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自蒙哥马利赢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后,非洲的主动权易手盟军,美国也积极介入到非洲的战事。很快,美英联军登陆非洲,从南方打击德国和意大利的“火炬行动”开始了。
这是美国首次向海外成建制的派兵,他们十分重视这次行动,组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混舰队,整个舰队共由100多艘舰船组成,搭载万名美军,他们的指挥官就是威名显赫的乔治.巴顿。
但是他们遇到对手不是德军,而是法军,这是怎么回事?
这还要从法国投降说起。1940年6月22日,随着德军绕开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短短36天其前锋直指巴黎,被彻底打蒙的法国政府宣布投降。但这一次,德军一改过去占领全境作为胜利的标志,而是扶持了一个亲德政府。
这就是二战期间,臭名远扬的维希法国政府。当然,德国人这么做的用意还是很长远的。一是,法国太大,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去管理;二是,由法国人自己管理国家比他们去统治更加有效率和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成立傀儡政府,其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都在德国的控制之下。要知道,这可是1097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相当于1/3的非洲,并以此扩大德国在非洲的势力,对抗同盟国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不甘失败的英国在法国投降后,不但与维希政府为敌,而且拥立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政府,领导地下抵抗组织,不断地“制造麻烦”。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安全还袭击过他们的舰队,这就是他们交恶、相互仇视的原因。
眼下,英美联军要登陆的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都是法属殖民地,其拥有20万的兵力,实力不容小觑。当然,驻守非洲的法军将领大部分也不愿做“亡国奴”,和德国人也不是一条心,但他们更讨厌“背信弃义”的英国人。
他们对美国人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不仅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多次暗地表示愿意谈判。这可是“兵不血刃”的好机会,但联军中的英国人成为谈判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美国人来可以谈判、投降;如果英国人来,则坚决抵抗。
“火炬行动”开始,美军第一次实战,并不顺利。
11月8日,巴顿的特遣队和英国远征军抵达集结地,并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在1700架战机的掩护下,600多艘舰船分成三路向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三个登陆点进攻,“火炬行动”正式开始。
登陆并不顺利,虽然双方军队高层在积极谈判,守军的抵抗意志大为削弱;但美英联军还是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尤其是巴顿率领的第3师在卡萨布兰卡的登陆遭遇到更加猛烈的阻击,第一次参加实战的美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这种混乱的局面如果不立刻停止,根本不用等法军,自己就被自己打败了。此时,正是一名优秀指挥员发挥作用的时候,巴顿当即命令部队改由其他港口登陆,并要求各级指挥员迅速就位,组织部队按演习程序行动。
很快,滩头的美军从慌乱中开始有条不紊的进攻,终于建立了稳定的登陆场,大量的物资装备有序上岸。第一天战斗的不顺利,给了巴顿一记闷棍,更让他着急的是,另外两路的守军已向美军投降,而他这里却久攻不下。
就在他当晚熬夜制定计划,调整完兵力,协调好海军炮火,准备第二天一鼓作气拿下卡萨布兰卡时,两名法国军官打着白旗代表守军投降了。虽然美军以胜利告终,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一度混乱不堪。
但是,首战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一是,为两栖登陆作战提供了很好的实战经验,美军通过这场战役解决了许多问题;二是,这是一场很好的“热身赛”,锤炼了部队;更重要的是,登陆成功让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巅峰,成为盟军真正的主导者。
美军和德军的首次较量。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不停的在撤退,就连希特勒的命令也不顾。1943年1月,终于退到了突尼斯,此时的他百感交集,无尽的荣耀和耻辱都留在了这片沙漠,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让他坐立不安,而先前就嫉妒他的一些人,也开始落井下石了。
很快,他被免去总司令的职务,这让他更加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始终坚守从哪里颠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不甘心就这么离开非洲。如今,美英两军从两个方向对突尼斯进行夹击,形势很不乐观。
突尼斯的战略地位终于引起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重视,居然从东线战场抽调3个装甲师和6个意大利师增援突尼斯,兵力达到了25万人。这让隆美尔哭笑不得,当初如果有着25万人,他早就将英国人赶出非洲了,怎么会有现在这种局面?
此时登陆的美军第2军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向突尼斯进发。在与法国人进行的1、2天的战斗中,他们轻易而举的取得了胜利,这让美国大兵们信心满满和缺乏纪律性,许多人就像到非洲旅游一样,并没有对危险有充足的准备。
更何况,他们面临着补给线过长,物资弹药供应也遇到了困难。这些情况都被隆美尔捕捉到,他意识到,这是刹一刹美国人威风的最好机会。他要向全世界表明,即使经过3200公里的撤退,德军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强悍的战斗力。
就在美军是驻守还是继续进攻之际,隆美尔发起了突然袭击,他在战线上跑来跑去指挥战斗,受到鼓舞的德军官兵不负期望,快速穿插。尽管艾森豪威尔紧急增援,但依然无法阻挡德军的冲击,美军全线溃散。
就在隆美尔带领他的突击队勇往直前的时候,意大利人再次拖住了他的后腿,原计划在卡赛林会师的3个意大利师并没有按期赶到,甚至将配合作战的一个意大利师调走。最终眼看着美军巩固了防线,失去了最好的攻击机会。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反击,将美军第2军的3万多人打的丢盔卸甲,其中伤亡3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缴获和击毁美军坦克近300辆。可以说,隆美尔以不到2万的兵力将对手一个军基本打残,成为美国难以忘怀的痛楚。
隆美尔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就连艾森豪威尔也直言不讳地承认:“骄横傲慢、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今天蒙受了耻辱,这是历史上我们最惨的败仗之一”。美军开始重新调整部队,不中用的人卷铺盖回国,乔治.巴顿接任第2军军长。
这可是两位战术家最好的“比武场”。但遗憾的是,隆美尔此时已经回国,再也没有回到沙漠。这对军事迷们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大家认为他们之间谁的指挥更优秀?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