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1课唯一的听众课堂作业本答案2010-10-12 17:37352975040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8032次 | 该问题已经合并到>>求了啊!今晚6点半前!我有更好的答案提问者采纳2010-10-13 16:4011 唯一的听众1 选字填空。授 受经( 受 ) 教( 授 ) 讲( 授 ) 享( 受 )竟 竞( 竞 )赛 ( 竞 )走 ( 竟 )然 ( 竞 )相2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铺满(落叶) 独享(美丽) 充满(神秘感) 感受(音乐)举行(仪式) 面对(困难) 演奏(乐曲) 珍藏(秘密)3 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2)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3)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4 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一)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孩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促使“我”这样做的动力是老人的鼓励。当老人夸“我”时,“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找回自信的感觉。因此,当有人遭受挫折时,我觉得他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鼓励,我会告诉他人这个故事。(二)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看见这位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拍)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我看到了一位(用心去倾听)的听众。(2)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写写你的理解。是真的。原因一:演奏者的琴声很动听;原因二:老人的鼓励和支持使作者的琴技突飞猛进,老人有一种成就感。(3)用横线画出描写老人听“我”演奏的句子并读一读。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老人内心平静,装满了对“我”的鼓励和关怀,是作者看透了老人的纯洁心地。5 小练笔。文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很有声望的音乐教授。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词句和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发挥想象,写一段关于她的形象描写。老人坐在木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梢照在老人的头上。只见她满头银发,梳妆得很整齐,菊花瓣般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她内穿一件黄色毛衣背心,下穿黑色长裙,外披咖啡色风衣,一看就有一种音乐家的气质。她面带微笑,平静的望着我。提问者评价对,就是这个!!评论(16)|500Anny990416 |二级采纳率20%擅长:暂未定制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其他16条回答2010-10-14 18:07W幽默W|四级1 选字填空。授 受经( 受 ) 教( 授 ) 讲( 授 ) 享( 受 )竟 竞( 竞 )赛 ( 竞 )走 ( 竟 )然 ( 竞 )相2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铺满(落叶) 独享(美丽) 充满(神秘感) 感受(音乐)举行(仪式) 面对(困难) 演奏(乐曲) 珍藏(秘密)3 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2)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3)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4 (一)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孩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促使“我”这样做的动力是老人的鼓励。当老人夸“我”时,“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找回自信的感觉。因此,当有人遭受挫折时,我觉得他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鼓励,我会告诉他人这个故事。(二)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看见这位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拍)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我看到了一位(用心去倾听)的听众。(2)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写写你的理解。是真的。原因一:演奏者的琴声很动听;原因二:老人的鼓励和支持使作者的琴技突飞猛进,老人有一种成就感。(3)用横线画出描写老人听“我”演奏的句子并读一读。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老人内心平静,装满了对“我”的鼓励和关怀,是作者看透了老人的纯洁心地。5 小练笔。文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很有声望的音乐教授。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词句和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发挥想象,写一段关于她的形象描写。老人坐在木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梢照在老人的头上。只见她满头银发,梳妆得很整齐,菊花瓣般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她内穿一件黄色毛衣背心,下穿黑色长裙,外披咖啡色风衣,一看就有一种音乐家的气质。她面带微笑,平静的望着我。参考资料:评论|32010-10-21 19:37紫晶甜蜜1|四级1 选字填空。授 受经( 受 ) 教( 授 ) 讲( 授 ) 享( 受 )竟 竞( 竞 )赛 ( 竞 )走 ( 竟 )然 ( 竞 )相2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铺满(落叶) 独享(美丽) 充满(神秘感) 感受(音乐)举行(仪式) 面对(困难) 演奏(乐曲) 珍藏(秘密)3 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2)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3)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4 (一)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孩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促使“我”这样做的动力是老人的鼓励。当老人夸“我”时,“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找回自信的感觉。因此,当有人遭受挫折时,我觉得他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鼓励,我会告诉他人这个故事。(二)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看见这位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拍)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我看到了一位(用心去倾听)的听众。(2)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写写你的理解。是真的。原因一:演奏者的琴声很动听;原因二:老人的鼓励和支持使作者的琴技突飞猛进,老人有一种成就感。(3)用横线画出描写老人听“我”演奏的句子并读一读。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老人内心平静,装满了对“我”的鼓励和关怀,是作者看透了老人的纯洁心地。5 小练笔。文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很有声望的音乐教授。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词句和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发挥想象,写一段关于她的形象描写。老人坐在木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梢照在老人的头上。只见她满头银发,梳妆得很整齐,菊花瓣般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她内穿一件黄色毛衣背心,下穿黑色长裙,外披咖啡色风衣,一看就有一种音乐家的气质。她面带微笑,平静的望着我。参考资料:评论|32010-10-13 18:55欧雨梦瑶|三级11 唯一的听众1 选字填空。授 受经( 受 ) 教( 授 ) 讲( 授 ) 享( 受 )竟 竞( 竞 )赛 ( 竞 )走 ( 竟 )然 ( 竞 )相2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铺满(落叶) 独享(美丽) 充满(神秘) 感受(生活)举行(仪式) 面对(困难) 演奏(乐曲) 珍藏(秘密)3 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2)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3)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4 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一)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促使“我”这样做的动是老人的鼓励。当老人夸“我”时,“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找回自信的感觉。因此,当有人遭受挫折时,我觉得他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鼓励,我会告诉他人这个故事。()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看见这位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拍)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我看到了一位(用心去倾听)的听众。()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写写你的理解。是真的。原因一:演奏者的琴声很动听;原因二:老人的鼓励和支持使作者的琴技突飞猛进,老人有一种成就感。
笔名落雪,真名郑振锋O(∩_∩)O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落雪是笔名,没看见么,真名是郑振铎!!郑振铎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性 别: 男生卒年月: 1898~1958民 族: 汉族编辑本段简介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编辑本段青年时代曾回故乡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编辑本段与故乡人民心连心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编辑本段热情接待故乡学子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编辑本段不忘故土乡情深厚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编辑本段乡情流露在作品中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编辑本段福州之行收获巨大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编辑本段郑振铎的爱情故事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恋爱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出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分离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编辑本段梁羽生谈郑振铎(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课文《草虫的村落》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 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编辑本段草虫的村落原文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盛装起来的时候,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用喜悦的姿态,奔向田野的?我总爱怀着一份稚气,把城市遗在身后跑到田野里来,来呼吸一下弥漫着草香和泥土香的空气,来听一听森林和小草的密语,甚至,我有时候,放纵得像孩子一样,在旷野脱了衣服躺下来,躺在阳光里,躺在上帝制作的绿茵上……。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恬然的幸福之感渗透在我灵魂深处,我变成一只空灵的贝壳;再也不去想忙碌的众生在做些什么?我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我的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我看到的:空间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粗大的森林。一只小虫,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虽然,它迷失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跟着它的脚步,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的虫子,它们都互相地打着招呼。我真想也道一两声寒暄,如果我能懂得它们的语言。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我知道这是虫子们艰巨的工程。英勇的黑甲虫,走进村子,这里很多的黑甲虫,熙熙攘攘地往来,我敢夸口,要不是凭着我心灵的眼睛察看,决不会认出这只黑甲虫的爱人。在许多同类虫子之间,我看见一只娇小的虫子从小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意味深长地看着,对看了良久,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这是街道,这是小巷。街道和小巷大部分的行客都是黑甲虫,但也有不少别的虫子。有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之间,好像是南国的少女,轻俏地披着彩衣,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有庞然大物的蜥蜴,在它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纷纷投以好奇的眼光,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似的,交流着和善的友谊。看呵!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了,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这房远亲的住宅。耸立在两条大道路口的,是不是教堂呢?一大队黑甲虫打从里面出来,每一个脸上都带着虔诚的光辉。我想,它们是做感谢的晚祷吧?在这些善男信女的脸上,我找到了对于上帝的感激,和生活着的喜悦。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可是,甲虫的音乐家们,全不注意这些,它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子。于是,优美的音韵,便像灵泉一般地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的智慧才能演奏出来的!我的目光离开这些欢乐的地方,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一队队虫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以致我不能发现它们工作的地区,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它们的担子是沉重的,更重的是它们对于家庭的责任吧?要不,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呢?我完全迷惑了,我不知道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在忙于预察气象;工程师在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有各个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整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多么得意呵!得意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也许,还有人会笑我仍然像孩子一样幼稚。我不愿加以辩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别说这是渺不足道的事情吧!你懂不懂得?一只小黑甲虫的翅膀上,也闪耀着生命的光彩。别笑我傻,我爱在草虫的村落里散步。[1]编辑本段课文简说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编辑本段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片片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小生物,因此更爱他们的音乐,认为虫子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编辑本段《草虫的村落》教案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课前准备(仅供参考)关于重点句的课件。A课时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字词检查。(3)交流反馈。梳理内容,明确场景(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2)交流反馈。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总结回顾,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①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升华情感,进行练笔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4)交流反馈。(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朱洋君 )B课时课前准备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大自然的图片摘抄卡第一课时情境激趣导入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2.寻觅作者的踪迹。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静读课文,感受情趣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预设]:“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第二课时回顾课文内容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品读课文,体会表达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预设内容]:(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把这种心思读出来。(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听录音——虫鸣,读句子。(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出示课文开头:“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积累语言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3.背诵摘抄的内容。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编辑本段作者介绍郭枫,原名郭少鸣,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人叶底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编辑本段课文生字谧:拼音:mì组词:静谧;巷:拼音:xiàng组词:大街小巷;俏:拼音:qiào组词:俏皮;逗拼音:dòu组词:挑逗;庞:拼音:páng组词:庞大;烘.:拼音:烘hōng组词:烘烤;烤:拼音:烤kǎo组词:烘烤;韵:拼音:yùn组词:音韵;
本名: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年-1958年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入选中学教材。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很多方面的。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编辑本段背景资料小提琴 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精致的艺术。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为人们所宠爱。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了。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注入了灵魂,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进行独奏。 小提琴是一种四条弦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现代小提琴起源于意大利的克瑞莫纳,在1600-1750年间成为最大的小提琴制作中心。著名的制琴大师有:Nicola Amati(尼古拉·阿马蒂),Antonio Stradivari(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及Giuseppe Guarneri (吉塞浦·瓜奈里);他们制造的乐器至今都是无价之宝。小提琴的五度定弦为:g, d1, a1, e2, 音域超过3 个半组,是所有管弦乐团必不可少的乐器,也是乐器之后。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自然之声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我们这个美丽而奇妙的大自然中,有着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声音。
听,小溪潺潺的水声,仿佛是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偶尔碰到的石头和草丛,宛如一个个充满幻想色彩的音符。溪水一人的演奏大自然有些单调,这不,爱表现的风也前来助阵。它“呼呼呼”地吹着,好像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吹奏着长笛。这时,我感到她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它们是那么美,那么大自然……可这时,两位“大自然演奏家”风与溪水不知什么原因开始“斗乐”!这里,仿佛不再是田野,而是一个“大自然斗乐场”,两位“音乐家”不断地弹奏,一定要分个高下。这时,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打破了这场“斗乐大赛”!
可性格倔强的风弟弟,却不会就此罢休。于是,它开始向性格内向的田野妹妹发脾气,“呼呼呼”,几阵秋风过后,金黄的稻海在风中舞蹈,发出一阵阵美妙动听的歌声,好似一位优雅的美声女孩在放声歌唱。在一旁的柳树阿姨也来了兴致,她扭动婀娜多姿的身体,甩动飘逸的长发,在风中风情万种,摇曳多姿。
这时,大家都参与了进来,田野妹妹是主唱,柳树阿姨是舞者,露珠小姐是钢琴家,溪水姐姐是小提琴手,而风弟弟,则是指挥员。弹奏出一首“大自然交响乐”!
啊!大自然的声音,真美妙啊!
“呼呼滴滴”跟着北风的脚步,雨也撑开了降落伞,落在了屋顶上、雨伞上……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沐浴着花草树木。北风好似一双无形的手,充满怜爱的抚摸着树叶和小草,“沙沙,沙沙”,它们发出欢快的银铃般的笑声,在雨中尽情地玩耍着。
人们撑开了五颜六色的伞,走在路上。一不留意,踩到了由雨水形成的小水潭上,“啪”的一声,顽皮的小水滴一跃而起,在空中翩翩起舞。转了个圈儿,又像体操队员一样完美的落在了地上,溅起了不少的水花。
北风又把它们从空中抛到了屋顶上,它们像是坐上了隐形秋千,慢悠悠地漂到了屋顶上。它们唱着《自然之声》,在屋顶上蹦来蹦去,“砰砰砰”。
“唰——唰——”咦?这是什么声音?“北京”、“奥迪”、“现代”……不同牌子的车驶过大大小小的水潭。车轮好似一位严厉的老师,皱着眉头压住“学生”,然而,一些调皮的学生却蹦到了车门、车窗上,当成洗车师,把车冲洗了一遍。
这种场合,雾当然也要来凑热闹。车里的人透过窗子向外看,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指尖划过车窗,“滋滋——”,窗子不情愿的叫着,这时再往外看,清楚了许多。哈哈!原来都是雾搞的鬼!
“呼——”“沙沙”这些声音组成了一首《自然之声交响曲》,它们为美妙的大自然又增添了生机勃勃的一笔!
看完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后,我幻想着录制和保存各种动物的声音,这样人类就可以听大自然的音乐了。有一天,现实终于取代了幻想。人们收集大自然的声音,记录大自然的音乐。
在“昆虫之声”系列中,白蚁利用其上颚的振动发出一声响亮的“咔嚓”声,从10米外就能听到。它还用头敲打洞壁。拍子的长度不同,节奏也不同,很像管弦乐队中鼓手的节奏。
在“鸟的声音”组频谱中,我们可以仔细理解鸟的信号,如警报、求爱显示、占据领地等。当我们自娱自乐的时候,我们也能欣赏到他们多首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妙歌曲。野生云雀通常用300个音符组成音乐句子。知更鸟经常即兴创作自己的歌曲。“布谷鸟”是短腿鸡逃命的信号,“布谷鸟”是向母鸡求爱的公鸡...
在“野兽王国”大观园里,你可以欣赏到动物迷人多彩的曲调。草原野兔和老鼠巧妙地用它们的爪子发出鼓声。当歌声结束时,鲸鱼会跳到浅水处,背对着地面,拍打着鳍,快乐地唱歌跳舞。
当你陶醉在这美妙的“歌舞”中时,别忘了加倍保护这些杰出的创作者。
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犹如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谣,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夏日的早晨,鸟儿的叫声唤醒了我的美梦,"喳喳,喳喳"像一首首奇妙无比的歌谣,弹奏着人们心头的愉悦,那是被晨光唤醒的声音,那是被露水润湿的声音,那是被花香浸染的声音。我闭上双眼,用心去聆听这动人的歌声,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鸟。早晨我在枝头上歌唱,唱的是树与树的故事,唱的是叶与叶的亲昵,唱的是花与花的秘密。
夏日的中午是炎热的,原处传来一阵阵蝉的叫声,"知知,知知",那欢快的叫声,婉如一首首轻快的小曲,天然的曲调,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流进我们的心胸,浸入我们的心肺。
夏日的夜晚是宁静的,天空上宿星点点,突然一声哇叫,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音乐家们又开始合唱了,"呱呱,呱呱",它们唱出来的歌曲仿佛胜过人间的所有歌曲,因为那是只有青蛙们才能演奏出来的歌曲呀!我的心也渐渐融入到了大自然当中,我仿佛也是青蛙音乐家们的一员,我为人们演唱着,将最优美的歌曲带到人间。
啊!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聆听,就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六年级:陈依婷
我爱倾听神奇大自然,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雄伟的雷声……
风是神奇大自然在唱歌。你听:那清凉的晚风吹来,一棵棵树上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树枝上的小鸟儿们惊醒了,它“嗖”的一声飞了出去,背上也带着月光,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又落在了附近的树枝上了。棵棵大树,一棵树叶斑驳的倒影缝隙间,月光被晚风吹摇的树叶的倒影遮来掩去。水面,泛起粼粼的细碎波光,宛如鱼肚上的鳞片一般。清凉的晚风吹过去,月亮仍静静地嵌在树叶的影中。鸟儿们又飞进巢里,进入了梦乡。
雨是神奇大自然在跳舞。你听,在午后的黄昏时分,雨来了,来得这样气挚不凡,来得这样猝不及防。雨伴着呼呼叫的风来了,噼噼啪啪,雨的脚步声像炒炸了锅的豆子,像擂响了激越的战鼓,敲得瓦片叮咚直响,打得树叶倏倏落下。河中的流水荡起鳞一样的涟漪,拍打着堤岸。雨如断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路边的小草上挂着水珠,哇——!真美丽啊!
这真是一场神奇大自然的交响乐。我爱倾听神奇大自然的声音,更爱永远呵护我们的神奇大自然!
风,轻轻吹过,你可曾听到她婉转的歌声?雨,悄悄下着,你可曾听到它快乐的诉说?
走出屋外,去聆听神奇大自然的声音。
听,是谁在窗前放声歌唱?原来是两只小鸟,静静的坐着,聆听它们的歌声,歌罢,小鸟“噗”地一声飞走了,那绝伦的歌声,丝毫不亚于那些名家的歌曲,呵,多可爱的小鸟啊!
听,那“哗哗”的声音,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淌过我的心田,仿佛一切都被洗净,小河旁边的鸟叫虫鸣,汩汩的声音无法忘怀,这神奇大自然的音乐家!
听,风儿唱歌的声音。虽谈不上悦耳动听,但它终究是神奇大自然的声音!“沙沙”,风儿在为小树梳头发。湖的湖面泛起一丝丝涟漪,风儿在为湖泊挠痒痒,“呼呼”,风儿在为我们扇风,多可爱呀,这神奇大自然神奇的精灵!
听,是谁在击鼓鸣歌儿?是小青蛙。看,它们在田野里蹦来跳去,时不时发出“呱呱”的叫声,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看不见它们的鼓?”也许,它们的鼓在心中。那是洗净心灵的鼓声,是响彻心灵的圣洁的声音!
听,小雨点儿从屋檐落下,调皮的飞入我手心,或许,这是一场大地的洗礼。雨水洗净了绿叶,滋润了鲜花,清洗了屋顶,化为了,庄稼的甘泉。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只要你用心倾听,就会听到许多动听的旋律。
“嘘……”不要惊扰了蝉先生的演奏,那美妙迷人的歌声如山泉般流了出来。小鸟也不甘示弱,婉转地歌声让人拍手叫好。
天阴沉沉的,要下雨了。细听雷声,它也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在雨点没有到来的时候,雷声是那么响亮,好似两军对垒,互相擂鼓呐喊,又好似在敲击一面单调的大鼓,时而轻,时而重。忽然,雷公公又怒吼一声,也不知道谁招惹了他。
渐渐地,外面传来了滴滴嗒嗒的声音,雨来了。雨点砸在玻璃上,越来越密,仿佛无数轻柔的手指在岩石上,树林里,叶子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的钢琴曲。偶尔也会发出一两声杂音,如,杂乱的脚步声,汽车的怒吼声,人们惊慌的尖叫声——这准是没地方避雨。
渐渐的,雨声小了,雷声停了,满天的乌云散去了。雨后,能听到水珠从花朵叶子上掉下的声音“叮——咚——叮——咚”,真美妙啊!
这时候,小动物开始了它们的音乐会,蟋蟀用他那雄浑的男高音演唱,歌声在天地间回荡。青蛙那嘹亮的声音像在弹奏着电吉他给蟋蟀伴奏。夜幕降临了,百灵鸟终于把它的音乐盒打开了,万物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风,也被百灵鸟的歌声打动了,把歌声吹向远方。
听了自然界的演唱,我陶醉在美妙的想象之中。那些小动物也像人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丰富的感情。我喜欢大自然,我喜欢来自大自然的纯净之嗓。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河水开始流动,就像刚从冰里化成的雪水。流动起来,就像春姑娘在吟唱一年一度的春典礼。时不时有小燕子飞来,就像是春天的来访者,叽叽喳喳的叫时,仿佛在向我们问候一年的成果。
转眼间,道旁的谷木已经绿了,比去年来,好像还高了一点。这就代表,夏姑娘已经为一切准备好花衣,过一个美丽的夏日。中午,热的不得了,几只小狗吐着舌头,哈哈哈,不知太阳怎么那么热情,用它温暖的身体拥着大地。夜晚,各种小虫子萤火虫在草丛里,和天空连接在一起,人们就像站在了星空里一般。猫头鹰咕咕、咕咕地叫着,蝈蝈也不甘示弱,也唱起了属于它的专属的歌。月亮姐姐用柔和的月光照着大地,特使属于世界的惟一的一盏“灯”。
不知不觉间,大自然好像困了,都低着头,还大堆大堆的掉着树叶。一阵风刮去,树叶便沙沙叫响,这时秋姑娘的手铃。打眼排成一字型的队伍就和我们说了一声—再见,就飞往了南方。但麻雀还是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
几个月后,一群小孩在雪地上快乐玩着,这时冬姑娘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笑着,也有的哭着,但都充满了快乐。
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聆听。
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土地,物产,资源,但我觉得有一样最为珍贵——声音。雨声、风声、叫声、雷声……声声入耳如丝竹。
“哗啦啦……”听,又在下雨了。这是一场春雨,细如牛毛的雨丝轻轻拍打着地面,在滋润万物的同时,也发出了异常清脆的声响,“嘀嘀嗒嗒……”给人一种愉快的韵味。
“轰隆隆——”一声闷雷,惊醒了熟睡之中的万物。它来得突然,也去得飞快,伴着闪电,就像男低音的二重唱。“啪——”又是一声响雷,一声比一声沉重,一声比一声响亮。这一来,谁都惊魂未定。
“叽叽!”“喳喳!”啊,又是一群美丽的天使在“合唱”啊!清晨,鸟儿们的歌声又一次把人们唤醒。它们的小嗓门虽不能与动物中的“大家伙”对比,但它们的歌声既清晰又响亮,比每一曲小调都好听。
“呼——呼——”啊!台风又来了!它们像打了胜战的将军,对敌人迅速追击;又像愤怒的雄狮,在气急败坏地吼叫。大街上空无一人,整座城市任凭它摆弄。“呼啦——呼啦——”
当然,自然之声还有许多呢!小溪的“哗啦”声,蟋蟀“蛐——蛐——”振动翅膀的声音,大浪淘沙的“啪啦——”声……数也数不清。
这,就是自然之声!
今天,我又来到了外婆家,去重听一下美妙的自然之声。
一步一步走进竹林,一股竹子的清香扑鼻而来,渐渐流入我的身体,舒服极了。一阵清风徐来,“沙啦啦,沙啦啦……”竹叶在风中摇晃,发出一阵阵轻响,就像沙锤一样,动听悦耳,令人心身舒畅。
慢走出竹林,在乡间小路上,隐隐约约传来“叮咚,叮咚”的声音,我循声走去,看见一条小溪正在欢快地流淌,发出清脆的响声。小鱼儿在水中嬉戏、打闹,时而一个急转弯,激起一个浪花。
鸟儿在枝头唱歌,“叽叽喳喳”,好像在说:“大自然真美呀!”这时小狗也来了,“汪汪汪,汪汪汪。”这两个小家伙一唱一和,可爱极了。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夜晚悄悄地来了,夜里并没有沉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躺在床上休息,可虫子们却恰好相反,它们开启了音乐派对。小提琴手甲虫扇动着翅膀,拉着曲子,连他自己也沉醉在自己的音乐当中,鼓手金龟子也帮着烘托气氛,主唱手蛐蛐,展开他那嘹亮的歌声大声唱着,在我看来,虫子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会演奏的音乐。
眼皮沉重的闭上,我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梦到了今天看到的一切,美极了。
各种声音,是自然的音乐盒。
你听,流水叶飘的细语;鸣禽野兽的呼叫。是神奇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美妙的、灵巧的,不绝于耳。
哗哗,这是什么?竖琴的轻柔声,不,这是流水的沉默。蓝色的,不停地流,可是默默无声。天籁之音,来自自然使者的—竖琴。自然使者穿的纱裙,是四色的。蓝色,在这,沉默而又憨厚。
啵啵,这是什么?古筝的古典声,不,这是花朵的开放。生命,从这里开始……古典余味,来自自然使者的—古筝。纱裙中的粉色,可爱而又老实。
吱吱,这是什么?小提琴的缓慢声?不,这是落叶的预兆。四季轮回……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它是来自自然使者的—小提琴。纱裙中的红色,孝顺而又坚强。
凸凸,这是什么?笛子的冷静声?不,这是小草的出生。春泥的保护下,顽皮的它,茁壮成长。做事冷静,平时顽皮的它,来自自然使者的—笛子。纱裙中的.绿色,冷静而又顽皮。
四色的音乐盒,还有很多声音。紫色的、黄色的……
但是它们,都是自然收藏的音乐。你细细听,没准还能听到别的声音呢……
一大早,当一缕阳光射进窗户时,鸟儿在唱着“唧唧”。半夜,音乐家蝉也不甘示弱,发出“咯咯”的叫声。风吹起窗帘,发出“呼呼”的声音。露珠落下树叶的声音是如此的清晰和纤细,以至于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我走进一个公园,那里有一股潮湿的气味。我聚精会神地听,偶尔能听到松鼠在树枝和树上沙沙作响。
抬头望去,我看到一点点阳光从天而降,轻轻地洒在我的身上,好像有什么东西是它非常珍惜的。就在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池塘里的“丁丁”叫了一声。树叶“沙子-沙子-”组成了音乐。雨从天而降,轻柔地落在我身上,发出“拍打”的声音,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直到我忍不住走进凉亭。”咚咚咚...“咚咚咚”是雨点落在屋檐上的声音。“咕咚,咕咚,”雨点落在香蕉叶上的声音。“冬冬达”是光扣旁边木屋的透明天窗。“啪啪……”那是雨声落在石桥上。雨已经渐渐停了。尽管我没有放弃他的音乐会,但它停止了。小珠儿从叶子表面掉到水池里,发出类似门铃的“丁咚”声,勾起了我对雨的记忆。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时时刻刻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让人们陶醉于此。
美妙的自然之声——春之语。“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的使者小燕子从北方飞回南方啦!“沙沙沙……沙沙沙……”春雨细细的,密密的,如同春姑娘纺出的线,柔柔地洒落在地上,轻轻地敲开了小草的家门,小草从土壤中探出了小脑袋,对着正在梳妆的柳树姐姐说着你好!你好!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跑过田野、花园。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美妙的自然之声——夏之悦。期待已久的夏天终于到了,小姑娘们纷纷换上了美丽的花裙子,像一只只花蝴蝶在公园里翩翩起舞。漫步在湘湖边,闻到了一阵阵清香,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小青蛙蹦过来,说,荷叶是他的歌台,他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美丽的自然之声——秋之韵。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隆隆隆……隆隆隆……”那是收割机传来的美妙的音响,农民伯伯看着那满仓的粮食,心里乐开花;准备过冬的动物们,勤劳地搬运着食物,发出整齐的口号声,“一二一,一二一……”
美妙的自然之声——东之傲。转眼到了冬季,寒风“呼呼”,白雪皑皑。人们总是喜欢躲在温暖的室内,不愿出去,而那棵劲松依然傲然挺立在校门口,早晨,迎接我们的到来,傍晚,欢送我们回家。
这就是一年四季各不相同的美妙的自然之声。
自然的声音是奇妙的、动听的、令人震撼的。
——题记
竹林间幽静至极,偶尔传来几声鸟鸣。
听!“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这是生命的韵律。
流水欢快欢快的唱着,从石缝中流过,从树根边流过,从草丛间流过,从岩石上流过……它带给万物生机和活力,也给自然带去了欢快活泼的气息。
林涛在怒吼。
树木的枝叶像绿色的巨浪在半空中翻滚、咆哮,发出虎啸般的声音,那是森林的愤怒,森林的不甘。
风停了下来。森林旋即停止了咆哮,一切都静得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突然,风又狂叫起来,森林也随着风舞蹈起来。它在狂舞,它在叫嚣,它在愤怒……人类站在它的面前,第一次感到渺小,第一次感到无助。林涛的狂哮代表的是自然的愤怒。
竹笋在顶破土壤。
自然的万物在这时节都沉沉的睡去了,唯有——冬笋在悄然生长。
常听奶奶说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会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竹笋在生长。那声音就像耗子在啃粮食袋的声音,细小极了,好像在提防着什么。
有心的人一听到竹笋在生长的声音,就会知道,那是一种极其美妙的声音,细长柔美,就想江南女子纤柔的腰,软软地、柔柔地,令人陶醉。
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等待我们去用心探索。
在我们熟悉的大自然之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只要你用心去领听,去感受,你一定会为之而着迷的。
不知不觉中,秋姑娘踩着轻的脚步到来了。
“唰唰——”庄家们唱着,像是在感谢秋天他们一头新的金发。田野上一排排的杨树也开始乳黄,靠在它那坚实的树干,便能闻见几里以外的果香和一阵阵秋风佛过落叶的声音。
“簌簌——簌簌——”树下回荡着的落叶声仿佛逝树木倾吐着身上一道道岁月的痕迹。
“丁冬——丁冬”一条山溪在一旁欢快地歌唱。一片片黄叶再水面随波逐流,缓缓地前行。“咚——”一块小石被一只松鼠踢入水中,在水面上的浮起阵阵涟漪,在阳光下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
田野里一片片稻田,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一阵风吹来,金色的稻谷发出“沙沙一”的声响,掀起了一阵阵稻浪,此起彼伏像在上铺上了金灿灿的席子迎接伟大的农民伯伯。黄灿灿的桔子再压弯了枝条,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噢!秋天!你给我们送来了一首首丰收的歌,一阵阵自然的旋律。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于我们的天簌之音吧!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国音乐家,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生平介绍 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聂耳从小喜爱音乐,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 1927年聂耳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并进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在这期间,他还自学了小提琴和钢琴。 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3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命从此结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声可闻、难民在街上到处流离奔走哭喊的环境中,聂耳在日记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周恩来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这足以告慰亡逝于异国的英灵。■音乐创作生涯只有两年,却创作 出许多影响几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 秋末深入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 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 并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积攒,才买到 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新的女性》、《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个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总结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鄙视那些钻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赏和为少数人服务的“阳春白雪”。他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女性》。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这不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田汉在香烟包装纸上匆匆写下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于国内定 下初稿,最后谱成于敌国境内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可以借鉴。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主要作品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聂耳经常与田汉合作。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墓志铭 1954年,中共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聂耳墓地,请郭沫若题写墓碑和墓志铭。这年2月,郭沫若书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碑和墓志铭: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如今的聂耳墓地,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迁葬、新建的了。镶刻在墓地左屏风墙上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也删去了“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的话。其中原因何在? 聂耳溺水身亡的1935年,正是日本逐步实行侵略中国计划之际。聂耳的死讯传回中国国内后,众多爱国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为失去这样一位音乐天才而深感痛惜,纷纷在《晨报》、《电通》、《中华日报》、《新音乐月刊》、《大公报》等数十种报刊撰文纪念,共同怀念这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吹响了警醒号角的先锋斗士。郭沫若也写下了悼念聂耳的诗。 1954年2月,郭沫若为聂耳题写碑文和墓志铭时,中日两国尚无外交往来,彼此仍以“敌国”视之。故郭沫若在墓志铭中有“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之语。 在郭沫若题写墓志铭的9个月后的11月1日,日本人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随着中日民间的贸易往来,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碑文,并请郭沫若题写纪念碑。郭沫若书题了“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 1972年,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聂耳殉难地的日本藤泽市官员在昆明市聂耳墓地手植云南名花杜鹃花和藤泽市市树——藤树,表达对聂耳的怀念之情,并希望两市以聂耳为纽带,建立友好城市。中共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回应日本人的热情,决定迁葬、重建聂耳墓地。墓碑仍用郭沫若所题字。 1982年年初,云南省文化局将这一想法,报请文化部批准。最终经批准,墓志铭继续使用,但在墓碑重刻前,先用水泥抹去后两句,在颜色上要尽可能与原石碑一致。 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昆明市人民政府在墓地左屏风墙上 重新雕刻了郭沫若的墓志铭,并删去了后两句话。电影:《聂耳》 故事片。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青年聂耳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迫 离开云南故乡,到上海一家小商号当 雇工,不久商号倒闭,聂耳流落街头 。后为生计所迫,进五花歌舞班当小 提琴练习生。演出中与女友郑雷电不 期而遇。在郑雷电的鼓励下,聂耳去 国立音专应试,但因家境贫寒,不为 校方所容,愤而离开考场。后得到郑 雷电的帮助,参加上海工人主办的救 灾募捐义演,并结识共产党的地下工 作者苏平。他向苏平坦陈追求革命的 心愿,自此,参加党领导的“反帝大 同盟”。不久,党派郑雷电赴江西苏 区学习。临行前,她与聂耳相约在龙 华塔上作别。1932年日军侵犯上海, 一二八战争爆发,上海人民声援十九 路军浴血奋战,聂耳与歌舞班同仁亦 参与慰劳演出,又结识了进步戏剧家 匡文涛和进步音乐家张曙。歌舞班主 率队演唱靡靡之音《桃花江》,令爱 国士兵深为反感。聂耳与张曙等进步 人士高歌《马赛曲》,激励伤员抗敌 斗志。在匡文涛启发下,聂耳萌发要 有中国“马赛曲”的强烈愿望。形势 日益恶化,歌舞班主屈服于反动势力 ,演出低级庸俗的节目,聂耳愤然离 去,赴北平投身抗日救亡演剧活动。 后又随苏平返回上海,加入中国共产 党。相继创作《扬子江暴风雨》、《 开路先锋》、《大路》、《毕业歌》 、《新的女性》、《塞外村女》等优 秀歌曲。1935年春,党组织决定送聂 耳去苏联深造。出国前夕,聂耳受田 汉所作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的感染 ,谱出不朽名曲。是年7月17日,途 经日本,聂耳在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 逝世。本片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 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编剧: 于伶、孟波、郑君里 导演: 郑君里 摄影: 黄绍芬、罗从周 美术: 韩尚义 作曲: 葛炎、黎英海、刘福安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赵 丹 聂 耳 张瑞芳 郑雷电 王 蓓 万千红 邓 楠 老 江 江 俊 苏 平 高 博 匡文涛 韩 涛 歌舞班 夏 天 赵梅农 班主 韩 非 孙 英 陈 述 钱也乐 黄宗英 冯 凤 关宏达 小 丑 仲星火 张 曙 郑 敏 电影公司 经理聂耳的故事母亲的歌让他着迷 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十六岁那年,聂耳终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演艺圈的“拼命三郎”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聂耳来到上海,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员的工作。谁知“申庄”在昆明的总部云丰商行因为偷税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关门。聂耳失业了。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刊登在《申报》上的招生启事引起聂耳的注意。每月能挣十元津贴,还管吃住,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聂耳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因为紧张而发挥得一般,但却被主考官黎锦晖录取了。 明月歌舞剧社的前身,是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剧团。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性歌舞团。阵容虽然不大,但是因为拥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丽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噪一时。聂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练习生。 七八个人一间的狭小宿舍,练琴时得站在墙角,但聂耳却感到了生活的奢侈。初到不久,他帮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张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电影拷贝,得到一百元报酬。一百元啊,离开大家庭以来他还从未拥有过这么多的钱,聂耳的心狂跳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邮局给母亲邮去一半。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还有两本乐谱。这把普通的小提琴,从此为聂耳的生活增添了华丽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艺是聂耳的专职小提琴老师。于是,人们常常看到师徒二人认真地矫正指法,“错了”,“又错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时断时续。“小老师”与聂耳同龄,平常为人很随和,教琴却毫不马虎。十九岁的聂耳,刚刚摸琴,连乐谱都看不懂,哪里懂什么对位、和声,“小老师”有点急了。但聂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师。“一定能学会,”他对自己说。吃罢晚饭,大家都结伴去逛“四马路”,到“大世界”看杂耍,聂耳却一声不吭,躲进房间练琴。他要完成自己的业务指标:一天至少“恶补”七个小时的琴。 “拼命三郎”聂耳很快出名了。其时,电影和戏剧往往裹挟在一起。一套演员班底,一会儿在舞台上演话剧,一会儿又聚集的水银灯下。这样做,虽出于制片商节省成本的策略,客观上却锻炼了演职员。比如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中除饰演女主角之外,还要唱主题歌。拉小提琴的聂耳,也要时不时上场扮个什么卖油炸臭豆腐的小贩;或者涂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矿工。他善于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尽人皆知。1959年,赵丹在电影《聂耳》里出演聂耳时,还不止一次地谈及当时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滩演艺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孙瑜、卜万苍、金焰、郑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丽珠、赵丹、周璇、阮玲玉,等等。近观名人,聂耳才体会到什么是“风头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于此只为谋生的聂耳,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泼,天真,十九岁的聂耳是个孩子王,身边总围着歌剧社的小演员们。做游戏,输了,孩子们起哄,聂耳乐颠颠地耸动着两只耳朵。大家不满足,“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嘛!”聂耳又“秀”了一下。 聂耳最爱看电影,而且每遇动情之处必哭,这在朋友中出了名。他的这个习惯常被朋友们当做笑料,他自己却觉得再自然不过。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那时,聂耳与他的同乡、上海泉漳中学的教员李生萱来往很频繁,此人即后来的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聂耳因此对哲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和向往。 “一·二八”以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中共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壮大左翼力量。年轻活跃的聂耳被列为首批培养对象。培养和联系人是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后来介绍聂耳入党的也正是田汉。但在聂耳目前保留下来的十多万字的日记、文章、书札里,关于田汉的描述却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至多用“很好”这样的字眼笼统地表示一下。勤写日记和书信的聂耳,逢“田”何故谨慎规避?令人不得而知。当然,在田汉的眼里,聂耳最初只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追求革命的贫苦学生,两人阅历、资历以及性格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田、聂二人在音乐创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两年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一同创作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几乎占了聂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聂耳的处女作《开矿歌》是两人合作的开端。后来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则是两人合作的巅峰。 电影《风云儿女》剧本刚刚完稿,编剧田汉被捕了。聂耳见到导演夏衍的第一句话是:“《风云儿女》谁来作曲?”第二句话就是:“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自信与笃定溢于言表。狱中的田汉果然同意了聂耳的请求。很快,聂耳就拿出初稿,定稿是聂耳到日本后完成的。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东京附近的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死,年仅23岁。当时,由诗人郭沫若在日本写了一首诗,以志纪念;1954年云南省重修聂耳墓,郭沫若又撰写碑文;同年,日本藤泽市修建聂耳纪念碑,碑铭也由郭沫若题写。聂耳生前与郭沫若是否有交往,我们并不清楚,但作为田汉的密友,因为田汉的缘故,郭沫若关注聂耳是十分自然的。只是,为什么不是田汉呢?由此推想,尽管聂耳和田汉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在“朋友”和“搭档”之间,笔者更倾向于从后者的角度考量两人的关系。聂耳提起田汉,总是恭恭敬敬地称一声“田老大”。 1934:“我的音乐年” 1934年4月1日,聂耳加盟由英国人经营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公司当时在上海十分出名。 初进“百代”,聂耳只是音乐家任光的录音工作助手,但是很快他就被任命为音乐部副主任,这是因其一目了然的才秉。“百代”老板大气地对聂耳说:不管你是谁,你做什么,只要你能做成,有影响,有效益,你就尽管去做。 聂耳“拼命三郎”的劲头又上来了,抄谱,作曲,演出,开研究会,一刻都不消停。他是如此兴奋而忙碌,以至连写日记的时间都没了,整整七个月的“百代时期”,临到末了他才粗略地写了一篇“总结”文字。在这篇注明“四月四日”的日记里,亢奋中的聂耳一再使用“一致地赞许”、“批评甚佳”等火爆字眼,形容自己为电影《渔光曲》、《桃李劫》、《大路》创作的音乐作品。 忙碌中聂耳最用心力的是国乐队,业余演出时这个乐队也称“音乐社”。乐队很小,只有几个基本席位,成员都是往来较密切的同行,每礼拜开两次夜工,因为是同人性质,大家的兴致很高。乐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乐伴奏和合奏形式方面的改革实验。聂耳根据云南等地民间乐曲改编完成《山国情侣》、《昭君和番》等四首民乐作品,都是交由音乐社首演的,现场与报章的反响让他和他的朋友们兴奋不已。 今天,辞典里有关“聂耳”这一词条,在“《国歌》的作曲者”后面通常都会加上一句“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百代”就是聂耳“新音乐”的实验室。 人生的价值往往成就于一个瞬间,一个阶段。1935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了聂耳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标志性作品,但他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在1934年就已大略成型了。他自己说过:“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 那一年,碰见熟稔的朋友,聂耳总会半真半假地发几句牢骚:忙!真忙!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话刚说完,一转身他又忙得像个陀螺,从乐队转到合唱队,从合唱队转到摄影棚——因为他正在筹划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若干年后,夏衍回忆当年情景时,曾长叹再没有能像聂耳这样“抢”着干事的人了。 1934年,聂耳真的特别快乐,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完全变了。在名人如毛的上海文艺圈,聂耳曾一度很沮丧;但这一年,他恢复了惯有的自信。 六十多年后,新世纪的第一个新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当地许多社会名流盛装莅临。音乐厅的气氛出乎意料地好,每一曲终了总有热烈的掌声。聂耳在“百代时期”编创的《金蛇狂舞》起奏。大厅里静极了,丰沛的个性化的旋律流淌在多瑙河畔。突然,震耳的掌声提前响起。一时间,作为听众的笔者百感交集,想到很多,包括聂耳。这次音乐会上还演奏了聂耳在“百代”期间主持改编的另一首新民乐《翠湖春晓》,同样以那充满民族个性色彩的优美打动了异域的听众。今天,《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晓》已被国际音乐界视为中国民乐的经典作品,灵魂早已升入天国的聂耳,你有什么新的感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