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 胡绳( ) 历史学家,哲学家。 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9月参加工作。1938 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937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参加上海世界语者协会工作,并为《读书生活》、《生活知识》、《新知识》、《自修大学》等刊物撰稿,参加《新知识》的编辑工作。1937年—1941年初在武汉、襄樊、重庆从事文化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任武汉《全民周刊》、《全民抗战》、《救中国》等刊物编辑,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鄂北日报》主编,南方局文委委员,生活书店编辑,《读书月报》主编。1941任香港《大众生活》编委。1942年—1946年在重庆任南方局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编委。1946年—1948年任上海工委候补委员、文委委员,上海、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 1949年—1955年任中央宣传部教材编写组组长,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办公厅主任,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央党校一部主任。1955年后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 1975年—1982年先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及毛泽东选集工作小组工作,后任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起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至1998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5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委。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曾任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共党史研究会第二届会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1995年8月任全国政协“展望二十一世纪论坛”组委会副主席。是中共八、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论文集《理性与自由》、《枣下论丛》,编著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1997年捐献文集的全部稿酬,设立“胡绳青年学术奖基金”。 夫人:吴全衡。
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代表作: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观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绳()历史学家,哲学家。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9月参加工作。1938 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937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参加上海世界语者协会工作,并为《读书生活》、《生活知识》、《新知识》、《自修大学》等刊物撰稿,参加《新知识》的编辑工作。1937年—1941年初在武汉、襄樊、重庆从事文化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任武汉《全民周刊》、《全民抗战》、《救中国》等刊物编辑,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鄂北日报》主编,南方局文委委员,生活书店编辑,《读书月报》主编。1941任香港《大众生活》编委。1942年—1946年在重庆任南方局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编委。1946年—1948年任上海工委候补委员、文委委员,上海、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1949年—1955年任中央宣传部教材编写组组长,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办公厅主任,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央党校一部主任。1955年后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 1975年—1982年先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及毛泽东选集工作小组工作,后任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起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至1998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5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委。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曾任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共党史研究会第二届会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1995年8月任全国政协“展望二十一世纪论坛”组委会副主席。是中共八、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论文集《理性与自由》、《枣下论丛》,编著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1997年捐献文集的全部稿酬,设立“胡绳青年学术奖基金”。夫人:吴全衡。
爱国人物及故事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10-12 17:20急需爱国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和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提问者: xuyuchen123 - 秀才 二级 最佳答案(1)张自忠,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多次于日军血战,曾取得过喜封口,临沂,随枣的战役的胜利.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2)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退阻击树倍与己的日军,最后弹尽粮绝,全部跳下山崖.(3)林则徐,禁烟运动,壮我中华.(4)李宗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徐州会战,冬季攻势,枣宜会战等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取得过台儿庄大捷.有效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1997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所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举行仪式,表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出人意料的是他竟是一位华裔,此人就是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显然,对陈瑞钿来说,此项殊荣迟到了几十年。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米德兰(Midland),它收藏有美国各种飞机300余架。其下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专门收集和展出美国空战英雄的事迹。但入选该馆的空战英雄,必须具有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战绩,经该博物馆顾问委员会评选之后,才能被授予空战英雄(ACE)的头衔。顾问委员会则由现役和退役的美国空军参谋长、军事专家、航空专家组成,其中还有一名已退休的英国空军元帅,共120人。在今年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四抗日空战大捷”的日子里,美国舆论界就陈瑞钿荣获空战英雄一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对其英雄事迹和坎坷人生进行了介绍。例如象美国的《世界日报》、《国际日报》、《星岛日报》、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等。1998年8月14日版《国际日报》撰文称他是“中国战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一位空战英雄”;《世界日报》在刊登他在广东空军的戎装照时,称他是“中美共同的空战英雄”、“永远令人景仰”。这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华侨同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战功卓著1932年,年仅19岁的陈瑞钿怀着满腔热血,返回祖国。1937年“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他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四”空战。两天后,他驾驶美制“霍克”双翼战斗机,击落了日本的“三菱”轰炸机,首开了自己击落敌机的纪录。在1937年至1939年间,他共击落敌机六架,并协助僚机击落敌机三架。在空战中,他骁勇奋战,敢打敢冲,其座机曾三度被敌机击落,但都跳伞成功幸运生还。其中有一次,当他的座机被击中后,他奋不顾身驾机直冲敌机,将其撞毁。他自己则是在座机失去一个机翼的情况下成功跳伞生还的。另一次是在1939年秋任空军副大队长的陈瑞钿,曾两度率机掩护苏联援华空军轰炸昆仑关一带的敌占区。在12月27日邕宁附近上空的战斗中,中方参战的3架飞机与日本10多架战斗机遭遇,经过长达1小时的激烈空战,中方共击落了3架敌机。在战斗中,陈瑞钿的座机油箱不幸被敌机击中起火,自己全身也着了火。他带火跳伞,为借助高速气流吹灭身上的火焰,他跳伞后并未及时开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直到快着陆时才开伞,虽然跳伞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积烧伤。他的英雄事迹当时被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战鹰”(Chima's Warhawk),同时还被编成美国英语课外读物《中国战鹰》出版。美国于1946年发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实漫画故事》(RealHeroes,True Stories in Comics)系列丛书,在当年3-4月出版的第13期,以《真正英雄的动人故事》(Thrilling Stories abourReal People)为题,介绍了他的抗日战绩和不平凡的经历。为纪念他1937年以相对落后的双翼霍克战斗机击落日本先进的三菱九六式单翼轰炸机的战果,美国著名画家罗伊·格林内尔(Roy Grinnell)还专门作画表现了当时激烈的空战场面。据说,好莱坞一电影公司还有意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去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博物馆将他评选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早的空战英雄,也在情理之中。在表彰仪式上,他被称为“美国第一位二次大战的空战英雄”。经历坎坷陈瑞钿,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大江村,父亲是华裔母亲是秘鲁人。1913年,陈瑞钿出生于美国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早年就有志于飞行事业,所以在高中时期,就靠打工挣钱来学习飞行。在日本入侵中国时他就取得了美国的飞行执照。1932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波特兰市华人决定派遣志愿军回国参加抗日空战,当时陈瑞钿已从当地华人创办的美洲航空学校毕业,他便志愿与来自俄勒岗州、华盛顿州、加利弗尼亚州的13位爱国青年一道参加了志愿军,其中还有一位女青年。陈瑞钿一行乘船首先抵达上海,但竟未被国民党中央军收留,当年11月,他便辗转到广州陈济棠麾下,参加了广东空军,不久便分配在广东空军第六飞行队,军衔少尉。1935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战斗机飞行和战术回国后晋升为中尉。1936年7月,因陈济棠投归南京政府,广东空军随之被中央收编,陈瑞钿则被分配在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任战斗机飞行教官。同年10月任驻广东空军第3大队17中队中队长。1938年夏升任少校中队长。1939年又升任第3大队副大队长。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到1939年12月27日的昆仑关战斗他在华东、华南、中南地区执行过多次截击、护航等任务,参加过著名的杭州笕桥大捷、武汉大空战和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陈瑞钿在昆仑关战斗中,因座机油箱起火被严重烧伤以后,因交通不便,整整用了三天才被送往柳州医院,当时面部伤口已感染发炎。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不能得到很好治疗,以后又辗转香港、衡阳,最后经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帮助,才于1940年返回美国就医。在美国,他的面部虽然经过五年的整容治疗但并不成功。他不顾面部已扭曲变形,于1945年初又返回祖国,在驼峰航线执行空运任务,继续为抗日贡献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则转任中国航空公司飞行员。1949年夏天,他回到波特兰市并于1952年在当地一家邮局从事信件整理、分发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1997年9月3日不幸病逝,享年84岁。陈瑞钿前后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爱国华侨伍月梅,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外交官员伍迁芳之女。她是在广东读书时与陈瑞钿认识的。在一次日本飞机夜袭柳州时,为救丈夫,她扑伏在丈夫身上不幸被弹片击中遇难陈瑞钿与伍月梅育有2男。开始第二位是他在美国纽约的五年治疗过程中认识的一位护士小姐,美国人弗朗西斯·梅尔道克(FrancisMurdock)。1945年,由于陈瑞钿出院后又返回祖国抗日,所以他们从此分手。两人育有一女。第三位夫人叫杨瑞芝,是上海人。她是在中国航空公司作地勤服务工作时与他认识的,于1948年结婚。他们育有一个男孩,现为美国国务院驻新加坡的一名外交官。陈瑞钿现共有子女4人、孙子10人,曾孙1人。名列榜首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坎坷经历极大地震动了另一位美国空战英雄,他就是肯恩·杰恩斯特(KenJernstbt)。肯恩·杰恩斯特是美国空军志愿援华飞虎队飞行员,他在退伍以后曾担任俄勒岗州参议员30多年。在二次大战期间对日作战中,他取得了摧毁12架敌机的辉煌战绩(空中击落日机5架,击毁地面日机7架)。因此,他早就获得了美国空战英雄(ACE)的头衔。在陈瑞钿1940年乘机返美就医时,他也搭乘同一架飞机,两人因此相识。他自己虽然已功成名就,但当他了解了陈瑞钿作战英勇无畏、战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后,深为感动。他认为,陈瑞钿无疑是美国二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为此他长期以来一直为陈瑞钿在空战英雄榜上无名打抱不平,并竭力向空军博物馆顾问委员会推举陈瑞钿入选空战英雄榜。但是,顾问委员会认为,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后,而陈瑞钿在1940年已返回美国就医,而且,当时陈瑞钿参加的不是美国空军,而是广东空军,所以迟迟不能认定。其实,长期以来,国民党空军的态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怀着以航空报效祖国到上海投军的陈瑞钿拒之门外就不应该;其次,对有如此战功的陈瑞钿不宣传、不表彰,原因是陈不是嫡系中央军而是广东空军。前台湾空军总司令赖名汤上将在谈及此事时,就曾说:陈瑞钿是陈济棠的广东派系军队,非属中央军,虽打下多架日机,但不算数。真是荒谬!经肯恩·杰恩斯特坚持不懈地奔走、游说,顾问委员会终于以陈瑞钿是打击同样的敌人,美国空军飞虎队早在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就已在中国战场与日作战,陈瑞钿本人也是美国公民为理由,接受了杰恩斯特的推荐在评选过程中,杰恩斯特也极力坚持陈瑞钿才是第一位击落日本飞机的美国英雄。因此,陈瑞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评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第一位空战英雄。此次与他同时被评选列入《美国空军战斗英雄名人录》的还有另外七位美国空军英雄。陈瑞钿是在生前得知这一消息的,原打算亲自到场参加表彰仪式,不幸的是,就在举行仪式的前一个月零一天与世长辞了,而由他17岁的孙子代他出席了这次盛会。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不幸遭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美国华人和新闻媒体更是关注。新闻界除广为宣传报道外,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还准备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拍摄成专集,并有意将当时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空战英雄们拍摄成系列专题片。为此,他们特地委托美国硅谷专家叶晨晖博士帮助寻找、收集有关陈瑞钿生前的资料,特别是面部毁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资料。叶晨晖先生对空战历史颇有研究,去年他曾经通过华文媒体(见本刊1997年6月号《巴伯的在华奇遇》一文),并经过湖南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救过美国空战英雄巴伯的两个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险获救之前,曾驾机击落了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见本刊1997年6月号《谁击落山本该水落石出了》一文)。徵集陈瑞钿生前资料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披露以后,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叶晨晖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现居住在波特兰市的陈瑞钿少校的遗孀杨瑞芝女士,并有幸见到了她珍藏的陈瑞钿初入广东空军时的英俊戎装照,以及《中国战鹰》一书
齐鲁文化指古代齐鲁地区,也即今山东一带地区之文化。春秋时代,泰山以北地区为齐,是周朝功臣吕尚封侯之地,泰山以南为鲁,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侯之地。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向称海岱地区。远在石器时代,就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多源的中华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在春秋时代即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一些古代文化巨子,如孔丘、孟轲、管仲、墨翟、孙武、邹衍等都诞生在这里,不仅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也有巨大贡献,尤其是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设立,使儒、道、法、墨、名、兵、阴阳、纵横诸家争鸣于此地,融通荟萃于一堂,从而使得齐鲁文化具有博大、丰富、尚礼、崇儒的特点,齐鲁民风以“好文学”(《史记·儒林列传》),“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国语·齐语》)而闻名天下。 齐鲁文化旅游 齐鲁文化旅游,系指与齐鲁文化遗存(包括文化遗址、文物、遗迹、遗风、遗俗等)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齐鲁最初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的两处诸侯国,分别建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和奄(山东曲阜)。先秦时期,鲁是小国,辖地以今曲阜地区为中心;齐是大国,其疆域最大时,以临淄为中心,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平原,西依黄河古道,东括山东半岛,包括今胶东、鲁中、鲁西北的大部。广义的齐鲁文化,包括先秦及秦汉以后山东以及河北中部、南部大行山以东地区、苏北部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狭义的齐鲁文化,则指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共同创造的文化。关于齐、鲁两地的风俗民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麻桑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鲁与齐较其他诸候国都更接近于周王室,因此受到周代礼制和文化的影响也更深。这种嫡系关系,应是后人把齐、鲁并称的最主要原因。当然,齐鲁还同时承继了夏商与东夷的文化传统。鲁祖周公旦封于商旧都奄地,得宝器、典籍,同时奏天子礼乐八佾,把周代的礼仪、典章、制度完整地转移到鲁国,并保有仅次于周天子的礼器法物和典册史籍。因此,鲁文化格外注重礼乐教化,其结果是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推出《论语》、《春秋》、《诗经》等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齐祖姜太公,与周公旦同为周朝勋戚,享有“武力征伐”的特权,除推行周王室的法律、典章、文化制度之外,重“举贤而上功”,其直接结果是承继周初王霸之威,鼎故革新,及至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又为战国七雄之一,诞生了诸如管仲、鲍叔牙、晏婴、孙膑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子》一书,综论天下治理方略,则成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兼融与合流,在先秦第二代思想家孟轲(鲁)和晏婴(齐)身上得到体现,那就是王权思想与礼乐政治并重以及仁爱民本的哲学。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成就,除孔孟管晏外,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著述,还有孙武与《孙子兵法》、墨翟与《墨子》、荀况与《荀子》、孙膑与《孙膑兵法》以及曾参、子思、扁鹊与《大学》、《中庸》等等,他们既是齐鲁文化又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总的来说,弘扬王道、平治天下的鲁文化理想与力兴霸业、一匡天下的齐文化,其追求是相贯通的,二者之间虽有凝重肃穆与功利通变的微别,而在总体上趋于融合,并在此后的发展演变中广泛包容百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与构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鲁文化的重要旅游地,有山东淄博市,这里有临淄齐国故城、桓公台、管仲墓、晏婴墓等;山东曲阜市,这里有少昊陵、孔府、孔庙、孔林、周公庙、鲁国故城等;山东邹县,这里有孟庙、孟府、孟林等;山东临沂市,这里有银雀山与金雀山汉墓群、沂南汉画像石墓等;山东莒县,这里有荀子墓、莒国故城等;山东泰安市,这里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泰山岱庙等;山东青岛市,这里有道教名山崂山、海滨浴场、北朝石造像、海产博物馆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山东烟台市,这里有明代抗倭遗址,是著名的避暑城市;山东蓬莱县,这里因“蓬莱仙境”、“海市蜃楼”而闻名,始自先秦,历史悠久;山东济南市,这里有山东省博物馆、千佛山、七十二泉、大明湖、李清照纪念堂、辛稼轩纪念祠等。此外,齐鲁文化还反映在淳朴的民风民俗上,山东各地大都保存着典型的中华民族风俗传统。反映在歌舞传统上,仪式隆重的孔府乐舞带有先秦时代典雅的艺术风尚,以中、和、祗、庸、孝、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以歌诗的字形字义赋予象征型的舞蹈语汇,使用的乐器有镈钟、特磬、编钟、编磬、古琴、古瑟、笙、排箫、洞箫、龙笛、篪、蘧、陶埙、梧、柷以及各类鼓等,集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反映在戏曲艺术上,流传在山东境内的当代戏曲品种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八仙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平调、东路梆子、枣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琴戏、茂腔、柳腔、五音戏、东路肘鼓子、灯腔、两夹弦、北词两夹弦、一勾勾、哈哈腔、乱弹、吕剧、四平调、化装坠子、山东八角鼓、渔鼓戏、蓝关戏、王皮戏、京剧、评剧、皮影戏、傀儡戏等30多类,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反映在饮食上,鲁菜是各地方菜系中形成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在明清时代即自成体系,影响了整个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已被容纳、吸收到北京菜、天津菜、东北菜和华北菜中,成为这些菜系的基础和主要风味。齐鲁之地,还一向以生产名酒而著称,兰陵白酒、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曲阜孔府家酒,均闻名世界,烟台和青岛都举办过国际性的大型酒节。齐鲁文化旅游,包括访古旅游、仿古旅游、艺术文化旅游、民间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专项活动。且均以现存齐鲁文化遗存为旅游重要景点。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胡绳( ) 历史学家,哲学家。 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9月参加工作。1938 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937...1997年捐献文集的全部稿酬,设立“胡绳青年学术奖基金”。...
五四运动“旗手”——鲁迅、蔡元培 五四运动人物简历 钱 穆 罗家伦 林语堂 傅斯年 马相伯 严 复 康有为 蔡元培 章炳麟 梁启超 林长民 王国维 陈独秀 李叔同 蒋梦麟 茅 盾 沈从文 章士钊 沈尹默 胡 适 郭沫若 叶公超 台静农 周作人 梁实秋 朱光潜 夏丏尊 徐悲鸿 郁达夫 张元济 老 舍 李大钊 赵元任 梁漱溟 冯友兰 林徽音 钱穆(一八九五-一九九0) 国学大师。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民国元年开始任教乡间小学,自学苦读,十载有余。十九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平今、古文经学之争,得聘燕京大学,翌年转入北京大学。 《近三百年学术史》于此时成书,力矫时弊,指陈民初学者推崇干嘉考证之风而贬抑宋明理学之弊。 历任西南联大、华西大学、齐鲁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新亚书院院长。讲授上古史、秦汉史、政治制度史等课程。五十六年定居台北外双溪,筑居素书楼,应文化大学之聘,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从教七十五载,先后出版专著巨作七十余部。?学兼治经史子集,亦多于中西文化问题着墨。 代表作有《四书释义》、《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罗家伦(一八九七-一九六九) 史学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民国六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主修外国文学。民国八年与傅斯年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五四运动时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送达意见书至各国使馆;并以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身份赴沪谒孙文。 民国九年赴美留学,入普林斯顿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与蒋廷黻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民国十一年秋,赴欧留学,先后入伦敦大学及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及哲学。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来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四十一年任考试院副院长。民国四十六年任国史馆馆长。 着有《科学与玄学》、《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新民族观》。 林语堂(一八九五-一九七六) 文学家。原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龙溪人。 民国元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八年起,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 民国十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民国十五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民国十六年起专事著述。二十一年起,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半月刊。二十五年移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民国五十五年来台,定居于阳明山。 所著《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均畅销欧美。民国二十五年后以英文着有《京华烟云》等八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文选、及辞典、译作等,着译三十余部。中文著作有《语堂文存》、《无所不谈合集》以及《语堂文集》等。 傅斯年(一八九六-一九五0) 史学家、教育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民国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文门。民国六年赴英留学,主修实验心理学。民国十二年赴德国研究哲学。十五年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任该校教授兼国文、历史系主任,后又兼文学院院长。创立该校历史语言学研究所,筹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来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立法委员。 着有《东北史纲》(第一卷)、《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等。并有辑印《傅孟真先生集》。 马相伯(一八四0-一九三九) 教育家。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亲善、建常、超良,改名良,字相伯、湘伯、芗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世奉天主教,圣名约瑟,亦号若石。江苏丹阳人,寄籍丹徒。 十二岁入上海徐汇公学,国学、拉丁文、法文、科学均有所成,后曾任多项政府要职,一八九二年退隐青潽畲山。光绪年间,曾助梁启超设「译学馆」、助英华于天津创办《大公报》、于徐家汇创设震旦学院,刊行《拉丁文通》,后与严复等另设复旦公学,任校长。辛亥革命后,积极于国民教育。马氏工书能文,对中国商业教育事业贡献良多,造育不少知名人士。 着有《致知潜说》、《员言篇》、《法文关键》、《尺算徽用》等。 严复(一八五四-一九二一) 思想家。初名体干,易名宗光,字又陵、几道,尊疑尺盦,别署天演宗哲学家,入仕后改名复。福建闽侯县人。 一八七七年赴英国留学,留心了解西方社会制度。民国元年在上海创办神州大学。次年,列名发起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民国五年在北京发起筹安会,以复辟帝制。五四运动发生,深不以学生干预国政?然。 其学举中外治术学理,莫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令通之。其一生著作、言论对中国现代化运动具举足轻重之影响。 译着包括《天演论》、《原富》、《群己界权论》、《名学》、《群学肆言》、《社会通铨》、《法意》、《名学潜说》等八大名著等。 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 思想家、书法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后号更生,晚号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 光绪十七年,于广州长兴里创设万木草堂,先后完成《新学?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甲午战败后,创办强学会,刊《强学报》于上海,鼓吹维新变法。二十四年,获德宗支援,于六月十一日起,至九月二十日止,实行新政变法,仅一百零三日。戊戌变后亡命海外,遍及亚欧。民国建立,次年返国,创《不忍杂志》,六年谋复辟拥溥仪,后失败,终其一生,反对共和思想。 着有《广艺舟双楫》,?碑学重要文献,另有《康南海诗集》、《诸天讲》、《长兴里讲学记》等。 蔡元培(一八六八-一九四0) 教育家。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 二十三岁中举,戊戌政变后,告假返里,决心委身教育,与黄宗仰等人发起创立爱国女校。历任绍兴中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经理、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中国教育会会长,及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等。民国元年,不满袁世凯专断,辞职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并在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返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揭示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又持思想自由宗旨,?北大创立学术自由学风。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思想。民国十六年,试行大学区制,中央设大学院,总揽全国教育与学术,任大学院院长。十七年十月辞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使中国科学研究进入新纪元。 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章炳麟(一八六九-一九三六) 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后名绛,后更名炳麟。慕黄宗羲(字太冲)、顾炎武,故自署太炎。浙江余杭人,人称余杭先生。 从浙江大儒俞樾受经学及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创办《民报》、《大共和日报》、《华国月刊》等,述学论政以文章报国。章氏文名甚盛,人称一代国学宗师,尤善古音韵、文字学,善书法,工小篆。 其著作甚丰,多篇论文收于《国故论衡》与《检论》中,另有《文始》、《新方言》、《古文尚书拾遗》、《管子余义》、《庄子解故》、《齐物论释》等。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 史学家、思想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自署沧江、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师事康有为,倡言变法。诗名、文名与康有为并世。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创办《新民丛报》、《清议报》、《新小说》、《政论》及《国风报》等。鼓吹政体改造,思想解放。弃政后,顷全力于基础教育事业,倡导文体改良。历任国立北京上等师范、南开、东南、清华大学教授及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 五四前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反对马克思主义。 一生著作约一千四百万言,代表作有《饮冰室文集》、《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子学术》等 林长民(一八七六-一九二五) 民初文化界闻人。又名则泽,字宗孟,号双栝庐主,自称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福建闽侯人。 光绪二十三年秀才,上海圣约翰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研究政治经济学。一九0九年返国,任福建咨议局书记长、司法总长、临时参议院秘书长、法政局长等职。期间刊行《国民公报》,鼓吹君主立宪。后创立私立法政学堂,该校日后易名?福建大学,造育乡里人物。 民国八年,被举?巴黎和会国联组织理事,以和会中国代表交涉日本山东之问题,未果。此举酿成后来之五四学生救国运动。民国十四年参与郭松龄出关讨伐张作霖,兵败身死。林氏长于法学,亦好临池,字笔静中含动,具劲中之美。 着有《铁路统一问题》,译《西力东侵史》。 王国维 (一八七七-一九二七) 史学家。初名国桢,字静安、静庵、伯隅,初号观礼,别号永观、礼堂,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戊戌变法时,始知新学,就读于罗振玉主办之东文学社时,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理论,以叔本华理论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其哲学研究处于承先?后地位,致力于古典哲学迈向现代哲学。 辛亥革命后,携眷亡命日本,以遗老自命。自此转向考古学及史学研究,并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以考证古史,成就?甲骨文「四堂」之首。十二年应清逊帝之命至北京,任溥仪老师。十四年,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受沈曾植影响,专治古代西北地理史事,从事整理考订蒙古史料。十五年,国民革命军自粤北伐,翌年进抵河南,王国维对清室复辟感到幻灭,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湖。 生平著作甚多,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四十二种。 陈独秀(一八七九-一九四二) 思想家。原名干生,字仲甫,别署实庵、由己。安徽怀宁人。 曾于杭州求是书院习西学,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早年留学日本,创《安徽俗话报》,以白话文宣传革命思想。民国四年,任《青年杂志》主编,后改《新青年》。《新青年》于五四期间影响至巨,使陈氏成?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民国六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民国七年与李大钊、胡适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五四运动爆发,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亲自撰写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后被捕。之后,渐转向马克思主义。九年复以「非孔论」触犯当局,去北京走广州,以汪精卫之荐,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未几以省民反对去职,乃赴上海,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二十一年因企图活动,再次被捕,在狱中以研究古文自遣,完成《实庵字说》。 另着有《字义类例》、《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李叔同(一八八0-一九四二) 艺术家、高僧。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早年入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后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学习音乐,并创办「春柳剧社」,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返国后,历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授等职。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民国七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僧。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 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蒋梦麟(一八八六-一九六四) 教育家。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惟心。浙江余姚人。 一九0四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自费留美。民国八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初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四运动期间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后担任北大代理校长、中山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常委、南京政府教育部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来台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农复会主委。 着有《教育散文》、《过度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等。 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 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民国八年担任《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民国十年,与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积极倡导「?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将接编后的《小说月报》予以全面革新,使之成为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学刊物。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执行书记。抗战爆发后。主编《文艺阵地》,积极从事救亡运动。一九四九年当选?中共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文协主席。并历任中共文化部部长等职。 着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等。部分著作汇?《茅盾文集》十卷。 沈从文 (一九0三-一九八八) 小说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 早年曾参加土著军队,因受五四运动余波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乃弃武从文,从事写作。民国十二年到北京,次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编辑《京报》副刊、《民?文艺》周刊、《红与黑》、《红黑》杂志、《大公报》、《益世报》副刊等,并曾任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其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声誉极盛,后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卓有建树。 着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等。 章士钊(一八八一-一九七三) 政论家、书法家。字行严,号孤桐老人,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湖南长沙人。 光绪秀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毕业于伦敦大学法律系。?清末民初文采斐然之革命志士。曾任上海《苏报》主笔。民国六年任北大教授,图书馆主任。民国十一年后,任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员。一九四九年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有《章士钊全集》。 沈尹默(一八八二-一九七一) 书法家、教育家。原名尹默,字中,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 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加入南社。民国三年任北京大学文史教授。蔡元培长北大,委其与马衡主持书法研究会。五四时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曾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并和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倡导新文学。擅长古典诗词,?当时诗坛所推重。其后历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其书法宗法晋唐,法度及神度兼俱,楷书深醇凝整,行书则秀劲有韵,堪称一代大家。着有《二王书法管窥》、《书法论丛》。 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 文学家、思想家。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民国六年发表〈文学改良雏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于《新青年》。同年七月以二十八岁之年龄担任北大教授,参与创办《每周评论》。五四后期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民国十七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 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 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沙湾人。 早年留学日本,与郁达夫同学。五四期间以《女神》?代表的新诗创作开一代诗风。民国十年组织「创造社」,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社中主干。民国十七年之后流亡日本十年,潜心研究甲骨文及中国上古文字,陆续出版《甲骨文字研究》、《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奠定了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地位。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有《郭沫若诗词选》、《郭沫若全集》等多种。 叶公超(一九0四—一九八一)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名崇智,英文名知治(George)。广东省番禺人。 民国十三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硕士,继入巴黎大学深造。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主讲西洋文学,并曾参与创办新月书店。 来台后,曾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驻美大使。民国四十三年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民国六十五年任国语辞典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六十六年受聘总统府资政。晚年寄情于书画创作。 着有《英国文学中之社会原动力》。 台静农(一九0二-一九九0) 学者、书法家。字伯简,号静者。安徽霍邱人。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早年?未名社负责人之一。民国十六年任北平中法大学讲师。其后历任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校教授。三十五年来台,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二十年,期间亦担任文学院院长。 早年以新文学见重于世,着有《地之子》、《建塔者》,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 书艺原是业余兴趣,广博吸收前人笔意,宗法明末倪鸿宝,奇肆古雅是其风格。 周作人(一八八四-一九六七) 散文家。原名櫆树,字?明,晚年改名遐寿,号仲密。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 早年毕业于南京水师学堂,后留学日本,先后入法政大学、立教大学习文学,并师事章太炎。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讲师、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参加文学革命的讨论。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也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抗战时曾任?华北教育总署署长。之后长期从事翻译工作。 着有《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 梁实秋 (一九0三-一九八七) 文学家。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北京人。 民国四年考入外交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民国十二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其间,与留美学生一起创办大江社,并出版社刊《大江季刊》。民国十五年回国,任新月书店首席总编辑、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自由评论》周刊主编、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三十八年来台,历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朱光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 美学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民国十二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后在中国公学、立达学园任教。民国十四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民国十八年去法国,先后入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二十二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兼外语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哲学系教授等。 着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译着有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莱辛《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等。 夏丏尊(一八八六-一九四六) 文学家。原名铸,字勉旃。浙江上虞人。 留学日本,曾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兼舍监和国文教员,提倡新文化运动。后因支持五四运动被迫离校。民国九年起先后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后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曾创办《中学生》杂志。曾任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从事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任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着有《文心》(与叶绍钧合作)、《文艺ABC》、《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九五三) 艺术家。江苏宜兴人。 自幼随父学画。早年入震旦大学法文系。民国八年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民国十六年回国后,历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毕生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活动。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将中西技法融入中国画中,西画亦加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等。 郁达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 小说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民国二年赴日,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民国十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筹办「创造社」。同年并以处女作《沈沦》震惊当时文坛。先后主编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等刊物。与鲁迅合编过《奔流》。曾任教北京、武昌、中山等大学。民国十八年与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抗日战争时,在香港、南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其间曾主编《星洲日报》,并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前夕,与胡愈之、王任叔等流亡苏门达腊。民国三十四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有《沈沦》、《出奔》、《郁达夫选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等。 张元济(一八六七-一九五九) 出版家,藏书家。字筱斋,一作小斋,号菊生,室名涉园。浙江海盐人。 光绪十八年进士,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历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商务书局任内?抢救文献不遗余力,创建涵芬楼。主持编辑《四部丛刊》,又编《续古逸丛书》,校勘《百纳本二十四史》,出版《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 着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老舍 (一八九九-一九六六) 小说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民国七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民国十三年起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耶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主持中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投身抗战宣传活动。民国三十五年赴美国讲学并从事创作。四九年后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一九五一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人民艺术家」称号。 着有《春华秋实》、《茶馆》等剧本,以及《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 李大钊(一八八九-一九二七) 思想家。字守常,笔名孤松、猎夫,河北乐亭人。 民国二年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同盟会员影响,后赴日,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就读,参加留学生反袁活动。返国后,创办《民彝》,主编《晨钟报》。民国七年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民国八年积极支持并领导五四运动,组织少年中国会。民国九年在北大组织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等职。 著作有《李大钊诗文选集》、《李大钊文集》、《李大钊遗文补编》等。 赵元任(一八六八-一九四0) 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宣重,别署妧妊。江苏常州人。 先入康乃尔大学读数理,又入该校哲学院。后赴哈佛大学学习语言学,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和中文系教授。回国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音韵学。期间担任罗素来华演讲的翻译,能流利准确地翻成多种方言。十七年,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语言组主任,曾深入中国南北城乡调查研究方言,取得丰盛成果。民国二十七年,赴美历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教授。一生通晓二十三种语言,为驰名国际的结构派语言学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 着有《现代英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中、英著作。 梁漱溟(一八九三-一九八八) 哲学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寿民、漱溟、肖吾,室名勉仁斋。广西桂林人。 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司法总长秘书、北京大学教授等。民国二十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后任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0) 哲学家。河南唐河人。 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十三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民国十二年起历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民国三十七年后,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代主席、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四九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篇》。 林徽音 (一九0四-一九五五) 建筑学家、文学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 民国十三年赴美留学,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民国十八年回国后,参与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民国二十年任中国营造学社协理,曾多次参加重要古建筑的考察活动和建筑古籍的研究整理工作,撰写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报告。民国三十五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和基座的纹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同时,兼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着译有《天宁寺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云岗石窟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等。
207 浏览 6 回答
320 浏览 6 回答
311 浏览 7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298 浏览 4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300 浏览 5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281 浏览 6 回答
174 浏览 7 回答
200 浏览 6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290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