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某个国家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中国 :五星红旗?还是 《 义勇军进行曲 》 ?美国: 《 星条旗 》 ? 还是美国大兵? 日本:太阳旗?还是“私密马赛”?法国:投降? 还是《马赛曲》?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尽管有相当多的标签和象征,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国歌》无疑是其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 的部分 。比如:看一些影视作品《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大案》时,随着旋律响起,我们总是情不自禁跟随着哼唱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 因此,当回望离我们最近的时代时,我就提出了疑问:中华民国国歌是什么? 在网络及书中找到答案后, 我 决定 以中华民歌第一首国歌《卿云歌》为起点, 讲述民国( 1 912-1949 年 )及其前后时间段的故事和人物。 关于中华民国国歌 有几种说法,本期主要参考的是《 < 卿云歌> ——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王运东)以及《 平衡 国民性与民族性 : 清季民初国歌的制定及其争议 》( 小 野寺史 郎 )的论文 中观点,并结合其他资料,认为 《卿云歌》两度作为中华民国国歌,又两度被 废止 。 《卿云歌》的由来 相传为舜在位所作, 王国维认为是舜十四年,因为见卿云祥瑞, 于是命禹摄政 ,《史记》对此也有记载。歌曲本为君臣合唱, 由舜领唱 。 其歌词为: 最后一句,所谓“精华已竭, 褰裳 去之”表达的其实就是“禅让”。 第一次:临时国歌 1 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 了 清政府,1 912 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民国建立之初,就着手准备制定国歌的事宜, 当时教育部在政府公报发表征集广告,类似于现在探月卫星、火星车征集名称 。 中国从 尧舜以来没有国歌,中国第一首国歌还是 清政府 出于当时外交需要,于 1 911 年1 0 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颁布的《巩金瓯》 。 作为应该是中国第二首国歌,民国第一首国歌,当 时教育部是相当重视,一直强调国歌对于国家的意义,认 为国歌代表国家的 形象,同时还能够弘扬 人民的精神, 所以这事 关系重大。 应该说来,应征的稿件有不少 ,不过从当时官方披露来看,好像只有两首 。1 912 年2月2 5 日,也就是民国教育部发布征集国歌公告的2 0 天后, 教育部最先公布的应征稿件 是沈 恩孚作 歌 、 沈彭年填谱的 ,这也是目前百度百科中给出的第一首国歌,但是这个观 点 恐怕是不太正确的,根据 目前 资料 显示 当时并没有确定 国歌 。 教育部第二次刊发应征作品是在同年 7月底,由 沈庆鸿 作 歌、邹华民填谱。以上两首由于当时教育部开会以后,觉得不满意,并没有确定为国歌,目前只能说是《国歌拟稿》比较恰当。 但是没有国歌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到了1 913 年2月,教育部只好再登报请撰写国歌。这一次 主要有四家应征,即:章张 钱汪四家 。分别是章太炎、张季直、钱念 劬 ( q ú )、王 衮甫 。其中,《卿云歌》就是汪版。 1 913 年4月8日, 国会举行开院礼,所谓 开院礼就是 民国 两院议员及国务院、政府委员、筹备国会事务员 等聚在 众议院议场 举行 国会开院典礼 ,宣告 民国国会 成立 。在当时可以说是“ 前古未有之盛 典”, 1913年4月 14日上海《申报》 就对此事登报。典礼现场需要奏国歌,于是 《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用于“临时演奏”。不过在后来确定国歌时, 认为《卿云歌》太过“ 秀丽靡绵”,没有发挥国家、民族的优良品性,所以没有采用。 1 915 年,当时袁世凯是大总统,根据外交部提出的要求, 于是当年4月 命令制定 国歌 。于是第一首中华民国国歌诞生,即 《中 华 雄立宇宙间》。 后来袁世凯 因 推翻 共和 、 复辟帝制 而 垮台 ( 洪宪帝制 失败 ), 张作霖执政期间,可能也是沿用此歌,只是改为《中国雄立宇宙间》, 所以这首歌作为国歌的时间也很短。 期间还可能 出现《中国雄立宇宙间》和 《卿云歌》混用的情况。同时, 可能 由于 《中国雄立宇宙间》是袁世凯在位时制定的, 或者其他原因, 有些文章对《中国雄立宇宙间》是否是国歌持否定的态度 。 比如 北京大学 李静在《民国国歌 < 卿云歌 > 的诞生与争论》中就说:此后(即1 912 年 4 月之后),民国国歌的制定由于政治的动荡一直议而未决。 第二次 :正式确定 前面说过,民国建立后,其实是急切需要国歌的。 在当时的《时事新报》、《晨报》等报纸上都有对国歌的讨论。由于 当时 教育界、学界对国歌 问题的关心程度渐增 ,1 919 年1 1 月底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关于设立国歌研究会的请求。到1 920 年4月,基本确定以 《卿云歌》作为国歌, 这一版采用萧友梅的曲谱,是西洋式的,但是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西洋曲谱搭配文言文略显怪异,演奏也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算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但是, 总归在 1920 年由国务会议确定为国歌,当时决定从 1921 年7月1日开始施行。这个时间点也比较巧,恰好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 诞生纪念日 。 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卿云歌》在民国国民之中普及程度怎样,很难说清,比如就有 人认为歌中所谓“帝舜禅让” 实际是为北洋政府歌功颂德,为军阀混战的就中国粉饰太平,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吴 研 因 就提到“全国大多数了,并不欢迎他”,甚至有人提出《卿云歌》歌词并非舜所著,而是他人伪造。 又如,陈毅也曾反对过该国歌,并以为《中国男儿》定为国歌很好,并带头领唱。 国歌确定过程中的争论 作为民国政府的国歌,在其制定过程中存在较多争议,有两个方面:一是歌曲的外在形式, 二 是歌曲的 深层内核。 即国歌时以文言文还是以白话文填词。 客观现实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也就是 《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的时候,白话文虽有,但是也只是作为教育、启蒙的工具,实际当时文章等大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当时坚持的弘扬传统文化、 文学美感等,使用的语体仍是文言文。 在白话文一方, 前面提到的 吴研因,时任苏州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她 就认为在国歌内容上,应该坚持“要用有韵的白话歌”。《晨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也指出“字句要用白话,要押韵”,同时“叫大家不分老幼文野,全可以唱” ,该评论还指出《卿云歌》是用文言文做的,社会上大多数人民,不懂其意思,更不谈去唱了。 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体诗创作等,对《卿云歌》的批评 更 不绝于耳。 即国歌是立足历史与传统文化还是强调竞争存亡。 如法国的《马赛曲》就是 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 ,当时在民间颇受关注,不过当时国民政府对此并不认同。 又如,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 的梁启超 ,开始 关注 ” 武士道 “ ,受此冲击, 逐渐 在国家精神层面思考“ 尚武”的意义。他指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乐 靡曼 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 当然,对于尚武精神的反对也不乏其人。比如 张季直就认为法国风格的国歌不适合中国,鲁迅也表示反对以“尚武”作为爱国、救国方法。 另一方面,也有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一国立国之本,所谓: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因此反对尚武,在当时也是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基础。 也就是说,在国歌确定中,如何进行决策,如何平衡这些争论、取舍、调和,确实是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说,确定 《卿云歌》 为国歌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可 能更像导火索,有不少的争论确实是围绕 此展开 的。 《卿云歌》第二 次 废止,有说具体时间是1 928 年的,有说时间是1 930 年的。这里采用1 928 年 的 说法,实际上国民党在广东地区 ,从1 926 年 就已采用《三民主义歌》作为国歌, 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 , 国民政府即 正式废止 《卿云歌》。 参考文献: [1] 王运东 . 《卿云歌》——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 [J]. 戏剧之家 , 2018 ( 12 ). [ 2 ] 小 野寺史 郎 . 平衡国民性与民族性: 清季民初 国歌的制定及其争议 [K].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1 ). [ 3 ] 李静 . 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 C ]. 文艺研究 , 200 7 ( 03 ). [ 4 ] 时琳 . 中国国歌小史 [K] . 国防 , 1990 ( 10 ). [ 5 ] 杨赛 . 舜的礼乐文明 [ J ] . 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20 ( 02 ).
西安音乐学院创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1948年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次年5月学校随军西渡黄河迁至西安,定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部”;1950年改称“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1953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增设3年制附属中等艺术学校);1956年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60年成立“西安音乐学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西安音乐学院”的建制,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现任党委书记安宁,院长赵季平。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专业门类齐全、教学实力雄厚的独立设置的专业音乐院校。学院现设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四个本科专业,有声乐、管弦、民乐、作曲、音乐学、音乐教育、钢琴、舞蹈编导和视唱练耳、基础部共十个本科教学单位。在校本科生达4000人规模。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除舞蹈编导专业外的所有专业学科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研究生200人,学院努力拓展社会音乐教育与培训工作,培训学院注册学生达4000人规模,每年在学院参加音乐考级人员达2万人以上。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专任教师 271人中,教授32 人,副教授 95 人,其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8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4 人,陕西省10大杰出青年1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达110人,已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学院硬件设施优良,教学环境优越。现有教学用房69658平方米,生活用房55266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0575平方米,专业塑胶运动场4980平方米。有专业琴房1038间,计算机教室4个,多媒体教室27个和语言实验室、专业舞蹈教室8个,有音乐厅、学术厅两个专业演出场地及六个专业排练场地。学院图书馆已完全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馆藏图书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学院在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创作实践、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以刘大冬、鲁日融、饶余燕、高士杰、王光耀、刘畅标、冯亚兰、陶立玲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学者,构建了中国西北音乐艺术的制高点。院长赵季平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在世界乐坛极具影响、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先后为60多部电影和数百部电视剧作曲,曾获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两度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作曲;四度获得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成就奖”;“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音乐学家罗艺峰教授所著《音乐人类学大视野》获省人文社科一等奖。作曲家韩兰魁教授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获中国“金唱片”奖,交响乐《丝路断想》获中国“文华音乐”创作奖。歌唱家安金玉教授曾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金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文华奖”。声乐系教授和慧, 2002年4月在意大利“第42届威尔弟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是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著名歌唱家。青年教师陈勇、蔡占科、鲜于越歌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 学院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近五年来,完成重点科研项目23项,出版CD作品40套,完成学术专著33部,专业论文400多篇。学院民族交响乐团训练与表演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美声教学课和音乐美学基础课为省级精品课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被确立为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团队和视唱练耳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包括长安古乐研究、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汉唐乐史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民族音乐创作研究、民族乐器研发等五个研究室。中心以地域性文化、国际性学术、世界性眼光为宗旨,挖掘整理、继承创新西北传统民族音乐,开展国际国内音乐学术交流,致力于研究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其中,中国民族拉弦乐器?系列秦胡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报《交响》创刊于1982年,是面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音乐文化交流,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深造,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并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 学院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被陕西省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授予“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授予“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2006年我院先后获得陕西拾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院成绩卓著,获得优秀。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创建一流专业学科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保证,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流的音乐学院而努力奋斗。
其实艺术这个词汇包罗万象,意义很广,一时间很难以概括。各种艺术类的杂志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学艺术、有的是书法绘画艺术、有的是设计创意艺术、有的是雕塑艺术等等……如今我们先把艺术大概划分为以下几种:书法、绘画、雕塑 设计/创意、画报、杂技/魔术 书法/绘画、艺术理论、美术 戏剧、艺术类学报年鉴、艺术研究 艺术教育、声乐舞蹈下面介绍的是全球各种艺术行业的杂志:书法的有:《书画世界》双月刊 《中国文房四宝》半年刊 《中国书法》月刊《中国钢笔书法》月刊 《写字》双月刊 《书法》月刊《书法报》周刊(报) 《书法丛刊》季刊 《书法赏评》双月刊 《书法研究》双月刊 《书法之友》月刊 《书画艺术》双月刊 《书与画》月刊 《青少年书法 》月刊 绘画的有:《all大美术》月刊 《美术之友》双月刊 《美术向导》双月刊 《中国油画》双月刊 《新美术》双月刊 《美术》月刊 《中国纺织美术》季刊 《浙江工艺美术》季刊 《艺苑(美术版)》季刊 《小画家》月刊 《西北美术》季刊 《世界美术》季刊 《国画家》双月刊 《画廊》季刊 《美术大观》月刊 《美术观察》月刊 《美术界》月刊 《美术启蒙》月刊 《美术学报》半年刊 《美苑》双月刊 雕塑的有: 《雕塑》双月刊 设计/创意的有:《iidea美与时代》月刊 《服装设计师》月刊 《SURFACE (美国) 》月刊 《HOW (美国) 》双月刊 《艺术与设计》月刊 《设计》月刊 《国际流行公报女士版》不定期刊 《国际流行公报男士版》半年刊 《L'UOMO VOGUE (意大利) 》月刊 《VOGUE(美国) 》月刊 《ALLURE(美国) 》月刊 《OBJEKT (英国) 》季刊 《收藏界 》月刊 《VANITY FAIR(美国) 》月刊 《GOLF DIGEST(美国) 》月刊 《ESQUIRE(英国) 》月刊 《.(英国) 》月刊 《ELLE(美国) 》月刊 《MARIE CLAIRE(美国) 》月刊 《HOMES & GARDENS(英国) 》月刊 《ICON (英国) 》月刊 《ICON (法国) 》半年刊 《ARCHITECTURE AUS (澳大利亚) 》双月刊 《THE PLAN (意大利) 》季刊 《ARTICHOKE (澳大利亚) 》季刊 《HOUSES (澳大利亚) 》月刊 《ELLE DECOR (意大利) 》月刊 《ESCAPARATISMO (西班牙) 》季刊 《包装与设计 》双月刊 《WEAR (德国) 》季刊 《NUMERO HOMME (法国) 》半年刊 《F THE FASHION BUSINESS(德国) 》半年刊 《FASHIONTREND (意大利) 》季刊 《WEAR (CHI)(德国) 》季刊 《JPEOPLE BRAND FILE(德国) 》半年刊 《ZOOM ON FASHION TRENDS (意大利) 》季刊 《LEATHER GARMENTS(意大利) 》半年刊 《I-D (英国) 》月刊 《CLEAR MAGAZINE (英国) 》季刊 《A MAGAZINE (法国) 》半年刊 《SPOSABELLA(意大利) 》季刊 《VOGUE SPOSA (意大利) 》季刊 《LA SPOSA (意大利) 》半年刊 《DOMINA SPOSA (意大利) 》半年刊 《BOOK MODA SPOSA (意大利) 》半年刊 《MODERN BRIDE (美国) 》月刊 《IN STYLE WEDDING (美国) 》季刊 《BRIDES (美国) 》月刊 《BRIDAL GUIDE (美国) 》月刊 《OUI (法国) 》季刊 《ARCHITEKTUR & WOHNEN (德国) 》双月刊 《ABITARE (意大利)》月刊 《GRAPHIC (NETHERLANDS)(荷兰) 》半年刊 《THE BITE(英国)》季刊 《GRAFIK (英国)》月刊 《PRINT (美国)》双月刊 《. (美国)》月刊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月刊 《设计新潮-建筑》双月刊 《创意》月刊 《VOGUE PAIRS(法国)》月刊 画报的有:《人民画报(中文版)》月刊 《中国画报(英文)》月刊 《PRINT (美国)》双月刊 《竞赛画报》半月刊 《上影画报》月刊 《阿凡提画报》月刊 《新疆画报》双月刊 《新疆画报(维文)》双月刊 《哈萨克少年儿童科学画报(哈文) 》双月刊 《江苏画刊》月刊 杂技与魔术的有:《杂技与魔术》双月刊 书法与绘画的有:《人民画报(中文版)》月刊 《all大美术》月刊 《世界知识画报A》半月刊 《周末画报》周刊(报) 《THE BITE(英国)》季刊 《书画世界》双月刊 《四川画报》双月刊 《上影画报》月刊 《北影画报》月刊 《新美域》双月刊 《小画家》月刊 《书法》月刊 《书法报》周刊(报) 《书法丛刊》季刊 《书法赏评》双月刊 《书法研究》双月刊 《书法之友》月刊 《书画艺术》双月刊 《书与画》月刊 《青少年书法》月刊 《拼拼读读画报》月刊 《故事大王画报》月刊 《国画家》双月刊 《黑龙江画报》双月刊 《画廊》季刊 《吉林画报》双月刊 艺术理论的有:《艺术与设计》月刊 《设计》月刊 《中国艺术》季刊 《上海艺术家》双月刊 《数码艺术》月刊 《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月 《现代艺术》双月刊 《艺术百家》季刊 《艺术殿堂(朝鲜文)》双月刊 《艺术教育 》月刊 《艺苑掇英 》季刊 《新玉文艺(维文)》双月刊 《新疆艺术(维文版)》双月刊 《西江文艺》月刊 《山南文艺(藏文)》季刊 《青海群众艺术(藏文)》季刊 《齐鲁艺苑》季刊 《内蒙古艺术》季刊 《民族文学研究》季刊 《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 《长江文艺》月刊 《东方艺术》双月刊 《佛山文艺》半月刊 《钢琴艺术》月刊 《广东艺术》双月刊 《江门文艺》半月刊 《解放军文艺》月刊 《金沙江文艺》双月刊 美术的有:《HOW (美国)》双月刊 《中国中小学美术》双月刊 《美术之友》双月刊 《连环画报》月刊 《艺术世界》月刊 《GRAPHIC(NETHERLANDS)(荷兰)》半年刊 《THE BITE(英国)》季刊 《GRAFIK (英国)》月刊 《美术向导》双月刊 《中国油画》双月刊 《中国版画》半年刊 《新美术》双月刊 《少儿美术》月刊 《美术》月刊 《阿凡提画报》月刊 《中外童话画刊》月刊 《中国书法》月刊 《中国连环画》月刊 《中国经贸画报》月刊 《中国纺织美术》季刊 《浙江工艺美术》季刊 《艺海》双月刊 《艺术导刊》双月刊 《艺术广角》双月刊 《艺术探索》季刊 《艺苑(美术版)》季刊 《新疆画报》双月刊 《新疆画报(哈文)》双月刊 《新疆画报(维文)》双月刊 《西北美术》季刊 《世界美术》季刊 《少儿画王》月刊 《少儿书画》月刊 《上海工艺美术》季刊 《当代美术家》季刊 《江苏画刊》月刊 《美术大观》月刊 《美术观察》月刊 《美术界》月刊 《美术启蒙》月刊 《美术学报》半年刊 《美术研究》季刊 戏剧的有:《中国京剧》月刊 《中国戏剧》月刊 《中国戏剧年鉴》年刊 《中国电视戏曲》双月刊 《中国百老汇》月刊 《新剧本》双月刊 《戏剧丛刊》双月刊 《戏剧文学》月刊 《戏剧艺术》双月刊 《戏剧之家》双月刊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季刊 《戏曲艺术》季刊 《戏文》双月刊 《戏剧春秋》双月刊 《舞蹈》月刊 《舞台艺术》双月刊 《吐鲁番文艺(维文)》季刊 《四川戏剧》双月刊 《上海戏剧》月刊 《蒲剧艺术》季刊 《牧笛》双月刊 《安徽新戏》双月刊 《当代戏剧》双月刊 《歌剧艺术研究》双月刊 《黄梅戏艺术》季刊 《剧本》月刊 《剧影月报》双月刊 《剧作家》双月刊 艺术类学报年鉴的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季刊 《中华艺术导刊》双月刊 《中外学术导刊》半月刊 《管理学报》月刊 《解放军报》日报 《中国硬笔书法学报》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月刊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季刊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四川年鉴》年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季刊 《陕西年鉴》年刊 《齐鲁学刊》双月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季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 《河南年鉴》年刊 《黑河学刊》双月刊 《黑龙江年鉴》年刊 《湖北年鉴 》年刊 《湖南年鉴 》年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火箭兵报》周刊(报)《吉林年鉴》年刊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晋阳学刊》双月刊 《空军报》周刊(报) 《兰州学刊》双月刊 《辽宁师专学报》双月刊 《洛阳大学学报》季刊 艺术研究的有:《设计》月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季刊 《中国艺术》季刊 《上海艺术家》双月刊 《艺术世界》月刊 《中国军工报》周报 《艺术市场》月刊 《中国文艺家》月刊 《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月 《现代艺术》双月刊 《人民武警报》周报 《艺术家》月刊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中国戏剧年鉴》年刊 《造型艺术》双月刊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季刊 《艺海》双月刊 《艺术·生活》双月刊 《艺术百家》季刊 《艺术导刊》双月刊 《艺术广角》双月刊 《艺术界》双月刊 《艺术探索》季刊 《艺苑掇英》季刊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新疆艺术(汉文版)》双月刊 《新疆艺术(维文版)》双月刊 《新疆画报(哈文)》双月刊 《戏剧艺术》双月刊 《戏剧之家》双月刊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季刊 《戏曲艺术》季刊 《舞台艺术》双月刊 《文艺理论文摘卡》季刊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双月刊 《文艺研究》双月刊 《外国文艺》双月刊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季刊 《曲艺》月刊 《青海群众艺术(藏文)》季刊 《蒲剧艺术》季刊 《南国红豆》双月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季刊 《内蒙古艺术》季刊 《民族艺林》双月刊 《民族艺术》季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 《东方艺术》双月刊 《福建艺术》双月刊 《歌剧艺术研究》双月刊 《广东艺术》双月刊 《黄梅戏艺术》季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美术研究》季刊 艺术教育的有:《中国中小学美术》双月刊 《设计》月刊 《中国音乐教育》月刊 《多来咪》双月刊 《小书画家乐园》月刊 《小艺术家》月刊 《中小学音乐教育》月刊 《艺术教育》月刊 声乐舞蹈的有:《中国京剧》月刊 《音像世界》月刊 《乐器》月刊 《中国电视戏曲》双月刊 《舞蹈》月刊 《安徽新戏》双月刊 《乐府新声》季刊
346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6 回答
126 浏览 4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7 回答
283 浏览 3 回答
275 浏览 5 回答
147 浏览 7 回答
239 浏览 4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338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5 回答
97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5 回答