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影响健康责任 保险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解决环境侵权赔偿问题、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及强化环境管控的制度安排,日益受到关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篇1 摘要: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不仅对会大自然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同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各种伤害。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对人体健康影响,包括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急性和慢性作用、气象要素的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空气环境;空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 气象因素;人体健康 1.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即大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2.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别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二氧化硫SO2 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 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悬浮颗粒物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刺激人的眼, 鼻, 喉和肺, 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 诱发肺细胞癌变;形成城市的烟雾, 影响可见度;破坏树叶的组织, 抑制植物生长;在空中形成硝酸小滴, 产生酸雨。 一氧化碳CO 主要危害: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 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 头疼, 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大;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碳氢化合物)主要危害:容易在太阳光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引发白血病的危险。 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 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甲醛)主要危害:有致癌作用;有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的作用。 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有毒化学品(如:氯气、氨气、氟化物)主要危害: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有直接危害。 难闻气味主要危害:直接引起人体不适或伤害;对植物和动物有毒性;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状况。 放射性物质 主要危害:致癌,可诱发白血病。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三个主要途径: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4.其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 性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三)、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5.解决或缓解空气污染的对策及 措施 人民群众方面 少用塑料袋, 购物用布袋,买菜用菜篮,提垃圾采用垃圾桶。不用一次性电池,改用可充电电池,用过的电池交到电池回收站。少用化学洗涤用品、化妆、护理用品,譬如染发剂,减轻对水的污染,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不捕捉、销售、或宰杀野生动物,不吃野生动物,遇到此类事情,举报。 关爱野生动物,不打搅它,不侵犯和侵占和破坏他们的领地。 守护家园,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垃圾分类,厨余果皮放在一起,高温发酵作肥料,玻璃塑料放在一起,拿去回收和再生,提高垃圾回收率,减少污染。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乱砍乱伐。10.出行时尽量以步代车、骑单车、坐大巴车、火车。尽量不要一个人开一部车。 政府及企业方面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控制地的管理。 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 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篇2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 环境污染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1、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里面主要含有氮气、氧气,其中氧气是人和动植物最需要的,大约占空气的21%;如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到16%时,正在点燃着的蜡烛就会熄灭;如果降到7%时,人和动物很快就会被憋死。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气体和物质。如果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有害气体和灰尘含量过高,这种空气就是被污染了,空气中掺杂的这些有害气体和脏东西越多,空气被污染的也就越厉害,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也就越大。空气污染首先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还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的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94 .36人/10万。 2、 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对人体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所消耗能源急剧增加,以及森林遭到破坏,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世界的气候变暖。这就会使人们的呼吸道疾病、癌症、头疼等发病率增高,并助长疟疾等热带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3、 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使土壤酸化,湖酸化,从而使森林衰退和枯萎,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酸雨还对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有侵蚀作用。 4、 水污染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5、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少年智力发育。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关于水污染的问题根源在于环境的污染,今年来提倡环保都到了大声疾呼的程度,可保护只是存在人的内心,外界环境却没有改变多少。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只有生产更高科技的滤水设备才能减小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同阳光、空气一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许你无法想象,被视为生命源泉的水,在受到严重污染后,正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污染,让水成为生命中沉重的话题。80%人类疾病与水有关饮水安全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等。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种是人为的,即水污染,还有一种是自然的,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在南方还有血吸虫疫水问题。 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着适龄人员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米,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近几年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新发现饮用高砷水致病的问题。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可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苦咸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广东省翁源县的上坝村,严重超标的毒水污染给村民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皮肤病、肝病、癌症等是该村高发病症。据不完全统计,1986~2001年上坝村共死亡人数250人,其中50岁以下的有160人,占死亡人数的64%;因癌症死亡的有210人,占死亡人数的84%,最小的患癌症死者仅7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据统计,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 儿童 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4%的人饮用不良水质的水,约1000万人饮用高氟水,约3000万人饮用高硬质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污水,而这些数据每年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因水污染而导致的疾病。这冷冰冰的数据足以证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正在遭受着日趋严重的污染,而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据有关人士介绍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怀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据调查,广东韶关、河源等市有些农民由于长期饮用含放射性、有害矿物质污染水,新生儿出现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痴呆、畸形等病例。茂名、汕头等市的部分农村,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后,自1989年以来每年征兵体检没有一个青年身体合格,体检结论都是肝功能不正常。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篇3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其中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 种植 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 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泄露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不同的污染物对身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新型疾病,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还能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在扎伊尔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到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世界各地已经爆发了十多次疾病大流行,加上最近肆虐欧亚的禽流感,让人们忍不住要问:问何现在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如此之高呢?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拥有大片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和亚洲如今已难见到往昔的景象,而人类活动的破坏,被喻为“地球之肾”的湿的也受到了大量破坏。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不平衡,需要想土地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南美洲大量贫民窟也逐渐融入城市,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疾病和瘟疫的发生。对1998年在马来西亚爆发的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场疾病的爆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由于森林面积大量减少,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世代栖息的森林迁移到农舍果园觅食,而马来西亚的很多养猪场和果园相邻,猪吃了被狐蝠污染的的果实,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其次,人口流动使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疾病很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四处活动而传播。世界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其首发地是美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远征军带入法国而在法国大流行,次年1~5月传遍全球;还有2002年在我国广东首发的SARS,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人的活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镉和镉化合物引起的中毒有急性、慢性中毒之分。吸入含镉气体可致呼吸道症状,经口摄入镉可致肝、肾症状。镉不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人体内的镉是出生后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主要通过食物、水和空气而进入体内蓄积下来。镉的吸收和代谢 镉的烟雾和灰尘可经呼吸道吸入。肺内镉的吸收量约占总进入量的25~40%。每日吸20支香烟,可吸入镉2~4ug。镉经消化道的吸收率,与镉化合物的种类、摄入量及是否共同摄入其它金属有关。例如钙、铁摄入量低时,镉吸收可明显增加,而摄入锌时,镉的吸收可被抑制。吸收入血液的镉,主要与红细胞结合。肝脏和肾脏是体内贮存镉的两大器官,两者所含的镉约占体内镉总量的60%。据估计,40~60岁的正常人,体内含镉总量约30mg,其中10mg存于肾,4mg存于肝,其余分布于肺、胰、甲状腺、睾丸、毛发等处。器官组织中镉的含量,可因地区、环境污染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进入体内的镉主要通过肾脏经尿排出,但也有相当数量由肝脏经胆汁随粪便排出。镉的排出速度很慢,人肾皮质镉的生物学半衰期是10~30年。镉中毒的临床 镉及其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吸入氧化镉的烟雾可产生急性中毒。中毒早期表现咽痛、咳嗽、胸闷、气短、头晕、恶心、全身酸痛、无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肺水肿或化学性肺炎,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痛、咯大量泡沫血色痰,可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用镀镉的器皿调制或存放酸性食物或饮料,饮食中可以含镉,误食后也可引起急性镉中毒。潜伏期短,通常经10~20分钟后,即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伴有眩晕、大汗、虚脱、上肢感觉迟钝、甚至出现抽搐、休克。一般需经3~5天才可恢复。长期吸入镉可产生慢性中毒,引起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尿中含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虽多属正常,但肾小管的回收功能却减退,并且尿镉的排出增加。镉作业工人的肺气肿、贫血及骨骼改变也有报导,但这些改变与镉接触的确切关系尚不能肯定。国外也有报导接触氧化镉的工人前列腺癌发病率较高。
纵行为族,横行为周期族代表最外层电子数,周期代表电子层数。按着原子的质子数,进行排布就OK了~~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是依据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以及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目。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在同一横行,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排列在同一纵行。详细资料如下:人类天生就有将凌乱的知识材料整理、组织、系统化的渴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充分展现了人们追求真理时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十九世纪初,戴维用电解法和热还原法制得了钾、钠、镁、钙、锶、钡、硼和硅,并证明了那种黄绿色的气体是元素氯而不是所谓的“氧化盐酸”。戴维使元素的种类增加了九种。在这前后,法拉第的好友、曾与戴维竞选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武拉斯顿制得了铑和钯;贝采里乌斯发现了铈、硒和钍;库特瓦用浓硫酸处理海藻灰母液,制得了单质碘;本生的老师斯特罗迈耶用烟怠还原氧化镉制得金属镉;首先合成并研究尿素的维勒用金属钾还原无水氯化铝,制得了纯净的金属铝;溴是用氯气氧化制得的。十九世纪上半叶,由于化学分析方法的丰富,人们还发现了钽、锇、铱、锂、钒、镧、铌、钌、铽、铒。及至本生和基尔霍夫创造光谱分析法,在1860年到1863年的四年间人们发现铯、铷、铊、铟四种元素,掀起了元素发现的又一个高潮。 到此,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 在对物质、元素的广泛研究中,关于各种元素的性质的资料,积累日愈丰富,但是这些资料却是繁杂纷乱的,人们很难从中获得清晰的认识。整理这些资料,概括这些感性知识,从中摸索总结出规律,成为当时化学家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 道尔顿提出科学原子论之后,许多化学家都把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并逐渐明确了原子价(化合价)的概念。这样就使元素原子量与性质(包括化合价)之间存在的联系逐渐展露出来。早在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就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他把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原子量大约是钙和钡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氯、溴、碘以及锂、钠、钾等元素也有类似的关系。然而这样的关系即使是当时的54种元素也不能普遍适用,所以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1862年,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提出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因此他第一个指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但是他没有区分主族和副族,一些性质迥异的元素,如硫和钛、钾和锰都跑到同一条母线上了。 两年内尚古多先后把有关的三篇论文、图表、模型送交巴黎科学院,都遭到了拒绝。直到元素周期律已被普遍接受的1889年,他的报告才得到出版。 1865年,英国工业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成表: 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就好象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纽兰兹这个表的前两个纵列相应于现代周期表的第二、三周期,但从第三纵列以后就不能令人满意了,有六个位置同时安置了两种元素,还有些顺序考虑到元素的性质而大胆地颠倒了,但并不恰当。纽兰兹没有充分估计到原子量值会有错误,更没有考虑到那些未被发现的元素应该预先留出空位。他只是机械地将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连续地排列起来。结果锰和氮、磷、砷排成了性质相似的一排;钴和镍在氯、溴之间,也属于了卤素!——也只好由它们这样。这样做把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掩盖起来了。 当时纽兰兹的同行、英国化学家们普遍把八音律斥之为幼稚的滑稽戏,佛斯特教授甚至挖苦说:“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呢?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 纽兰兹因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感到失望,转而研究制糖工艺。 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期间包括多位化学家的探索)都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探讨了各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使人们一步步逼近了科学的真理。然而探索者的脚步却是歪歪斜斜、迂回曲折的,甚至成为冷眼旁观者的笑料。 在这些探索者中,迈耶尔第一个区分了主族和副族元素。 迈耶尔著述《近代化学理论》 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1830年8月19日出生于德国一位医生的家庭,从小就受医疗知识和医疗手段的熏陶。1854年他获得维尔兹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的迈耶尔发现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比开业当医生要强烈得多。在他的导师、生理学教授卢德维希的鼓励下,迈耶尔转向研究生理化学,后来又在海德尔堡大学化学教授本生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本生对气体的研究启发迈耶尔于1856年完成了研究论文《血液中的气体》。文中指出,氧气在肺部被血液吸收的量与压力无关,这不是简单的溶解,而是因为氧与血液之间存在着较为松弛的化学结合力。同时,一氧化碳与血液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化学结合力,所以一氧化碳能够排挤掉已经与血液结合的氧。 1859年迈耶尔担任布雷斯劳大学讲师期间,首先接受了严格的史学研究的训练,他重点研究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化学发展史,写成了《贝托雷和贝采里乌斯的化学理论》。这项研究使他对当时各种化学思想的交锋有了比较和鉴别。 1860年迈耶尔出席了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会议。在这第一次国际化学界的盛会上,30岁的迈耶尔听到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关于利用阿佛加德罗定律和原子热容定律测定原子量、分子量的论文,后来他又认真研究了康尼查罗散发的这篇论文,感到疑云顿消,接受了阿佛加德罗的分子论,并且认为这次会议将成为化学理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些认识促使他系统总结当时的化学理论,于四年后的1864年写成了著名的《近代化学理论》,宣扬了科学原子—分子论。这本书前后再版了五次,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和俄文。许多人正是通过这本名著,认识了分子论。 《近代化学理论》(第一版)的另一大贡献是发表了迈耶尔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表中列出了28种元素,它们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周期性地分成6个族,这6族元素相应的化合价是4,3,2,1,1,2。化合价明显地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同族元素也明显地呈现出相似性。迈耶尔还计算了同族元素的原子量之间的差值,发现第二横排元素的原子量与第三横排相应元素原子量的差值几乎都是16,其他横排之间也有类似的规律。他对此很感兴趣。他还指出硅与锡之间有未发现的元素存在,它的原子量可能是。 四年后,在《近代化学理论》第二版中,迈耶尔发表了他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新增加了24种元素和9个纵行,共计15个纵行,明显地把主族和副族元素分开了,这样就使过渡元素的特性区别于主族而独立地表现出来了,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副族元素的加入而使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迥异。 1870年迈耶尔又发表了他的第三张元素周期表(见下图),重新把硼和铟列在表中,并把铟的原子量修订为。预留了一些空位给有待发现的元素,但是表中没有氢元素。同时发表的还有著名的《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图中描绘了固体元素的原子体积随着原子量递增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易熔的元素(如Li、Na、K、Rb、Cs)都位于曲线的峰顶;而难熔的元素(如C、Al、Co、Pd、Ce)则位于曲线的谷底。迈耶尔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化合价和物理性质方面入手独立地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95年4月11日,正在担任蒂宾根大学校长的迈耶尔去世。讣文高度评价他的名著《近代化学理论》:“在开始出版这本书时,并不感到她特别出色,但是随着岁月的增长,这本书对于化学家们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这本书从小册子终于发展成为堂堂巨著。在物理化学这门学科建立以前,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化学基础理论的代表作。” 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与迈耶尔相似,以先行者提供的借鉴为基础,门捷列夫通过自己顽强的努力,于1869年2月编成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3月18日,俄国化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门捷列夫因病未能出席,他委托他的同事、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许特金代他宣读他的论文《元素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在论文中,他指出: (1)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2)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或者是原子量相近(如Pt,Ir,Os),或者是依次递增相同的数量(如K,Rb,Cs)。 (3)各族元素的原子价(化合价)一致。 (4)分布在自然界的元素都具有数值不大的原子量值,具有这样的原子量值的一切元素都表现出特有的性质,因此可以称它们是典型的元素。 (5)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6)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将被发现,例如排在铝和硅后面的、性质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之间的两种元素。 (7)当我们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的原子量后,有时可借此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8)一些类似的元素能根据其原子量的大小被发现出来。 正如门捷列夫所指出的,周期律的全部规律性都表述在这些原理中。其中最主要的是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做着周期性的变化。 他的卓见没有立即被接受。他的老师、俄国化学家齐宁甚至训诫他是不务正业。在这种压力下,门捷列夫没有象纽兰兹那样伤心地放弃对新理论的研究,他不顾名家的指责和嘲笑,继续为周期律的揭示而奋斗。经过两年的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论文。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前一个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同时他象迈耶尔那样,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的4个空格,在新表中则变成了6个。 门捷列夫深信他所发现的周期律是正确的。他以周期律为依据,大胆指出某些元素的原子量是不准确的,应重新测定。例如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按此,在周期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当时认为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的前面。而门捷列夫根据金的性质认为金在周期表中应排在这些元素的后面,所以它们的原子量应重新测定。重新测定的结果是:锇为,铱为,铂为,金为。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的意见是对的。又例如,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16,是三价元素。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钼、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40。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基于同样的道理,门捷列夫还修正了铟、镧、钇、铒、铈、钍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对于各种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十分了解,并清楚多种原子量的测定方法,这些知识使他对周期律怀有坚定的信念。而他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并详细预言尚未发现元素的种种性质,则是他在揭示元素周期律的道路上迈出的最出色、最具胆略的一步。 预言的元素被发现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将新元素命名为镓,以表达他对他的祖国法兰西的热爱,并把测得的关于镓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而是。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实验,将金属镓提纯,重新测定,结果镓的比重确实为(现代值为),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镓是用光谱分析法发现的 镓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被发现,它雄辩地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预言被证明极大地鼓舞了门捷列夫。1889年,门捷列夫应邀参加伦敦化学会举办的法拉第演讲会,他在关于周期表的报告中说道:“我预见到某些新元素的存在,在这里我提供一个例子,虽然至今我对它了解得还不太透彻。包括汞、铅、铋在内的第六周期元素中,我设想有一个与碲相类似、应排在碲下面的元素存在,可以把它叫做‘类碲’。” 果然,‘类碲’又在1898年被居里夫人发现,她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这种世界上首次通过追踪放射性而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钋的性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碲’的性质也是一致的。 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门捷列夫为元素周期律的揭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出色之处是敢于对当时公认的原子量提出质疑,并大胆地给未发现元素预留空位,还准确地预言了这些元素的性质。对此他自己曾评价到: “定律的确证只能借助于由定律引申出来的推论。这种推论,如果没有这一定律便不能得到和不能想到,其次才是用实验来检验这些推论。因此我在发现了周期律之后,就多方面引出如此合乎逻辑的推论,这些推论就能证明这一定律是否正确,其中包括未知元素的特征和修改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确证自然界的定律。不论法国人所推崇为周期律发现人的尚古多也好,英国人所推崇的纽兰兹也好,另一些人认为的周期律创始人迈耶尔也好,都没有象我从最初(1869年)起就做的那样,敢于预测未知元素的特性,改变‘公认的原子量’,或一般说来,把周期律认做是一个自然界中结构严密的新定律,它能够把散乱的材料归纳起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门捷列夫当时就将各元素的性质、周期律、推论和实验验证看成一体,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他提出周期律运用的是综合归纳的方法,而他验证周期律用的却是演绎推理的方法。 1882年,门捷列夫与迈耶尔共同作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人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荣誉——戴维奖章。五年后,英国皇家学会将同样的荣誉颁发给它自己的会员——纽兰兹,以表彰他的“八音律”对周期律的揭示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门捷列夫小传 继十六位哥哥、姐姐之后,门捷列夫于1834年2月8日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校长。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又患肺结核而死去。意志坚强的母亲不管生活多么困难,坚持让孩子们接受了学校教育。 1825年12月,俄国十二月党人发动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新登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起义后,将许多革命者流放到西伯利亚。一位爱好自然科学的被流放者和门捷列夫的姐姐结了婚。这使儿童时期的门捷列夫就接触了自然科学知识。 门捷列夫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因而成绩不好。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中学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决心要让这最小的儿子象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于是她变卖了工厂,经过2千多公里艰辛的马车旅行来到了彼得堡。因为门捷列夫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来自边远的西伯利亚,彼得堡的一些大学拒绝他入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观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他只好改变志愿,通过父亲的同学的帮忙,进入了亡父的母校——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数学系。那时的师范学院里有一些学识渊博的教授,化学家伏斯克列辛斯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鼓舞了这位年轻的大学生。门捷列夫的天才在这里获得了迅速和多方面的发展。 母亲终于实现了愿望。她在彼得堡陪着门捷列夫度过了最后的两年。在门捷列夫就要毕业、马上能够回报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带着对他的祝福走完了艰辛的一生。门捷列夫永远忘不了这最悲痛的时刻。他后来在一部有关溶液的著作的前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部著作是一个小儿子献给母亲的纪念品。为了使这个儿子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她曾经耗尽了最后的精力。临终时,她还说,‘不要幻想,要坚持工作,耐心地寻求科学的真理吧。’——我将永远记着母亲临终的遗言。” 185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门捷列夫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6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化学学位的答辩。他刻苦学习的态度、钻研的毅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得到老师们的赞赏,彼得堡大学破格地任命他为化学讲师,当时他年仅22岁。 在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任教的头两门课程是理论化学和有机化学。当时流行的教科书几乎都是大量关于元素和物质的零散资料的杂乱堆积。怎样组织才能讲好课?门捷列夫下决心考察和整理这些资料。 1859年他获准去德国海德尔堡本生实验室进行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 因为他恰好在德国,所以有幸和俄国化学家一起参加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会议。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了门捷列夫以启迪,特别是康尼查罗的发言和小册子。门捷列夫是这样说的:“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是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从此他有了一个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从1862年起他对283种物质逐个进行分析测定,这使他对许多物质和元素的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重新测定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因而对元素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对前人关于元素间规律性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1867年,担任了彼得堡大学化学系主任的门捷列夫着手编写一本化学基础知识教科书——《化学原理》。物质种类繁多,怎么分类呢?他先后研究了根据元素对氧和氢的化合关系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元素电化序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化合价所进行的分类,特别研究了根据元素的综合性质所进行的元素分类。 他坚信元素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较小。他紧紧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反复测试,不断思索。他在每张卡片上写出一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价、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的性质。就象玩一副别具一格的元素纸牌一样,他反复排列这些卡片,终于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元素的化合价,都在按原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周而复始,也就是说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这样产生了。 随着周期律广泛被承认,门捷列夫成为闻名于世的卓越化学家。各国的科学院、学会、大学纷纷授予他荣誉称号、名誉学位以及金质奖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封建王朝的俄国,科学院推选院士时,竟以门捷列夫性格高傲有棱角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后来因门捷列夫不断地被选为外国的名誉会员,彼得堡科学院才被迫推选他为院士,但门捷列夫拒绝加入科学院,从而出现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反倒不是俄国科学院成员的怪事。 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溶液化学理论、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在这些领域他都能辛勤劳动、大胆探索。1887年发生日食的时候,为了观察天象的变化,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一个人乘着气球上升到空中。这个气球被风刮到很远的地方才降落下来,许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他这种为科学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俄罗斯青年。 他还热爱文学艺术,每晚阅读文艺作品。他的夫人波波娃善于绘画,他们家里挂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画像,都出于他夫人的手笔。他们的家庭生活是美满的,一共有六个儿女。 象任何伟人一样,门捷列夫也不可能不犯错误。1903年快七十岁的时候,他又预言了Newtonium和Coronium两种元素。他说:“当我在1869年设计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曾经设想存在着比氢还要轻的元素,但当时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现在要发展这一思想。”他预言Newtonium位于氢的上方,原子量约为;而Coronium则应该是能在日晷中找到的新元素,它的原子量约为。他产生这种想法可能是受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这时周期表中出现了新的一族稀有气体元素,于是他想预言“超轻稀有气体元素”的存在;第二,当时“以太”(ether)理论风行,认为“以太”可能是另一种稀有气体元素,它非常轻、运动速度非常快。 另外,周期表中Co和Ni、Te和I的位置与它们原子量大小顺序的矛盾令门捷列夫不解,他一直怀疑是原子量测定有错误。这些问题只有在莫斯莱提出原子序数的概念,人们认识了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之后,才能得到解决。 热爱真理的科学家,常常同时热爱正义和民主。1890年,彼得堡大学当局秉承反动沙皇的旨意,加紧压迫校内的民主运动,门捷列夫和其他正直的教授向学校当局提出了抗议,眼见抗议无效他愤而辞职。五年后,为了敷衍社会的公愤和舆论的谴责,沙皇政府才不得不请门捷列夫担任国家度量衡局的局长。他通过度量衡标准的鉴定和检查,把自己的科学知识贡献给俄罗斯的工业生产。他在度量衡局一直工作到他光辉生命的最后一天。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六天。 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一、镉的地球化学
镉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自20世纪初就开始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德国Strohmeyer 1817年在研究白色颜料氧化锌中杂质时发现的,几乎与此同时,Hermann也发现用硫酸溶解氧化锌后残留的针状结晶物就是镉。因为它经常包含在氧化锌等矿物中,所以镉的希腊名被取为“卡多曼”(被包含的意思)。镉可以作制成特殊的易熔合金、耐磨合金、焊锡合金等,还广泛用作钢结构的电镀防腐层、原子反应堆控制棒、光电池和制造各种原料等,镉的合金在国防工业上也有重要用途。
(一)镉的地球化学特征
镉是典型的分散元素,至今还没一处真正的独立矿床,主要伴生在其他金属矿床中,尤其是中低温的铅锌矿床。
主要地球化学参数见表4-1,它在地壳中的丰度为×10-6,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二族(锌副族),电子构型为4d105s2,可见在N电子层上除4f轨道以外,已全部被填满,它有偶次的原子序数、偶次的电价、大多数同位素也是偶次的,但它却是一个极为分散的化学元素。镉易失掉2价电子成为2+价离子,它的离子有对称的结构,属于钯型的稳定离子,与Cu、Ag、Au相似,电离势较高,不易氧化。在外电子层中,4f轨道上未被填满的中性原子的特点是具有强的主极化能力,能引起强变形离子——硫、碘产生染色。
表4-1 镉的地球化学参数表
镉是典型的亲铜元素,在自然界中有+1和+2两种价态(刘英俊,1984)。在戈尔德施密特的原子容积曲线上,它位于第四凹陷的上升曲线上,两侧是典型的亲硫元素银和铟。它的特点是自然界稳定同位素多,在质量数为106和116之间有8个稳定同位素(其中6个都是偶次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的相对丰度见表4-2。
表4-2 镉的稳定同位素相对丰度表
镉和锌一样都属于亲硫元素,两者的离子半径相近[Zn2+(×10-10m)、Cd2+(×10-10m)],且四面体共价半径及构造类型也相似,所以Cd和Zn有着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它的活动紧密地跟随锌,但镉比锌具更强的亲硫性质,在化学性质上镉的碱性程度比锌稍强,同时锌、镉的离子半径不同(镉较锌稍大)。此外,在氧化物及硫化物中两者有显著的差异,CdS与ZnS相同,为闪锌矿型,四面体配位,但CdO为氯化钠型,配位数为6,ZnO则仍是四面体配位,正是由于化学及结晶化学性质上的这些差异,而导致Zn、Cd在地球化学活动历史中有一定分离,当锌与硫化合时,这时锌与镉共生,而与氧化合时则同镉分离。
在大多数情况下,镉是以类质同象状态置换其他相应离子而存在于各种含镉的矿物之中,其中镉主要呈类质同象赋存于闪锌矿、纤锌矿等矿物中,硫化物的闪锌矿积累有最多的资料,其含镉量可以高达 ,但通常多在 ~之间。一般造岩矿物内镉的含量不高。在弱氧化环境中,含镉的主要矿物(闪锌矿)可被氧化溶解,而镉则仍可以硫化镉(CdS)形式呈薄膜状存在于闪锌矿等硫化物的表面(Cd2++S+2e-=CdS E=伏特)。笔者在贵州都匀牛角塘铅锌矿研究时就发现CdS呈薄膜状附于闪锌矿表面;而在强氧化条件下,镉则可形成CdO或CdCO3 之类的氧化矿物,甚至氧化成CdSO4 而进入水溶液中。此外,镉在热水沉积作用中也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如在圣海伦斯火山口附近,镉受火山气体及其升华物质的作用而活化,最后形成固相的硫镉矿(中科院地化所,1997)。在现代洋底扩张中心的热水沉积作用中,含金属沉积物中主要成分之一就是镉(Rona,1988)。这表明在热水沉积作用过程中,镉能够被活化并发生一定程度的富集,实际上,热水沉积作用下镉的富集程度有时会很高,甚至能发生超常富集。
由于镉与锌都是亲硫元素,又是亲石元素,因此镉可同时进入氧化物及硫的化合物中,在硫化物中镉主要进入于锌的硫化物内;在氧化物中镉则存在于钙及锰的矿物内。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尤其是在低温热液硫化物成矿的高硫环境,镉表现出强烈的亲硫性,这可以从硫镉矿与方镉矿的吉布斯生成自由能ΔGf看出(林传仙等,1985),硫镉矿的ΔGf值为,而方镉矿的ΔGf值为;前者大大高于后者。表明镉的亲硫性比亲石性要强得多,从元素镉在造岩矿物和硫化物中含量的巨大差异(表4-5)及镉在陨石不同组相中的分配特点(表4-3)也可以看出镉的强的亲硫性的特点:明显地趋向于硫化物及陨石的陨硫铁相中。
镉是一个分布相当稀少和十分分散的元素。镉的宇宙丰度,根据修斯和尤瑞的资料为×10-6,与卡梅伦的数据相同;而阿仑斯和泰勒定为×10-6;维诺格拉多夫和高尔斯则分别定为×10-6和×10-6。
太阳大气中被确定的镉含量为×10-6。已知在陨石各相中镉的含量如表4-3。施密特等(1963)研究了七个铁陨石中的镉,其含量从≤×10-6至×10-6,平均为(±)×10-6,四个铁石陨石给出的镉的含量为<×10-6至×10-6。
由不多的数据可以看出,镉明显地富集于陨硫铁相中(表4-3),显示其很强的亲硫性质。同时陨石中镉含量的平均值大于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表4-3 镉在陨石各相中的分布(wB/10-6)
由于镉在自然界中极为分散,含量很低,因此镉的克拉克值尚不够准确,目前多数研究者给出的镉的克拉克值为×10-6,但伊万诺夫(1964)的资料仍仅×10-6。由地壳经地幔向地核方向,镉的含量是趋向于增高的。
(二)内生作用下镉的地球化学行为
在内生作用下,镉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着锌的地球化学历史。在岩浆形成体中,镉与锌一样,其含量是很低的。镉在主要岩浆岩类型中的平均含量见表4-4。
表4-4 主要岩浆中镉的平均含量
由表4-4可知,实际上镉在岩浆作用中没有发生任何明显富集,只是少量的与钙伴生而分散到含钙矿物中。由于镉离子以类质同象方式置换钙,因此它乃存在于岩浆岩的长石、辉石和磷灰石等矿物中。造岩矿物中镉含量如表4-5所示。
现有的分析结果表明,辉长岩类岩石中镉的含量同锌一样,花岗岩类岩石中稍高一些,Zn与Cd含量的比值在岩浆岩中变化幅度大,大致变化于300~1000之间;而且由于镉的离子半径稍大于锌,因此Zn与Cd含量比值(根据同一作者的资料)在酸性岩中照例较基性岩低,它可作为岩浆演化的地球化学指示剂。
许多研究者报道,在花岗伟晶岩中镉发生明显富集,其中锰、铁的铌钽酸盐、钇矿物和钙矿物中均富含镉,含量可达。在一些含锡伟晶岩的闪锌矿和方铅矿中有时含镉很高,达,表现出在硫化物结晶的时候,镉很容易进入到硫化物晶格中。
在岩浆期后的所有高温热液矿床中,除铅锌矿化外,其他(如钨锡)矿床的闪锌矿虽然镉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富集,但总的来说,镉均未进行显著的集中。
表4-5 镉在一些造岩矿物与矿石矿物中的分布
实际上岩浆中的镉差不多聚集于残余的含硫化物的热水溶液中。在热液亲硫元素结晶时,镉是其中的主要元素之一,它的地球化学行为首先与锌密切相关,并进入所形成的闪锌矿中。因为镉同铅在主要地球化学参数上的差异,所以镉进入方铅矿晶格中的可能性较进入闪锌矿的可能性要低得多。镉的四面体共价半径及构造类型与锌相类似,且含量低微,对类质同象有利,镉难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
热液成因的闪锌矿是镉的重要工业矿物,在所有研究过的闪锌矿中几乎无例外地都发现有镉的存在(含镉最富的闪锌矿变种称镉闪锌矿)。在闪锌矿中Zn/Cd比值根据戈尔德施密特的资料为300~100,比岩石有显著地降低,说明镉较锌更多地富集于硫化物中。
多金属矿床的闪锌矿是镉的主要集中场所,通常认为镉含量与闪锌矿的形成温度有关。一般是中温或低温条件下形成的闪锌矿中镉含量最高,高温形成的闪锌矿中含镉最低;同时镉的含量与闪锌矿的颜色也相关。笔者研究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时,发现该矿床闪锌矿中高度富集镉(平均,最高>10%)(刘铁庚等,2000),该矿床的成矿温度在100℃左右(Ye Lin et al.,1999),闪锌矿以淡黄棕色为主。
由于闪锌矿中的w(Zn)/w(Cd)比值由高温向低温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因此利用镉在闪锌矿中的含量及其与锌的比值,可作为鉴定热液矿床形成时的温度及其物理化学条件的标志。
因为镉与锌相比,具有较低的能量系数和大的离子半径,镉之进入闪锌矿,减低晶格的自由能,所以镉富集于晚期低温闪锌矿中,并较闪锌矿更晚晶出。事实上,致密细晶的近似胶体结构的闪锌矿变种,镉含量显著超过粗晶的闪锌矿变种。不仅在晚期形成的闪锌矿中比较富含镉,同样晚期的纤锌矿也明显镉含量较高。
在热液作用中,镉除与锌有着紧密的联系外,也存在于铅、铜等某些矿物中。诺达克曾指出,除方铅矿外,在热液成因的硒化铅和蹄化铅中也各含300×10-6与10×10-6的镉,其他像黄铜矿、硫砷铜矿、黝铜矿以及锗石之类的热液四面体硫化物与含硫盐中均含有镉。一般说来,镉较锌更倾向进入于含硫盐的矿物晶格之中,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含硫盐多形成于热液的较低温阶段,这时在溶液中镉比锌相对地富集;另一方面因在含硫盐形成时,如等酸根离子需要较碱性的离子,故在这方面镉比锌碱性程度更强一些。
不同类型矿床中镉的分布是不同的,但没有十分明显的规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可能与成矿物质来源、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作用的具体条件等因素均起着制约作用。
(三)表生作用下镉的地球化学行为
在表生作用下,镉同锌仍有着近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但镉表现更稳定些,氧化较慢,而且更不易活动,较快地进行沉淀。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叶霖,2000),在表生风化淋滤实验早期,矿石和围岩中锌比较活泼,优先析出,而镉只在中晚阶段才析出,且酸性条件和流动体系有利于镉的析出。
在弱氧化条件下,含镉的主要矿物——闪锌矿可以被很快溶解,而镉则还可以作为硫化物(CdS)残留下来或形成次生的CdS,呈薄膜状存在于闪锌矿等硫化物表面。在强烈氧化条件下,镉则形成如CdO与CdCO3之类的氧化矿物,并氧化成CdSO4而进入水溶液中。CdSO4与ZnSO4有相同的溶解度,由于镉具有较大的离子半径和较低的能量系数,可在水溶液中进行长距搬运。只有在强碱性环境(pH>10)时,才开始发生沉淀。
但镉的迁移可能性仍极有限,因为镉具有较强的主极化能力,所以能被土壤的胶体溶液强烈吸附,与粘土矿物细粒呈悬浮物的形式迁移至海洋中。所以镉在粘土质沉积岩中的平均含量要较岩浆岩中的平均含量大得多,另一方面也较砂岩和碳酸盐质岩石大。镉在主要类型沉积岩中平均含量如表(表4-6)。
表4-6 主要类型沉积岩中Cd的含量(wB/10-6)
同锌一样,镉的沉淀主要是通过碳酸盐的形式。在表生条件下,因为碳酸的作用,镉可以形成菱镉矿(CdCO3),它比ZnCO3的溶解度低,所以镉的碳酸盐较锌的碳酸盐先沉淀下来。因CdCO3与ZnCO3、FeCO3、MnCO3有类似的化学和结晶化学性质,形成条件也基本相同,故在氧化带中它们常紧密共生。
(四)镉的研究概况
西欧和前苏联在18世纪中期便已开始研究镉等分散元素,到20世纪中期对镉等分散元素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Grainger .(1963)、Gong Herry(1977)、Mullin,.(1954)、Schmitt .(1963)等分别研究了沉积岩、海水、陨石等地质体或矿物中镉的分布特征。我国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重视镉等分散元素的研究,并对其资源分布状况作了摸底调查,这对以后的开发利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外对镉的研究多侧重于水体(江、河、湖泊、工业废水)及沉积物和土壤中镉的迁移富集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类论文在有关环境的刊物上随处可见。在常温常压下,镉主要呈可迁移和交换的离子态,如Cd(OH)2和CdCO3等形式存在,因此常温常压下镉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很容易进入各种环境中的宿体并对其造成污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Gandchau,1996;Wilknis,1998)。关于镉的富集成矿机制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发表的论文仅涉及镉的一般地球化学,如镉的独立矿物、赋存状态等(Carig,1984;张丽彦,1986)。倪世界(1989)研究了湖北铅锌矿石中镉的赋存状态;Ya suhiro Shibue(1988)对日本主要锡矿床中高镉闪锌矿进行了研究;(1990)认为在富镉的Fe-Mn氧化矿床中,由于镉主要分布在闪锌矿中,所以镉的分布与Zn、Pb相关,与Fe、Mn无关;等(1992)对日本中部三叠纪—二叠纪灰岩中镉的存在形式进行了探讨;等(1995)认为镉可以集中在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中,且镉与w(Cd)/w(Sb)、w(Tb)/w(Sb)和w(Zn)/w(Cd)正相关;谷团等初步探讨了我国镉矿资源概况分布,Ye L.(1999)研究了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中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指出该矿床中闪锌矿高度富集镉。
一些地质工作者提出了分散元素镉的异常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指示作用,马东升(1989)认为w(Zn)/w(Cd)可以作为华南花岗岩潜在含矿性的标志;Zhangqian(1987)提出w(Zn)/w(Cd)作为判断铅锌矿类型的标志;朱细刨(1993)对西藏洞嘎金矿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土壤中镉异常与金矿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次生晕镉异常可作为金矿普查的有效指示剂。朱平(1994)提出在绍兴—诸暨一带的石英闪长岩型金矿中,镉是与金关系最密切的元素之一,是金的第一指示元素。刘金钟(1992)认为桂西北一带产于中三叠统板纳组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镉亦能起到示踪金的指示作用。因此,镉可以作为寻找某些矿种的有效指示元素甚至是找矿标志,其主要原因是镉与这些金属元素(如锌和金等)在成矿演化过程中,地球化学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二、独立镉矿物
在镉的矿物学研究方面,Osadchii,.(1986),Liu .(1993)等进行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镉的矿物相学实验研究,先后合成了镉的二元系和三元系硫化物系列,这些相系包括:ZnS-CdS、ZnS-FeS-CdS、FeS-CdS、Cu2SnS3-ZnS-CdS、Tl-Cd-S、CaCO3-CdCO3和CdCO3-MgCO3等,并发现了一些在自然界尚未发现的新相,如Tl9CdS10和Tl42Cd3S55,根据这些新相将有助于在自然界发现新的镉矿物。对镉的类质同象置换所形成的含镉的变种矿物的研究(David,1985;贾殿武,1988;Szymanski,1978),如镉银黝铜矿、镉黝铜矿、含锰镉黝铜矿、镉黑辰砂和锌硫镉矿等。由于镉具有较低的能量系数和较大的离子半径,进入闪锌矿后,可以降低晶格自由能,所以镉趋向于在晚期低温闪锌矿中发生富集,并比闪锌矿更晚晶出,这就造成了闪锌矿的w(Zn)/w(Cd)比值由高温向低温有减小的趋势,这个趋势可作为鉴定有关矿床形成温度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判定标志。童潜明(1986)、Ishra(1991)、Bortnikov(1995)等对镉在硫化物之间的分配及其所蕴涵的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镉的分配系数温压计,但这类温压计只适用于中高温硫化物矿床。此外,美国和俄罗斯进行了人工合成的镉的矿物学研究(Loasch,1994;Weiedemeier,1995;Avduyevsky,1995),合成的矿物有CdTe和Hg1-xCdxTe等,用于航天技术中空间材料气相生长研究。
由于镉在地壳中较稀少,常呈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与其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Zn、Cu和Sn等的硫化物中,因此,镉形成独立矿物的条件相对要苛刻得多,到目前为止,在自然界发现的镉矿物种类不多(表4-7),且较稀少,不易形成工业富集,一般只具有矿物学上意义。镉的独立矿物中既有单质,又有氧化物、碳酸盐和硒化物,其中硫化物和硫盐种类最多,说明镉既具有一定的亲石性,又具有很强的亲硫性,且亲硫性要大大强于亲氧性。镉的一些独立矿物属于其他矿物(如黝铜矿和辰砂等)的变种矿物,主要是由于镉对这些矿物中的某些金属阳离子(如,Zn、Ag、Sb、Fe、Hg等)进行类质同象置换形成的,反映了镉与这些元素具有近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行为。此外,大部分镉矿物多产于硫化物矿床表生氧化带,说明镉在表生条件下独特的地球化学行为:在主成矿阶段主要表现为亲硫性,形成其他矿物的变种矿物,而在表生氧化阶段则以亲石性为主,形成镉的典型氧化带矿物(如CdO、CdCO3和CdS等)。笔者在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中发现许多氧化闪锌矿矿石表面分布有一些橙黄色土状或被膜状镉的菱镉矿和硫镉矿,而矿床氧化带的菱锌矿中包裹着硫镉矿、镉的氧化物和菱镉矿,这可能是因为闪锌矿氧化分解出来的Cd可形成CdSO4,并交代闪锌矿形成硫镉矿,或镉的氧化物在CO2的作用下可生成菱镉矿所致。
分散元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西南地区相继发现了碲、铊、锗等分散元素的独立矿床或矿体(胡瑞忠,1997;骆耀南,1994;张忠,1994),这是矿产地质和成矿理论的一大突破,分散元素可能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球化学行为。在研究贵州都匀牛角塘铅锌矿时(Ye L.,1999),发现其中镉含量异常高(Zn储量为中—大型,镉储量大于5000t,达大型以上),闪锌矿矿石中镉平均含量为9000×10-6左右,而闪锌矿单矿物中镉含量一般大于×10-2,最高可达10×10-2;此外,广东蕉岭鸡公山铅锌矿中矿石含镉在~10×10-2之间,广西临桂葛家塘铅锌矿中镉平均含量为×10-2,最高可达×10-2。可见,镉等分散元素并不“分散”,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富集,甚至形成独立矿床或矿体(涂光炽,1994)。
三、镉的分布及赋存特征
因镉在地壳中的低含量和其高度分散性,故不易形成独立矿物,特别是在地质作用的早期相中,它不能形成独立矿物,只是在晚期的热液阶段,镉开始可产生某些富集。目前仅发现12种镉的独立矿物(表4-7)。
镉主要呈类质同象赋存于闪锌矿中,其含量一般在n×10-3以上;其次为方铅矿,一般含量为n×10-4,比闪锌矿低1至2个数量级;此外,在部分黝铜矿、块硫锑铅矿和车轮矿、氧化带中的菱锌矿、羟锌矿(含Zn的蒙脱石)氧化锰及褐铁矿中也含有少量的镉。
表4-7 镉的独立矿物表
镉也可以呈单矿物形式存在于铅锌矿床中,有的以硫镉矿呈固熔体形式分布在闪锌矿中(如吉林籍安郭家岭铅锌矿)或与菱锌矿、纤锌矿共生。笔者利用《中国层控矿床》铅锌矿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Cd与Zn和Pb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和,Cd与Fe的相关性极差,表明Cd与Zn的相关最密切。
对中国铅锌矿中闪锌矿成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一般高温深色(黑色)闪锌矿含Cd最低(1100×10-6~4000×10-6),含Fe相对最高;中温红褐色—棕色闪锌矿Cd含量中等(1600×10-6~6000×10-6),Fe含量相对中等;低温浅色闪锌矿Cd含量最高(1700×10-6~8800×10-6),Fe含量最低。在都匀牛角塘铅锌矿中采集的闪锌矿样品,以淡黄色为主,其中Cd含量一般都在以上,最高可达,该矿床成矿温度在100℃左右(Ye L,1999;叶霖,2000)。因此,富Cd的闪锌矿一般颜色较浅,形成温度较低。但并非所有铅锌矿床均如此,如赣南钨矿区,气成热液矿床中的黑色闪锌矿除含铁较高外,往往其中的Cd也较高,一般大于×10-2,这可能与该区为富镉的地球化学区有关。
此外,不同类型铅锌矿的闪锌矿中镉含量不同(表4-8),其中碳酸盐岩型层控矿床中闪锌矿的Cd含量变化较大,一些矿床的闪锌矿中镉含量很高(如牛角塘锌矿),而岩浆热液型铅锌矿中闪锌矿的C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火山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次火山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和同生沉积型铅锌矿的闪锌矿中镉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
表4-8 不同类型铅锌矿的闪锌矿中镉含量对比
四、含镉矿床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镉在地壳中的分布极为分散。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一例独立镉矿床的报道。真正有工业意义的镉的重要来源仅限于硫化物矿床。由于镉的地球化学性质与锌十分相似(刘英俊,1984),因而,在成矿作用过程中,镉常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闪锌矿晶格并随之发生富集,根据美国矿业局估计,世界锌资源中伴生镉资源总计600万吨,锌储量中伴生镉约万吨,储量基础约为97万吨。我国镉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国已发现镉资源产地百余处,保有储量近38万吨(谷团,1998)。由于镉具有显著的亲硫性,也常常伴生于铜锡银铁等的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我国铅锌矿伴生镉储量相对较多,约占总储量的90%,其次为铜矿,约占,其余为多金属矿床和铁矿床。从图4-1可以看出,我国镉储量更多集中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和福建等地区。其中滇东北18个铅锌矿床中伴生镉的储量就达9万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镉资源的集中分布有利于镉的开发。图中只标明了中型、大型和超大型伴生镉矿床。
谷团(1999)按照含镉矿床的元素组合(考虑到镉的高度分散性,以镉为主,兼顾其他成矿元素)把含镉矿床分为以下几类:
(1)Pb-Zn-Cd-S:(铅锌矿型)以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为代表。澳大利亚Lady Loretta铅锌矿也属于这种类型。
(2)Sn-W-Cd-Zn-S:(锡石硫化物型)以都龙、大厂为代表。漂塘、箭猪坡及日本Kaneuchi钨矿和Fujigatemi钨矿均属于此类。
(3)Ag-Cd-Pb-Zn-S:(独立银矿型)以四平三门银矿和破山独立银矿为例。
(4)Fe-Cd-S:(硫铁矿型)以广东阳春黑石岗硫铁矿为例。
(5)Cu-Cd-S:(铜多金属组合型)以湖南七宝山和瑞典Tunaberg铜矿为代表。
图4-1 中国伴生镉矿床分布图
317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97 浏览 4 回答
319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2 回答
341 浏览 5 回答
134 浏览 10 回答
307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09 浏览 2 回答
265 浏览 3 回答
174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5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