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猜想——生物的自我意识,究竟由神经的哪一个部分产生?
几乎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但是从大脑神经系统中,并没有象征着自我意识的系统或器官,因此生命的意识,很有可能存在于神经系统的特殊连接中。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提出了一种想法,生物的自我意识,可能来源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但是自我意识是非常复杂的,仅仅依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很难形成复杂的意识形态,形成意识的系统,应该遍布整个神经元,而非简单的连接点。
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让自我意识有了一个新的答案,自我意识有可能来源于大脑神经元内部微管的量子共振。
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共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念,神经元在相互连接时,会产生量子共振效应,神经元内部的微管,会同步发生共振,当多个神经元连接成一个整体时,自我意识也就出现在我们的神经中。
量子共振效应产生自我意识,必须是多个结构的相互连接,单个神经元或少量神经元,都无法产生足够的量子效应,必须是大量的神经元全部相互连接,才有可能从共振中诞生意识。
每一个神经元就像是一个齿轮,只有所有齿轮互相联系,整个系统才能正常工作,而单独的齿轮很难完成这项工作。各个系统单元互相联系,并且产生量子共振效应,“自我意识”也就会诞生。
通过量子共振效应解释自我意识,让意识可以遍布整个神经系统,这也是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的一次有趣互动,自我意识由神经元的微管振动形成,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很多生物学家的认同。
量子共振效应产生的自我意识,可以遍布整个神经元系统,并且神经元微管可以实现多维度的量子共振,从而产生足够复杂的自我意识。
但是利用量子共振解释意识的产生,会面临一个拓展性问题——量子共振可以在任何系统中产生,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创造出意识,并且无机物也有可能产生意识。
随着科学家对宇宙的探索,宇宙的星系会形成星系团,而星系团之间存在物质能量组成的细丝,进而组成宇宙网。
科学家通过对宇宙网绘制,发现宇宙网和大脑神经的结构非常相似,如果神经元之间会产生量子共振,进而诞生出个人意识,那么宇宙网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这是否表明宇宙也有可能存在意识?
宇宙的物质能量要比大脑神经元更加丰富,组成的系统也会更加复杂,量子共振效应在宇宙中非常常见,量子力学对神经意识的解释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宇宙很有可能存在意识。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科学家一直认为宇宙是一个完全随机的空间,物质能量在宇宙中自由扩散,最终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从宇宙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都会得到一个大致相同的景象。
但是宇宙的物质能量分布并不均匀,从宇宙网的结构中就可以发现,宇宙中存在空白的地方,物质能量都集中在宇宙网上,空白的部分并没有均匀得到相同的待遇。
这或许表明,宇宙并非是一个完全随机的空间,而是存在“意识”的空间,宇宙将物质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集中到需要的地方,从而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
科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科拥有互相交流的可能性,量子力学与神经科学的联动,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所有系统都有可能存在“意识”。
从目前的宇宙模型来看,宇宙中确实存在我们尚不了解的无形力量,在管理、推动着宇宙的形成,最让科学家费解的,就是宇宙物质能量并非随机分布——宇宙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并不守恒,科学家基本没有在宇宙中发现反物质,这意味着宇宙电荷并不守恒,或者反物质和普通物质被宇宙筛选分隔,分别处在宇宙的两端,而宇宙网的发现,进一步说明宇宙物质能量确实不是随机扩散分布。
宇宙中存在我们尚不了解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或许宇宙的物质能量是平均而随机的分布,只是我们看到的物质太少,当我们看清占据宇宙质能95%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时,或许就会发现宇宙的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