余社会”。真实的抽离自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为研究方便起见而在思想上把学校从社会中权且抽离出来。不过,由于存在着约定俗成这一语用学因素的影响,人们很难弃用迄今已经用惯了的“学校与社会”这一表述,而改用“学校与外部社会”。但需要意识到的是,所谓“学校与社会”,其实际涵义是“学校与外部社会”。
既然学校是社会分支,既然学校自身也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学校便既姓“教”,也姓“社”了。说学校姓“教”,相信没有哪位学校工作者会持有异议 —— 学校是为了实现特定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尽管除此之外学校设立者可能还有其他目的);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尽管教师与学生同时也都是学习者);列入学校课表的课程是系统的教育文化(尽管教师实际所传递、学生实际所学习的未必都是教育文化);班级是教育组织(尽管这里所说的“教育”被期待含有更多的“自我教育”成分);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尽管课堂教学中也不时会发生反教育的事情)……说学校也姓“社”,未必能得到一些学校工作者认同。但学校也姓“社”、而且首先姓“社”乃是客观事实 —— 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也是而且首先是社会机构(尽管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特殊社会机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是而且首先是社会角色(尽管教师与学生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为基本交往中介的特殊社会角色);作为教育文化的课程也是而且首先是社会文化(尽管课程是根据特定价值取向选择出来的特殊社会文化);作为教育组织的班级也是而且首先是社会组织(尽管班级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特殊社会组织);作为教育活动的课堂教学也是而且首先是社会活动(尽管课堂教学是由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成员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特殊社会活动)。同理,学校中的制度、规范、资源、机会乃至建筑物、设施设备等,都是而且首先都是整个社会的制度、规范、资源、机会、建筑、设施设备的组成部分,都是“社会性存在”,尽管它们因为属于学校、服务于学校中的教育活动而同时也成为“教育性存在”。可以说,不论学校具有怎样的教育特性,以及成为怎样的教育机构,其作为“社会分支”的属性都不会消除,其自身都是一个小社会,都是一种社会场域。
如此来看,所谓“学校日常生活”也是而且首先是一种社会生活,即“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学校生活”或“学校中的社会生活”,尽管它是围绕专门的教与学而展开的一种特殊社会生活。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与学生在学校这一社会分支中,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存在着、生活着,这是我们不可因专注于“教育本身”或因抱有深切“教育情怀”而有意无意忽视乃至回避的一个社会事实。正是在学校这一社会分支中、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所占据的位置高低有别,所拥有的资本丰匮有别,所享有的资源优次有别,所获取的机会多寡有别,所实现的发展大小有别,所得到的评价褒贬有别,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竞争与冲突、妥协与合作。也正是在学校这一社会分支中、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在各自的立场、角度及程度上感知着或简单或复杂的“社会结构”,经历着或顺畅或曲折的“社会过程”,积累着或快乐或痛苦的“社会体验”。
进一步来看,虽说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学校也因此而使自身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但育人这一目的本身便首先属于社会期待的范畴,并因此而具有“社会”属性。如前所述,正因为社会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育人,学校才应运而生。育人并不能说是学校工作者的自我要求,而与社会期待毫无干系;何况学校工作者所拥有的“社会代表者”这一制度性身份本身也是社会委托的。
而且,不论人们如何强调学校应当育什么人、如何育人,学校育人的结果都必定会使学生成为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原因仍然在于,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要素或基本范畴同样也存在于、作用于学校生活之中。诸如,目的与手段、平等与歧视、自由与约束、独立与依附、协商与专断、权利与义务、权力与监督、个人与群体、垄断与共享、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和谐,等等。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参与活动、与人相处,其实也是在过而且首先是在过一种社会生活,区别只在于过的是怎样的社会生活,在于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生活的学校生活给学生带来的是充实的还是空虚的经历,使学生产生的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感悟,给学生留下的是乐于分享的还是不愿提及的记忆。学生经由“学校中的社会生活”不断积累而成的这些“社会性”经历、体验、感悟及记忆,不仅极大影响着学生当下的“社会性发展”,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奠基着学生未来的“社会性生存”的可能。
不论学校因其是专门教育机构而具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学校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校由各种社会性存在构成,学校日常生活也是社会生活。这样的学校自身不是小社会又是什么呢?
作为“社会工具”:学校理应有所作为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往往把学校只当作实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社会目标的工具,学校则常常将自身混同于外部社会,罔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责任,干了不少违背教育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的荒谬事。对于这一错误偏向,这些年来教育界进行了持续的反思与批判,强调教育不能成为只是对社会盲目有求必应、亦步亦趋的工具,教育对于社会既需要适应也需要超越;强调教育有其不可违背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教育的原点在于育人。
这些反思与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中肯的,但也有一些反思与批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反思与批判把教育的特殊性强调到极致,以至于完全否定学校(教育)具有“社会工具”这一属性。在这些反思与批判中,“社会工具”成了一个贬义词。
其实,“社会工具”只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对学校影响社会这一作用的一种表述。对于学校的“社会工具”这一属性,可从社会期待、学校取向及客观结果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社会期待来看,学校被视为“社会工具”。社会之所以设立学校,是希望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不可能只管设立学校而没有任何期求。社会设立学校、把学校当作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是合乎逻辑的,也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任何例外的客观事实。当然,社会期待学校成为自己的工具是一回事,社会对于学校的具体期待是否吻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是否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则是另一回事。社会对于学校的期待可能是正确、正当的,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也可能是错误、荒谬的,违背教育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对于正确、正当的社会期待,学校没有理由不予回应、不予满足。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是可以承担“社会工具”这一角色的。
第二,从学校取向来讲,学校想成为“社会工具”。任何一所真正期盼社会向好发展的学校都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教育同这种期盼关联起来,不可能不想通过自己的教育为社会向好发展有所贡献。而只要学校对社会及自身抱有这样的期盼,那就意味着学校也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种“社会工具”的,即推动社会向好发展的工具。学校抱有这样的期盼,同样无可非议。至于学校对社会及自身的期盼与社会对学校的期待是否吻合,则同样是另一个问题。当然,倘若学校根本没有对于社会向好发展的期盼,根本没有对于自身为社会向好发展有所贡献的期盼,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样的学校,其存在价值本身便十分可疑。
第三,就客观结果而言,学校总归是“社会工具”。学校的教育不论出于怎样的动机,其结果都会对特定社会的形成、维护或强化有所“贡献”,并因此而在事实上成为形成、维持或强化特定社会的一种“工具”。这同样既合乎逻辑,也符合事实。
方便起见,不妨设想有“自我中心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与“共生共进共存共荣的和谐社会”这两种“纯粹类型”①意义上的社会类型。倘若学校通过教育培养出一茬又一茬充满爱心、正义感及智慧的人来,那么,学校便会在事实上成为形成、维护或强化“共生共进共存共荣的和谐社会”的一种工具;与之相反,倘若学校教育的结果只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那么,学校便会在事实上成为形成、维护或强化“自我中心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的一种工具;而倘若(说的是“倘若”)学校教育的结果既培养出充满爱心、正义感及智慧的人,又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则学校便事实上既在为形成、维护或强化“共生共进共存共荣的和谐社会”增砖添瓦,也在为形成、维护或强化“自我中心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加油添酱。两种工具孰主孰次,孰重孰轻,因情而异。总之,学校工作者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其教育的客观结果总归会使学校对特定社会的形成、维护或强化有所“贡献”,并因此而成为特定的“社会工具”,这同样是不以学校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事实。换言之,至少就客观结果而言,对于建设美好社会来说,学校不是起推动作用、实现正向功能,便是起阻碍作用、产生负向功能,或者兼而有之。说得极端一点,学校不是功臣,便是罪人,或者兼而有之。既然如此,那么,即便从权衡利弊的角度考虑,则怀抱教育理想、听从教育良知、端正办学动机、实施正确教育,努力成为建设美好社会的功臣而非罪人,理应成为学校的不二选择。
因此,问题不在于学校到底是不是、究竟该不该成为“社会工具”,而在于学校到底是怎样的、究竟该成为怎样的“社会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不仅无需忌惮成为“社会工具”,而且应努力成为正确、正当的“社会工具”,避免成为错误、荒谬的“社会工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是不可以“躺平”的。学校“躺平”的结果,绝不仅仅是无法成为正确、正当的“社会工具”,以至于无法成为建设美好社会的功臣的问题,而且极有可能会、甚至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错误、荒谬的“社会工具”,成为实际上阻碍建设美好社会的罪人。
诚然,面对外部社会强大、复杂且持续不断的压力,究竟如何才能坚守教育原点、坚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改革,从而成为正确、正当的“社会工具”,成为建设美好社会的功臣,这对如今的学校既是严肃挑战,也是严峻考验。它挑战着、考验着学校工作者的良知、勇气及智慧。具体来说,它既需要学校工作者怀有推动社会向好发展的基本良知,也需要学校工作者具有坚韧不拔持续探索的足够勇气,还需要学校工作者拥有冷静审视巧妙应对的实践智慧。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学校的真实社会属性,切实认识到作为“社会产物”的学校深受社会制约、不可能一切都如己所愿,切实认识到作为“社会分支”的学校自身便是小社会、学校日常生活其实也是社会生活,切实认识到作为“社会工具”的学校别无他择、唯有努力成为正确正当的“社会工具”—— 所有这些,乃是学校工作者实事求是地遵循良知、展示勇气、运用智慧的必要思想基础。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可能面对任何外部社会环境,做到既不耽于遐想、盲目乐观,以至于脱离现实、每每事与愿违;也不怨天尤人、盲目悲观,以至于就此躺平、放弃应有努力。若无这样的思想基础,则良知、勇气及智慧都有可能走向极端,以致异化:良知或会催生出过高期待学校力量的浪漫主义乃至激进主义,勇气或会演变为缺乏理智、不讲策略的鲁莽,智慧或会成为圆滑自保、回避担当的代名词。
总之,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空前复杂的如今境况中,学校工作者需要如其所是地认识学校的真实社会属性,恰如其分地把握学校的当为与能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学校为社会向好发展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
关于 教育 学的论文应该如何进行选题呢?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教育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我国综合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航海教育发展
3、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4、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机制
5、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6、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7、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8、浅谈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9、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10、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初探
11、浅析初中生主体性教育
12、素质教育视野下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13、在师德建设中催生教育正能量
14、浅析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5、优化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生命 安全教育 的探讨
16、当代教育资源配置对教育公平影响研究
17、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浅析
18、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9、日本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连接
20、小学班主任应细抓德育教育
21、初中德育教育研究
22、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23、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
24、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干预模型构建
25、我国高等远程教育质量保证要素差异性分析
26、多 渠道 全方位 开展学校环境教育
27、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研究
28、全面开展阳光招生 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29、强化工程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
30、职业教育科技园无界化资源共享建设研究
31、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32、浅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命教育
33、信仰形成与信仰教育的合理化
34、关于《高等数学》立体化教材的几点思考
35、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36、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37、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8、“三互补”助推“四联动”远程教学凸显实效
39、明清时期民间医学教育探讨
40、元代医学教育初探
41、浅谈口腔教学引入微课视频教学的应用
42、基于医患关系浅谈对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研究
43、运用智能手机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高职外科护理翻转课堂教学的探索
44、美术鉴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45、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
46、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外语学习行为研究
47、多媒体时代下高校书法教育教学定位研究
48、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49、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50、论军队院校教育资源网络化建设
51、法庭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
52、现代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 措施 探讨
53、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改革
54、信息化条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55、教育经费监管法律政策依据问题研究
56、C++程序设计课程群互联网教学改革探究
57、国外开放教育模式资源比较与启发
58、教育促进主流价值人性的形成
5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60、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诊断与改进
教育硕士论文题目
1、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策略的实验与研究
2、中学数学合情推理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中小学数学估算的教与学
4、培养中专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5、中美高中课程标准下数学探究的比较研究
6、 高中数困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研究
7、高一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的实验 研究
8、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9、新课标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正迁移的研究
10、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1、中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特点研究
12、TI-92技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13、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价值
14、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15、全国高考试题与高中数学竞赛试题相关性研究
16、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实验与研究
17、职高《数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8、培养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19、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20、中专班《数学实验》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
21、初中生数学思维过程的研究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2、培养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途径
23、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及单元测验的改革
24、网络环境下“中学数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
25、高一学生函数概念学习障碍及教学对策
26、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验研究
27、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28、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9、高中数学新课程《球面上的几何》的教学实验与研究
30、数学发现法教学的课堂实施研究
31、开展初中“ 反思 性数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32、初中数学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33、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研究
34、技校兴趣缺乏型数困生的现状及教学研究
35、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6、数学交流探究
37、论数学课程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38、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9、中学数学教师评价研究
40、五年一贯制师范数学课程设置研究
41、 高二数学 优秀生与学困生的解题策略比较研究
42、建构主义及其观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部分)解析
43、新课程标准下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原则在我国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44、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45、数学历史名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实验研究
46、普通高中几何课程体系实施研究
47、中学数学中非语言表征的应用研究
48、现代教育装备条件下校长管理方式新探
49、规范管理,加大投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通过机制创新开拓新局面
50、谈做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
51、权变理论: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管理的选择
52、权力差距维度下透视英国教育管理权力架构
53、公安院校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初探
54、运用“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搞好高等学校外专外教管理
55、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载体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6、城市教育费附加管理刍议
57、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和艺术
58、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管理之中
59、谈谈高职教育中的班级管理
60、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有效路径--基于院校研究的思考与分析
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发表
292 浏览 5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207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6 回答
157 浏览 7 回答
236 浏览 6 回答
316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4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227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6 回答
123 浏览 5 回答
26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