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园区荟 ,作者陈晨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范围显著扩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是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达到7544家,但多集中于中低级市场。
这与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参展企业的分布特征相似。
参展的100家机器人企业总部涉及全国14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江苏、山东、浙江、四川、黑龙江、辽宁。
这些企业在区位选择上基本都集中在我国北至北京,南至广东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 ,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参展企业寥寥。当然,这与大众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选址期待并无不同—— 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选址偏好不同,以机器人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核心诉求,经济和技术更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对这些企业有天然的吸引力。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含玉而生的天之骄子,这个高大上的产业令地方政府趋之若鹜。但机器人企业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度挑剔”,在选址时更看重“门当户对”。因此,很多内陆偏远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产业配套薄弱地域,在招商时承诺厚礼频频殷勤却收效甚微。当然, 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疯狂迷恋,也催生了一批滥竽充数的机器人企业 ——这些公司不在乎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只在乎政府的产业补贴,这是他们的盈利之道。
其次,通过上述表格不难看出, 大约80%(79家)的参展企业来自各个城市的产业园区 。这个数据反映出,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传统重要载体,在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仍旧是高新技术企业选址、孵化和成长的首选。
究其原因,与产业园区在政策和资金扶持、营商环境、硬件配套和厂房场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其中,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将企业落户在高新区、经开区或 科技 园区等以 科技 导向为主的综合型产业园区。此外,近年来在工业的大势下,机器人产业园成为各地政府疯狂追逐的风口,各地为了争抢机器人企业落户,对专业机器人园区建设奉为掌上明珠,一大批机器人产业园区在各地拔地而起。
《2019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数据分析报告》对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园首次做了全面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包括部分以机器人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已经超过一百家,大部分机器人产业园处在沿海经济带。其中, 传统制造高地长三角地区以超过30家机器人产业园的规模,占据了全国机器人产业总量的1/4。
而在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虽然在机器人产业园的数量上不及长三角地区,但也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园的主要聚集区,这一趋势与100家参展企业区域聚集态势一致。不过,也呈现了一些不同,这一点会在下文说明。
《2019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数据分析报告》的剧透数据表明, 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热潮,已经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快速蔓延到内陆地区,一些不具备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的内陆县城甚至也建起机器人产业园。 盲目布局的结果,带来的是招商难的产业空心化——据媒体报道,为了招商,各地在建、筹建的产业园,不约而同地在为入驻企业“画饼”。有的县级机器人产业园的入园企业仅有两三家,却号称产值达百亿。
2/3企业在三大城市群,机器人产业园不是首选
与机器人园区的分布密度不同的是,在100家参展机器人企业中,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各有30家企业参展(珠三角地区有27家在深圳,老牌一线城市广州只有1家;京津冀地区有北京29家,天津1家,河北为0),长三角地区则只有21家(上海9家、江苏8家、浙江4家)企业参展。
三个城市群包揽了全部企业的八成,其中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各占近1/3,长三角地区则稍显劣势,只占1/5。东北地区,黑龙江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1家企业参展,辽宁则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3家企业参展。西部地区表现惨淡,四川和广西各有1家企业参展。
当然,这样的不同并不能清晰说明某个地区的产业问题,因为展览会的招商具有随机性,而各地区的大量机器人企业并没有入驻到专业的机器人园区,这一点从上面表格中100家企业入驻园区的类型可以看出。
但这也从侧面表明,即便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的 科技 和制造业高地 ,机器人产业园并没有成为机器人企业的入园主阵地 。重要原因是,机器人产业园区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产业体,在运营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上尚未成熟。
正如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所言: 机器人属于高精尖技术领域,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产业园的搭建不失为一个有效渠道,但当前机器人产业园已在全国范围内无序发展,泡沫化严重,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上述《报告》称,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相对最为雄厚,珠三角地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 报告的论述,与本届大会的参展企业数量分布特征基本契合。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京津冀地区。此次参展企业,京津冀地区共有30家,其中北京29家,天津1家,河北为0。尽管北京是全国机器人产业的绝对高地,并有1/4的参展企业来自北京,这也反应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尴尬的现实:三地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发展明显失衡, 京津冀机器人产业技术区域间转移转化薄弱 。有学者撰文指出, 从区域合作上看,京津冀主要集中在自身区域的合作和面向江苏、成都、山东等省市的合作,但京津、京冀合作不足,津冀合作乏力,特别是北京技术溢出、京津两地享受的资源红利明显处于劣势。
反观长三角地区,尽管只有21家企业参展,但企业分布较为均衡,其中上海9家、江苏8家、浙江4家。这也符合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调性,即区域整体制造业基础雄厚,各城市间产业发展互为协调和补充。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上海、芜湖、南京、苏州、常州、徐州等多个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区。
在珠三角地区,集中了深圳和广州两大一线城市,可谓实力雄厚。但此次参展企业,深圳独占27家,广州只有1家参展。
这与中国电子学会的《报告》数据与此不谋而合: 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2018年机器人产品销售总收入达到亿元,其中,深圳以67亿元的销售收入居于首位,佛山、广州和东莞位列其后。
原因在于,深圳在经济、 科技 和资本的高度优势为其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了绝佳保障,事实上, 深圳在全国已成为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部分核心零部件已经能与海外知名品牌抗衡。 广州则缺乏大型 科技 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机器人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核心部件不完备,人工智能实力相对滞后。 广州的高校和科研资源较为丰富,但过分重视科研,不重视产业化成为广州机器人产业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城市的这些区域更受机器人企业青睐
从参展企业的城市分布数量来看,北京、深圳和上海位列前三甲。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各个城市特殊地区的参展企业数量较为集中,比如北京的亦庄、上海的浦东新区和深圳的宝安区。
从这些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正是这些城市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北京:海淀区和亦庄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机器人企业数量400余家,其中生产制造业企业50余家,全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其中,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明显的机器人产业集聚态势,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经开区投资累计超过千亿美元,聚集了智能机器人企业和机构180余家。
海淀区是北京的老牌 科技 高地,全国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具体说来,该区有30余所高等院校、200多个科研院所、全国四成的两院院士和数万科研人员, 清华、北理工、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知名机器人重点科研院所,聚集了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新型产业创新载体。 这些资源为该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产业化能力。此外,位于海淀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大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在这里成长。
深圳:南山区和宝安区
《2018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征求意见稿)显示,深圳机器人产业总产值已增长至近1200亿元,深圳市机器人企业的数量,从2017年的594家增加到2018年的649家。机器人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103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7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3.82%,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区域分布上,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宝安区,占比39%;总产值方面,南山区机器人产业贡献最大,占比近40%。此外,龙华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的机器人产业扩大布局,所占比例大幅提升。
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近日指出,上海的机器人市场则占据了全国的42%,占全世界的16%从上海市机器人规划图可以看出, 上海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以“3+X”的空进布局。“3”是指嘉定区、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工业园以及浦东新区。“+X”是指多个产业园共同发展。 上海在产业布局方面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培育发展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江、嘉定、闵行等区,培育以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从布局来看, 浦东和宝山有可能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的十大趋势
《2019-2020企业投资选址图鉴》调研了北京16区近400家产业园、200多家联合办公或双创空间,总结了企业选址的十大趋势——
01
企业选址布局下沉
企业选址的下沉主要表现为,企业选址向城市新区、非中心城市的扩散。这一趋势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企业无需将办公地固定在核心地段或大城市就能接近要素和市场,这使传统非中心地区的成本优势超过了效率折损,成为企业选址的新目的地。
02
大企业释放新需求
2019年,通过内生和外延发展,大型 科技 公司仍在不断膨胀,带来新的选址需求,未来还将继续贡献富有潜力的市场增长。
03
城市更新空间受到企业青睐
04
共享办公进入企业选址主流视野
联合办公和众创空间经过5年发展,已形成一定供应规模和用户基础。大中型公司也成为共享办公的重要用户,这意味着共享办公已经进入企业选址的主流视野,不过与小规模企业相比,他们通常更加青睐“定制化”的方式。
05
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明星企业选址的议价空间增大
优质企业在释放选址需求后,往往会收到多个橄榄枝,丰富的选项带来了充分的议价空间。但这些奖励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它通常意味着牺牲一定的商业秘密、兑现一定的产值承诺,企业家们对其风险和收益有不同的评估。
06
更具性价比,网红城市吸引新兴企业目光
东部沿海地区有优质的经济发展基础,但是其经营成本的昂贵也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中西部城市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改革、营销城市形象,并拿出更多诚意吸引新一代年轻人才。重庆的智能产业、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武汉的第二总部、西安的硬 科技 之都、成都的新经济都展现了企业选址的新流向。
07
智能化水平成为企业选址的新考量
在供需双方的驱动下,空间的智能化持续向前迈进。随着5G的发展,智能化水平成为企业选址决策中不可忽略的权重因子,智能化能帮助企业降低场地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对年轻一代的人才吸引力。
08
部分企业选址从购买转向租赁
首先,高能级城市越来越注重产业用地的集约化,为产业用地和产业载体的出让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同时鼓励企业长期租赁、先租后让或者租让结合。其次,政策对产业用地和用房的流转管理趋于完善,企业通过圈地以获取额外收益的难度增大。
09
产业集群受青睐
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人才招募成本低。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能适应迅猛变化的市场需求,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行业内知识、信息在产业集群内的快速传播,能够帮助企业作出有效的生产经营决策。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往往更加专业和规范。
10
专业选址机构方兴未艾
由于企业选址有低频、非标、周期长、保密性强的特点,企业选址专业平台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主流的专业选址机构包含世邦魏理仕、高力国际、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仲量联行、好租、选址中国、古川联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